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高山每周一评之二十二:人生的画卷,兼评笔架山上的《在都市的一条小巷》 [打印本页]

作者: 高山流水    时间: 2010-12-1 22:44
标题: 高山每周一评之二十二:人生的画卷,兼评笔架山上的《在都市的一条小巷》

  笔架山上名叫刘向阳,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石首电视台,著有诗集《向阳诗选》。刘向阳是近期才进驻论坛的一名诗人,在前一段时间《荆州晚报》与《荆门晚报》联合举办的“荆荆一家亲”深秋物语笔会上,我们不仅有了一面之缘,还尽释前嫌,并作了一夜的抵足长谈。说起尽释前嫌是因为年初到《石首文学论坛》上与笔架山上发生了一点小小的摩擦,之后我便没有再去了,但我记住了笔架山上这个名字,笔架山上也记住了我,当我们在去紫荆农庄参加笔会的前一晚的酒宴上邂逅的时候,当我们知道了彼此在论坛上发帖用的名字时,彼此的心里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尴尬,这时候,是酒捅开了这层窗户纸,让我们相视一笑泯恩仇(尽管并没有什么恩仇可言),这时我才真切地感觉到,酒这家伙,还真是个好东西。而到了紫荆农庄,我们便形影不离了,所谈的话题都与诗歌有关,包括紫荆山庄的一夜抵足长谈,我们谈的也全是诗歌创作的体会与心得,这时我又真切地感受到,诗歌这家伙,也真是个好东西,它像一条纽带,拴住了还在蹦达的两只蚂蚱。

  笔架山上虽然是石首的名记,最近也成了我们这群疯子中的一员,但他为人却很谨慎,为文也相当严谨,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是字斟句酌的。就拿这首《在都市的一条小巷》来说吧,他就不止一次的征求过我的意见,尽管我的意见对他的写作不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但他的这种为文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诗歌在近一段时间完成了一个阶段性的转型,一是在文风上更加朴实,更加细腻;二是把视点转生活的底层,转到了草根一族;三是把视角放到生活的细枝末节上,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真章。当然这种转型是必然的,是每一个写作者达到一定高度后所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无论什么文体,如果一直凌驾于生活之上都不会有太长的生命力的,没有生活的基础和底蕴,不把自己融入到生活之中,你写的作品即使再优美也只会是空中楼阁和水中的浮萍,生活才是我们的根,生活中才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和养分。而要想深入生活就必须把姿态降下来,让自己的整个身心和灵魂都沉到生活之中,沉到最底层,沉到大地和土壤之中,把自己的每一个细胞都化作土壤中的根瘤菌,在吸取养分的同时也制造养分,来滋润更多人的生活。这既是诗歌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生活赋予我们的使命,既然我们选择了诗歌,我们就注定了这样的宿命,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把这副担子挑起来。佛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尽管我不信佛,但我觉得这句佛语用在这里是再合适不过了。

  笔架山上的这首诗歌是一首地地道道的口语诗,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白话诗,写诗的人都知道,要想把白话诗写好是最难的,因为白话诗的最大特点是深入浅出,也就是要把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通过口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还要不露一点痕迹。目前因为梨花体和羊羔体的广泛流传,让很大一部分人对口语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误解,于是在如何定义口语诗的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争议。记得当代著名诗人、《诗选刊》杂志社主编郁葱先生在答记者问的时候,就谈了很多关于口语诗的概念和观点,他说:“口语诗”顾名思义,就是用口头语言,即我们平时说话的语言写出来的诗。”,但“我们平时说出来的话不一定没有诗意,有诗意的话,记下来,便能成诗。而我们平时说的一些话,只能是话。”,在谈到口语诗产生于什么年代的时候,他回答得非常明确:“有了新诗就有了口语诗,没有新诗也有口语诗。”。从答案中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口语诗的特点,那就是:“指向人的日常生活的具体存在,并使之敞开;用词平朴、自然,不做作,少卖异;造语简洁、明晰、干净、爽利,直抵事物本质;其语势语态,大多从容淡定,冷静沉着,行止欲知,不露声色……。”

