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一刀一石一天地 [打印本页]

作者: 吴墨    时间: 2012-11-23 09:53
标题: 一刀一石一天地
  
  
  不爱书法国画者一般不大注意书画尾巴上盖的红戳,也不会刻意关注它品味它。那红戳叫“篆刻”。
  
  人一生自己逼着自己干的事恐怕不多,而我这个业余爱好篆刻正是这样被“逼”出来的。
  
  文革时期,学生的文化课不多,疯玩儿的时间却很多,我在那时就爱上了书法。说来好笑,还没入门点横撇捺尚写不周正就跃进到草书,草书没临几天就龙飞凤舞起来,继而自豪地写一篇挂到墙上来回欣赏左右端详臭美不已,俨然一个未来书法家就此诞生了一般。一阵子晕乎乎的自我感觉良好后才发现,落款处少了一枚朱红印章。当时对篆刻一无所知,只知道那是颇神秘颇复杂一个行道。不过也没有难住初生牛犊,不识篆字,没有印章,不会刻章,干脆就用大红水粉色画了一个印,咋一看还能蒙几分外行,可是看了几天越看越不对味,全然是一篇墨迹上贴了块红膏药,那么刺眼别扭,那么不堪入目,遂发誓弄出一块自己的印章。
  
  当时对篆刻,唯一理解就是把篆字刻在石头上就是篆刻,或曰篆刻就是石头上的篆字。篆刻所需原料、工具一概没有,不识篆字,买不来篆字贴,也找不到老师指点,就在报纸上寻觅篆字,索性土法上马不长时间所需家伙事一一准备停当了:用钢锯条磨了一把小刀子,抄录和剪贴了一些篆字做篆字字典,没有篆刻用的乳汁石就用青砖代替,一把旧锉刀、几张砂纸,一个破砚台底,一盒几毛钱的印泥,就这样开始了“篆刻”。
  
  第一个难关就是写反字,况呼还是曲里拐弯的篆字。不会写就写了正字对着镜子一照,镜子里便是一个欲得的反字。再下来就是刻,不懂什么叫刀法,上来就下刀,不曾想一刀下去非但没有留住欲留的笔画反而却把旁边的笔画揭掉了一片……忙活了几天,就这头一刀给断送了。愚虽笨拙却固执,没有打退堂鼓却越挫越勇,前前后后经历了十数次挫败,刀渐渐听话,终于捣鼓出一方“砖印”,比考个一百分还激动。
  
  然而,弄出的“砖印”根本就不是篆刻,说大点充其量叫砖头章子,既没有章法,也没有刀法,更谈不上“边款”的设计和处理,与篆刻全然是两码事。以后时间看了几次书画篆刻展,虽略有丁点醒悟,但对还是懵懵懂懂一头雾水不知就里,家里的砖头蛋子倒是堆积越来越多。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一天在一个旧书摊上发现一本薄薄的《怎样刻印章》如获至宝,立即买下连夜通读。这一读,如醍醐灌顶才弄清了什么是篆刻,方知一块石头上能蕴含的天地如此之大,其学问同书法一样精深博大,小小寸石之间也有一片精彩纷呈的世界。从此,这本小书便成了我的启蒙和指导先生。再后来,家兄用旧锉刀给我只做了一套篆刻刀具、印床,又找人弄来了玉雕厂下脚料……算是较为正规地自学起了篆刻。
  
  篆刻叫刻印章,又名治印,因自古治印多用篆字,故名篆刻。这里的“印”,不是常人概念中的图章。篆刻是艺术创作,刻图章是工匠按图“加工”。篆刻的每一方印是独有的,不可重复的,而图章只要愿意和达到工艺要求则可以无限重复生产,比如通常私人印鉴中的字体规整清晰、笔画完整无缺、边框整齐匀称。貌似一样的刻字凿石性质截然不同。
  
