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送冬衣 [打印本页]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0 22:35
标题: 送冬衣
本帖最后由 袁光熙 于 2015-3-16 13:45 编辑

  
              送冬衣
  
  我背着一捆绒衣,独自在哀牢山上攀登。发端于洱海的西洱河,在我脚下流淌,对面是苍翠险峻的苍山,两山一河构成了著名的西洱河峡谷。峡谷的景色,看天一条缝,看地一垄沟。除了正午时分,这里的一草一木,大多生活在大山的阴影里。


  
  下关二中的学生中,有部分山区学生,家庭生活极其困难,有的人冬天都还身着单衣,在下关的寒风中,冻得哆嗦发抖。学校决定从校办工厂的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给困难学生添置冬衣。由于流通不畅,当这批给学生过冬的绒衣运到学校时,学生已经放假了。照理可等开学后再发,但学校想来个“雪中送炭”,在寒假春节期间,就让学生感受到母校的温暖,于是决定派人把衣服给学生送去,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落到了我的肩上。

  
  这批学生分布在下关山区,包括最边远的乌栖、己早等地。我骑自行车,先到最近也是交通最方便的大波箐。沿西洱河西行,过温泉、轻载庄,推车上坡,沿一条山间小道走了五、六公里,在苍山的折皱中,出现一块小小的平地,几十间破旧的民房散落其间,这就是大波箐。一股清澈的水流从村边淌过,流入沿苍山山腰而建的水渠,注入下关,提供了我们每天饮用的洁净水源。在这里,我很快找到了要找的学生,把绒衣交到他们手中,在家人的千恩万谢和一再挽留中,愉快地离去。

  

第一趟的顺利,增添了我的信心。第二天,我又骑车来到七公里外的吊草黄家村,高四班的学生黄学兰家。她家七八个人挤在一个狭小的漏角里,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显然家境十分贫寒。收到我送来的绒衣,一家人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感激。她母亲手脚麻利地动手做饭,一个多小时以后,一桌丰盛的饭菜神奇地摆在我面前,桌上有青菜、豆腐、咸菜,还有当年十分稀罕的鸡蛋,定量供应的猪肉,比当时城中办婚宴的酒席也毫不逊色。我一方面感谢她家的盛情款待,另一方面不觉有几分疑惑,她家的伙食怎么这样好?这顿饭花的钱可能比我送来的绒衣还多,她们这样做划算吗?如果生活真的这样好,有必要给她送绒衣吗?
饭后,听说我还要到其他山村去,她哥哥黄学文自告奋勇,为我带路。我们登高山,下峡谷,钻密林,过草甸,在人迹罕至的小道上,步行数十公里,到了大小麦地,富母国等村庄,向杨四光等学生送达了代表学校温暖的绒衣,再次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返回黄家村,已是夕阳西下到时分,两人又累又饿,急忙到厨房找饭吃。可是整个厨房里只有半笼剩饭和一碗腌菜,这让我看到了黄学兰家平日真正的伙食。为了招待我,他们一顿就用光了平时吃几顿,甚至好几天的菜,用掉了逢年过节才舍得吃的肉和蛋。这是何等贫穷的生活,又是何等淳朴真挚的情感!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几十年后仍难以忘却。
  
  至此,我要去的地方,只剩下最边远的乌栖、己早了两个山村了。这是我从未到过的小村,只知道在下关西南方,离城约40公里的哀牢山上。那里山高谷深,没有公路,不能骑车,只有几条山间小道。于是我先乘班车,来到大合江。这原本是一个闭塞的河边小村,西洱河四级电站的修建,才使这里变得繁华热闹。跨过栏河大坝,沿着号称“七十二道拐”的小道,在陡峭的山崖上攀登。经过了上百个转弯,才爬上了位于半山腰的一片阶梯平地——外红岩。我曾到这里参加过建造“大寨田”的劳动,因此比较熟悉,但至此以后的道路就全靠摸索了。

