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原创] 永远的追问
[打印本页]
作者:
柳咽河
时间:
2004-3-14 21:48
标题:
[原创] 永远的追问
永 远 的 追 问
──评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的思想意义
柳咽河
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是作家铁凝近期发表的一篇小说(发表于《十月》杂志九九年第一期),与她以往的作品不同的是作者开始放弃了以往在情节上的经营,围绕主人公白大省的性格特征直接进行文化道德意义上的追问,把一个深受传统道德荼毒的女性形象展示出来,并由此提出了中国人怎样面对传统道德的束缚的问题,发人深思。
在作者的笔下,白大省是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化身,她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儒家的道德特征。请看,她几乎谦让所有的人,不论是她的长辈还是她的表姐。由此,她注定不是第一个喝汽水的人,注定洗头要被表姐抢了先,只能带着没冲洗干净的头发去看电影。但她却毫无怨言,如果你要道歉,她怎么也弄不明白你有什么可对不起的,她会扫你道歉的兴。可以看出,白大省的谦让不是出于礼貌,不是故作姿态,而是深入骨髓的一种认识论:我本来就该是这样。
仅有谦让还不足以刻划出白大省身上的传统道德,所以,接下来作者又从更宽的层面历数白大省从小就被人称赞的仁义。这个评价出现在砸烂一切的七十年代,确是一个陌生的、可疑的词,至少说明人们评价她时的心态是不正常的,一个陈腐的、散发着被雨水洇黄的顶棚和老樟木箱子气息的词,一个不宜于公开传播的词,除了让人感到陈旧外,还夹有明显的嘲讽。作者这样诠释她的仁义:一、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曾把昏倒在厕所里的赵奶奶背回过家。这说明她的仁。二、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担负起了每日给姥姥倒便盆的职责。这说明她的孝。三、看《卖花姑娘》时专注地流眼泪,因与片中的地主同姓而被同学戏称为白地主时却不申辩,只是一味地自卑着,几乎被压垮了精神。这说明她的仁和忍从。四、被表姐引逗去作法西斯,却不生气,有一种天然生成的服从感。这说明了她的奴性。另外,她还具有封建妇女所承载的另一重道德温良恭检让,这在她的爱情经历中表现得格外明显。10岁时倾慕大春却不敢去接进,甚至在他主动伸手邀她跳舞时,她也不能有一种坦然的接受,只是兴奋并拼命地躲避,及至手脚冰凉昏倒在地上。这说明了她情感上的内敛和极度的被动。无论是西单小六抢走她的大春,还是后来三次恋爱中的被骗被甩,白大省都丝毫没有怪罪过那些人,她没有恨,似乎这全是自己的错。正如我所说,事情一开始,她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低标准,一个忘我的、为他人付出的让人有点心酸的低标准。她仿佛早有一种预感,这世上男人对她的爱意永远也赶不上她对他们的痴情。这正是封建女性始终处于从属被动地位的极好表证,付出了那么多,受尽了欺骗,却只把伤痛留在心里独自咀嚼,没有丝毫的仇恨和反抗。棉花被确是一种好东西,它能抵挡你的寒冷、模糊你的仇恨、缓解你的不安、掩盖你的哀伤。昏睡了一天便没事了。
这就是白大省身上体现出的典型的儒家道德特征。当然,这种道德于工作是有利的,可以广结人缘,取得一定的工作成绩。我简直想不出白大省拿什么来作为她扫楼的公关资本,或者换个说法,白大省简直就没有什么赖以公关的优势。她相貌一般……可是她的扫楼成绩在她们销售部还是名列前茅的。没资本和有成绩的对比足可说明是她由小带到大的那份仁义起的作用。然而这种成绩比之于她承受的生活的打击和内心的分裂,不过是九牛一毛。
白大省内心的分裂是从爱情开始的,内心的分裂是她个性意识的觉醒。西单小六抢走了她的大春,白大省却并不恨她,反而由衷的崇拜。因为西单小六奉行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由的生活。那时她巴望自己变成西单小六的女人,骄傲、貌美,让男人围着,想跟谁好就跟谁好。她常常站在梳妆镜前,学着西单小六的样子松散地辫着小辫,并三扯两扯出鬓边的几撮头发。她是多么想如此这般地跑到街上,然而却从没有这样跑到街上,别人也没有见过她摹仿西单小六的怪样。当白大省经历了郭宏、关羽朋、夏欣给她的三次爱情打击后,又被弟弟白大鸣夫妻洗劫了房子(当然这是愿意让出的)这仅有的一点财产,她除了三十岁的年龄已一无所有。为了躲避人们的视线,常常是早出晚归。这时郭宏突然闯入了她的生活。他带着被前妻抛下的孩子跪在她的面前,要和她结婚。他说,就因为你实在是一个好人。好人便是仁义的另一种说法。此刻,一种遭遇了不公平待遇的情绪尖锐地刺痛着她的心,她带着怨忿、带着绝望、带着启发诱导男人说,就为这些么,你就不能就我是别的么你……你怎么不明白我现在成为的这种好人根本就不是我想要做的那种女人。跪着的男人说,难道你以为你还能变成另一种人么,你永远不可能。白大省愤怒了,她说永远有多远!她本该从此觉醒的,向命运抗争的,她也几乎这么去做了。但是,她毕竟是白大省,是一个集儒家道德于一身的女人,五千年的历史压在肩上,岂是说变就能变的。她说想来想去她还是不能拒绝郭宏,我提醒她别忘了你已经拒绝了他,白大省说所以我的良心会永远不安。良心便是烙在她心灵上深深的道德意识,作为白大省,她无法对抗自己的命运。
由此我想,一个人在成长阶段是无所谓命运的,那时他是一张刚刚开始涂抹的白纸。而一个长大的成年人,由于他已经形成了特定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和个性特征,便有了一条属于他的命运轨迹。此后的任何改变的努力都只能是微小的变化,并不能有根本性的转变。甚至改变的努力便是对命运的履践。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宿命或者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白大省永不可能走出她命运的樊篱。