  “篆刻就是石头上的书法”,说的没错,但须注解。一是,这儿说的书法绝大多数是书法中的大篆和小篆字体,且对拟定的字基本都做了再创作,比如拉伸、挤压等。二是,在形式上也有别于通常的书法,有正方、长方、竖条,有圆、半圆、椭圆形,有三角、菱形、梯形,还有各式异形。三是,书法无“边”,“边”在篆刻中却极为重要,“边”也是篆刻一大内容。四是,书法字体只能显示单色通常为墨色,而印则可根据需要分为朱白(阳文和阴文)两色,有时会朱白二色并用。五是,书法皆为正写汉子直接书写即可,而篆刻则需先把篆字反写到印坯上,刻去无用部分现出印文,这比书法多了一重工序也增加一些难度,要求作者不仅要会写篆字,还必须会反写篆字。六是,篆刻的印文需要借助印泥表达,凸凹间方能展现印文。特别的是,书法只有墨迹反映字体,篆刻无色(空白形成的阴文)也能如愿,且是刻意追求的,比书法多了一层意境和情趣。
  
  篆刻精髓之一在于追求苍老浑厚古旧,因而常常有意刻意“致残”印文或印边,即把字体和边框有意经过敲击成残缺不全以求古旧。这也是篆刻最后且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常见的笔划残、字残、边残正是这种追求,尤以“泥封印”见长。外行看着破破烂烂残缺不全,实则皆为一片良苦用心。古今篆刻大家无不如此,也是篆刻家追求之境界。不说久远的,仅仅近代、现代、当代的吴昌硕、齐白石、邓散木等等大家皆为大师级高手,他们的每一方名印都令人咀嚼品味良久,其艺术构思令人艳羡不已。
  
  虽然称之为“篆刻”,但在“刻”上讲究颇大,类似书法,要“写”出来而不是“抠”出来,更不能“刮”出来或“削”出来,执刀刻石应是类似“犁”或“耕”,不能像写大字的描红手法,就像书法中不能复笔修补一般。不然,欣赏篆刻作品,不但要看盖到纸上的印,还要观印章的本身,才能真正知晓作者水平高下。
  
  要说与书法相同之处在于对书写水平和构图“章法”的一致性,不同之处在于多出了对边款的处理、阴阳文的选择。
  
  篆刻的构图类似书法的“章法”,同样讲究“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疏和密,松于紧视情而定,以整体平衡紧凑为宜。
  
  篆刻的边款设计十分考究,有无边、单边、双边之分,有肥边、瘦边之别,有一侧或两侧抑或三侧厚边,且“边”都要精心打烂致残,这里体现和展示篆刻家的艺术造诣和高超技艺。还有“破边”一说,有意把部分边打掉以达到上下左右间的搭配平衡,为的还是整体美。也有无“边”印,那是篆刻家刻意为之,常有“无边胜有边”之艺术效果。无论有边还是无边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晶,讲究颇多学问颇深。
  
  看篆刻多了会发现有的印章空白处似乎未刻干净,其实那是刻意为之,在泥封印中常常有之,那是构图上的“留红”,是为了整体平衡故意留的星星点点红,绝非粗心大意使然。这也是篆刻与书法的不同和独有之处。
  
  在众多中印章中我喜欢朱文“铁线印”、“泥封印”和阴文无边的“满白文印”。
  
  朱文铁线印,即字迹笔划如线一般纤细弯曲优美,空白占多红线凸显,有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之感,既可作为印章欣赏,也可作为书法来欣赏。
  
  封泥是由古代官方正式颁发的玺印,或者私家常用的玺印钤出的。由于施行封泥时,软泥入槽多少不一,如正好填满方槽,则泥块干后呈方形,如软泥多而溢出方槽,则这块泥干后呈不规则的圆形,加之年代久远,自然剥蚀脱落致使封泥的边缘残缺破损,这种宽厚的边栏,粘连断续,极富变化,给人以古拙质朴,自然率真的美感,其美妙在于实中见虚,虚中见灵。风格壮伟雄强而意味纯朴谐和,天然去雕饰。
  
  满白文印,整体白占七八,红色托底,雄浑大气,豪放敦厚,结实饱满,苍劲有力,力冲云霄,古拙质朴,拙而不俗,肥而不弱,特别提气给力,意蕴十足,百品不厌。
  
  篆刻似乎比书法的门道和讲究更多、更细,不钻进去不得其味,难知其魅力所在。一旦入迷,或许兴趣盎然乐此不疲。篆刻之道博大精深,远非愚这样业余爱好者只言片语能阐述和诠释清楚的,啰啰嗦嗦这些杂乱无章的零碎点滴,既不准确全面,也非专业正规,说到家只是一个业余爱好者的点滴皮毛体会而已。
  