  
  在村民的指点下,在崎岖的山路上又行走了两个多小时,我来到大队所在地——桃树。这时已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已经在山上艰苦攀登了五个多小时,满头大汗,又饥又渴,又苦又累。见到掩映在密林中的大队部,心中大喜,暗想可以美美吃喝一顿,好好休整一番了。谁知走近一看,大门紧锁,空无一人。四周更无一家商店,找不到任何可以充饥解渴的东西。连继续前行,也不知路在何方。

  
  照理说,我应该找户人家,安慰一下空空如也的肚子,补充流失的水分,养足精神,至少也要问明路径,再行前进。但当年的我年轻气盛,步行串联时曾一天走过70多公里的山路,又刚在农村劳动锻炼了几年,区区40公里根本不在话下,决心发扬“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当天赶到乌栖。便忍住饥渴,朝西南方向,向山上爬去。再走了几个小时,太阳被高高的苍山遮住,天很快黑下来,气温骤降。峡谷的天气中午炎热,早晚寒冷,山风吹来,冰冷刺骨,被汗水湿透的衣服,裹在身上,整个人仿佛浸泡在冰水中。我爬了整整一天的山,几乎水米未进,此刻饥饿寒冷一齐袭上身来,令人苦不堪言。随着夜幕的降临,周围一片漆黑,高大的林木,时而寂静无声,忽而枝叶乱舞,沙沙作响。由于没有准备夜行,我连手电都没有带。脚下的路不知通向何方,而且路也只是依稀可见,还不知是否有野兽出入。举目四顾,见不到一个行人,望不到一间房舍,不知将怎样度过这一个艰难而可怕的夜晚,一种强烈的恐怖感油然而生。
  

  我后悔万分,想不到一时大意逞强,使自己陷入了如此险境,真可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此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找到一个村庄,遇到一个人。但是在这陌生的深山里,我到哪里去找呢?正在焦急万分之时,突然发现山坡山出现几点微弱的灯光,好象空中的星星在闪烁。有灯光就有人!我心中一阵狂喜,忘记了饥饿和寒冷,不顾疲劳,也不管脚下是否有路,跌跌撞撞地奋力向灯光奔去。果然那里有几间破旧的民房。我急促地敲开一户人家,只见他一脸疑惑,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他看到夜间突然出现个背着个大包(绒衣)的陌生人,似乎怀疑我是背着电台的空降特务,说不上三句话,就把门关了。不管我好说歹说就是不让进屋。后来听说我是学校的老师,想了想说:“对面有几个知青,你说你是老师,你找他们去。”听到有知青,我立即喜出望外。天下知青是一家,我刚当知青返城不久,二中的毕业生就有当知青的,找到他们,就像找到了家,我何愁之有。

  
  进入知青点,虽然没有一个熟识的,但我身份一亮,几句话过后,大家就如同见到亲人。一边端茶递水,热情地交谈,一边忙着生火做饭,同时把我的湿衣服换下烤干。在烟熏火燎中,不多一会,一大碗香喷喷的苞谷饭就做好了。可惜没有新鲜蔬菜,他们只得剥出几个平时舍不得吃的核桃,用油一煎,给我做菜吃。在哀牢山的深山峡谷中,在这间狭小破旧简陋,拥挤不堪,又脏又乱的屋子里,在昏暗的煤油灯下,面对着一张张陌生热情的笑脸,我先前的劳累寒冷饥饿黑暗恐惧消失得无影无踪,从精神到肉体都感到无比畅快,仿佛一下从“地狱”进入了“天堂”。

  
  吃饱喝足之后,为了表示感谢,我给他们讲了个我当知青时,给同伴讲过的科幻故事——《一封残缺不全的电报》(此文发于《梦游太虚》版块),听得大家时而屏声静气,急待下文,时而如痴如醉,连声叫好。后来,故事会变成了音乐演唱会,一首接一首的歌曲在这个小山村里久久回荡,他们度过了下乡以来,一个最愉快的夜晚。

  
  第二天,与这些原来素不相识的知青依依惜别。他们也没有到过乌栖、己早,结果还是昨天不让我进门的村民给我指了路。沿着一条人迹罕至的碎石小路,登上山顶,乌栖村终于遥遥在望。

