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漫谈司马迁系列之八
[打印本页]
作者:
潇湘渔父
时间:
2011-11-13 11:54
标题:
漫谈司马迁系列之八
漫谈司马迁与《史记》之八
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班固虽对司马迁有所批评,但他也援引刘向、扬雄的话,肯定司马迁是“良史之材”,说他
“
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里暂且不论别的,只说说司马迁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所谓“不虚美,不隐恶”,是指对自己所肯定的正面人物——历史上的那些尊者、贤者,当然主要是指那些帝王将相和赢得美名的贤圣之人,能够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地叙述他们的事迹,既不夸大他们的美德,也不隐瞒他们的恶行。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叫“不为尊者讳,不为贤者隐”,还他们以历史原貌。
对于史家来说,对历史上那些尊者、贤者“不虚美”较为容易做到,但要做到“不隐恶”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象《史记》那种主要篇幅用来写现代、当代历史的史书来说尤为不易,稍有不慎,就会落下“谤书”之名,甚至惹得龙颜大怒,招致身首异处的下场。
司马迁不愧为“良史”。他有着史家的良知,有着直面历史的勇气,对于他笔下的尊者也好,贤者也罢,都能出以公心,真正做到“不虚美,不隐恶”,写出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汉高祖是西汉的开国之君,也是现代史上最为显赫的人物。按说,司马迁对他应当极尽赞美、歌颂之能事,把他写成一代雄主和圣明之君,给他涂脂抹粉,抹上光亮的油彩。可事实并不尽然,司马公笔下的汉高祖并不那么高大、圣明,并未显示出开国之君的雄才大略,虽然作者也写出了刘邦神异的一面,譬如母亲怀他时梦与神通,其父则看见蛟龙盘旋其上,并由此而怀孕;说高祖“
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写斩蛇起义时,又极力渲染刘邦是赤帝子,杀死了白帝子,由此暗示刘邦将取代嬴氏,夺取天下。然而司马迁笔下的汉高祖既不能驰骋于疆场,又不能运筹于帷幄,他似乎主要靠因人成事,即很好地发挥了萧何、张良、韩信这汉初三杰的作用。要说他有什么英明之处,那就是善于用人,能从谏如流。
司马迁对刘邦并不那么恭敬,不管是本传,还是他传,作者都毫不避忌地写出了这位九五之尊不大光彩的一面。
在刘邦尚未发迹时,他的所作所为虽也有豪爽豁达的一面,但也有一些劣迹,甚至有点无赖相。如做亭长时“廷中吏无所不狎侮”,一点正经相都没有,而且“好酒及色”,甚至做出一些坑蒙拐骗的事。如吕公(即刘邦后来的岳父)做寿,他去贺寿,明明没有一文钱,却在礼单上写上一万钱。
即使在项羽封他为汉王之后,他的一些行为也让人不值。如楚汉彭城之役,他打了败仗,坐着车子逃跑,因楚兵追得急,他为了减轻车子的负载量,竟然连续三次将亲生女儿——鲁元公主推下车,如果不是滕公三次下车将鲁元公主收载的话,鲁元早就成了楚军的战利品。
成皋之战,项羽为了逼迫刘邦投降,就将俘虏来的太公放在高处的占板上,威胁刘邦说:“如果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父亲煮了。”可刘邦却毫不在意,还用无赖的口气说:“当初怀王要我们俩个结为兄弟,因此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硬要煮死你的父亲,那就分我一杯汤吧。”这种行事完全是一种无赖的行为,让人作呕。
此外,他动辄骂人,对他人一点也不尊重,甚至将儒生的帽子当溺器;又特别好色,经常左拥右抱。因此他的所作所为实在有失帝王风范。
