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漫谈司马迁与《史记》之一 [打印本页]

作者: 潇湘渔父    时间: 2011-9-21 11:21
标题: 漫谈司马迁与《史记》之一

                                   漫谈司马迁与《史记》
           之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著千秋史
  在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记》属于私人著述,并由一人之力完成,。这在文献图书搜集不易,资讯很不发达的西汉时代,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

  然而,司马迁却凭借坚强的意志,超人的勇气、学识,最终写成了堪称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为后世史家立下不易之法。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评价说:“司马迁参酌古今, 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 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虽然就体例而言,《史记》的影响似乎不如《汉书》,但人们不要忘了,《汉书》的体例却是来自于《史记》。

  司马迁能凭一己之力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并名垂青史,成为“史家之极则”,虽也得益于他出身于具有史学传统的家庭,但更为关键的是,他为了“成一家之言”,竭尽一生的精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既使他尽可能多地掌握了文献资料,又便于他“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而不是有闻必录;同时也使他不轻信文献,而是结合自己的调查访问、亲身见闻,用第一手材料来纠正文献的谬误与偏颇。司马迁出身于一个具有史学传统的家庭。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司马氏世典周史”,而其父司马谈于武帝建元年间仕为“太史令”。这就使得司马一家与史学有着深厚的渊源,由此形成深厚的家学传统,正如司马谈临终时对他所说:“余死,汝必为太史。”这说明司马谈对儿子继任太史令是充满必胜信心的。具有史学传统也就意味着有着不错的文化传统,至少子女自幼即可接受教育,能够读书识字。那时因为制作图书的成本太高,一般的家庭要藏书颇为不易,加上秦始皇时又有严苛的挟书律,严禁私人藏书,孝惠帝时虽然废除了挟书律,但时间毕竟不长,因而图书的收藏与流通仍然不易,一般人的读书多半还是师生之间口耳相传,很难有现成的书供你阅读。司马一家自与平民家庭不同,或许家里也有少量的藏书,父子之间除了可以口耳相传之外,还可直接阅读图书。司马迁说他“年十岁则诵古文”,说明他在十岁之前就接触了古文经籍。十岁时他随父到了长安,而司马谈则早在建元元年即入仕为官,担任了太史令一职。汉代的太史令虽不专管著史,还要兼管天文、历算,但有了这一职务对于接触图书来说那必然是莫大的方便,因为朝廷所藏之石室、金匮之书就可供你随时阅读了。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父亲做了太史令,可以随时出入朝廷藏书之所,这自也给儿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所以司马迁读书之广在当时是不多见的,人们只要看看《史记》的引书即可窥见一般。据《史记》研究专家张大可、张新科的统计,司马迁写作《史记》时引书多达一百多种,其中的不少书籍都早已失传。

  人们从《史记》文字中不难看出,司马迁的读书并不仅限于史书,什么野史杂记、诸子百家语、小说家语、辞赋家作品,包括一些不为人们所看重的谱谍之书,可谓无所不读。凡入了《史记》,又留下了著述的人物,司马迁对他们的著述几乎都通读了,并有所研究。从《十二诸侯年表序》中的一段话可以看出,他的确对前人的著述非常熟悉。他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铎椒为楚威王传,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势,亦著八篇,为虞氏春秋。吕不韦者,秦庄襄王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同胜纪。汉相张苍历谱五德,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颇著文焉。”这里上起左丘明,下至董仲舒,一一说明十家著述的情况,其中铎椒的《铎氏微》、张苍的《五德谱》并非常见之书,可史公却了然于胸。

  孟子早就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史家来说,对于前世的书籍必须有分析、鉴别,不能有录必书;否则,将以谬传谬,贻误后人。史公对此是非常谨慎的。汉代的经籍有今文、古文之分,大体说古文经有古本为据,相对来说比较可靠;今文经则多为师徒间口耳相传,因而即使同一经书,因为师门不同,原文与解说都相去甚远。史公较为看重古文经,对于今文经书则不敢轻信。他在《五帝本经》赞语中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因为“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因此史公不采用,而认为“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从后世的研究结果看,汉代的古文经书其可信度一般要高于今文经书。由此可以看出太史公的识见与慎重。