  
  进入乌栖村,轻松地找到了那几个学生,分别发送了绒衣。他们在感激之余无不惊叹,我竟能一个人走到这里,因为连他们土生土长的人都会迷路的。然而更让我震惊的是这些家庭的贫困,真可以用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来形容。家中除了点简单的农具、炊具,见不到一件象样的家具,“一条破被象渔网”是床上用品的真实写照。隆冬季节,不要说棉衣、毛衣、绒衣,连件夹衣都没有。每家最引人注目,必不可少的,就是房中央的一个大火塘,浓烟滚滚,终日不熄。一家老小闲时就围在火塘边取暖度日。我亲眼见到有的小孩,早上起来,全身赤裸,钻出被子,就蹲到火塘边。没有衣服,美好的童年外出玩耍的资格都被剥夺了。村里的墙上到处刷着“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农业学大寨”,“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大标语,但斗来斗去,学来学去,却没有给村民带来富足的生活,更看不到什么“其乐无穷”。反而看到在20世纪70年代的小山村,居然用几十万年前原始人发明的火,作为人们取暖御寒的主要方式。拿到绒衣的学生,马上迫不及待的穿在身上,感到无比温暖,露出欣喜的笑容。看到这些,我几日的辛劳一扫而空。

  
  己早和乌栖只有一河之隔,走下山谷,趟过小河,再向上爬数百米,便到了己早村,很快送完冬衣。己早的知青中有几名二中的毕业生,在艰苦封闭的环境中,在枯燥乏味的日子里,见到来自家乡的友人,见到自己的老师,都十分兴奋,大家有说不完的话,不但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还挽留我住了一夜。

  
  任务顺利完成,身上的大包绒衣卸除,我应该感到一身轻松,但想不到回到乌栖,我却全身无力,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头晕乎乎的。用手一摸,额头滚烫,才知道自己病倒了。原来前天夜晚冷风下的湿衣服,让我着了凉,再加上饥渴劳累,吃了煎核桃之类的燥热东西,患上了重感冒。

  
  怎么办呢?照理我应该再去己早村的知青点,或者上送了绒衣的学生家,但不我想再返回己早村,去麻烦知青,更不想给已经很困难的学生家庭增加负担。来不及细想,我走进了乌栖小学,这里只有三位老师,与我素未谋面。听说我是二中的教师,看我病得不轻,立即铺床拿被,招呼我躺下,熬来姜汤,给我喝。又到学校的菜地里摘了些新鲜蔬菜,给我做饭。那时农村缺医少药,乌栖村连个赤脚医生都没有。一个老师二话不说,拿起锄头就上了山,晚上回来把挖来的草药煎好,送到床前让我服下。他们做得那样的自然,好象理所应当,好象照顾的是自己的亲人。我内心感受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温暖。

