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sā)脸
二十几年前,我家曾经养过一头老黄牛,在一个冬天的早晨,由于老牛喝了过多煮海带的汤水,致使胃中粘滑,无法反刍,突然间腹胀死去了。出了这么大的事,父亲的情绪很低落,始终都垂着头一声不吭,母亲则在一边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一边埋怨着父亲的粗疏,一边则说着自己和这头老牛的感情,尽管她的眼泪没有掉下来,可是话里却明显带了哭音。
可是不管怎样,事已至此,再怎么伤心也救不了老牛的命,当务之急只是应该想办法把损失尽量减少。前来探问的亲邻们便都劝父亲:还是撒(sā)脸吧!
所谓的撒脸,大概就是“舍出面子来换钱”的意思,在普通话里还没有一个相应的词可以代替。一头时价三千多块钱的耕牛死了,对于一个普通农户来说,实在是难以承受的。按照乡村里通行的办法,就只有让村邻和亲戚们共同承担,也就是说,要把牛肉分割了,挨家挨户地送去,然后按市价或略高于市价收取肉钱。这样一来,家里的损失就可以减少一点,而对于村邻们来说,则相当于花钱买肉、改善伙食了。
本来父亲是脸皮最薄、最爱面子的人,可是事已至此,也再没有别的选择,只好打起精神,做撒脸的准备。先要请来个行家掌刀,把老牛剥皮剔骨,再把肉按优劣互相搭配,分成大小相等的份额,用麻绳系好了。父亲是半个泥瓦匠、席篾匠(编房笆),经常会给村里盖房子的人家帮工,加之为人忠实厚道,在村里村外也颇有人缘,所以牛死的消息一传开,就有很多近邻们主动前来买肉了。对于他们而言,由于住得近、处得好,所以我家要撒脸他们是无论如何也躲不过去的,与其在家里等着送肉上门,还不如自己亲自去取的好:一则可以表示一下关心慰问,面子上显得好看;二则也可以先入为主,挑一块好肉回去。所以,就在牛肉还没有彻底分完的时候,就已经有一部分被人挑走了。我那时候只有十几岁,承担的任务就是把每家每户买肉者的名字记下来。
肉终于分割完了,一块块用麻绳拴好,装在大盆里,由父亲推着推车,又找了一个邻居随着帮忙,从村子一头开始,挨家挨户地前去撒脸,我则跟在后边负责记录。
撒脸的遭遇是大不相同的,尽管同是一个村子里住着、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村邻,可毕竟也有远近亲疏之分;个人处事的原则更不能完全一样。有的人家很讲究,一边接过肉来,一边还要跟出来解释两句:“我正寻思着去取肉呢,这不还没倒出工夫来呢嘛……”有的人家则很平淡,一边接过肉,一边也不忘了索要人情:“可不就得这样吗?大伙儿都帮着吃吃就过去了,要不你说咋整……”自然也有的人一见拿肉过来就忙着推三阻四,满嘴都是家里如何如何困难还拉着多少饥荒的话(这在当时也是实情,那些年,村子里又有几家没有拉饥荒的呢?)父亲生性脸儿小,平时总是多去帮助别人而很少麻烦别人,更何况这种撒脸其实就和明着向人家要钱差不了多少的。依他的意思,人家一有推却就一定要转身离开的,还是多亏了那位帮忙的邻居,紧着说好话打圆场,又急忙催促父亲推车快走。而那户人家见车子和人都走得远了,也就再不好意思大老远的再追过去还肉,只好满肚子的不情愿,唠唠叨叨地拎着肉回屋去了。当然,也有完全不给面子、当即一口回绝的:“我们家从来都不吃牛肉!”只这一句就够了,再加上脸上冷冰冰的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情,就连那位脸儿大的邻居也无可奈何,只好和父亲推着车悻悻地离开,再走下一家去了。其实也可以理解,这么大个村子,谁也不能保证每家每户全都交下了,所以不仅有当面回绝的,甚至还有男人在家不好意思推拒,而女人回来后坚决不同意留下又把肉送回来的。不过这样的毕竟只是极少数,在那样的年代,在那样的村里,大多数人心还是厚道的。
就这样一圈儿走下来,盆里的牛肉也就分送干净了。父亲推着空车回来,一路上低头无语。我知道,父亲这半辈子里,虽然日子始终过得不大宽裕,虽然人也活得有些低微,却从来没有干过拿自己的面子去换钱的事,这是唯一的一次。
