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千古一叹清真词 [打印本页]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1-1-15 16:39
标题: 千古一叹清真词
千古一叹清真词

  
  说来惭愧,真正意义上读诵周邦彦的词并对其做进一步了解还是近几年的事。学生时代的中国历史教科书里,讲到宋词那一节时,提到有婉约和豪放两派,代表人物分别是是李清照、柳永,苏轼,辛弃疾,周邦彦则榜上无名。后来,自学中国古代文学史时,才算是接触到了周邦彦其人其词,但那时主要是为了考试,对其并没有多大的感觉。直到几年前,稍为闲适了,偶尔又翻起《宋词三百首》,再次看到这个名字并读到他的作品时,才真正感觉震撼了:宋词中竟有这样的艺术精品,在这之前自己怎么竟然全不知晓?
  
  读一下周邦彦的生平,方才对其有了些许了解: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年少时就“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所重,而博涉百家之书。”其人才华横溢,又兼精通音律,故能自度曲,所以除了其词作格律精审外,他还创作不少新词新调。他的词雅俗共赏,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当时“贵人、学士、市儇、妓女,皆知美成词为可爱”至有为“词家之冠”、“词家老杜”之称。
  
  还是用事实来说话吧,且看他的名作《花犯·梅花》:“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  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同燕喜。 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 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 相将见、翠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 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短短的102字中,竟然写尽了眼前景、心中情,无句不扣梅花,却又无句不写自己,明明是写现在,却又跨越过去、未来……果然是真正的大家手笔。这种情景交融且能穿越时空的感觉,只有在读老杜“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时曾经有过……
  
  再读周的其他词作,或步步铺叙,层层深入;或曲折回环,一吟三叹;或纵横交错,收放自如;或典雅缜密,用典无痕……一首首一篇篇,信手拈来,尽是精品,其艺术技巧的灵活运用真可谓已达化境,所以后人称其为宋词的“集大成者”,实在不是只誉美之词。
  
  可是如此大家,怎么会在这么长的时间内被我忽略了呢?为什么在我的记忆中,竟没有一首属于他的诗词,甚至没有一点儿与他相关的逸事?(后来才读到他与宋徽宗争名妓李师师的故事。)如此大家,又怎么会被历史或文学史类的教材而忽略,只将其一笔带过,甚至要屈居于苏轼、柳永等人之后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几年来也不得其解。
  
  近日又偶尔闲翻宋词,再读起美成词作,忽然发现,几年来,我对其词的了解仍然处于初始的程度。几年前的初读和赞叹并没有在记忆中为其作品留下些许位置,时至今日,我还是没能够背诵一首完整的清真词。
  
  何以竟会如此呢?对于宋词名家名作,我向来是有着偏爱的,不要说范仲淹、欧阳修、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王安石、陆游、李清照、秦观、姜夔等人的名作都耳熟能详,即使连晏几道,朱淑贞、严蕊等人的代表作也都爱好有加,多能记诵,可是这个被称为宋词“集大成者”的清真词,却仍然难以印入我的头脑,即便是我曾经对它多么着迷、多么赞叹……
  
  也许还是我的文学修为不够,或是我的视角太低、眼界太窄,还不足以在千载之后与其建立起心灵的感应吧?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才会屡有“高山仰止”却又“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惑。那么,还是看看先贤对清真词的评价吧!查阅王国维《人间词话》,见其中有这样的评价:“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看来,王国维对清真词也还是赞誉有加的。然而他又说道:“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原来如此!看来王国维对周邦彦的评价虽高,甚至认为连“欧、苏、秦、黄……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可是即便如此,又能怎么样呢?尽管他有集成、创调之功,对宋词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他的每一首词作都堪称宋词中技艺高超的佼佼者,尽管他的词在当时风行一时,却仍然逃脱不了大浪淘沙的命运,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的缘故。纵观美成词作所表现的内容,或男女恋情,或羁旅行役,或是咏物怀古,或伤春念旧……无论哪一种,都是所谓的“小境界”,不要说找不到东坡词的自在洒脱,找不到稼轩词的满腔豪气,甚至连易安词中那种最为普遍的寻常感受也少有涉及,对于清真词而言,在那样构思精妙、艺术绝伦的艺术手段背后,似乎只有他个人的些许感觉,而甚至连这种感觉也显得那样清淡、那样缥缈……看来,缺少了可以感动人、陶冶人、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任是怎样高妙的艺术手段,都只能如千斧万凿之后的人造美女,纵是看起来国色天香,顾盼之间却总嫌缺少应有的神韵,自然也就难以博得“好色”且“懂色”者的青睐了。
  