  
  二中的学生听到消息,也纷纷赶来,虽然家境贫寒,他们还是拿出家里仅有的几个鸡蛋、几棵青菜,一小块腊肉,以表示自己的一点点心意。

  
  在良好的照顾和及时有效的治疗下,我的病很快就痊愈了,第三天,我便不顾三位老师和那几个二中学生的一再挽留,返回下关。

  
  开学了,那些学生穿着绒衣回到学校,寒冷的下关风已经奈何不了他们了,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学校送给他们的温暖。我也同样感受到了温暖,在黄学兰同学的家里,在那个不知名的山村,在乌栖小学。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袁光熙 于 2012-3-13 19:46 编辑 ]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2-3-10 22:46
拜读袁老师的新作,平实的叙述背后是厚实的生活,生活真是一本大书,怎么咀嚼都不过分,而且越咀嚼越意味无穷。问好。
作者: 飞花落叶    时间: 2012-3-10 22:59
写实一派,写得自由通畅!
作者: 昨日时光    时间: 2012-3-11 08:16
没想到云南大山里的孩子如今还是那么贫困。向袁老师致敬,望保重身体!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2-3-11 09:16
质感缜密的叙述让文章更加生动感性,难得。提读欣赏。
作者: 刘彦林    时间: 2012-3-11 10:09
欣赏老师的文字。叙述很耐心,文笔优美而细腻。
作者: 丹青引    时间: 2012-3-11 12:12
袁老师哦,您的一路竟像是我自己也跟着走呢。
看下来感佩也欣慰。喜欢这篇带着深厚历史痕迹的生动文字。
尤其是在这篇里,您描摹风景人物场面的文字,细腻清晰,而仍不失朗阔心性质朴情致。
是您自己风格的用词。见风骨性情的文字。
问好您。
周末愉快!
作者: lichezhiyuan    时间: 2012-3-11 13:26
挚热的情怀,以平实的文字娓娓道来,愈显珍贵与厚重,寒门学子的不幸,人间有情的温暖......欣赏真挚的情怀!激赞!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2-3-11 14:39
亲身经历,读来令人心服口服,佩服袁老师如此深刻的记忆力,更佩服连续行走,不辞辛劳为学生送寒温暖的行为……时代虽则翻过了新的一页,但这种精神,这种做法一点也不过时,反倒是应该发扬光大,那就是关爱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将自己的一举一动灌注到学生身上,以自己的所作所为影响和感召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号召与引领学生,怎么能够教不好学生?问好光熙老师!
作者: 杨木华    时间: 2012-3-11 14:58
辛苦了!
这样的老师,很少啊!
作者: 杨木华    时间: 2012-3-11 14:59
袁老师,建议你精简一下文字,把文章投稿给大理文化吧!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1 17:13
原帖由 剑鸿 于 2012-3-10 22:46 发表
拜读袁老师的新作,平实的叙述背后是厚实的生活,生活真是一本大书,怎么咀嚼都不过分,而且越咀嚼越意味无穷。问好。

  感谢剑鸿评手第一时间关注。谢谢你的支持和点评。这是一段真实的往事。
  问好!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1 17:15
原帖由 飞花落叶 于 2012-3-10 22:59 发表
写实一派,写得自由通畅!

  感谢朋友的关注和点评,谢谢你的鼓励。我的文章大多写的是真人真事。
  问好朋友!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1 17:17
原帖由 昨日时光 于 2012-3-11 08:16 发表
没想到云南大山里的孩子如今还是那么贫困。向袁老师致敬,望保重身体!

  朋友误会了,我写的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现在已有很大变化了。
  感谢你的关注和支持。
  问好!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1 17:18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12-3-11 09:16 发表
质感缜密的叙述让文章更加生动感性,难得。提读欣赏。

  感谢敬版的支持和热情鼓励。请多指教!
  敬版辛苦了!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1 17:20
原帖由 刘彦林 于 2012-3-11 10:09 发表
欣赏老师的文字。叙述很耐心,文笔优美而细腻。

  朋友过奖。我在文字上还很稚嫩。感谢你的关注和点评,谢谢你的支持和鼓励。
  问好朋友!
作者: 周施梅    时间: 2012-3-11 17:23
我和快找到了---是我很快找到了吧。
细致写出送寒衣的过程,情景生动。因为急于给学生送寒意,自己却被冻得生病后,老师、学生对“我”的照顾也很让人感动,整篇文字洋溢着一股相互关爱的温暖气息。问好光熙老师。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1 17:23
原帖由 丹青引 于 2012-3-11 12:12 发表
袁老师哦,您的一路竟像是我自己也跟着走呢。
看下来感佩也欣慰。喜欢这篇带着深厚历史痕迹的生动文字。
尤其是在这篇里,您描摹风景人物场面的文字,细腻清晰,而仍不失朗阔心性质朴情致。
是您自己风格的用词。 ...

