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听!了乏的悄悄话
[打印本页]
作者:
刀口漫步
时间:
2010-12-3 18:02
标题:
听!了乏的悄悄话
听!了乏的悄悄话
刀口漫步
几天前收到了乏的最新诗集《大声说出悄悄话》时,欣喜之余,心底竟升起一种自私的遗憾:年中我们通过
QQ
相识,他曾邀我一起出版这套诗丛,我却因为不懂行情,在五六千块钱的出版费用前望而却步。如今爱不释手地捧读着他自己设计了朴素封面的新书,早已悔之莫及,只能徒呼奈何了。但是几天细读下来,我却心悦诚服了,不出是对的:截至去年的诗歌写作,尚不足以与了乏兄“同场竞技”——相较而言,我手底下的活儿还是显得疏陋,全然不如他的诗作静海深流,细腻入微,像一颗冷静跳动的恻隐之心,透过一台温情款款的显微镜,审视大千世界的波诡云谲和内心深处的波澜涟漪。
我不知道“了乏”这个笔名的来历,也不知道自己的发音是否正确,起初怀疑是“乏了”的“倒叙”,后来干脆念作“
liao fa
”至今——呵呵,真是一句神秘的诗。
读了乏的诗是轻松愉快的——这对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奢侈的,您有多久不曾认真地去拜读一首诗了,当您多年前因为看不懂而告别诗歌之后,审美便衰朽地停滞在辞藻堆砌、合辙押韵的抒情之上了吧?所以我很能理解一位女同事随意翻动这本诗集之后的讶异:这是诗吗?像日记一样的东西也叫诗吗?——这正是当下非诗歌从业人员们的“集体共识”!我再次耐心地给她解释:这叫现代诗,不能再像琼瑶剧一样连哭带叫了,也不能老是刻画村头的那棵老槐树,得走心,得动脑子,得有独特的发现,得说唐诗宋词没说过的话……现在的社会这么复杂,单纯的韵脚能压得住吗?不同的时代是不是应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啊?一味地闭着眼睛“唯美”,怎样去和这饱含悲欢离合和酸甜苦辣的人生接轨?比如这首《突然想起尤国英》,比如这首《屠宰场》,比如这首《王二改名记》——难道就不能去写吗?这样的题材又该如何去表现呢?——我想我就不必再扯什么“口语”或者“智性”了……
作为一名诗歌从业人员,我却在鉴赏了乏兄的“叙事”走向以及会深彻到何等地步:曲径通幽还是一条道走到黑,入木三分还是干脆撕个粉碎?我知道后者往往是像我这样的直肠子的粗暴手段,而了乏兄大多戛然刹车于恰到好处的那个“点”上——诗毕竟不是杂文,也没听说过有哪个杂文家同时得享诗名!比如《眼神》:“我见过最复杂难懂的眼神
/
来自一条狗
/
其时,它正专注身旁案子上
/
已被剖腹的同伴”;还有《她来检查参观农药生产车间》:“她为什么总是捂住嘴巴
/
她为什么总是闭上眼睛
/
她为什么总是捏紧鼻子
/
她为什么总是落在后面
/
她这样不说、不看、不闻、不问
/
与死人何异”……
毋庸讳言,最好的技巧,就是看不到技巧滑过的痕迹。然则内容永远是首当其冲的,而我读诗更多的还是在看“事”——崭新的题材总会率先抓住我的眼球,可写可不写的那些“事”,需要大书特书或者根本不值一提的那些“事”,更有那些从未被人诉诸笔端、付诸心灵的“奇事”,当然统摄这一切的——对题材的淬炼榨取和表现的意外所得——还是一个诗人天马行空、观照寰宇的灵魂和情怀!说句“酸话”,了乏兄的“人文关怀”实在是太“具体”了,也太“渺小”了,灰尘、花瓣、落叶、鸟儿、云彩、杯子、白纸、蜜蜂、蚊子、乞丐、民工……写得细而多,绵密而纯粹,血肉峥嵘而充满质感,对我这个越发冷漠的硬人来说,那份耐心不啻于一种醇厚的感召:我们忽略那些最低处、最本质的东西已经太久了,我们的眼睛被锁在办公室的电脑里,我们的嘴巴和耳朵被关在
KTV
包间的耳麦里……与生俱来的那颗“诗心”悄然钝化成了刀枪不入、油盐不进的顽石!
重读了乏,我想让自己更软、更细、更能沉住气、静下心来……重读了乏,在轻松愉快之外,我开始反刍那一开始带给我的怦然心动,以及屡屡陷入的那片茫然……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武俊岭
时间:
2010-12-3 19:30
通过刀口漫步的批评文章,我们了解了一个值得尊敬的诗艺探索者。
纷乱的现实,浮躁的大众,使得诗歌——何止诗歌,一切文学样式,受众大幅度减少。在这种情形下,能够沉浸于诗艺,实属难得。
她为什么总是捂住嘴巴/她为什么总是闭上眼睛/她为什么总是捏紧鼻子/她为什么总是落在后面/她这样不说、不看、不闻、不问/与死人何异”……
这样的诗,我喜欢。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