到家后,父亲叫我把记录本统计了一下,每户二十块钱的牛肉,共撒出去一百多份,时价三千多块钱的老牛,撒脸之后还要损失一千多元,但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随后不久,村里条件较好的几家就把肉钱给送来了,我便把帐本上他们的名字一一勾去。而其余的绝大多数肉钱都是到了年底卖了公粮之后才由母亲一家一户慢慢齐上来的(父亲坚决不肯去齐钱)。可是直到后来,帐本上仍有两个名字明晃晃地摆在那里,始终没有划去。母亲有时想起来,就会磨磨叨叨地说上两句,而父亲则只有无奈地摇头:“撒脸的事,不给就拉倒吧……”毕竟在那个年月,在这样的村里,二十块钱虽不算多,可也绝不是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数目,对于我们这样的农家来说,大概相当于两三个月的油盐钱。
也就是在那个年月,在这个村子里,我们家同样也多次吃过撒脸送来的东西,这其中有牛、马肉,有甜、西瓜,甚至也有一些人家从外地亲戚家带来的从未吃过的土特产。而无论是谁送来,父亲都无一例外地痛痛快快地留下,母亲有时则会发出几句不满的唠叨……(水如空)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11-3-14 20:45 编辑 ]
作者: 李雷 时间: 2011-3-14 20:36
一个“撒脸”却道出了记忆中难以抹去的那个印痕。
拜读!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1-3-15 05:24
民俗民风中,记录着人情令暖,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印记。乡亲们就是这样人帮人扶着,走过艰难岁月。 好朴实的文字!
作者: 薄暮 时间: 2011-3-15 10:49
文字平实,描写细致生动,令人回味。
作者: zfx875206 时间: 2011-3-15 11:12
一份撒脸的记忆中,更多留存的是村里人的憨厚与朴实。文章注重了对父亲脸皮薄,为人憨厚的刻画,对撒脸时村里人的不同表现刻画得很生动,文风质朴,问好。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1-3-16 19:35
原帖由 李雷 于 2011-3-14 20:36 发表
一个“撒脸”却道出了记忆中难以抹去的那个印痕。
拜读!
:handshake 问好!多谢支持!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1-3-16 19:36
原帖由 太阳神 于 2011-3-15 02:10 发表
也就是在那个年月,在这个村子里,我们家同样也多次吃过撒脸送来的东西,这其中有牛、马肉,有甜、西瓜,甚至也有一些人家从外地亲戚家带来的从未吃过的土特产。
独特的文化,独特的景致
感谢太阳的支持!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1-3-16 19:37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11-3-15 05:24 发表
民俗民风中,记录着人情令暖,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印记。乡亲们就是这样人帮人扶着,走过艰难岁月。 好朴实的文字!
多谢高版主!一句话就点出了拙文要表达的内容。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1-3-16 19:37
原帖由 薄暮 于 2011-3-15 10:49 发表
文字平实,描写细致生动,令人回味。
感谢 薄暮支持!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1-3-16 19:38
原帖由 zfx875206 于 2011-3-15 11:12 发表
一份撒脸的记忆中,更多留存的是村里人的憨厚与朴实。文章注重了对父亲脸皮薄,为人憨厚的刻画,对撒脸时村里人的不同表现刻画得很生动,文风质朴,问好。
感谢匣子版主支持!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