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一曲人性的挽歌 [打印本页]

作者: 娴情逸致    时间: 2012-1-26 09:22
标题: 一曲人性的挽歌
  挽歌通常是送给行将逝去的事物,虽然叙述的是不忍离去和无可挽回的现象,但它婉约、低沉、悲壮,能异常打动人心。特别是在萧条的冬季,铅灰的云际,光秃的植物,显示着万物的肃穆和休整的面貌,人类也在抵御寒冷袭击的同时,在生理和心理上适应着季节变换引发的转变。此时,如果在视听上接触某一震撼的刺激,是极容易引起思维的感概和情感共鸣的。
  
  而在圣诞节寒冷的空气中,挤身于夹杂着浓烈的商业气息的大街和喧闹的人流中,使我稍显烦燥的话,那么当我在座无虚席的电影院里,观看中国时下最大牌的电影导演张艺谋的影片《金陵十三钗》时,我的情绪一下沉静了许多,因为此部影片所体现的主题以及和它所反映的人性深处的种种情形,引发了我诸多的思考和感概。
  
  不论何种艺术,如果只要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提示它的真相,以及升华它的内容,是给观者留不下深刻印象的。而我看过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后,感觉此部电影其实是真切地演绎了一首人性的挽歌。虽然此部影片公演后引起许多争议,对它的电影结构,内容的逻辑演绎,以及人物的设置都有非议,但我还是认为,它是一部揭示人性深处光辉的不错影片。
  
  我虽然没有看过著名华裔女作家严歌苓的原著,但电影结构的推进在我看来是有艺术功力的。张艺谋早期的电影便着力摆脱道德说教和程式化的表现,而是刻意叙述人性深处的种种自然需求和与伪道式的社会伦理的冲突。如,《红高梁》,《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些影片无处不在地表现具有个性的女性对命运的奋力抗争。
  
  而张艺谋执导的影片《金陵十三钗》,虽然拍摄反映的是日本侵华战争的故事素材。但影片从宏观的大背景,缩影成生动细节的画面,从而更加细腻的反映了日本侵略者创造的南京大屠杀,是怎样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透过影片具有特效的战争场景,让观众又一次深切感到,南京大屠杀和北京圆明园所遭八国联军的抢烧一样,都是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上的伤痛。偌大的旧中国,自己的政府和军队对于应有的尊严和同胞都无能为力保护,创下的耻辱,永远是留在中国人民心中的伤疤。影片《金陵十三钗》,截取了南京大屠杀的一个横断面,让那段中国人民不忍回顾的历史重演。历史是不容篡改的,它将随着时间镌刻在人类史上,成为警示的篇章。
  
  我在观看影片《金陵十三钗》时,为故事人物的命运,以及日本侵略者的枪炮肆意地涂炭中国人民的生命的画面,心中始终被紧张的情绪牵扯着。生命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是自己的权力和财产,任何人不能剥夺和侵犯它,但日本侵略者却跑进中国人民的家园,上演了一场用武力和屠杀征服别人的家园,无疑是违背了人性的宗旨。这样的电影主题,无疑是想揭示正义与非正义的角斗,告诉人们人类灾难的始作俑者,便是疯狂的贪婪和占有欲的爆发。
  
  影片的开头,便用铅灰的色彩和强烈摇晃的镜头感,逼真地再现了日本侵略者的丑恶嘴脸。街道到处横尸,处于弱势的中国军队,无力抵抗强大日本侵略者。一群十五、六岁,正处于花季的教堂学校的女学生,正在东躲西藏地逃僻日本侵略者的追杀掠辱。
  
  这群未成年少女的出现,立刻成了观众胸中不能释怀的、严重关注的主角,她们命运的走向和结局,也成了影片始终贯穿的主线。她们是未成年少女,就如含苞待放的花蕊,是应该受到保护的。于人类而言,保护弱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人性深处的必然,而不是偶然。所以影片也就围绕着保护这些少女,设置了一些人物,如,从美国来教堂做临终弥撒的美国殡仪师约翰,从小便因种种原因而不得已卖身的十四名秦淮河妓女,还有无畏牺牲、英勇战斗在最后时刻的李教官,以及教堂跟班执守的小伙子,他们都成了保护弱小和未成年少女们的卫士,从而使人间大爱在硝烟的弥漫中得到宏扬,而让观众倍受感动。与之形成相反的却是日本军队对少女们的追逐和迫害,让人间的丑与恶在电影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影片的主题更加警醒和深刻。
  