  每次看到朋友的点评,内心总感十分温暖。感谢你细致的阅读和认真的点评。谢谢你的热情鼓励。
  问好朋友!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2-3-11 18:05
再次感动于袁老师的师风,教书育人,先成就的是自己,谢谢!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1 19:44
原帖由 lichezhiyuan 于 2012-3-11 13:26 发表
挚热的情怀,以平实的文字娓娓道来,愈显珍贵与厚重,寒门学子的不幸,人间有情的温暖......欣赏真挚的情怀!激赞!

  首次得到朋友的关注和支持,很是高兴,感谢你精到的点评,谢谢你热情的鼓励。
  问好!:handshake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1 19:47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12-3-11 14:39 发表
亲身经历,读来令人心服口服,佩服袁老师如此深刻的记忆力,更佩服连续行走,不辞辛劳为学生送寒温暖的行为……时代虽则翻过了新的一页,但这种精神,这种做法一点也不过时,反倒是应该发扬光大,那就是关爱每一个学 ...

  感谢于老师的热情鼓励和细致点评。这是一段难忘的真实经历,因此不是记忆力好,而是印象深刻。
  问好于老师!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1 19:50
原帖由 杨木华 于 2012-3-11 14:58 发表
辛苦了!
这样的老师,很少啊!

  朋友过奖,当时这也是很平常的事,那时二中初建,条件艰苦,许多老师学生都经历过艰难的岁月。
  感谢你的支持和鼓励。
  问好木华朋友!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1 19:51
原帖由 杨木华 于 2012-3-11 14:59 发表
袁老师,建议你精简一下文字,把文章投稿给大理文化吧!

  感谢朋友的再提再读,谢谢你的建议,我会考虑的。
  问好!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1 22:31
原帖由 周施梅 于 2012-3-11 17:23 发表
我和快找到了---是我很快找到了吧。
细致写出送寒衣的过程,情景生动。因为急于给学生送寒意,自己却被冻得生病后,老师、学生对“我”的照顾也很让人感动,整篇文字洋溢着一股相互关爱的温暖气息。问好光熙老师。

  施梅朋友说得对,我确实是打错了。
  感谢你的细致阅读和认真点评,谢谢的支持鼓励。
  问好!
作者: 房子    时间: 2012-3-11 22:48
过去的时光,都打着特殊年代的印痕。袁先生以亲历的事件,和翔实的情节,呈现了那个年代的生存状况。极为真实的文字感觉,还原的那时特有的社会和生存影象。也显现了一种纯正的感人的精神。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2 10:42
原帖由 木门长子 于 2012-3-11 18:05 发表
再次感动于袁老师的师风,教书育人,先成就的是自己,谢谢!

  谢谢朋友的鼓励,感谢你的一贯支持。
  问好木门朋友!:handshake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2 10:44
原帖由 太阳神 于 2012-3-11 21:22 发表
寒衣表达一份独特的感情。

  感谢神版的关注和点评。
  神版辛苦了!
作者: 杨湛    时间: 2012-3-12 11:24
纯真年代,记录难忘的往事。谢谢袁老师给我们讲真切的经历,那是激情燃烧的年代,虽然贫困,也是人生值得珍惜的记忆。
作者: 潇湘渔父    时间: 2012-3-12 11:27
标题: 回复 1# 袁光熙 的帖子
  袁兄如此关爱学生,真令人敬佩。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2 13:36
原帖由 房子 于 2012-3-11 22:48 发表
过去的时光,都打着特殊年代的印痕。袁先生以亲历的事件,和翔实的情节,呈现了那个年代的生存状况。极为真实的文字感觉,还原的那时特有的社会和生存影象。也显现了一种纯正的感人的精神。

  真诚感谢房子老师的细致阅读和悉心点评。我写作的用心被老师看得一清二楚。
  问好老师!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2 13:39
原帖由 杨湛 于 2012-3-12 11:24 发表
纯真年代,记录难忘的往事。谢谢袁老师给我们讲真切的经历,那是激情燃烧的年代,虽然贫困,也是人生值得珍惜的记忆。