  “读万卷书”,这对于具有史官传统,后来又继承其父为太史令的司马迁来说,也许还不是太难,难的是“行万里路”。

  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其交通的落后人们自可想见。秦时虽修有官道,但经过秦末以来的八年战争,其损毁程度定然严重。司马迁却不惧个人行走的艰难与危险,为了亲眼目睹雄伟壮丽的大好河山,也为了亲自考查、寻访他所心仪的古战场、古人物、古事件,他的游踪几乎遍及黄河内外、大江南北。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於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单从他年青时的游历看,足迹所至就已经遍及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南、湖北、江西、河南等八省,行程少说也有两万里。加上后来为官郎中,替朝廷出征巴、蜀、云南,足迹又踏遍西南。《河渠书》的赞语中又说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闚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可见太史公还到了朔方(即今内蒙包头一带)。《五帝本纪》的赞语还说到“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注:空桐,即崆峒山,在今甘肃平凉市西;涿鹿,今河北涿鹿县,离张家口市七十五公里)他甚至不辞艰难,亲自考查过秦将蒙恬当年修筑的长城。《蒙恬传》的赞语说:“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

  综合上述,除了因历史原因史公未能到达东北三省,华南的广东、广西,西南的西藏,西北的青海、新疆外,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这种长时间、大区域的游历,极大地开阔了太史公的视野,使他对祖国雄伟、壮丽的河山有了直接的感受,使他对将要进入他笔下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了更为直接的了解,从而写出更为真实,更富于活力,也更贴近人民的史书。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说过“功夫在诗外”。其实好的文章也不是关在房子里“闭门造车”写出来的,而是在接触了丰富、生动的实际生活之后,满带着真情实感融炼出来的。司马迁的《史记》其所以不同于后来的二十三史,就在于太史公提笔著述前尽可能地深入到历史生活中去,用自己的调查、访问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生活,并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其中,让历史人物有血有肉,活动起来,从而使他笔下的人物与事件具有一种扣动人心的力量。

  太史公决不满足于文献资料,他就是要迈开双腿到社会中去,到民间去,通过寻访故地,访问故老,亲自去调查、了解历史的真相,历史人物的事迹,尽可能地还原历史。这从不少篇章的赞语可以得到印证。

  太史公与孔子相隔五百多年,但读了孔子的书后,却对孔子极为仰慕,于是“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亲身经历,才对孔子思想与人格的深远影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这样他才破例给孔子立世家,把孔子当一方诸侯看待。

  又如太史公对信陵君极为称赏,但却对前人魏国灭亡是因不用信陵君之说表示怀疑,为此他“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说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於亡,余以为不然。”他用自己的亲身考查终于得到事实真相,从而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太史公游历山东后,觉得齐国薛地民风强悍,与邹、鲁甚是不同,为了寻找其中原因,他亲自来到薛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馀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原来问题就出在当年孟尝君的养士与任侠上。

  一个真正的史学家是不能满足于文献资料的,否则就会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贻误后人。太史公既充分利用文献资料,但又不轻信文献资料,在可能的条件下,他要求自己迈开双腿,走出京师,走向社会,走向民间,展开调查、寻访,力争得到第一手资料。这就是为什么太史公游踪所至几乎遍及大汉疆土的原因。也正因为太史公既能读万卷书,又能行万里路,所以他才能以一己之力,写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并能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的“一家之言”,使《史记》成为彪炳千秋的史学巨著。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潇湘渔父 于 2011-9-21 11:27 编辑 ]
作者: 曹国魂    时间: 2011-9-24 12:49
一个真正的史学家是不能满足于文献资料的,否则就会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贻误后人。
作者: 曹国魂    时间: 2011-9-24 12:50
文字里有翔实的历史,也有个人思想的光芒!
作者: 潇湘渔父    时间: 2011-9-25 10:56
标题: 回复 3# 曹国魂 的帖子
  谢谢曹版主的谬奖,顺致问候。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