  教堂本是基督教传授博爱和教化的地方,是表现着一种纯洁思想理念的圣地。而电影《金陵十三钗》把影片主要场景安置在教堂,更说明了日本侵略者践踏人类文明和圣洁美好的愿望,是违背人类人性深处企盼祥和、幸福的愿望而进行的不道义的战争。
  
  所以说,影片《金陵十三钗》之所以能震撼观众的心灵,就是因它巧妙地构造了人物和场景,让影片叙述的角度充满了以小见大和形成强烈反差的视觉功效,从而很容易让观众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冲击。
  
  在教堂这样本应该平静、祥和的地方,却出现了各色的不同的人物,也通过一些镜头和事件,叙述和表现了他们内心世界的不同。本是一个混饭吃的美国殡仪师约翰,开始是对任何事都持漠不关心的态度,只关心能混水摸鱼,在异国他乡占点小便宜而已。还有那群南京秦淮河的妓女,夜夜笙歌、接客卖肉的生活,让她们的灵魂处于麻木和苟且偷生的情态。是清纯的女学生们和她们虽然弱小、却宁死不屈,以及舍己救人的精神境界,打动和改变了上述人等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发现了自己的良心,让他们又重新找回失去的人性光辉,从而才能上演了感人心魄的风尘妓女替女学生们赶赴那场谁也知道的死亡宴会。
  
  男欢女爱如在生离死别的那一刻才更显得更加凄美和动人,当妓女里的凤凰“玉墨”与美国殡仪师、也就是后来的假神父约翰,在最后一晚以爱的渴望而激情做爱的镜头,更是表明了人性深处性与爱的完美结合,才是人性的自然需求和美的呈现。爱的绝唱,随着那惨淡的月色一般,将定格在死亡前的告白书中。
  
  大难之时,才是考验众多生活命题的真相,也是反映人性深处善恶的真实场景。影片最后在那黎明前的晨雾中,登上日本侵略者的车,赶赴一场死亡宴会的金陵十二名妓女和一名假扮女生的教堂男执守小伙子,终于在观众的心里唱了一曲委婉、凄美的人性的挽歌。观众看到,人性的光辉在他们的身上发出熠熠生辉的明亮。纵然是死,也是死的所然。他们的身躯及灵魂和遭受南京大屠杀的30万同胞一样,就如立在南京的大屠杀纪念碑,活在国人的心中。他们也成为了一段历史,镌刻在时间的长河里,让人们难忘和回忆。
  
  (2012年1月25日写于枫叶阁)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娴情逸致 于 2012-2-3 10:30 编辑 ]
作者: 娴情逸致    时间: 2012-1-26 09:23


导 演:张艺谋
编 剧:刘恒/严歌苓
原 著:严歌苓
类 型:战争/剧情/历史/动作
演 员:克里斯蒂安-贝尔、倪妮、张歆怡、黄天元、韩熙庭、张逗逗、佟大为

[ 本帖最后由 娴情逸致 于 2012-1-26 09:24 编辑 ]
作者: 阎润文    时间: 2012-1-26 10:32
很流畅、喜欢,问好。
作者: 万里山水    时间: 2012-1-26 17:37
互助的人们在最凶险的时刻表现出人性光辉,被《一曲人性的挽歌》准确地捕捉和感应。通过对影片相关内容的纵横比较和深入,让人们感受到张艺谋作品的深刻和对于一段故事的个性而深邃解读。无论是妓女还是学生,都是中国人,能够沟通和理解,并且能够用生命做为代价,让人们体味到了做为人本身的内心变化和升华,也折射出一个民族所具有的不屈的力量和光辉。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2-1-26 23:14
原帖由 万里山水 于 2012-1-26 17:37 发表
互助的人们在最凶险的时刻表现出人性光辉,被《一曲人性的挽歌》准确地捕捉和感应。通过对影片相关内容的纵横比较和深入,让人们感受到张艺谋作品的深刻和对于一段故事的个性而深邃解读。无论是妓女还是学生,都是中 ...
我赞同万版的点评。这篇文字写出了作者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有感有悟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这篇文章实实在在的本质所在,欣赏。祝春节快乐!
作者: 娴情逸致    时间: 2012-1-27 09:16
原帖由 阎润文 于 2012-1-26 10:32 发表
很流畅、喜欢,问好。


十分感谢你的关注和欣赏,握手问好并顺祝节日快乐!
作者: 娴情逸致    时间: 2012-1-27 09:17
原帖由 万里山水 于 2012-1-26 17:37 发表
互助的人们在最凶险的时刻表现出人性光辉,被《一曲人性的挽歌》准确地捕捉和感应。通过对影片相关内容的纵横比较和深入,让人们感受到张艺谋作品的深刻和对于一段故事的个性而深邃解读。无论是妓女还是学生,都是中 ...


