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那间小屋
[打印本页]
作者:
萧艾
时间:
2011-10-31 15:23
标题:
那间小屋
那间小屋
那间小屋在黑夜里。
在远方。现在,我已经不住那里。
那是小溪坝中学木楼的一间房子。如今它已改为别用。
在那间小屋里,我流着泪写下了《写给安娜的绝命书》,如今它存在于一本书里,被人遗忘,那是我第一首比较成熟的诗作,发表在1989年6月21日的《诗歌报》上,当时,这份报纸影响很大。诗人雨田撰文评价说,它有俄罗斯的抒情风格。
多年以后,在中坝的饭桌上,蒲永见还提到它。
在那里,我见到蒲红江。他叫我把书拆去,他对我说,你就是佛,可是我说,我不是。他还说,有一个和尚说,此岸就是彼岸。
如今,他在成都,我们很久没有见面。
因为他,我尝试吃素,阅读佛经,在屋内张贴观音和西方三圣的画像。
我还记得我躺在床上,自以为找到真理,悟了道,西娃坐在床边为我读席慕容的《写给幸福》和《漂泊的湖》,我在诗中写道,只有你懂得用人类最美好的声音挽留我,只有你找得到我的漏洞,我的脸上,已经分不清黎明与黄昏。
这首诗已经遗失。这一生,我已经记不得写了多少诗,遗失了多少。有人叫我诗人。
现在,这样的情形成为回忆的一部分,在异乡的黑夜里温暖我。
有一天,一个不认识我的人来到我的房间,送给我一篮桃子,他说,不要钱。之后,再也没有见过他。
他还在我的屋里放了一把锄头,一瓶水。
我那时候迷信气功,我用手感应,似乎有感觉。我疑心他是一个高人,来度我。
后来,我的邻居——一个女老师告诉我,有人给了我一包洋芋。
我拿了,里面有一张纸,上面写着“高唱东方红”,我不解其意。
洋芋我煮了吃了,和我分吃的是另一个老师。
后来,我和西娃结婚,搬走了。
现在,在北京的深夜,我莫名的想起它,我曾在那里生活。如今,它已经进入过去,只有回忆能找到它。
我将带上它的有关回忆,踏上永久的旅程。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边走边唱@ 于 2011-11-3 17:26 编辑
]
作者:
鸽子杨军
时间:
2011-10-31 15:30
跳跃的文字,有着浓浓的诗意与清愁。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1-10-31 15:34
文末没有版权说明?
作者:
zfx875206
时间:
2011-11-2 22:06
习惯写诗的人,叙述也用了诗歌的语言,跳跃中不乏连贯,沉静的叙述,蕴含了一些禅性,问好朋友。
作者:
蓝草十七
时间:
2011-11-2 22:13
诗意的语言,学习了。
作者:
丹青引
时间:
2011-11-2 22:44
萧艾老师,在北京还好吧。
看您这些字,很亲切也很熟悉。想起曾经和同学朋友,为您的那篇《解释》是小说还是散文诗,争论得好不热烈哦。唉,年少轻狂不再,激情也就逃亡了。
但您的文字还记得。包括您这样的写。所以想说谢谢。
祝您在北京一切都好。
不用回复。
丹青引问好。
作者:
房子
时间:
2011-11-3 10:48
干净、清澈,都是人生的真意。如荒凉土地上,一颗清新的草。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1-11-3 11:01
这些字如带露珠的小草。
作者:
丹青引
时间:
2011-11-3 15:34
今天看别人文字,我擅用了一个词:静气。
其实我知道的,这是很难的界域。就重又回头来看您的字。
一个人所描述的每一个人、事、经历和感情,都在文字背后自己去波澜万千,而文字静白如白,和作者读者安坐对观。自洁,就是说的这样的字吧。
洁净中不觉洁净,才是洁净。
曾经的内心杂沓,均可献祭也均成献祭。过度的意义不在了,本来就走来了。
成不成佛有什么关系。佛家说,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如来如去,善逝而已。
看您的字,想了这些。谢谢您还在写字。
不用回复。
祝好。
作者:
@边走边唱@
时间:
2011-11-3 17:25
多年没读你的文字了,还那么纯粹,诚挚问好!有空多来!
有一处笔误“1989年6月221日的《诗歌报》”,我去帮你收拾吧,呵呵!
[
本帖最后由 @边走边唱@ 于 2011-11-3 17:27 编辑
]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