  其实任何关于诗歌文本的争论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诗歌是一个很自我的文本,加上诗歌也不存在好坏之分,而诗歌一旦完成后就不属于作者本人了,诗人就离场了,读者就参与进来了,那么见智见仁都是读者的事,与诗人无关了。而到了这个时候,关键的问题就变成了你退场之后,读者参与的程度,感悟的程度有多高,你留给他们的,是不是他们在心底而平时忽视的情感或者判断,是不是值得回味。如果是的话,那么你的诗歌才能称为口语诗,否则就成了口水诗了,这就是这们平常所说的,真理和谎言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对口语诗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口语诗的写作又要抓住一些什么要点呢?在这一点上,诗人铁舟先生在紫荆农庄的笔会交流中说的一段话对我的启发较大。他说写好诗歌无非把握好四个字“起、承、转、合”,起要轻起,就像唱歌一样,调子不能定得太高,调子定高之后提升的空间就有限了,即使勉强能提上去也会陷入一种唱高调的尴尬,而唱高调却是诗歌最忌讳的;承要慢承,因为承是叙述事件的过程,要显得从容文字和内容才能得到很好的舒展,才能让读者慢慢地融入到你所营造的意境中去;转要急转,顾名思义,转就是转折嘛,如果不急的话就达不到转折的效果了;合要巧合,因为合就是结尾,如果不巧的话,诗歌的灵气就得不到彰显,诗歌的亮点也得不到呈现,如果不巧的话就达不到诗意的自然流露,必然会留下人工雕琢的痕迹,其实人工雕琢人人都会用了,如果达到巧合后,就天衣无缝了,就可以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最佳效果了。

  结合笔架山上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要点基本都做到了。头两句“清晨,在红发路小巷出口处/我与一个人又一个人擦肩而过”可以看作是起,只是静静地陈述了事情的起因,既没有优美的语言,也没有生动的意象,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就跟我们平时说话时打招呼一下自然,所以说达到了轻起的要求。接下来几句是慢承:“包工头王承柏与邻居夏婆/提着早点  蔬菜进巷/土管局老李和我招手路过/皮鞋批发老板小曹拉着货物外出”。这几句叙述是很从容的,似乎无关紧要,其实作者是在做铺垫,也就是说设下的伏笔,都是为后面的急转和巧合做准备的,因为着笔细腻,在细节上提炼得恰到好处,所以铺垫得也很沉稳。我们来仔细看看这几个人物,有包工头,有退休的夏婆,有政府官员老李,还有小商小贩,而这些人物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分别代表着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等级,可以说是整个人类和社会的象征,所以说作者的观察力相当敏锐,捕捉的形象也相当精准,这既是一个明晰的画面,也是一个社会的万花筒,无形中就把我们的视野打开了,让诗歌有了空间感,就能容纳一幅人生的画卷。接下来作者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完成急转:“他们就像一群忙碌的蚂蚁/每天早晨   都会顺着巷子走远/又走进   走进来的还要出去”,作者通过这样的急转之后,我们这时所看到的社会各个阶层的忙忙碌碌的人们,就不再是单个的个体了,作者通过聚焦把整个人类和整个社会都当成了一个点,都看成了一群忙碌的蚂蚁了,而这群蚂蚁仍然是忙忙碌碌熙熙攘攘的,蚂蚁是为生活所迫,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或许人类追求的会更多,但我们的生存状态又何尝不是像这群蚂蚁一下呢。这里的急转是指从社会的各个阶层转到了蚂蚁这个群体,又转到人类的生存状态上来了。而最后两句的巧合就是在暗中隐含了一种轮回的理论,把人类的生存状态提升到了一种悟道参禅的境界。“上了绣林大道   汇入了另一条街道/身影渐渐变小   一天一年   周而复始”,其中的上了绣林大道隐含着各个阶层的人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轨迹,而汇入了另一条街道,是指不同命运的人都有着相同的归宿,身影渐渐变小,最终都会化为一粒尘埃,消失在茫茫的宇宙。而“一天一年,周而复始,不正是轮回的法则吗?这里我们所说的结尾的巧合,巧就巧在用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影射出了人生这么一个大的场景,让我们在细细品味后然后恍然大悟,这意蕴就出来了,这内涵也就深刻了,或许,这就是人生的真谛吧。

