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教育中的那些老传统——影片《草房子》观后感 [打印本页]

作者: 三水    时间: 2012-8-28 15:51
标题: 教育中的那些老传统——影片《草房子》观后感
    文:三水
  《草房子》早在几年前就看过,而今,为进行一次网络讨论,就一而再再而三反复练看好几遍,那些与教育相关的画面,一直在脑海里回旋着,无法消失。
  
  对影片中出现的几个人物,秃鹤,桑桑,纸月,杜小康,桑乔,蒋老师……都有着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看点。但是,那些与教育有关的画面,在他们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晰,格外实在。
  
                                  关于入学和差生的待遇
  
  影片一开始,就是纸月的外婆带着纸月去找桑校长,纸月外婆在校长屋里来来回回跑动的身影,一直是我梦境里的常驻画面。且不说纸月转到这里来读书的原因吧,单就外婆的这一番跑动,就已经牵扯出我的很多眼泪了,因为我自己,在像他这么大的时候,也是被外婆牵着去寻找学校就读的。
  
  现在,适逢开学之际,很多孩子都被家人牵着走进学校里,这一幕是司空见惯的,很是寻常。但是,像纸月那样,中途来转学的,就令人揪心了。要跑十几里路,还要有好的学习成绩作为保障,否则,就很难待下去了。
  
  在这部影片中,纸月的成绩是优秀的,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与肯定,这是很难得的。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中途转校,成绩不好的话,是处境极为艰难的,就像秃鹤,如果转学,我想,他肯定不会有纸月那么好的待遇的。
  
  提到秃鹤,就说说秃鹤吧。
  
  在那间教室里,秃鹤是明显的差生,要参加会考了,不允许秃鹤参与,秃鹤在雨中淋了半天,回家说不上学了;后来,秃鹤戴着帽子到校,又被桑桑把帽子放到了风车上;运动会上,秃鹤的表现欲望促使着,使他在主席台上喊叫着要参加,弄得学校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桑乔校长一两个星期就没有展露过笑脸;朗读比赛,没有一个人愿意和秃鹤一组;在课间,同学们玩乒乓球,秃鹤一到现场,同学们却一哄而散了……这些现象,在六十年代存在着,而到现在,我们对待差生,依然如此。恶作剧,不与之合作,不允许考试……这也不允许,那也不允许,看似在学校里,其实和没在学校一样,没什么区别。
  
  但是,就是秃鹤这样的差生,也有属于他自己的自尊,河边的泪水,家里的吵闹,对“秃瓢”的主动请缨饰演,都反映出秃鹤对成功体验的向往,对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渴望。如果说桑乔校长和学校老师们,不对秃鹤网开一面的话,秃鹤也不会有饰演回来后在河边笑极落泪的一幕。
  
  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闪光的东西,都有对成功的向往,对未来美好的渴望。所以,我们应该向桑乔校长学习,向蒋老师学习,学习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
  
                            关于校园的生活
  
  油麻地小学的生活,无疑是丰富多彩的。
  
  一开始上课,就是排练话剧的片段。就是我,在看到这一部分的时候,也是心里欢快不已的,别说孩子了。
  
  再看到桑桑和杜小康争着出演连长一角的时候,心里又是那么的羡慕着,身边的同事说:“这是学校呀,怎么可以这样做呢?”一直到后来,到村子里公演的时候,两个连长都上台了,这又是多么滑稽的事情。
  
  运动会,这事情我们不陌生,在我们的身边同样上演着;参与农活,到田间去割草,蒋老师和秃鹤一组,这又在告诉我们什么?走进生活,走进自然,才是最好的教育之道。
  
  一代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非常重要。”为此,我还是想说,校园生活只有丰富多彩了,孩子们的创造性,和生命的活力才会更大程度的激发出来,创造出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成绩来。
  
  说到这里,又想到秃鹤。因为公演的节目里,有“杨大秃瓢”一角,因为农民观众的挑剔,使得这个角色无法获得认可,演出又迫在眉睫,桑乔校长急的东奔西跑的,毫无主张,就开始动员桑桑去推光头,饰演秃瓢。就这样的环境下,秃鹤主动请缨,饰演此角,获得良好效果。
  
