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漫谈屈原系列之二
[打印本页]
作者:
潇湘渔父
时间:
2011-4-16 11:04
标题:
漫谈屈原系列之二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4:31 编辑
漫谈屈原系列之二
屈原的人格精神
说到屈原的人格精神,人们首先会想到《渔父》中的两句名言,即:“举
世皆
浊
我
独
清,
众
人皆醉我
独
醒
”。同时还会想到屈原的一首比体诗,那就是著名的《桔颂》。诗歌表面颂桔,实则颂己,诗人用象征手法借颂桔活画出自己的人格精神。诗中说:“
受命不
迁
,生南
国
兮。深固
难
徙,更壹志兮。
”“独
立不
迁
,
岂
不可喜兮?深固
难
徙,廓其
无
求兮。
苏
世
独立
,橫而不流兮。
”“
秉德
无
私,
参
天地兮。
”这无异于把诗人“独清”、“独醒”的人格精神具体化了,让人清楚地感受到屈原那种纯洁正直、清廉无私,内外如一的独标人格。虽然有人说独清独醒不好,说什么“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友”,可是如果人人都昏昏噩噩,个个都迷迷糊糊,社会还有什么希望!
屈原为什么会有这种“独清”、“独醒”的人格精神?这既与屈原的出身有关,也与他重视人格修养有关。在屈原看来,他出身高贵“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是古代五帝之一的高阳氏的远末子孙,又与楚王同宗同族,何况他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这是自古及今难得一见的吉兆,可谓集天、地、人三才于一身。加上他已故的父亲给他取名曰“正则”,取字曰“灵均”。屈原认为上天赋于他高贵的出身,他出生的年月日又集中了天、地、人三才,父亲又给他取了这么美好的名字,他自然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内在的美质。但他又觉得单有先天的美质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即《离骚》中所说的:“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即“态”之借字)。”显然,屈原既以自己的高贵出身为荣,但他并不满足于先天的传承,而是更为看重后天的人格修养。接下来他就用象征手法以香花香草为喻表明他是如何加强后天的人格修养的:“
扈江
离与
辟芷兮,紉秋
兰
以
为
佩
”“
朝搴阰之木
兰
兮,夕
揽
洲之宿莽
”。他把江离与芷草披在身上,又把秋天的兰草连缀起来作为佩饰;清早从高处采来了木兰,晚上又去水洲上摘下了宿莽。也许有人会说,屈原怎么象个女人似的,那么喜欢花花草草,其实这不过是屈原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已。只要熟读屈骚的人都知道,这是屈原作品的惯有作风,即把香花香草来比喻高洁的人格。
楚族是高阳氏的后人,屈姓又与楚王同宗同族,基于此,所以屈原对楚国、楚王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特殊感情,他把自己的休戚荣辱紧紧地同楚国、楚王联系在一起。他全身心地受着楚国,爱着当时的君主楚怀王,爱着楚国的人民。他多么希望君臣同心,上下用命,使楚国富强起来,最终由楚国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他曾提出“美政”理想,希望怀王“举贤授能”“遵循绳墨(即法度)”,像古代的圣明天子尧、舜、禹和周文、周武一样,“遵道而得路”,引导楚国走向康庄大道。即使后来怀王听信谗言,先是疏远他,后是弃逐他,但他始终不改对怀王的一片忠心。他在《离骚》中说:“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惜诵》也说:“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仇。”他曾想过要离开楚国,另寻理想之地,可真要离开故国、故土时却“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不说诗人自己割舍不了,就连身边的仆夫也悲伤起来,甚至连马儿也蜷局着不肯前行。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下楚国都城郢,顷襄王率领文武百官弃城而逃,已是一介逐臣的屈原不得不流亡江南。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屈原首先想到的也是百姓、故都、君王。作于郢都失陷后的《哀郢》,开篇即为百姓的灾难而悲叹:“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他自己尚流亡无所,却还在想着顷襄王,念念不忘“哀見君而不再得”。对于郢都的陷落,诗人痛心疾首,呼喊着““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人虽离开了郢都,可他的心却与郢都紧紧地连在一起“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并誓言:“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那怕死在他乡,他也要像狐狸一样死前把头对准山丘。司马迁在本传中称《离骚》“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即特别指出屈原对君王、对国家的深厚感情。有人说,先秦时尚无爱国观念,人才的朝秦暮楚实为常事,因此屈原不是什么爱国诗人。我不知道面对屈原的至死不忘故国和家乡,至死不忘君王和百姓,并不惜以身殉国的行事,说这种话的人当作何感想?