  有幸的是,后来买到了一套近三寸厚上下两册的《金石大字典》,彻底解决了“翻译”大小篆字的困惑。更为有幸的是,二三十年前为朋友“来料加工”刻过一块印料中的上品田黄石。爱好多年终不成气候,但留下一本自己蹒跚学步刀耕的足迹,也算一种慰藉。其中也有瞬间的愉悦,两方印曾在杂志和报纸上露过脸。最为不幸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彻底夺走了我的这份爱好。那些苦乐并蓄的往事皆成了往昔沧海桑田,抑或说成了今天美好的记忆。
  
  有道是,金石斯寿,翰墨生辉。一刀一石一天地。一生能与它们有缘也是一种难得的幸福,至少人生中多了一份兴致和愉悦,说高点也可以提高一点艺术素养,何乐而不为之呢?
  
  惜哉!如若人生能重头再来一次,我还会钟爱它们。
  
  写此文只图与文友们交流,不当之处还望行家里手斧正指教。
  
  2012.11.23.08:55.

  
  

[ 本帖最后由 吴墨 于 2012-11-23 18:50 编辑 ]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2-11-23 09:55
不知传说中的沙发是不是好坐。
坐下来慢慢赏。
作者: 周施梅    时间: 2012-11-23 10:26
写完笔墨,又写篆刻,吴墨版主才思如泉涌。
作者: 江汉一帆    时间: 2012-11-23 10:44
你真棒多才多艺呀,书法和文章需要享受寂寞,是吧?
作者: 吴墨    时间: 2012-11-23 11:19
原帖由 夏冰 于 2012-11-23 09:55 发表
不知传说中的沙发是不是好坐。
坐下来慢慢赏。
谢谢老弟关注,但愿拙文能带来几分平心静气认识一门中华精华艺术。问好!
作者: 南山菊    时间: 2012-11-23 11:28
令人肃然起敬的命题。扎实的书写,如同字刻在石。

昨天感恩节,我以前求的印章那位老师在给我刻了,一下子两枚。我看到吴墨版主这篇文章,更知道了刻印章不容易,真得好好感谢那位老人家。
作者: 吴墨    时间: 2012-11-23 12:39
原帖由 周施梅 于 2012-11-23 10:26 发表
写完笔墨,又写篆刻,吴墨版主才思如泉涌。
谢谢施梅关注和光临,谢谢鼓励和抬举。年轻时这点爱好,每每忆及感慨良多,委实值得回忆。问好!
作者: 吴墨    时间: 2012-11-23 16:25
原帖由 江汉一帆 于 2012-11-23 10:44 发表
你真棒多才多艺呀,书法和文章需要享受寂寞,是吧?
谬赞了,这都是丁点皮毛往事,叫你见笑了。你说得对,书画印要享受寂寞,其实,潜心于任何一项研究或创作皆无不如此。谢谢关注和光临,谢谢鼓励和抬举了。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2-11-23 16:29
方寸大天地,情趣蕴心胸,感谢吴兄的分享。很对胃。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2-11-23 18:12

本以为老兄只是网上打字发文,故而“无墨”;原来石上刻印,也是“无墨”啊!
只有羡慕的份儿了。
作者: 陀螺    时间: 2012-11-23 21:33
读这样的文字,需要捧一杯热茶,清新名目安神之后方能对得起作者的文字。读完这篇文章,增长了很多关于篆刻的知识。吴先生年少时自己学着雕刻的经历让人读后感觉可敬可爱,哪天有机会也请吴先生帮我雕刻一枚印章。以前工作中不需要私章,现在兼职单位报账员,财务上签署支票常用。临时到复印店里请人用电脑刻了一枚来救急,感觉非常不满意。不知吴先生是否能够成全?
作者: 吴墨    时间: 2012-11-24 08:32
原帖由 南山菊 于 2012-11-23 11:28 发表
令人肃然起敬的命题。扎实的书写,如同字刻在石。

昨天感恩节,我以前求的印章那位老师在给我刻了,一下子两枚。我看到吴墨版主这篇文章,更知道了刻印章不容易,真得好好感谢那位老人家。
说的是啊,如果不糊弄人,治一方印的确真是不容易。给你治印的老人家对你真不错。谢谢关注和支持。周末愉快!
作者: 吴墨    时间: 2012-11-24 08:34
原帖由 剑鸿 于 2012-11-23 16:29 发表
方寸大天地,情趣蕴心胸,感谢吴兄的分享。很对胃。
谢谢老弟关注和光临,谢谢支持。若有兴趣看看篆刻也是一种享受。周末愉快!
作者: 吴墨    时间: 2012-11-24 08:36
原帖由 水如空 于 2012-11-23 18:12 发表