感谢万版的点评及鼓励!问好顺祝节日快乐!
作者: 朵兮    时间: 2012-1-29 17:33
娴情版主,对这部电影的解读,从人性深处着手,比我解读得更为深刻。:)问候版主新春愉快。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2-1-31 16:34
影片从宏观的大背景,缩影成生动细节的画面,从而更加细腻的反映了日本侵略者创造的南京大屠杀,是怎样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透过影片具有特效的战争场景,让观众又一次深切感到,南京大屠杀和北京圆明园所遭八国联军的抢烧一样,都是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上的伤痛。
————————————————
对影片真实的感受和发现,足以让人感同身受。问候!
作者: 娴情逸致    时间: 2012-2-3 10:31
原帖由 朵兮 于 2012-1-29 17:33 发表
娴情版主,对这部电影的解读,从人性深处着手,比我解读得更为深刻。:)问候版主新春愉快。


谢谢朵兮!问好!祝新春快乐!
作者: 娴情逸致    时间: 2012-2-3 10:32
原帖由 夏冰 于 2012-1-31 16:34 发表
影片从宏观的大背景,缩影成生动细节的画面,从而更加细腻的反映了日本侵略者创造的南京大屠杀,是怎样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透过影片具有特效的战争场景,让观众又一次深切感到,南京大屠杀和北京圆明园所遭八 ...


谢谢夏冰!祝新春快乐!
作者: 何也    时间: 2012-2-6 22:44
问好娴情斑斑!元宵节好!
作者: 高老庄主    时间: 2012-2-6 23:29
姜树森,“59年”时是村干部。这个人实在是坏透了,我曾综合多人对他所作所为的描述,却始终没有发现能体现他人性的一面。他把各家各户的锅全部收去砸碎,让村民们吃大食堂。吃不饱,他又不准人家开小灶,“不准私人冒烟”。村民们无奈,只好半夜里偷偷在自己家用盆或罐煨一点野菜。可他十分灵通,总能顺着烟味寻过去,端起盆罐不由分说摔个稀碎。母亲曾亲眼目睹一村民因为吃不饱,把自己偷着煨的野菜兑在稀饭里,被他发现后,他竟连碗带饭端起来扔到水塘里,嘴里还说:“湖南大米白亮亮的,不好吃吗?你偏兑那绿儿叭叽的野菜干什么?”;村民们在大食堂只能喝到极稀且限量的稀饭,但他和亲属及其他干部却可以吃到馍馍,还经常加夜宵。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在全村397口人饿死300余人的情势下,他的老婆居然还生孩子;村民稍不顺他意,只消他一句“滚吧,上午没有你的饭了”,这位村民就要饿肚子;由于他执行上级政策“积极”,竟成了外村学习的典型,前来学习取经的外地干部络绎不绝。然而浮夸终究是浮夸,饥饿终究是饥饿,正如常言所云:“纸包不住火”——村民们带着菜色的面孔,瘦弱不堪的身躯,不就是对外地取经者无声的倾诉吗?于是,每逢外地取经者到来,他都强令村里因饥饿而瘦得不像人样的村民,躲到偏僻的厕所里去。
作者: 高老庄主    时间: 2012-2-6 23:30
引用 回复 顶[0] 踩[0] [11楼]  