司马迁说屈原“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据后人考证,上述评论当是司马迁引述淮南王刘安《离骚传》中的话语)足见“志洁”、“行廉”是屈原人格的一大特点,这与他“自清”、“自醒”的人格精神是一致的
。可屈原的这种“志洁”、“行廉”和“自清”、“自醒”的人格精神却显得特立独行,与当时楚国的官场风气、社会风气格格不入。特别是在怀王的后期,由于他的昏庸、
瘖
昧,当听不听,当信不信,亲小人,远贤臣,导致楚国宫廷一片黑暗,诚如《离骚》所说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涉江》更在“乱辞”中对楚国政治的乱象用比兴象征之法给予艺术的概括:“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处在这种肮脏、污秽的环境中要保持自身纯洁、美好的人格,谈何容易!
但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恶劣,屈原始终保持自己“独立不迁”的人格,决不向世俗低头,而是坚决地抗争。他在《离骚》中坚定地表示说:“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涉江》一篇同样表达了坚持自己固有的人格,那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坚定意志:“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思美人》也说:“
欲
变节
以
从
俗兮,
愧
易初而屈志。
独历
年而
离
愍兮,羌
冯
心
犹
未化。
宁隐悯
而
寿
考兮,何
变
易之可
为
!
”《渔父》虽非屈原所自作,依王逸《楚辞章句》解题说乃是“
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
辞
以相
传
焉
”,但却是屈原人格的最好写照。诗中说:“宁
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
尘
埃乎?
”显然,屈原宁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皓浩之白”的人格,而决不“蒙世俗之尘埃”。
更为可贵的是,当怀王疏远他、弃逐他,党人污陷他、诽谤他,世人不理解他,连自己培养的青年也背叛他时,他也毫不动摇地坚守着自己的人格和理想。等到“美政”理想破灭,楚国强大无望时,诗人就毅然而然地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用自沉汩罗的行动向世人宣告,他要以死明志,以身殉道!他在《离骚》的“乱辞”中说:“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明确宣示既然一国之内没有人可以同我一道来实施美政,那我只有相从先贤彭咸于地下。更在绝笔诗《怀沙》中声言:““
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意谓世界是那样的污浊,没有人能理解我,我也不知世人之心到底如何。我已经知道死是我的唯一选择,我也丝毫不吝惜自己的生命。我明白地告诉世人,我将赴水而死,与鱼为同类。
王逸在《离骚叙》中对屈原人格作了总结性的评价,他说:“
今若屈原,膺忠貞之質,
体
清
洁
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
进
不
隐藏
其
谋
,退不
顾
其命,此
诚
絕世之行,俊彥之英也。
”像屈原这种“绝世之行”、“俊彦之英”
在当今的商品社会显得尤为可贵。人们常常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如果我们都能以屈原为楷模,坚持理想至上,道义至上,人格至上,也许社会的铜臭味就会少一些,社会风气也会干净得多。
--------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一楠
时间:
2011-4-18 18:30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4:31 编辑
人们常常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如果我们都能以屈原为楷模,坚持理想至上,道义至上,人格至上,也许社会的铜臭味就会少一些,社会风气也会干净得多。
屈原的人格精神值得后人推崇!一篇充实有分量的文章。
作者:
潇湘渔父
时间:
2011-4-19 09:58
标题:
回复 2# 一楠 的帖子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4:31 编辑
谢谢褒奖,问候朋友。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