中财论坛
标题:
枣林秋思深
[打印本页]
作者:
鹳河渔父
时间:
2010-10-12 19:22
标题:
枣林秋思深
枣林秋思深
又一个无所事事的双休,漫无目的的浪荡了一天,正在百无聊赖之际,文光老弟打来电话,要我俩随文联晓荣主席到灵宝参加一个什么文学笔会。迟疑了片刻,还是应承了下来。下雨打娃子——闲着也是闲着。
一大早,我们便挤油似的塞进车里,匆匆地上了路。男女相拥无间,也就守不得“授受不亲”的清规了。
八月的晨风,透过车窗撩拨着一颗无奈的心。大家不时地开着玩笑,车上的气氛也异常热烈。然而却不甚专注,表面的欢快总也驱除不了心中的惶惶然。生活的重压不单单是压皱了形容,也压扁了那颗灵动的心。
八十多公里的山路没少费时,当我们匆匆走进函谷大酒店的会议室时,笔会已经开始了。虽然面带羞赧,蹑手蹑脚,所幸不是涂山大会,未遭后至之诛。
“中国·灵宝后帝古枣林2008文学笔会”的横幅赫然在墙,尽管有些大言欺众,却也是时势使然。来自运城、渭南、郑州、洛阳、漯河以及三门峡所属县市文联的负责人和作家(因为不知底里,介绍人均称其为作家,姑且从众)济济一堂,阵势俨然。不过自己是来蹭饭的,所以只有恭听的份儿。与会者大都有着类似“中山靖王之后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一样累赘的头衔,恕我记不得许多名字。他们一个个操着浓重而生硬的乡音,高谈文学创作的大道和业绩。不由得令人肃然起敬,甚而有些高山仰止的敬畏。
言谈之间,得知他们前一天已经到大王镇后帝村的古枣林进行了采风,时不时还来一段神奇的描述,以至于对大家们的高谈渐渐有些充耳不闻,倒是那闻名已久却始终不曾谋面的古枣林开始牵肠挂肚起来。于是就有些急不可耐,巴不得曲终人散,以便一睹为快,也许这才是今天出行的价值所在。
说来也巧,中午就餐时,与市委宣传部的张书超先生同席,他也极力撺掇我们去看看,这便更加坚定了信念。草草罢饭,在灵宝市文联主席王太营先生的引领下,驱车二十余里,来到了心仪已久的古枣林。
大王镇位于灵宝市东部边缘,地处黄河二级阶地,北临黄河,南依崤山,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这里是灵宝大枣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栽培大枣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数万株树龄高达七八百年的古枣林就坐落在这片黄土原上。我怀着学子朝圣般的心情,一步一步靠近古枣林,虔诚而深情地解读着这些元明时代的遗老们。抚摸着皲裂的皮肤,细数着岁月的年轮,揣测着亘古连绵的经历……望着这些历尽沧桑却傲骨犹存的古木,望着那依然固我的春华秋实,这便有了另一种的肃然起敬,有了另一种高山仰止的敬畏!
也许是神情过于专注,抑或是瞩目太久,眼前的枣林开始变得抽象而模糊。她们仿佛不再是一片枣园,而是被放大了的镌刻在龟背上的文字残片;又仿佛是一群击壤而歌的远古先民,低吟浅唱着“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歌谣;又恰是一座座历经风雨剥蚀的残碑,泣诉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沧桑……
“别只顾出神,来,照张相!”