附原作:《在都市的一条小巷》

/笔架山上

清晨,在红发路小巷出口处
我与一个人又一个人擦肩而过:
包工头王承柏与邻居夏婆
提着早点  蔬菜进巷
土管局老李和我招手路过
皮鞋批发老板小曹拉着货物外出
他们就像一群忙碌的蚂蚁
每天早晨   都会顺着巷子走远
又走进   走进来的还要出去
上了绣林大道   汇入了另一条街道
身影渐渐变小   一天一年   周而复始


[copyright]


[/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高山流水 于 2010-12-2 17:01 编辑 ]
作者: 秋风向晚    时间: 2010-12-1 23:29
很早之前就看过笔架山上的文字,虽然并不认识,但文字是最好的纽带,可以沟通远在天涯的四面八方。看过他的文字,但没有留下半点痕迹,所以,只是文字里的钦慕。正如高山斑斑一样,有感诗歌的精致以及评论的老到与中肯,向二位问好。同时,静候佳评。
作者: 曹国魂    时间: 2010-12-2 04:31
好诗好评,相得益彰!
向二位问好!
作者: 张伟锋    时间: 2010-12-2 08:33
标题: 叙述多了些,评价少了点。
高老师的评论,写得好,能达到深入交流的效果
作者: 萧仲莲    时间: 2010-12-2 09:21
学习了,感谢你曾经留给我的热情和美评,问家乡人好!
作者: 万里山水    时间: 2010-12-2 09:28
我们平时说出来的话不一定没有诗意,有诗意的话,记下来,便能成诗。--对于创作形式的分析,精细且有分寸。如此视角下的捕捉和表现,应该属于有诗意的范畴,并且可以感染和唤起人们对于生活的思考与感怀。
作者: 阎润文    时间: 2010-12-2 12:52
欣赏,问好。
作者: 戈眉    时间: 2010-12-2 18:24
巧就巧在用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影射出了人生这么一个大的场景,让我们在细细品味后然后恍然大悟
确实如此,问好!
作者: 祥萍    时间: 2010-12-2 18:54
朴素的诗歌,阐述了人生。加上细评,一种真实的生活就摆在面前。问好两位老师。
作者: 古月灵秋    时间: 2010-12-2 19:32
精彩的“起、承、转、合”,提纲挈领,道出了口语诗的奥妙,也展现了诗人笔架山上诗歌的特点和光亮!体会学习!
作者: 谷晓    时间: 2010-12-2 20:43
正如高山斑斑所说,写好口语诗,是需要一定功力的。
共同欣赏!
作者: 高山流水    时间: 2010-12-3 01:21
原帖由 秋风向晚 于 2010-12-1 23:29 发表
很早之前就看过笔架山上的文字,虽然并不认识,但文字是最好的纽带,可以沟通远在天涯的四面八方。看过他的文字,但没有留下半点痕迹,所以,只是文字里的钦慕。正如高山斑斑一样,有感诗歌的精致以及评论的老到与中 ...


谢谢诗友第一时间回复。
作者: 高山流水    时间: 2010-12-3 01:21
原帖由 曹国魂 于 2010-12-2 04:31 发表
好诗好评,相得益彰!
向二位问好!