他虽善于用人,但对功臣的猜忌之心也很重。西汉建立后,其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反叛他,与他对功臣的不信任可谓息息相关。前后反叛他的有燕王臧荼、颍川侯利几、淮阴侯韩信、韩王信、赵相国陈狶、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等。就连他最尊重、信任的萧何,到后来也被他猜忌,并投入狱中,如非王卫尉力谏,只怕也会生命难保。
太史公对汉高祖的总体评价也不高,传末仅有四句话十五个字正面评价高祖的政绩:“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仅仅肯定了高祖改变秦朝的苛刑暴政,而未涉及更多方面。
太史公对吕后评价颇高,为之立本纪,并在传末给予高度的肯定,说:“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传中也说:“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然而对吕后的狠毒、阴鸷也毫不避忌,如写她酖杀赵王、将戚夫人制为“人彘”、
幽杀孝惠之子;又违背高祖遗训,大封诸吕为王、为侯,险些酿成天下大乱。
司马迁对当今皇上——武帝尤为不敬。按说汉武帝文治武功,雄才大略,功业甚伟,但《孝武本纪》并未将注意力放在这一方面,而主要着眼于武帝的宠信方士,信神信鬼。开篇伊始,即说:“孝武皇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为全传定下调子。传末赞语仍无一语涉及武帝的政绩,仍旧是论武帝的笃信神仙方术。传中先后写了武帝宠信、重用方士李少卿、齐人少翁、五利将军栾大以及公孙卿等,一味地祀神、祭鬼、封禅、拜蓬莱,屡次上当受骗而不悟。可以说司马迁笔下的汉武帝实在有点愚昧、昏庸,完全不象开创西汉盛世的一代雄主,难怪东汉末年的王允指责《史记》是“谤书”。客观地说,司马迁对武帝是怀有私怨的。
即使对自己心目中的英雄项羽,太史公在本传中虽有不少溢美之辞,但并未脱离基本事实,而且也有揭露,批评也很严厉。如写项羽进入咸阳后的所为是:“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这里既揭露了项羽烧杀抢掠的行为,也反映了项羽政治上的短视。
同时,太史公也不回避项羽动辄屠城、坑杀战俘的令人发指的暴行。漳南之战,项羽大破秦军主力,俘虏秦军二十多万,因担心俘虏太多,军心不稳,项羽竟下令将二十多万秦兵活埋!当他大封诸侯后,齐人不服,田荣率军反叛,项羽亲自率军征伐。文中写道:“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
范增作为项羽的主要谋士,智计过人,是项羽唯一的智囊,项羽平日也很尊重、信任他,可到了关键时候,项羽却中了陈平的反间之计,猜忌范增,从而使得范增负气出走,暴病身亡,从而导致项羽江河日下,最后败于刘邦之手。
司马迁对项羽一点也不护短,他把项羽的罪行、过失、短处借刘邦之口作了概括。《高祖本纪》中就原文照录了刘邦控诉项羽的十大罪状。项羽自以为百战百胜,认为他的失败乃是天数,所以自杀前几次说“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对此,司马迁很不以为然,在本传的赞语中给予了严厉的驳斥,说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对于尊者,司马迁的确做到了不讳、不隐,能毫不留情地揭露他们的丑行、暴行,以及人格方面的缺失。对于贤者,司马迁同样能够出以公心,实事求是地描写他们的所作所为,并不避忌他们的缺点、短处,乃至于人格上的污点。
李广是司马迁心目中的英雄,而对李广征战一生,却未能封侯,最后还被逼自杀,作者怀有扼腕之痛。李广不过是位将军,作者却为他单独立传,并不称名号,只称将军。这种优待实属罕见。本传中一方面写出了李广天生善射,勇敢忠贞,胆气过人,以及他爱兵如子,治军简易,深得军心的特点。司马迁有时还打破史传文章重在客观叙事的规矩,采用一种夹叙夹议的文字直接表现他对李广的敬慕与爱戴。如下列文字:“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馀年,家无馀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又在传末评论说:“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认为李广是不令而行的正人君子,他的人品道德用不着宣传人们也知道。