朋友的一声吆喝,打断了我的思绪,我不好意思地赶忙站到一颗老树下,摆了个臭架子,希望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啪”!看样子像是搞定了。急忙巴着朋友的相机一瞧,得!我的自尊立马崩溃了。枣树是那样的高大,我却是如此的渺小;枣树是那样的神闲气定,我却是如此的局促不安;枣树是硕果累累,而我却两手空空……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栽培果枣不好定论,但至少也有近万年的历史。早在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就有碳化的枣核,周人也有以枣为定情信物的习俗。而最具说服力的莫过于战国时苏秦游说燕文侯的一段说词:“燕,东有朝鲜、辽东,西有林胡、楼烦……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与民矣。此所谓天府也。”苏秦的话未免有些外交辞令的味道,但枣栗作为古代先民们的基本生活资料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很显然,那时候的枣已不再是野生的酸枣,而已经是经过培育嫁接,具有经济价值的品种枣了。
就在我们行将告别古枣林时,却在枣园的边沿处看到了一丛丛野生的酸枣,虽然一株株身形矮瘦,却也尽其所能地结满串串丹果。一颗高大的灵枣垂着挂满果实的臂膊,轻轻抚摸着酸枣树杪。那样子酷似一头长颈鹿在和一只小羚羊接吻。古人把大枣称“枣”,把酸枣称“棘”。古代的“枣”字写作“
棗
”,与“棘”字都从“
朿
”,只不过一个竖着重叠,一个横着并列罢了。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有一段关于枣和酸枣的文字记载:“枣与棘相类,皆有刺。枣独生,高而少横枝;棘列生,痹而成林。不识二物者,观文可辨。”咀嚼着古代的文字,审视着眼前的标本,不能不由衷地佩服古人体物之细。
汽车开始慢慢地启动,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向古枣林挥手告别。透过蒙蒙的黄尘,那挂在树梢的一串串红枣又依稀幻化成了莘莘学子的书包,成了粗衣素面者的长裙,成了胼手胝足者心目中的玉树琼楼……
2008
年9月7日
[
本帖最后由 鹳河渔父 于 2010-10-12 21:35 编辑
]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0-10-12 19:36
版面还不符合论坛要求,请再编辑一下。问候并欢迎你!
作者:
鹳河渔父
时间:
2010-10-12 21:08
几年没上论坛了,都忘记怎么操作了,还望版主多多指导。谢谢!
作者:
zfx875206
时间:
2010-10-12 23:03
行文自然流畅,延展有深度,不错的文笔,欢迎朋友的到来。也希望朋友多跟帖,与其他文友交流互动,问好。
作者:
鹳河渔父
时间:
2010-10-12 23:43
呵呵!感谢匣子版主如此看重,你大概不知道吧,我才是个乡巴佬胡诌呢。经不得世面。以后有机会还得好好向你们这些大家们学习!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0-10-13 05:27
很显然,那时候的枣已不再是野生的酸枣,而已经是经过培育嫁接,具有经济价值的品种枣了。
最初的枣,是酸枣。后来的甜枣,不是嫁接而来,而是经过雷击或自然变异而来。山东夏津有一棵枣树,经雷击可以结出十几种形状的枣儿,就证明了枣是会自然变异的。全国年龄最古老的酸枣树在宁津朱道口,树身两米半左右,大约两千多年了,东西两株相伴,至今还在结枣。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0-10-13 05:29
寻访千年酸枣树
写了无名树村的无名树,写了黄家镇村的杨抱槐,写了苗马李村的红荆树。与我共事的迟所长说,你再写写相衙镇朱道口村的两棵酸枣树吧,这两棵酸枣树,须两人才能合抱,非常罕见。一句话,立可引起我寻访这两棵酸枣树的欲望。