  感谢杨老师的关注和点评,你说的对:“那是激情燃烧的年代,虽然贫困,也是人生值得珍惜的记忆”。
  问好!
作者: 文珺    时间: 2012-3-12 15:09
纯真的年代,朴素的感情,真实的情怀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12-3-12 15:22
严实合缝的叙述,悲悯开阔的胸怀,对袁老师的所为,很是佩服。学习问好!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12-3-12 15:26
送寒衣,温暖自在人心。学习!问好袁老师!
作者: 杨春山    时间: 2012-3-12 16:26
以前送寒衣,讲究的是内容,所以暖心,现在送寒衣,到处是摄像机,讲究的是形式,所以麻木。欣赏并问好袁老师!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2 19:50
原帖由 潇湘渔父 于 2012-3-12 11:27 发表
  袁兄如此关爱学生,真令人敬佩。

  朋友过奖,其实当时想的只是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反而是途中的经历,让我温暖而难忘。
  感谢你的关注和鼓励。
  问好渔父朋友!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2 19:51
原帖由 文珺 于 2012-3-12 15:09 发表
纯真的年代,朴素的感情,真实的情怀

  感谢朋友的支持和点评,你的点评很实在。
  问好!:handshake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2 19:53
原帖由 汤如浩 于 2012-3-12 15:22 发表
严实合缝的叙述,悲悯开阔的胸怀,对袁老师的所为,很是佩服。学习问好!

  感谢朋友的热情支持和认真点评。谢谢你的鼓励。
  向你学习。问好!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2 19:55
原帖由 季大相 于 2012-3-12 15:26 发表
送寒衣,温暖自在人心。学习!问好袁老师!

  此次送寒衣,我也感受到温暖。感谢季老师的关注和支持。
  问好!:handshake
作者: 冷玉    时间: 2012-3-12 21:07
感动,向袁老师学习。
作者: 漠北雪莲    时间: 2012-3-12 21:40
被袁老师的精神感动着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2-3-12 21:47
送寒衣,献爱心,一份真挚情怀洋溢文中,让人感动。问候袁老师。
作者: 秦时明月    时间: 2012-3-12 22:54
平实的叙述,感人的情怀。问好袁老师!
作者: 刘彦林    时间: 2012-3-13 09:04
欣赏袁老师的美文。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3 14:01
原帖由 杨春山 于 2012-3-12 16:26 发表
以前送寒衣,讲究的是内容,所以暖心,现在送寒衣,到处是摄像机,讲究的是形式,所以麻木。欣赏并问好袁老师!

  朋友的点评结合现实,别有新意。感谢你的关注和支持。
  问好!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3 14:02
原帖由 冷玉 于 2012-3-12 21:07 发表
感动,向袁老师学习。

  感谢朋友的关注和支持。请多多指教。
  问好!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3 14:04
原帖由 漠北雪莲 于 2012-3-12 21:40 发表
被袁老师的精神感动着

  这是多年前的事了,当时年轻气盛,才遇到麻烦,但却意外地感受到温暖。
  感谢朋友的支持和鼓励。
  问好雪莲朋友!:handshake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3 14:07
原帖由 夏冰 于 2012-3-12 21:47 发表
送寒衣,献爱心,一份真挚情怀洋溢文中,让人感动。问候袁老师。

  感谢朋友的热情鼓励,其实当时只是完成任务而已,未想那么多。
  问候朋友!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3 14:08
原帖由 秦时明月 于 2012-3-12 22:54 发表
平实的叙述,感人的情怀。问好袁老师!

  感谢朋友的关注和点评。谢谢你的支持和鼓励。
  问好朋友!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3 14:09
原帖由 刘彦林 于 2012-3-13 09:04 发表
欣赏袁老师的美文。

  谢谢朋友的支持和鼓励。美文实在谈不上。见笑了,请多指教。
  问好!
作者: 潘霞    时间: 2012-3-13 14:21
一段历史,也是人生的一个亮点。
问好老师!
作者: 绿飞扬    时间: 2012-3-13 15:14
感动!更是欣赏袁老师的文笔和胸怀!!
作者: @边走边唱@    时间: 2012-3-13 17:19
送寒衣,在我们这里,专指农历十月初一给逝者烧送冬衣,而你的文章其实是在写送冬衣,文中也没有“寒衣”的说法,所以从我这个角度来说,你的题目还是有歧义的!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3 19:48
原帖由 潘霞 于 2012-3-13 14:21 发表
一段历史,也是人生的一个亮点。
问好老师!