  秃鹤在大家眼睛里,根本就是差生一个,然而这个时候,却又是秃鹤完成了很多人都完成不了的任务。所以,通过这部影片,我们就应该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一下子把学生丢进了死胡同,丢进了墙后的角落里不再问津,这样是严重摧残了学生的心灵的。不这样做的一个最好的放好就是在校园里开展多种活动,力求把每个学生内在的潜力都发掘出来,是每个孩子都能够像秃鹤那样,在关键的时候,为学校争得荣誉。
  
                    关于影片中的各种情感
  
  虽然说那是六十年代的故事,但影片中涉猎到的情感,时至今日,五十年后的现在人来说,一点也不过时。
  
  人类最朴素的也是最普遍的情感,莫过于这三类:亲情,友情,爱情。
  
  先说亲情。在这方面,校长对纸月的关照,显然超越了对一般人的疼爱,这是一种爱屋及乌的情感,是父亲对后辈深沉的爱的彰显。最让人感动的,则是父亲在桑桑生病时的表现:他抛开了所有的事情,带着孩子走遍了大大小小的医院,甚至民间祖传秘方,不放弃一点希望,甚至在医院向束手无策的医生发火。最后,在卖茶老人的药方下,有了希望后,归心似箭,在看到孩子康复后,尿出透明的液体时的欣喜……这每一处,无不把一个父亲对儿女的爱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再说友情。这一方面,导演着力表现了桑桑和杜小康之间的友情。他们在麦场失火以后,杜小康独自承担了两个人要承担的错误,使得桑桑又时时处在懊悔和敬佩之中;杜小康失学以后,桑桑日夜期盼着杜小康的消息;杜小康送给桑桑自己养的鸭子产的蛋;杜小康再遭厄运之后,只能在油麻地小学门口卖东西时,桑桑花所有的钱买了他的糖;然后桑桑撕了父亲最为珍贵的奖品“笔记本”,只为帮杜小康抄笔记……这一段段关于友情的叙事,纯真得叫人感动。
  
  最后,是爱情。应该说这是孩子们要忌讳的一个话题,但是,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这又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
  
  先说说蒋老师与白雀的爱情。在他们中间,桑桑充当了信使,见证了二人的幸福和痛苦。为了撮合这段爱情,桑桑在送信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庄严的使命感,面对白雀的父亲白三疯狂的干预,桑桑斗智斗勇,完成了信使的任务。然而,孩子的好奇心驱使,偷看了蒋老师写给白雀的信,又被风吹走,飘飞至湖面的中间,无法再送出,这直接引发了这段爱情的破产……为此,桑桑一直在自责。一直把姜老师和白雀之间的没有成功归结到自己身上。其实,那时候的桑桑,肯定不会理解到——蒋老师和白雀的爱情在白三的反对下,注定是死亡的。
  
  再说说桑乔校长和纸月母亲之间的情感。纸月的母亲一直没露面,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她一直存在着,从最开始纸月的出场,到最后纸月被爸爸牵着手离开,纸月的母亲一直是个隐形的存在。从桑乔校长对纸月的超出一般学生的关爱上,从同事们私下里的小声的讨论上,从同学们对待桑桑和纸月的态度上,我们不能不说,桑乔校长和纸月母亲之间的情感,只是一个传说。
  
  最后要说的就是桑桑和纸月之间朦胧的情感了。
  
  一开始,随着纸月的出现,桑桑在房梁上偷看第一眼开始,小小的情怀里就无法平静了。大雨天将归巢的鸽子又全部赶出,舞动大大的雨伞不停地喊着,挥舞着的雨伞在雨幕里划出一轮轮少年的心思,白色的鸽子在头顶不停地拍打翅膀;看到操场上纸月在和同学玩乐的身影,就穿上冬天的蓝色大棉袄,戴着大大的破棉帽,手持小风车,嘴里念着民谣在操场里走来走去;当桑桑面对纸月说爸爸留她在家吃饭,他是不敢睁眼仔细看纸月的,低着头快快的背课文一般,传达完爸爸的意思就赶紧离开;在送纸月回家的路上,被几个坏孩子挡住去路。又向前保护在纸月的前面;在被打的鼻血直流之际,桑桑还挥舞着手说:“快走,不要管我!”那几个坏孩子要和桑桑比试看谁敢跳下桥,桑桑一跃而下的身影,令我在惊吓之余,胸腔里溢满浓浓的感动。
  