酸枣树,属于鼠李科灌木植物,棘刺满身,拒人近前。我国是枣树的起源地,酸枣在民间被称做荆刺棵,可能是枣类的原始物种。《诗经》云:“园有棘,其实之实”;“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甚善,我无令人”。棘,小木,丛生,多刺,难长,诗经里的棘,就是指的酸枣树。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是说母爱如温暖舒和的风,不因孩儿如酸枣树尽刺而绕行。《诗经》记录表明,早在春秋时期,黄河以北地区有着大片原始酸枣林。西汉时,东方朔著《神异经》,内云:“北方荒内有枣林,甚高五丈,敷张枝条数里余。子长六寸,围过其长。熟赤如朱,干之不缩,殊于常枣。”东方朔,西汉文学家,故里为山东陵县神头镇人。宁津是陵县的北邻,可见汉时,陵县、宁津尚存原始枣林。东方朔记录的,或许正是基因变异后的大枣,而所谓常枣,有可能指的就是酸枣。李白在《寻鲁城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中说:“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可见那时的效野,枣树是以酸枣居多。河南的延泽县,汉朝、隋朝曾两度置酸枣县,可见远古此地酸枣的繁盛。小时候,我们高家店村土围墙上,也生有许多酸枣树。俗话说:酸枣棵子不过桌。所以我见到的酸枣树,都比我高不了多少。秋后去到土围墙上寻找酸枣吃,皮薄核大,吃到嘴里酸酸的甜。酸枣含维生素C,竟然高过柑橘30倍,在各类水果中属佼佼者。酸枣防病、抗衰、益寿、养颜的药用价值,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摘酸枣吃要特别小心,不然就会被它的棘刺扎得龇牙咧嘴。因为酸枣棵浑身有刺,村里人喜欢砍来扎篱笆,用以阻挡扁嘴的鸭、鹅和尖嘴的鸡、羊。
是日,我去朱道口寻访千年酸枣树。在村西询问了一户经营付食的村民,方知两棵酸枣树,就在路南一胡同里。沿胡同南行至南端,见两棵相距五米的酸枣树,恰被胡同分为一东一西。东面一棵,树冠已失,树干枯死大半,唯有北部侧面横杈依然茂盛。树高6米,胸围2.5米左右,胸径近1米,其势若凤。西面一棵,树高10米,胸围、胸径与东树相仿,树冠呈圆锥形,其势若龙。明永乐二年,朱姓老祖宗朱守义迁来此地,见古老的黄河岸边,有两棵酸枣树拔地而起,势若一龙一凤,认定是块风水宝地,于是落脚立户,并把两棵酸枣树所在之地,定为朱姓坟茔,以期根脉旺盛。
据朱道口朱姓家谱记载,朱姓自立村起,两棵酸枣树就如今日这般粗大。由于酸枣树生长十分缓慢,因此民间亦称古老的酸枣树为铁树。如果这两棵酸枣树,正是东方朔所记录的汉时德州原始枣林的遗存,那么两棵酸枣树就已经存活了两千多年了。据全国古树名木普查汇总得知,全国5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仅有51107棵。山东古树最多,有10384棵。据普查记载,在即墨县移风店张家村,有一棵1500多年的酸枣树;在即墨县移风店赵家村,有一棵1000多年的酸枣树,但都不如朱道口这两棵酸枣树古老。如此看来,朱道口这两棵酸枣树,有可能是全山东省乃至全国最古老的酸枣树。
我在朱道口寻访这两棵酸枣树时,听村民讲:传说唐僧往西天取经时,远涉天涯,路途险恶,不但经常与妖魔鬼怪斗智斗勇,还常常化不到斋饭,只得派孙悟空四处寻弥野果充饥。这一天行走劳顿,又是斋饭无着落。只见孙悟空一个筋斗,腾云驾雾来到齐鲁大地上空,用火眼金睛四处打探,发现下方一片红云铺地,知是枣儿红了。按落云头,来到林中最高大的两棵酸枣树前,发现东面树冠上的酸枣,似红玉、赛玛瑙,于是近前轻轻折了一大枝,驾云而去。从此,东面一棵酸枣树就失去了树冠,唯剩北面侧枝了。
西面这棵酸枣树,原本也有大枝。村中有个木匠,知道酸枣木坚硬如铁,想用酸枣木做把木刨子,于是偷偷砍下大枝。但时隔不久,此人就疯了,死了。人们都说他惹恼了占树为家的神灵,索去了他的命魂。还有人说,酸枣树上掉落的枯枝不能捡,有个人曾捡了一枝预备当烧柴,拿回家再看,却是一条蜿蜒蠕动的巨蛇,顿时吓掉了魂魄。从此,人们都说两棵酸枣树有神灵护佑,再也不敢轻易触碰酸枣树上的枝条。逢年过节,村民来到树下烧纸祷告,祈求平安,据说非常灵验。或许,正是这些神话传说,保护了这两棵特大酸枣树吧?有一年,来了个南方人,想花巨资购买这两棵酸枣树,朱道口人视这两棵酸枣树,为护佑全村人的风水宝树,说给多少钱都不卖,此人只好讪讪离去。
古树名木,是大自然和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是活着的文物,是独具特色的天然旅游资源。相衙镇乡朱道口村的这两棵特大千年酸枣树,并无古树名木标记,也无特别保护措施,依然处于自然生长状态。村民随便将玉米秸杆,堆放在树的周围。一但失火,必然殃及两棵特大千年酸枣树。真心希望有人将这两棵国家一级古木挂牌保护起来,以便让更多的人目睹到千年古树的风采。
作者:
夏日荷风
时间:
2010-10-13 08:33
一颗老树下,……颗?
流畅的文笔,舒展的文风,大气而成熟的一段文字。问候!
作者:
鹳河渔父
时间:
2010-10-26 22:20
劳烦版主如此用心的探究,真实感谢不尽。还望多加指导为是。
作者:
若雨
时间:
2010-10-26 22:22
欣赏朋友的文章。问好。希望能有更多精彩的文章。
作者:
鹳河渔父
时间:
2010-10-26 22:34
谢谢若雨阅读。只是不记得发帖的格式了。烦请指教。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