  感谢朋友的关注和支持。这是一段历史,但人生的亮点似乎还谈不上。
  问好朋友!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3 19:51
原帖由 绿飞扬 于 2012-3-13 15:14 发表
感动!更是欣赏袁老师的文笔和胸怀!!

  谢谢朋友的支持和鼓励。至于文笔和胸怀我还得向大家学习。
  问好朋友!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3 19:54
原帖由 @边走边唱@ 于 2012-3-13 17:19 发表
送寒衣,在我们这里,专指农历十月初一给逝者烧送冬衣,而你的文章其实是在写送冬衣,文中也没有“寒衣”的说法,所以从我这个角度来说,你的题目还是有歧义的!

  感谢边版的关注和点评。谢谢你指出我文中的问题,这对我很有帮助。我已将题目改为送冬衣,不知是否合适。今后请多多指教。
  问好边版!
作者: 从容    时间: 2012-3-14 03:02
细细拜读,感动不已。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4 11:18
原帖由 从容 于 2012-3-14 03:02 发表
细细拜读,感动不已。

  感谢朋友能细读这篇粗糙的文章,并给予支持鼓励。请多指教。
  问好!
作者: 碣石清风    时间: 2012-3-14 11:40
钦佩你的为人为文精神,认真严谨,热情负责,你我同一时代人,有很多共识,向你学习 祝你健康
作者: 真柔美    时间: 2012-3-14 18:19
欣赏老师的佳作!因为我原来也是一名老师,很理解老师的辛劳,问好!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14 19:53
原帖由 碣石清风 于 2012-3-14 11:40 发表
钦佩你的为人为文精神,认真严谨,热情负责,你我同一时代人,有很多共识,向你学习 祝你健康

  朋友的夸奖令我汗颜。从你的文章中我早已看出我们是同代人,有共同的语言。朋友的文字很值得我学习。
  祝身体健康,阖家幸福。:handshake
作者: 猫哈狗    时间: 2012-3-16 02:39
袁老师文中所言的乌栖、已早村属于大理市太邑彝族乡管辖,村民皆为彝族同胞。由于地理和历史因素,生活一直相对艰苦。尽管文中所言是七十年代的故事,但二中帮扶太邑学生的传统一直都有延续。在我读二中的九十年代,我和同学也曾经为一名茶姓彝族同学提供过些许微不足道的帮助,也曾经与其一起徒步从大理市下关主城区回到“先生邑上村”(太邑彝族乡下辖自然村之一,较乌栖稍近,村名是彝语音译,加引号以示其特殊性)秋收,体会过彝乡农家生活的艰辛,也曾经在中秋时节品尝过茶姓同学父母步行数十里前来答谢的新鲜核桃、板栗……。
敬佩袁老师平实的为人,欣阅袁老师写实的文章,共享二中人独特的情怀。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20 14:05
原帖由 真柔美 于 2012-3-14 18:19 发表
欣赏老师的佳作!因为我原来也是一名老师,很理解老师的辛劳,问好!

  感谢朋友的理解和鼓励,现在的老师已可能不太感受到我们那代人当年的辛劳,大家经受的是另一种辛劳。
  问好朋友!
作者: 鸽子杨军    时间: 2012-3-20 14:09
深稳的叙事,悠悠写来,生动之极!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20 14:12
原帖由 猫哈狗 于 2012-3-16 02:39 发表
袁老师文中所言的乌栖、已早村属于大理市太邑彝族乡管辖,村民皆为彝族同胞。由于地理和历史因素,生活一直相对艰苦。尽管文中所言是七十年代的故事,但二中帮扶太邑学生的传统一直都有延续。在我读二中的九十年代, ...

