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为何无人“请辞”鲁迅文学奖
[打印本页]
作者:
温献伟
时间:
2010-11-16 18:03
标题:
为何无人“请辞”鲁迅文学奖
【原创】为何无人“请辞”鲁迅文学奖
温献伟
今年的鲁迅文学奖,在饱受质疑之中渐行渐远。忽地,我却无端地想起了美国作家海明威。
1954年,海明威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授奖仪式的致辞中,说了这样一段话:“没有一个作家,当他知道在他以前有不少伟大作家并没有获得这项奖金的时候,能够心安理得地领奖而不感到受之有愧,这里无须一一列举这些作家的名字,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他的学识和良心提出自己的名单来。”
时间上的巧合,让我在今年鲁迅文学奖(以下简称“鲁奖”)的喧嚣与争议中,重温了海明威的这段名言。我不知道海明威的此番话语,假如响起在今年“鲁奖”每一位评委和获奖者的耳畔,这些中国文坛骄子们会有着怎样的内心触动与应激反应?或许,在个别人看来,海明威纯属矫情,得了便宜还卖乖。或许,海明威“不识大局”,纯粹傻蛋一个。
与海明威这个“傻蛋”相比,“鲁奖”某些评委和获奖者当然聪明的很。“直道难行马,曲径可通幽”,在社会各种潜规则盛行的今日,我们的文坛自然不甘落后,“知耻而后勇”,奋起直追。于是,有形的无形的“第三只手”,开始操控具有高度权威的“鲁奖”。策划运作,顺应潮流成了最关键的手段。鲁奖的“公正公平”,遭遇有史以来最汹汹不绝的空前质疑。甚至,更有入围者一语中的:“运作,不一定成功;但不运作,就一定不能成功。”
不禁又想起已故的季羡林老先生。当我们将“国学大师”等三顶桂冠加冕季老之时,季老“惶恐之至”,谦虚“请辞”,传为一段佳话。由此及彼,不能不让我“不怀好意”地揣度,究竟是怎样的魔力吸引,使某些人对“鲁奖”趋之如鹜?在海明威和季老的胸怀和襟度面前,为何无人请辞“鲁奖”?
朋友笑我:你这是一个幼稚得再不能幼稚的问题。呵呵。我承认。道理确实很简单——运作的目的何在?成功的收益几何?这一切,在某些运作成功者看来,当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鲁奖”,而在于“鲁奖”背后的巨大利益附加值。虽然,明代诗人祝允明诗说:“有花有酒有吟咏,便是书生富贵时。”但有人并不作如是观。今日中国文人的书生意气,虽说已经不必像清代诗人杨载说得那样——“应有声名达帝前”,但“应有声名沽钓誉”,今日看来亦大有市场。试想,苦心孤诣,一朝“得手”,人生辉煌而至,利益席卷而来,电波有声,荧屏有影,报刊有言,史册有名,盛名之下,人家焉何不额手称庆,沐猴而冠?
在“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驱使下,这也就直抵“真相”的底层——功利。在我们这个处处充满“交易”的社会,当“运作”可以轻松成为一劳永逸的事情,那么,功利便成为某些人心中倚马可待的收益。于是,运作的天平上,去除了“公正公平”的砝码,“鲁奖”不想成为被某些人操纵的游戏,实在太难。
托尔斯泰说:“写作的职业化,是导致文坛堕落的主要原因”。之于陷入堕落纠结的中国文坛而言,此话可能只对一半。写作职业化,一心只为“稻粱谋”,当然可能导致文坛“堕落”。但写作功利化,唯个人利益而不计手段,则是将文坛推入万劫不复境地的罪魁祸首。学术不端,文坛瘴疠,今日中国文坛之怪状,无一不正在指向这种文坛“整体性沦陷”的势头,这不能不让所有良知学人深虑和殷忧。
不过,倘若有人敢于请辞“鲁奖”,不屑与当今“鲁奖”为伍,或许可以昭示着中国文坛的一线生机。当然,在我们这个惯于作秀的年代,以“请辞”来作秀,以期曝得盛名,则不在此文文意之列。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时间:
2010-11-16 19:05
托尔斯泰说:“写作的职业化,是导致文坛堕落的主要原因”。
文章提出一个具有时代性和探讨性的问题。欣赏
作者:
武俊岭
时间:
2010-11-17 08:38
揭示鲁奖现状,很透。
中国现在,极少严肃事情了,没有神圣之事了。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0-11-18 09:34
鲁迅文学奖奖励的并不是鲁迅,所以自然没有人辞了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