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道教书籍记载,道家有王屋山十大洞天、泰山等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人历红尘,纷纷扰扰,曾经痴问这人世的洞天福地何在?洞府中是否真的住过神仙。神仙虚无缥缈,答案便也缥缈虚无。只是不时,心灵的脚步在古诗词的洞天中,在《洞仙歌》的袅袅余音中驻足。
《洞仙歌》本来是一曲唐教坊曲,最早的曲子就是用来描绘仙人故事的,只是这个调子在北宋时候已经失传了,我们下面看到的这首《洞仙歌》应是苏轼自创的词牌。
这首诗写得不亢不卑,是针对“女祸亡国”而作的自我申辩,诗人以女子身份骂人枉为男儿,极富个性色彩,写出了亡国之痛和对误国者的深切痛恨。宋太祖当时大悦,把她留在宫中不愿放出,据史载,花蕊夫人入宫后,未几日蜀主孟昶便突然猝死,距离他到达汴京归为臣虏后仅仅十日。花蕊夫入宫后后很快封妃,但心中一直未忘却孟昶,常在暗室悬后主像以祀,被太祖发现后诡言是送子之神张仙,得以蒙混过去。史书没有交代花蕊夫人是何时死的、是怎么死的,有记载宋太祖
赵匡胤在“烛影斧声”疑案死后,花蕊夫仍活着,也有野史记载花蕊夫人后来因介于宋廷权力之争,触犯了太祖弟弟赵光义的利益,在一次打猎时,被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乱中一箭射死。
赵匡胤“手足”情深并未严惩赵光义。这都是后话了。现在,我们暂时还是回到《洞仙歌》的余韵里去品味一份曾经的美好和旖旎。
这首词描述孟昶与花蕊夫人夏夜摩河池上纳凉的情景,词境婉约出尘,清空灵隽,语意高妙,想象奇特,也寄寓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无奈和叹息。“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女主人公丽质天生,冰肌、玉骨,清凉无汗,绰约风姿常得君王带笑看;水殿的风吹送暗香,吹开绣帘,似乎连窥人的月色也对不做雕饰,钗横鬓乱的美丽女子心生羡慕。用水、香、月衬托出人境双绝的意境,反映了花蕊夫人资质的美好。“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帝王和嫔妃携手而行,宛如寻常小夫妻,庭户无声,携了她的手一遍遍数着天上数也数不清的星星,岁月静好,将爱定格在人生最美丽的时刻。无论今古,无论角色如何转变,爱的内涵永远不变,对真爱的向往也不会轻易改变。尤其是当今,欲把爱情当快餐的青年男女,是不是该在古典爱情的氛围中重新树立自己纯洁的爱的观念、美的真谛呢!“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试问夜何其?月下徘徊,斗转星移,静谧的世界,美丽的佳人,何不永驻?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屈指间,却是不堪抵御时光之箭的侵袭。这是词中的点睛之笔,西风无情依旧,流年被时光之羽箭射穿,也在美丽女主人的心头留下疤痕,词人的笔无奈间黯然神伤的游移…..恍惚间,笔者写的一首洞仙歌也浮上心头,不辞浅陋,附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