  呜呼!可叹千古清真词,可不为吾辈戒乎?(水如空)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11-1-15 16:42 编辑 ]
作者: 辛文    时间: 2011-1-15 17:02
今人写文章要是也能写出古人的“词味”就好了。欣赏了,好文!
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时间: 2011-1-15 17:39
标题: 回复 1# 水如空 的帖子
周邦彦是宋词的“集大成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从词调的方面看,有集成和创制的功劳;从写作功力方面看,他善于体物言情;从创作风格说,他集柳永到秦观、贺铸等人之成就。本文论述详实,无论高山仰止”还是“不识庐山真面目”都能客观准确地评价周邦彦的一生。欣赏,问好
作者: 陀螺    时间: 2011-1-15 18:35
从师傅文章里第一次听说此人,从师傅引用的词来看,不能流传千古也正常。实话说,这首词我读过之后找不到共鸣。也许是徒儿愚钝,不能领略到艺术的真味。最近,徒儿倒是读了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一些作品,师傅要是有兴趣也可以看看。
作者: 武俊岭    时间: 2011-1-16 07:43
解读阐发得很是到位。
大境界的作品,必须牢笼天地,融铸古今。
作者: lqm407    时间: 2011-1-16 09:47
  周的词是好,但确实不是宋词一流的,诚如所说:“尽管他的词在当时风行一时,却仍然逃脱不了大浪淘沙的命运,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的缘故。纵观美成词作所表现的内容,或男女恋情,或羁旅行役,或是咏物怀古,或伤春念旧……”
  这段话也可以引申到杂文方面。文章贵有新意。创意是文章的命脉。只在文字与形式方面精巧是远远不够的。
  
  
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时间: 2011-1-16 11:49
标题: 回复 6# lqm407 的帖子
407的观点和很独到,赞成
作者: 西夏楼兰    时间: 2011-1-16 17:08
与如空有同感。我对周词印象比较深的还是《兰陵王》。其它的词印象不深。周邦彦精于音律,写词精雕细刻,叶嘉莹说他是结北开南,古人词用来唱的,而周以词调的开拓上功力深厚。
但是,为什么周的词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呢?我觉得文章自然天成最妙。艺术手段重要,情切意深更具有生命力。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1-1-17 16:16
问好诸位!
周词技巧虽高,但内容单薄、感情清淡,思想更无从谈起,所以也就不能长久流行了。我们为文也一样,无论多长高妙的艺术手法,都要为内定服务。王维的《九月九日记山东兄弟》,写于十岁时,几乎没有技巧,但只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足够流传千古了,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情感体验。为文不一定非要有多么深刻的思想,但至少要有感情,如果二者皆无,则无论怎样的文笔、怎样的技巧都无济于事……
作者: 暖玉    时间: 2011-1-17 19:09
从如空弟的文字里,多了解了一点周邦颜,谢谢!
也是,如果只是抒自己心中的情,即使再真再切,有时,也只能感动自己。
而抒天下人皆能抒,只是不知如何抒的情,才能引起情感的共鸣。
问好如空弟!远握!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1-1-18 16:57
跟着如空和4版学习一遍宋词。文章贵在心意,本文对周邦彦的见解值得细细品鉴。
作者: 潇湘渔父    时间: 2011-1-19 12:22
标题: 回复 1# 水如空 的帖子
  周清真不愧是词中高手,可惜清真词却难称神品、妙品,因为他的词词匠气太浓,只有词家们喜欢,而一般的读者是很少有喜欢的。这大概就是词匠之词与天然之词的区别吧。
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时间: 2011-1-19 22:11
原帖由 暖玉 于 2011-1-17 19:09 发表
从如空弟的文字里,多了解了一点周邦颜,谢谢!
也是,如果只是抒自己心中的情,即使再真再切,有时,也只能感动自己。
而抒天下人皆能抒,只是不知如何抒的情,才能引起情感的共鸣。
问好如空弟!远握!
支持暖玉老师观点,周邦彦作为词大家,值得商榷和探讨。希望大家多读读《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
作者: 海凹    时间: 2011-1-20 13:46
为文的境界的确关键啊,曾国藩说:“有义理之学,有辞章之学,有经济之学,有考据之学。义理之学,即宋史所谓道学也,在孔门为德行之科。辞章之学,在孔门为言语之科。经济之学,在孔门为政事之科。考据之学,即今世所谓汉学也,在孔门为文学之科。此四者阙一不可”。

其实我们也很偏狭,有一面之偏狭就难成完全意义上的大家。更何况不止一面。作者对周词、宋词的研读如此仔细认真,值得钦佩。
作文,尽是风花雪月、卿卿我我的“小我”境界,终其一生只能算是自我陶冶啦。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1-1-21 20:55
感谢朋友们的讨论。
“作文,尽是风花雪月、卿卿我我的“小我”境界,终其一生只能算是自我陶冶啦。”——海娃此论,正是我要表达的意思。无论做词作文,都不可以境界太小了,我们可以从小处入手,可以写小人物、小事件,但万万不可执着于一己之感,一己之私,否则,是终究难成大器的——当然,这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作者: 立青    时间: 2011-1-23 09:39
原帖由 武俊岭 于 2011-1-16 07:43 发表
解读阐发得很是到位。
大境界的作品,必须牢笼天地,融铸古今。


欣赏水版的文章,问好!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1-1-27 20:30
原帖由 立青 于 2011-1-23 09:39 发表


欣赏水版的文章,问好!:handshake

问好!欢迎多来江天交流!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