谢谢曹斑的鼓励与问候哦。
作者: 笔架山上    时间: 2010-12-3 06:17
标题: 赶一部专题片
这两天忙着赶一部专题片,没能及时上网,真有点愧对大家,等忙过这两天,回头细细品味,一一回复,先向各位请个小假
作者: 高山流水    时间: 2010-12-3 07:23
原帖由 张伟锋 于 2010-12-2 08:33 发表
高老师的评论,写得好,能达到深入交流的效果


谢谢哦。
作者: 惊涛拍案    时间: 2010-12-3 07:28
一段奇遇和佳话,文字读来更是有了温度和亲切的感受。
作者: 高山流水    时间: 2010-12-3 08:54
原帖由 萧仲莲 于 2010-12-2 09:21 发表
学习了,感谢你曾经留给我的热情和美评,问家乡人好!


不用客气哦,谢谢问候。
作者: 高山流水    时间: 2010-12-3 08:55
原帖由 万里山水 于 2010-12-2 09:28 发表
我们平时说出来的话不一定没有诗意,有诗意的话,记下来,便能成诗。--对于创作形式的分析,精细且有分寸。如此视角下的捕捉和表现,应该属于有诗意的范畴,并且可以感染和唤起人们对于生活的思考与感怀。


谢谢山水斑斑。
作者: 高山流水    时间: 2010-12-3 08:55
原帖由 阎润文 于 2010-12-2 12:52 发表
欣赏,问好。


谢谢欣赏与问候。
作者: 高山流水    时间: 2010-12-3 08:56
原帖由 戈眉 于 2010-12-2 18:24 发表
巧就巧在用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影射出了人生这么一个大的场景,让我们在细细品味后然后恍然大悟
确实如此,问好!


谢谢问候哦。
作者: 高山流水    时间: 2010-12-3 08:56
原帖由 祥萍 于 2010-12-2 18:54 发表
朴素的诗歌,阐述了人生。加上细评,一种真实的生活就摆在面前。问好两位老师。


谢谢祥萍。
作者: 高山流水    时间: 2010-12-3 08:56
原帖由 古月灵秋 于 2010-12-2 19:32 发表
精彩的“起、承、转、合”,提纲挈领,道出了口语诗的奥妙,也展现了诗人笔架山上诗歌的特点和光亮!体会学习!


谢谢灵秋。
作者: 高山流水    时间: 2010-12-3 08:57
原帖由 谷晓 于 2010-12-2 20:43 发表
正如高山斑斑所说,写好口语诗,是需要一定功力的。
共同欣赏!


谢谢谷晓。
作者: 高山流水    时间: 2010-12-3 08:57
原帖由 笔架山上 于 2010-12-3 06:17 发表
这两天忙着赶一部专题片,没能及时上网,真有点愧对大家,等忙过这两天,回头细细品味,一一回复,先向各位请个小假