  最终纸月因为唯一的外婆过世没能再来上学,临走前,桑桑依然骑在草房子的屋檐上,自上而下的就那么看着女孩,看着女孩的忧伤却依然秀气的脸庞,看着女孩埋藏着深深关切的眼眸,没有任何语言,却又似乎包含着千言万语。大家都没有女孩的音信,少年却偶然一次在治病途中看到女孩的身影,身边是她一直渴望回转家门却久无音信的亲爸爸。少年呼喊着女孩的名字,却最终未能追上,他不再追赶,目送船只的远去。
  
  其实,对于孩子们来说,爱情一直都是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尤其对于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桑桑一样,我们从桑桑的行为上,应该也可以感受到,如何对待青春期的朦胧情感教育。
  
                                来一点苦难教育
  
  再聊聊一个我比较喜欢的人物:杜小康。
  
  从杜小康那里看,从浮华的物质与精神世界中,猝然跌落到生活最底层,没有消沉,哭喊了几声以后,就很自然地担负起家庭的重担,辍学养鸭,然后又因为鸭子吃了别人的庄稼导致“全军覆没”,接着他像当年承担失火的责任一样,勇敢地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放弃了自己求学的梦想,在校门口摆上地摊。
  
  当摆摊的杜小康看到桑桑时,他笑着说:“快去吧,上课了,不是说好你要替我读书吗?”然后,桑桑把身上仅有的一点钱扔在他面前,他说:“那你得买点东西。”后来,桑桑抓起一把糖塞进嘴里,一边哭一边走回教室。老师问:“你怎么了,桑桑?”他回答说:“我……在吃糖。”镜头定格在他泪流满面的脸上。这是我最为感动的细节。
  
  虽然正面写的是桑桑的泪水遍布的脸,但是,那张落满了眼泪的脸的背后,我却看到了倔强的杜小康在放鸭子时候的落寞,在学校门口卖东西时候的无奈,虽然落寞,虽然无奈,但是也同样有一份孤傲在,那份与生活抗争的勇气和信念也是令人感慨的。
  
  为此我想说,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应该来一点苦难教育,就像杜小康的家庭破败,就像桑桑的疾病,像纸月的失去母亲,只有来一点苦难教育的成长,才是更具理性的,更加快捷的令孩子长大的捷径。
  
  当然,这些苦难是内在的,不能回避的,早晚都要遇到的,可以不计算在里面。那么,就来聊一聊另外的苦难吧。
  
  还记得桑桑吃糖的另一个细节,白雀出嫁的那天——当白雀满天满地抛撒喜糖的时候,桑桑没有像别人一样低头去捡,而是固执地站着,等白雀抓一把喜糖到他手里的时候,他含着泪说:“我不喜欢吃糖!”然后跑开。
  
  这是影片中处理的,桑桑对爱情的最早的失落的接触,我想,这也应该是一处苦难的教育。影片中,所谓爱情的呈现,很容易使我们明白:在那个时代,爱情遭遇难堪在所难免:蒋老师和白雀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校长恋着纸月母亲而没有结果;桑桑和纸月在还没有明白爱情的时候就已经擦肩而过……这就告诉我们,爱情和生活在很多时候背道而驰,形成一个悖论。孩子在这样的悖论中长大起来的,对情感就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样对自己的未来就会有一个极好的把握。
  