本以为老兄只是网上打字发文,故而“无墨”;原来石上刻印,也是“无墨”啊!
只有羡慕的份儿了。
谢谢水版前来捧场,谢谢抬举了。本“无墨”,再折腾还是“无墨”啊。周末愉快!
作者: 运涛涛    时间: 2012-11-24 08:47
才艺中琴棋书画自古最高雅,篆刻是最古老的书写方式,从大自然的摩崖石刻到小巧的印章,无不散发着文明和艺术的光芒,敬佩中。
作者: 吴墨    时间: 2012-11-24 08:49
原帖由 陀螺 于 2012-11-23 21:33 发表
读这样的文字,需要捧一杯热茶,清新名目安神之后方能对得起作者的文字。读完这篇文章,增长了很多关于篆刻的知识。吴先生年少时自己学着雕刻的经历让人读后感觉可敬可爱,哪天有机会也请吴先生帮我雕刻一枚印章。以 ...
陀螺,看了留评我心里是一阵高兴和欣慰,一阵难过和悲凉。高兴的是我如此一个业余爱好者胡诌几句能得到朋友的认可和信任,实当奉送一枚印章;悲凉和遗憾的是文中已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走了这份对篆刻的钟情和痴爱,给我留下终生遗憾。现在右手已不能执笔操刀了,打字都是一只左手……每每见到篆刻,每每伤感不已,对书法篆刻只有回忆的份了。抱歉了,无法答应你了。谢谢支持,谢谢认可,谢谢抬举了。祝周末愉快!
作者: 吴墨    时间: 2012-11-24 09:07
原帖由 运涛涛 于 2012-11-24 08:47 发表
才艺中琴棋书画自古最高雅,篆刻是最古老的书写方式,从大自然的摩崖石刻到小巧的印章,无不散发着文明和艺术的光芒,敬佩中。
谢谢朋友关注和光临,谢谢支持,谢谢抬爱。先生对书画印内行也。所言是也,业余爱好一下裨益多多啊。周末愉快!
作者: 南山菊    时间: 2012-11-24 09:15
标题: 回复 10# 水如空 的帖子
如空此言不空。
作者: 陀螺    时间: 2012-11-24 10:22
原帖由 吴墨 于 2012-11-24 08:49 发表
陀螺,看了留评我心里是一阵高兴和欣慰,一阵难过和悲凉。高兴的是我如此一个业余爱好者胡诌几句能得到朋友的认可和信任,实当奉送一枚印章;悲凉和遗憾的是文中已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走了这份对篆刻的钟情和痴爱 ...

真是抱歉,我让吴先生为难了。是我读文章时不够仔细,要不我也不会提出这样的请求。先生见谅,你的经历很令人感动!周末愉快!
作者: 南山菊    时间: 2012-11-24 10:37
再次读,依然感动。

[ 本帖最后由 南山菊 于 2012-11-24 12:48 编辑 ]
作者: 摇曳风铃    时间: 2012-11-24 11:21
感动于吴版为文事的态度,虽然没有继续做喜爱的事,但今生尝试了,也该欣慰了。
作者: 吴墨    时间: 2012-11-24 19:30
原帖由 陀螺 于 2012-11-24 10:22 发表

真是抱歉,我让吴先生为难了。是我读文章时不够仔细,要不我也不会提出这样的请求。先生见谅,你的经历很令人感动!周末愉快!
是我文里没有说清楚,不怪你啊。想来就是有些伤感。好在都过去了,现在还能写文章也是欣慰。
作者: 吴墨    时间: 2012-11-24 19:31
原帖由 南山菊 于 2012-11-24 10:37 发表
再次读,依然感动。
谢谢再次关注和支持。
作者: 吴墨    时间: 2012-11-24 19:32
原帖由 摇曳风铃 于 2012-11-24 11:21 发表
感动于吴版为文事的态度,虽然没有继续做喜爱的事,但今生尝试了,也该欣慰了。
谢谢风铃关注和光临,谢谢支持。所言是也。问好~!周末愉快!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