但太史公对李广绝不护短,对李广的缺点、错误和短处也一并写出。如接受诸侯王的将军印、与匈奴作战时曾被生俘、挟私报复,斩杀霸陵尉、诱杀八百降卒。这就说明英雄也会犯错误,君子也有缺点、短处,这才是真实的李广。
司马迁对孔子可谓是高山仰止,景行景止。从身份上说,孔子主要是个平民,可司马迁却破例给他立世家,然而即使这样,司马迁却并未一味地美化孔子,而是客观真实地记述孔子的一生,并不着意去粉饰,所以后人读《孔子世家》,觉得孔子虽是圣人,但在世时并不那样适意,而是有很多缺憾。譬如他的父亲叔梁纥与母亲颜氏的婚姻就属非正常,所以传中说是“野合而生孔子”,而孔子生下来时样子也很奇怪,传中说他是“生而首上圩顶”,即是说头顶塌陷,中间低,四周高,形似山丘。当他五十六岁离开鲁国去卫国时,因他的长相酷似鲁国的叛臣阳虎,结果被匡人拘禁了五天。当他由曹国赴宋国时,路上差点被宋国的司马桓魋杀了。出游到郑国时,因与弟子走失,样子很狼狈,被郑人讥剌为“累累若丧家之狗”在去楚国的路上,孔子一行也曾遭陈蔡二国的围困,连饭也吃不上。显然,孔子在世时是很不得志的。
管仲是司马迁眼中的贤相,佐齐桓公称霸于诸侯,可在司马迁笔下,管仲未显达时的作为也并不光彩,用管仲自己的话说,他是“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其行事迹近于小人,但这并无损于管仲贤相的形象。
本来嘛人非圣贤岂能无过,而且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上并无十全十美的人。尊者、贤者都是人,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既生活于俗世,就不可能不受俗世的影响,有的生而有缺憾,有的长而有缺点,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完全可能犯错误,甚至也会有不光彩的行为。因此,司马迁笔下的尊者、贤者没有一个是十全十美的,都有缺点、短处,甚至还有过不光彩的行为。作者不为这些尊者、贤者讳饰、隐瞒,而是如实写出,并非要贬损他们的形象,而是要写出真实的历史人物,让后世读者感到可亲、可信。
生活中高、大、全的人物是没有的,不管是历史上也罢,还是现实中也罢,只要生活在俗世之中,就难免受种种因素制约,留下世俗生活的烙印,从而影响自己的人格、品行,使自己变得不那么高大、完美。
司马迁能尊重历史,不为尊者讳,不为贤者隐,但愿我们的历史工作者,包括党史、革命史专家也学学太史公,不管是写革命领袖,还是写革命烈士,都应尊重历史,尊重生活,尽力避免绝对化的倾向,如实地描写,而不是有意地讳饰、隐瞒,让读者感到可信。
--------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曹国魂 于 2011-11-13 17:18 编辑
]
作者:
曹国魂
时间:
2011-11-13 17:17
帮你编辑一下!
:handshake
作者:
曹国魂
时间:
2011-11-13 17:20
作为一个史官,真实的记录或是肯定一个人的价值才是有历史性的!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1-11-14 11:14
因为司马迁尊重历史,所以《史记》才有“史家之绝唱”之称。
好文章,论述全面,有理有据。
作者:
潇湘渔父
时间:
2011-11-14 11:20
标题:
回复 2# 曹国魂 的帖子
谢谢曹版主,费心了。
作者:
潇湘渔父
时间:
2011-11-14 11:30
原帖由
曹国魂
于 2011-11-13 17:20 发表
作为一个史官,真实的记录或是肯定一个人的价值才是有历史性的!
是啊,只有真实地记载历史,史书才有价值,而从古到今,史家要真正做到忠实历史又很不容易。
谢谢曹版主始终关注本人的这一系列。
作者:
潇湘渔父
时间:
2011-11-14 11:31
标题:
回复 4# 柯英 的帖子
谢谢夸奖,问候朋友。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