59年”的冬天分外寒冷。几个月来,因一直吃不饱,大家身体格外怕冷。几天前,干部要求几个人共睡一个被筒或一个间房,大家互相依偎,也好御寒。狗(姜树远的乳名——笔者注)娘就和姜振安妻子朱氏、狗妮儿等四个女人睡在一个小房间里。
   狗娘是一个经常吃人肉的主儿,之前她多次夜里去割死人肉,回来自己偷偷在罐子里煮食。她的胆子特别大,在刮风下雪的夜晚,去割荒滩野地饿死的人的肉,她一般都是独来独往,从不害怕。再者,她吃人肉的事除回避生产队干部和一些积极分子外,一般社员则一概不避讳。这一点是其他吃人肉者不能比的。
   这天夜里,狗娘又从野外把一个饿死的小孩的两只胳膊截掉兜了回来。在房间里,她把小孩胳膊截成一节一节的,先用坛子炖了一只胳膊。肉尚未煮熟,房间已经充满奇香。
   终于煮熟了。狗娘揭开盖子,用筷子扎了一块热气腾腾的人肉,一边用嘴轻吹热气,一边贪婪地咬下一口,嚼了起来。
   “真香啊。大家都来尝尝吧!好吃得很啊!香得很啊!” 狗娘一边嚼着人肉,一边说。
   开始,饥肠辘辘的几个女人还犹豫不决,但闻到满屋的香气,又看到狗娘吃得那样津津有味,她们再也无法拒绝。两个女人赶紧过来,每人捞起一块就吃。狗娘见和自己睡一个被筒的朱氏仍然坐在床上犹豫,就用筷子夹起坛里仅剩的一块人肉,交给狗妮儿,让狗妮儿递给一床之隔的朱氏。谁料狗妮儿接过来,自己吃了起来。
   朱氏没有吃到口,心里有些不快。狗娘说:
   “没关系,我再炖另一只就是了。”
   接着,她把剩下的另一只胳膊也给炖上了。
   第二坛人肉煮熟后,朱氏不再犹豫。她下了床,来到罐子旁边。狗娘用筷子在罐子里给她挑选一块肉质好、炖得烂的人肉递给了她。她战战兢兢地吃了第一块,感觉很好,只是还没有吃饱。她又向狗娘要了第二块。
   据朱氏自己后来说,这是她唯一一次吃人肉。
作者: 高老庄主    时间: 2012-2-6 23:32
煮人肉,炼人油
   姜寨吃人肉最多的,孩儿娘应算其中的一个。
   一天夜里,她和弟弟姜树彬一起,从“万人坑”旁边的干沟里背回一个饿死的人。尸体是一个十五六岁的男性。由于两人身体饿得都很虚弱,他(她)们轮换着才把尸体背回家。二人先把尸体的头割下,用刀费力地把颅骨砍开,取出人脑,放在大窑碗中,足足有一大碗;再打开膛,取出心、肝、肺等。最后,把四肢和躯干各个部位的肉全部剔出。人肉装了满满一盆。尽管这个人是饿死的,但其皮下还是有一层薄薄的脂肪,他们又把人的瘦肉和人脂分开来。孩儿娘说:
   “人的脑子很好熟。半夜里,我煮开半盆水,把从颅骨内取出的一大碗脑往开水里一倒,脑就沉下去,因为这是生脑。放些盐,再稍烧片刻,脑就漂了起来,可以吃了。人的脑子其实很好吃,很香。”
   写到这里,我的身上直起鸡皮疙瘩。我几乎怀疑:吃的真是人吗?真是人在吃吗?事情怎么会至于这样?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写到一个迫害狂总怀疑别人要害他,要吃他,那毕竟是艺术虚构。然而,公元1959年发生在家乡的人吃人,可是千真万确的。假如让伦理家或道德家知道这样的惨事,他们肯定会破口大骂吃人者“没有人性”或“没有人道”。我以为这些“家”们大抵没有尝过挨饿的滋味,属于“饱汉不知饿汉饥”那种。不信饿他们三天,那观点就很可能会改变。事情发生在历史上,我们要历史地看问题。求生是人的本能,在一万条生路给你堵死九千九百九十九条后,你没有理由要求每个人都不走最后一条没有人性的求生之路。吃人者和被吃者是同等悲惨的,而制造这种悲惨社会局面的罪魁祸首,则是最“没有人性”的。
   孩儿娘和姜树彬把人脑吃完后,再把人肉煮熟,把人脂炼成人油。为了不让其他人发现,二人把煮熟的人肉装在一个大坛子里,把炼制的人油盛在一个小坛子里,连夜在她家附近干了底的大塘底部偷偷挖坑,把坛子埋起来。剔光肉的人骨头,也坑埋在大塘底。之后,每天夜里他(她)们就偷偷扒开坛子上的封土,掀开盖子,取些人肉和人油,用罐子煨热吃。冬天气温低,他(她)们的人肉一直吃了很长时间。
   孩儿娘还向我介绍她煮人肉的体验:
   “人肉不同于其它肉。你别看人皮和人肉很薄,可是用水一煮,很快膨胀,人皮和人肉都会变厚。所以人肉是越煮越‘多’。”
   当时的姜寨,除他们二人外,村中还有一些人在偷偷吃人肉。由于这事是万万不能让别人(尤其是村干部)知道的,人们也只能是猜测,大家心中有数,可是心照不宣。
   姜树彬的婶子就怀疑侄子在吃人肉。据说有一天夜里,他婶子饿得奄奄一息,还不住地哀求着:
   “我饿啊!你们也给我一点(人肉)吃吧,我饿啊!……”
   然而,谁又敢把自己煮的人肉给她吃呢!她的哀求声越来越低,最后直到没有。她当夜死去。
