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七律 依韵和红珊瑚妹妹《笼中鸟》 [打印本页]

作者: 雪香村客    时间: 2012-7-24 09:27
标题: 七律 依韵和红珊瑚妹妹《笼中鸟》
谁人罗网此身囚?锁住晴空失自由。
风里娇妻久呼伴,耳边雏子苦哀愁。
赏歌取乐是他愿,坐井观天非我求。
满口和谐真亦假,畏强欺弱不知羞!



附红珊瑚原玉:
圆笼华丽挂枝虬,小鸟茕孑放远眸。
哀啭凄凄悲叶碎,独孤苦苦使云愁。
风穿囹圄风添愤,雨唱楚歌雨哑喉。
期待明朝双翼动,好于霄汉藐高丘。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雪香村客 于 2012-7-24 09:35 编辑 ]
作者: 非子若云    时间: 2012-7-24 09:41
风里娇妻久呼伴,耳边雏子苦哀愁。
赏歌取乐是他愿,坐井观天非我求。
好联!
作者: 兰馨幽幽    时间: 2012-7-24 09:59
谁人罗网此身囚?锁住晴空失自由。
======意味深长!
作者: 羽v公    时间: 2012-7-24 10:16
赏歌取乐是他愿,坐井观天非我求。
作者: 冰河    时间: 2012-7-24 11:31
和作出新,正所谓风人之旨.
叹赏问好!
作者: 原乡人    时间: 2012-7-24 14:28
赏歌取乐是他愿,坐井观天非我求。==妙句~
风里娇妻久呼伴,耳边雏子苦哀愁。==凄苦,想起了那天在南郭寺。
老师这首和诗和出了新意,激赏!
作者: 冷若秋水    时间: 2012-7-24 15:01
词韵工整,意味深长,欣赏好诗作 !学习,问候!
作者: 胡喜成    时间: 2012-7-24 15:40
律严意佳,佳和也。
作者: 雪香村客    时间: 2012-7-24 16:34
原帖由 非子若云 于 2012-7-24 09:41 发表
风里娇妻久呼伴,耳边雏子苦哀愁。
赏歌取乐是他愿,坐井观天非我求。
好联!


谢谢若云赏评!
作者: 霜刃无锋    时间: 2012-7-24 16:39
忽然初中时也写过一首“笼中鸟”,是《河传》:
笼里,滴泪,恨悠悠。同是几春几秋,小天地里少自由。水流,与愁都未休。朝外望,欲把青天上。破雕栏,搏雨风。锁封,又归一梦中。

不知记的全不全
作者: 明空词韵    时间: 2012-7-25 06:07
姐姐这首拟人化写鸟,而读之见深度,引人广深思.语式写得巧且妙,姐姐好笔力,祝姐姐夏安
作者: 雪香村客    时间: 2012-7-25 08:01
原帖由 兰馨幽幽 于 2012-7-24 09:59 发表
谁人罗网此身囚?锁住晴空失自由。
======意味深长!


问好兰馨!谢谢!
作者: 荷锄翁    时间: 2012-7-25 08:07
学习雪香村客老师意蕴深长好律!问好!
作者: 风清    时间: 2012-7-25 10:24
意味深长的好诗 学习 问好!
作者: 铜人像    时间: 2012-7-25 17:03
临屏反其意步雪乡斑竹韵
啄穿蛋壳即为囚,到老几曾寻理由。
野鸟嘤嘤须有恐,家鸡喔喔总无愁。
但将二尺金笼住,岂用三餐玉食求。
扯破嗓门歌盛世,天年颐养又何羞。
作者: 雪香村客    时间: 2012-7-26 21:59
原帖由 羽v公 于 2012-7-24 10:16 发表
赏歌取乐是他愿,坐井观天非我求。


谢了啊!
作者: 跃农    时间: 2012-7-27 11:24
风里娇妻久呼伴,耳边雏子苦哀愁。
细节感人
作者: 雪香村客    时间: 2012-7-27 14:37
原帖由 冰河 于 2012-7-24 11:31 发表
和作出新,正所谓风人之旨.
叹赏问好!


谢谢冰河!祝福康健!
作者: 东方晓    时间: 2012-7-27 20:19
意味深长好和!
作者: 雪香村客    时间: 2012-7-27 23:55
原帖由 原乡人 于 2012-7-24 14:28 发表
赏歌取乐是他愿,坐井观天非我求。==妙句~
风里娇妻久呼伴,耳边雏子苦哀愁。==凄苦,想起了那天在南郭寺。
老师这首和诗和出了新意,激赏!


多谢了!
作者: 无为叟    时间: 2012-7-28 09:39
好和学习!
作者: 雪香村客    时间: 2012-7-28 20:04
原帖由 冷若秋水 于 2012-7-24 15:01 发表
词韵工整,意味深长,欣赏好诗作 !学习,问候!


谢谢秋水!
作者: 掬月南山    时间: 2012-8-15 17:06
标题: 好联!
赏歌取乐是他愿,坐井观天非我求。好联!
尾联觉得略少蕴蓄,因而力度不足。释皎然曰“意度盘礡”,倘能在构思上继续推敲,想必更佳!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