没关系,你忙吧。
作者: 许玲琴    时间: 2010-12-3 10:24
他说写好诗歌无非把握好四个字“起、承、转、合”,起要轻起,就像唱歌一样,调子不能定得太高,调子定高之后提升的空间就有限了,即使勉强能提上去也会陷入一种唱高调的尴尬,而唱高调却是诗歌最忌讳的;承要慢承,因为承是叙述事件的过程,要显得从容文字和内容才能得到很好的舒展,才能让读者慢慢地融入到你所营造的意境中去;转要急转,顾名思义,转就是转折嘛,如果不急的话就达不到转折的效果了;合要巧合,因为合就是结尾,如果不巧的话,诗歌的灵气就得不到彰显,诗歌的亮点也得不到呈现,如果不巧的话就达不到诗意的自然流露,必然会留下人工雕琢的痕迹,其实人工雕琢人人都会用了,如果达到巧合后,就天衣无缝了,就可以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最佳效果了。
哈,是铁舟讲的透彻,还是高山兄理解的透彻!
作者: 笔架山上    时间: 2010-12-4 22:34
谢谢高山兄/每周一评之二十二:人生的画卷,兼评笔架山上的《在都市的一条小巷》
作者: 笔架山上    时间: 2010-12-4 22:36
秋风向晚很熟悉的名子,谢谢关注
作者: 笔架山上    时间: 2010-12-4 22:39
明月清风兼笔走龙蛇版主曹国魂,发表于 2010-12-2 04:31  只看该作者 好诗好评,相得益彰!
向二位问好!/成就了我与山松兄一段佳话
作者: 笔架山上    时间: 2010-12-4 22:42
土木先生/发表于 2010-12-2 08:33  只看该作者 叙述多了些,评价少了点。
高老师的评论,写得好,能达到深入交流的效果 。似乎还想说点什么/意尤未尽 :lol :lol
作者: 笔架山上    时间: 2010-12-4 22:44
谢谢萧仲莲的关注
作者: 笔架山上    时间: 2010-12-4 22:46
感谢万里山水/发表于 2010-12-2 09:28  只看该作者 我们平时说出来的话不一定没有诗意,有诗意的话,记下来,便能成诗。--对于创作形式的分析,精细且有分寸。如此视角下的捕捉和表现,应该属于有诗意的范畴,并且可以感染和唤起人们对于生活的思考与感怀。/评论
作者: 笔架山上    时间: 2010-12-4 22:50
阎润文/戈眉/祥萍/古月灵秋/几位髙人到场/小楼升辉
作者: 笔架山上    时间: 2010-12-4 22:52
惊涛拍案/发表于 2010-12-3 07:28  只看该作者 一段奇遇和佳话,文字读来更是有了温度和亲切的感受。 :loveliness:
作者: 笔架山上    时间: 2010-12-4 22:55
许玲琴评论诱彻
作者: 美丽的水妖    时间: 2010-12-5 16:42
嗯。这首诗歌,我也很喜欢,评论竟然这样到位,整得好。
作者: 高山流水    时间: 2010-12-5 20:52
原帖由 惊涛拍案 于 2010-12-3 07:28 发表
一段奇遇和佳话,文字读来更是有了温度和亲切的感受。


谢谢拍案兄。
作者: 高山流水    时间: 2010-12-5 20:53
原帖由 许玲琴 于 2010-12-3 10:24 发表
他说写好诗歌无非把握好四个字“起、承、转、合”,起要轻起,就像唱歌一样,调子不能定得太高,调子定高之后提升的空间就有限了,即使勉强能提上去也会陷入一种唱高调的尴尬,而唱高调却是诗歌最忌讳的;承要慢承, ...


你说呢:)
作者: 高山流水    时间: 2010-12-5 20:53
原帖由 笔架山上 于 2010-12-4 22:34 发表
谢谢高山兄/每周一评之二十二:人生的画卷,兼评笔架山上的《在都市的一条小巷》


不用客气哦。
作者: 高山流水    时间: 2010-12-5 20:54
原帖由 美丽的水妖 于 2010-12-5 16:42 发表
嗯。这首诗歌,我也很喜欢,评论竟然这样到位,整得好。


谢谢。
作者: 黑龙江小龙女    时间: 2010-12-5 22:16
加上了诗人的背景资料,这样的评,读起来更亲切。
作者: 陈忠    时间: 2010-12-5 23:59
评论写的很到位,我喜欢
作者: 冯喆    时间: 2010-12-6 11:21
偶尔看高老师对平芜尽处老师的《许诺给我的王国》写的诗评,受益匪浅。随之爱上了高老师的诗评,每每读之,总能给自己以启发和帮助。足见高老师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上的造诣之深。我曾经涉猎过许多文学网站,像中财论坛这样能给会员这么大帮助的,真是少之又少。能成为中财会员,实感荣幸。问好高老师及各位版主、文朋诗友!
作者: 孙玉平    时间: 2010-12-6 15:5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洪涓    时间: 2010-12-6 17:52
读高版的诗评,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一个期盼。
作者: 烛下夜话    时间: 2010-12-7 20:17
这次又来晚了。最近较忙。
但高版的评绝不能错过。笔架山上这首诗很语言表达平实,但出来的情景很鲜活,喜欢。再加上高版到位的诗评,相得益彰,更好了。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