作者: 高老庄主    时间: 2012-2-6 23:34
——“麻芳的脚底板嚼不烂”
   姜寨吃人肉最多的,除孩儿娘外,村东头还有一个外号叫后背头的女人。
   那是“59年”的事。一连数月的饥饿,人们身体严重营养不良,出现各种生理反应。后背头原来浓密的黑发,竟脱落大半。女人没有头发,光秃秃的头顶很不雅观,于是她把前额仅剩的少量头发向后一梳,盖在顶上。如此虽稍好看,但形象滑稽,大家就半开玩笑半当真,送她外号:后背头。说是外号,却比原名响亮,时间一长,大家都只知道她叫后背头,而没有人知道她的原名了。
   后背头有一个十多岁的女儿,叫爱容。丈夫饿死后,后背头和女儿相依为命。这些天食堂里有时一天做两顿稀饭,有时只做一顿,母女二人饿得实在撑不住了,就偷偷夜里割些野外饿死的人肉回来煮煮吃。一天下午,后背头见拖车从前面邻居家拉出,一问方知是邻居家的麻芳死了。麻芳是一个40多岁的男人,两个儿子姜汉崇和姜汉喜已去逃荒,他自己则活活饿死了。拖车把麻芳尸体拉出村,朝“万人坑”附近的干沟一倒,就算了事。后背头对麻芳十分熟悉,知道他虽是饿死,但身上也还有些肉。她决定天黑后去弄点他的肉吃。
   冬季日短,天很快黑下来。后背头还没有去,她担心去得太早容易碰到人。好不容易挨到半夜,她拿起工具,带上女儿,趁着夜色,摸到麻芳的尸体旁。伸手一摸时,二人不禁大吃一惊:尸体已经被人开了膛,臀部和大腿肉早已被偷割去。她们把麻芳的两只脚从脚脖子处割了下来,又在身体其它部位割些肉,才偷偷摸回去。
   连夜,母女二人在里间房靠墙处小心地支上盆,把弄回来的“东西”往盆里一倒,加些水,以盆代锅偷偷煮了起来。煮了一段时间,二人急切地捞出人肉就吃。咬一口,费了半天工夫也没有嚼烂。后背头对旁边的女儿说:
   “先别急吃,再煮一煮。”
   她们把人肉、人脚放回盆里,由女儿爱容烧火,又足足煮了半个时辰。
   她们再次掀开盖子时,一股带着奇香的水蒸气扑面而来。后背头用筷扎了块人肉,女儿捞出一只人脚,两人边吹着热气,边贪婪地吃了起来。
   尽管煮了这么长时间,待到女儿啃到脚底板时,却还是嚼不烂。这是可以理解的,麻芳本是农民,终日劳作,真可谓“脚底板不闲”,这部位角质化严重,比别处肉质更结实,当在情理之中。
   “59年”过后,过来的人们常在一起聊起各自经历的苦难和辛酸,包括吃人肉之类的事,大家也都畅所欲言,说给大伙听。一次,大伙又说起吃人肉的事,爱容接过话茬说:
   “麻芳的脚底板嚼不烂,煮了那么长时间,还那么结实。……”
   “麻芳的脚底板嚼不烂”这句话在全村迅速传播开来。终有一日,话传到麻芳两个儿子的耳朵里。闻此惨事的儿子悲愤交加,一起去找后背头“算帐”,幸在途中被他人拦住,方息事端。
作者: 高老庄主    时间: 2012-2-6 23:36
父亲差点吃了人肉
   事情发生在父亲从安徽朋友韦天斗处逃荒回来不久。那些日,尽管每人每天有4两米的供应,但远远达不到一个人生命活动的正常所需。一天晚上,父亲、母亲、姐姐全家3口(逃荒归来后,家中其他6人已经全部饿死。9口之家当时仅剩3口)已经入睡,忽然有人轻轻叩门。母亲赶忙打开门,原来是西园的国平娘。只见她胳膊弯挎一只筐,筐里放着刀具。母亲正诧异,国平娘说:
   “俺老叔(按辈份,国平娘应叫我父亲为叔——笔者注),听说村东头的干沟底有个饿死的人,我们也去弄点吃吧!您不用动手,人肉由我来割,你只需和我来回一起就可以了。”
   饥肠辘辘的父亲有些动心。母亲在旁却极力反对,她劝告父亲:
   “你千万不能去啊!你要是去的话,明天我就告诉队长姜树森!”
   不知是怕母亲“告密”,还是其它什么原因,父亲最终还是没有去。国平娘最后只好悻悻离去。
   国平娘离开我家后,是自己割人肉去了呢,还是回去休息去了呢?我的父母都说不清。
作者: 高老庄主    时间: 2012-2-6 23:37
1959年,家乡饿死人大约发生在农历的9月到12月(12月死人明显减少,1960年初只有零星死亡)。饿死人的高峰期,则在10月和11月,每天都有几人死去。
   一天上午,队长姜树森来到姜振安住处,对他说:
   “听说西园的病号院里死了四个,你去把他们拉出去。”
   西园是我们村子的一部分,四面环沟,只一个小小的路坝和寨里相连。在那里腾出几间民房,就叫病号院了。由于住进去的人绝大部分是因饥饿而极度营养不良,而不是什么病,况且住进去仍然吃不饱,所以住进去没几天,人便死掉,然后拉出去。可以说,当时的病号院其实成为死亡的中转站。
   姜振安把拖车套上耕牛,拉到病号院。他和姜树森等人一起,把四个尸体抬上拖车。然后自己赶着牛,把死人拉到村东北二里许的“万人坑”。
  