  感谢朋友对我长期一贯的支持和理解。很高兴看到你回忆起下关二中当年的往事,这从某些侧面证实了文章的真实性。想不到二中帮扶山区困难学生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那时我已离开许久了。对我而言,在二中不到7年所经历的故事,远远超过了我在另一所学校30年的经历。
  问好朋友!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20 19:45
原帖由 鸽子杨军 于 2012-3-20 14:09 发表
深稳的叙事,悠悠写来,生动之极!

  感谢杨军老师的关注和点评。谢谢你的支持和鼓励。
  问好!
作者: 麦穗儿清    时间: 2012-3-20 19:49
标题: 回复 1# 袁光熙 的帖子
老师的辛劳换来学子金榜题名,那是对老师最大的回报。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20 21:42
原帖由 麦穗儿清 于 2012-3-20 19:49 发表
老师的辛劳换来学子金榜题名,那是对老师最大的回报。

  感谢朋友的关注和支持。
  问好!
作者: 猫哈狗    时间: 2012-3-20 23:27
原帖由 袁光熙 于 2012-3-20 14:12 发表

  感谢朋友对我长期一贯的支持和理解。很高兴看到你回忆起下关二中当年的往事,这从某些侧面证实了文章的真实性。想不到二中帮扶山区困难学生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那时我已离开许久了。对我而言,在二中不 ...


       据我所知,帮扶传统未曾断过。只是条件限制,能够继续深造的太邑同学不太多。数年前,回合江铺行悼时曾偶遇赶街的同期低年级同学,告知其小辈正在二中学习,也有同学和师长帮扶。我闻之无语,生活中的“马太效应”何其强大!?
作者: 南山菊    时间: 2012-3-21 20:05
送的是绒衣,更是一份情谊.
人生最可贵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贵在真挚,在需要时。
袁老师爱护学生,他们对袁老师的回馈也是真实的。通篇文字真挚朴素感人,真实的叙述,很有感染力。
(一些文友老师的文章曾抽空断断续续看过未来得及跟帖,今晚有空,赶快上来补一补。在此感谢袁老师对我的关注与帮助!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22 12:03
原帖由 猫哈狗 于 2012-3-20 23:27 发表


       据我所知,帮扶传统未曾断过。只是条件限制,能够继续深造的太邑同学不太多。数年前,回合江铺行悼时曾偶遇赶街的同期低年级同学,告知其小辈正在二中学习,也有同学和师长帮扶。我闻之无语,生活中的“马 ...

  下关二中“帮扶传统未曾断过”,实属难得,令人感叹。我回过二中几次,可是时过境迁,人事已非,只见到校园的变化,对其他方面缺乏深入了解。感谢朋友提供了这一重要信息。
  问好朋友!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22 12:07
原帖由 南山菊 于 2012-3-21 20:05 发表
送的是绒衣,更是一份情谊.
人生最可贵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贵在真挚,在需要时。
袁老师爱护学生,他们对袁老师的回馈也是真实的。通篇文字真挚朴素感人,真实的叙述,很有感染力。
(一些文友老师的文 ...

  朋友说得好:“人生最可贵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感谢朋友的细致阅读和认真点评。感谢你的支持和鼓励。
  朋友对我长期一贯的关注和支持远胜于我所做到的。应该是我感谢你才对。
  问好山菊朋友!
  
作者: 微笑的草    时间: 2012-3-22 12:23
向这样的老师致敬!!!!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2-3-23 15:19
路途遥远,赶送寒衣,一份关怀,一份真情,内中的敬业精神,令人感动!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23 19:42
原帖由 微笑的草 于 2012-3-22 12:23 发表
向这样的老师致敬!!!!

  得到朋友的首次关注和支持,十分高兴。如二中的学生所言,这样做在当时是普遍的,而且延续很久。
  问好朋友!
作者: 袁光熙    时间: 2012-3-23 19:43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12-3-23 15:19 发表
路途遥远,赶送寒衣,一份关怀,一份真情,内中的敬业精神,令人感动!

  感谢高版长期一贯的热情支持和鼓励,
  问好高版!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