就为了这不可救药,我永远地恨她,永远有多远?就为了这不可救药,我永远地爱她,永远有多远?交织在白大省身上的让人即爱又恨的感情是复杂的,这即是小说中我的感受,也是作者和读者的最真切感受。从社会的理想主义道德来看,儒家的道德观是正确的,它有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白大省作为一个集大成者则是优秀的,是个突出的道德实践者。但是这种道德又是虚伪的,不切合实际的。它最大的罪状就是在人们的普遍思想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的现实中对人的自由和个性的扼杀(也许共产主义实现后,随着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精神水准的普遍提高,儒家道德会适用吧!)。历代统治者对儒学宗教化的利用,愚化人民以达到驭民的作用。儒家道德对人性的压制和摧数千年来触目惊心,白大省不过是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的例子。统治者们是不相信这些道德的,他们讲的是权力、阴谋、政治,他们狡猾的很。这正是鲁迅先生尖锐指出的中国的传统道德中充满了瞒和骗。
就为了这恨和爱,即使北京的胡同都已拆平,我也永远会是北京一名忠实的观众,永远有多远啊!这爱和恨,不仅仅是个白大省,还是北京城中的芸芸众生;又不仅是北京,更是全国,是广泛存在于人民心目中的儒学道德,它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和们思想观念转变中难以逾越的障碍。即使那些喜欢以现代西方自由民主精神标榜自己的人,一旦遇到生活的本质问题时都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了对儒家道德的顺人与回归。足以发人深思。因此,永远有多远?便是作者永远的追问。作者的这种思考在当代中国转型期传统与现代大冲撞的时代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也在追问:什么时候,中国人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的束缚,走上自由自主自立自强的新路呢?在无尽的追问中,我们期待着这一天。
1999、5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一剑飘红
时间:
2004-3-15 07:24
不好~~~~
作者:
柳咽河
时间:
2004-3-15 20:33
回一剑飘红,请讲!
作者:
刑天丁
时间:
2004-3-15 21:26
他说的可能是小说本身.
我也看了,还算不错的当代小说,不过缺少点什么:我对中国现代小说的要求可能太高了,总找不到震撼心灵让我大评一笔的小说
作者:
柳咽河
时间:
2004-3-16 08:32
回刑天丁,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小说评论,也有许多不到位之处。
作者:
玉龙
时间:
2004-3-16 13:19
不必自谦,作品本身是另一回事,重要的是评论写得如何!我读着好。
作者:
刑天丁
时间:
2004-3-18 16:44
标题:
重读,许多平淡中的真知灼见。
由此我想,一个人在成长阶段是无所谓命运的,那时他是一张刚刚开始涂抹的白纸。而一个长大的成年人,由于他已经形成了特定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和个性特征,便有了一条属于他的命运轨迹。此后的任何改变的努力都只能是微小的变化,并不能有根本性的转变。甚至改变的努力便是对命运的履践。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宿命或者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白大省永不可能走出她命运的樊篱。
作者:
刑天丁
时间:
2004-3-18 16:48
但视角有点狭窄,好像是从道德和人性方面分析小说,可谓淋漓,但感觉有点狭窄。
可能只是我的个人感受吧。
作者:
柳咽河
时间:
2004-3-18 19:43
回刑天丁:那时读小说更多地关注的是这个,在小说的技巧方面还不懂。现在虽然懂了一些,却更不敢从技巧来评了。要知道,好小说的标准太多,技巧只是一个方面。
作者:
刑天丁
时间:
2004-3-20 12:48
技巧是评论回避不了的。
不过还有一些别的视角,比如小说的挖掘程度,一些评论家的评论(引一些比较好些),等等~
个人看法:)
作者:
柳咽河
时间:
2004-3-20 19:11
回刑天丁:目前我在创作中更注重技巧与主题开掘的融合,这个许多人也是这样做的,实践的意义也许大于空谈,故而我后来很少再涉及评论。
作者:
轩轩
时间:
2004-3-21 04:20
这篇小说没有看过,但赞同楼主的总结--
一个人在成长阶段是无所谓命运的,那时他是一张刚刚开始涂抹的白纸。而一个长大的成年人,由于他已经形成了特定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和个性特征,便有了一条属于他的命运轨迹。此后的任何改变的努力都只能是微小的变化,并不能有根本性的转变。甚至改变的努力便是对命运的履践。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宿命或者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作者:
刑天丁
时间:
2004-3-23 13:24
最初由 柳咽河 发表
回刑天丁:目前我在创作中更注重技巧与主题开掘的融合,这个许多人也是这样做的,实践的意义也许大于空谈,故而我后来很少再涉及评论。
深刻同意。
空谈往往误了自己,成为灰色的理论家。
这点对我很有警示作用哦。
谢。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