   “万人坑”是乡民们后来对那个地方不约而同的称呼。说是“坑”,其实原来是一口深井,直径向井口渐阔,呈漏斗形。要说该坑曾填埋上万人,那是夸张了,但在 “59年”饿死人比较集中的几个月,这里的确是填埋死人最多的地方。不论是姜寨村还是附近别的村子,一个人饿死了,如果家中还有活着的,而且还有埋葬人的力气,就会把亲人单独埋葬在其它地方,这样也好有个坟墓;其余的,对不起,都是干部找人拉出,统统往该井一填了之。现在很难统计出该井当时填埋死人的准确数字,但据村里长者估计,几百人甚至上千人肯定是有的。笔者小的时候,那井已经变成一个大坑,每逢附近村子晚上放电影,我们小孩子总和大人们一起去看,有时为图捷径,就从该坑附近田间小路走过。起初孩子们不知情,并不害怕;后来有一次,一个大人边走边告诉我们:“这坑里‘59年’填埋很多饿死的人!”此言一出,大伙皆惊,齐呼“有鬼”,一群人在夜色里争先恐后向前奔逃。我们小孩子被抛在后面,有胆小的竟吓哭了。
   把死人抬上拖车需要几个人,可是把死人抬下拖车也非易事,姜振安自己已经饿得很虚弱,他一个人是如何把尸体抬下去的呢?
   “这根本不需要抬,”姜振安说,“我把牛赶到井口旁边,这里地势向井口倾斜,拖车走过,尸体顺势就滑了下来,又顺着斜坡滑到井里去。我拉过很多,都是这样填井里去的。……”
作者: 娴情逸致    时间: 2012-2-7 10:43
原帖由 高老庄主 于 2012-2-6 23:37 发表
1959年,家乡饿死人大约发生在农历的9月到12月(12月死人明显减少,1960年初只有零星死亡)。饿死人的高峰期,则在10月和11月,每天都有几人死去。
   一天上午,队长姜树森来到姜振安住处,对他说:
   “听 ...


高老庄主大人,怎么把鬼故事讲到天籁了?
作者: 娴情逸致    时间: 2012-2-7 10:43
原帖由 何也 于 2012-2-6 22:44 发表
问好娴情斑斑!元宵节好!


也问好何也!祝新春快乐!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2-2-7 22:32
原帖由 娴情逸致 于 2012-2-3 10:32 发表


谢谢夏冰!祝新春快乐!

不客气。佳节快乐!:handshake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