  所以,通过这部影片,我想说,给孩子一点苦难吧。即便不是真的苦难,人为的也好,对孩子的心灵有了一定的冲击,在人生的路上,就会少一些弯路。
  
                                     不是结束的结束
  
  影片的最后,桑桑小学毕业了,他爬上学校最高的屋顶(影片中的屋顶除了他没有人上去过,那里是桑桑的自由空间)。在那儿摇响父亲天天提醒他们上下课的铃铛,给所有在这里生活的人点名,一个一个地点名,很飘渺的声音应“到”,可是都很坚决。
  
  我想,这是大家对生活的勇气,决心,和信念的又一轮的开始或者启程,是不是可以说,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呢?其实,大家的生活都刚刚开始,每一天都是新的,和太阳一样。
  
  想到我们做老师的,每年结束的时候,也都会桑桑一样的心境,一次成长过去,就会有另一轮的成长开始,直到生命的结束。在这条缓慢的结束生命的路上,我们要记着桑桑,记者杜小康,也记着纸月和桑乔蒋老师他们,用他们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些教育的理念,这些理念,几十年来,一直都在,静静的伴随着我们。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三水 于 2012-8-31 10:27 编辑 ]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2-8-28 15:55
对于影片的讲解很有深度,问好三水老师,我帮你转到影音版。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2-8-29 08:56
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有感有悟,个性的色彩浓郁,不错的文章,欣赏并欢迎朋友光临天籁版!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2-8-30 01:06
提读问候。回头细赏。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2-8-30 09:17
有阅读了本文的朋友向我提供了这样的连接:http://www.my510.com/forum/article-671368.html
进行比对后感觉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作者: 万里山水    时间: 2012-8-30 09:33
欣赏文本的缜密细致,让一部电影在如此框架下有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但是学习写评,应该遵守相关规定。盼望三水朋友以后注意遵守,写出更多的电影或者音乐文字。问好:)
作者: 三水    时间: 2012-8-30 11:22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12-8-30 09:17 发表
有阅读了本文的朋友向我提供了这样的连接:http://www.my510.com/forum/article-671368.html
进行比对后感觉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敬老师好!
    看到这个链接,我确实吃了一惊呢!
    三天时间里,我把自己交付于这部电影,没想到,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实在令我意外且震惊。
既然如此,我会撤下我的这篇,重新贴一片文稿上来。
    谢谢朋友们认真阅读三水的文字,祝福快乐!
作者: 三水    时间: 2012-8-30 11:26
原帖由 万里山水 于 2012-8-30 09:33 发表
欣赏文本的缜密细致,让一部电影在如此框架下有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但是学习写评,应该遵守相关规定。盼望三水朋友以后注意遵守,写出更多的电影或者音乐文字。问好:)


     敬老师,三水深知,文字在产生之日就有自己的定数,书写评论不是三水的第一次,这一次的雷同真的令我……算了,不说了,重新做来,你再定夺,再判断,好吗?谢谢你及时指出来!
作者: 三水    时间: 2012-8-31 10:28
三水重新换过影评,希望各位老师再加指点!
作者: 万里山水    时间: 2012-8-31 17:59
问好三水,刚刚看到你的文章,已经自己删除的帖子又重新填充上来,没有题目上的标志,所以没有再关注。说声对不起。

简单谈一下问题,影评准确意义上来说,不是观后感。但是因为影评相对宽泛,所以还是比较宽允对待相关的文字。题目是那些老传统,但是文章却包罗许多,冲淡了题目的引导和概观。影评文字要表达出独到的观感和体会,宽泛文字显然没有多少新意。以三水为文的认真和心力,可以把这类文章做好。在回帖中看到三水朋友说为一篇文章使用了三天的功夫,我感觉已经不错,我使用的时间会更多。笨鸟先飞,勤奋加学习,会越来越敏锐和精进。顺祝三水朋友不断进步。
作者: 梅妃    时间: 2012-9-3 10:05
都是懂事的孩子……暴跳~!!!俺家的臭小子啥时候才能懂事???!!!!
作者: 梅妃    时间: 2012-9-3 10:05
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优点,但是不是每个老师都是善于发掘孩子优点的老师哦~~~~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