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物是人非事事休 [打印本页]

作者: 高骏森    时间: 2012-12-21 23:40
标题: 物是人非事事休
  ——浅析常青客诗歌《那块阳光温暖的盛开》
  
  和春雨潇潇一样,常青客这首诗歌也是贴在我一首诗歌的主题帖后面。不同的是,与春雨潇潇相识是在中财论坛,而与常青客是在江山文学网。

  一直以来,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诗歌《芙蓉楼送辛渐》最后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深深影响着我为人做文的精神态度。我始终认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能静下心来秉承着一颗崇高的诗心写诗、读诗的朋友,能把自己的作品贴出来真诚地请一个并不熟悉也并不出名的人给予点评(无论这个作者的作品写的怎么样),我对这样的作者是尊重的,也是友善的。
  
  那块阳光温暖的盛开
        文/常青客
  
  那块阳光温暖的盛开,
  阳光下,
  影在人却不在。
  
  留在原地的树荫里,
  已见不得昨日的回忆。
  催人泪下的咸风,
  可曾藏在一枚平凡的贝壳中被无意拾起?
  
  那块阳光还在温暖的盛开,
  沙滩上,
  影在人却不在。
  
  孤独的留恋,
  像海风打磨贝壳一样缘深缘浅。
  到手的触感,
  怎有大海般宽广无垠的胸怀?
  
  那块阳光依然温暖的盛开,
  海岸上,
  影在人却不在。
  
  首先,这首诗歌映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温暖而又美丽的题目——《那块阳光温暖的盛开》。我们都知道,一篇(首)作品要想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题目很关键。看书看个皮,读报读个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很多媒体新闻记者采访后,在整理文字稿件时,往往会为给这篇报道取一个别出心裁吸引大众读者眼球的题目,来绞尽脑汁冥思苦想。
  
  无疑,常青客这首诗歌的题目取的很成功。“那块阳光温暖的盛开”。诗人把“阳光”比喻成“花儿”,且“温暖盛开”,多么诗意,亲切啊,还散发淡淡的清香,这“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诗)?
  
  通过题目,我们可以猜测到这首诗歌是一首情诗。因为,似乎也只有情诗,诗人才会取这样一个温柔浪漫而又美丽的题目。
  
  到底是不是情诗呢?下面,我们就来边阅读边解析。
  
  “那块阳光温暖的盛开,/阳光下,/影在人却不在。”这是全诗的首节,共三句话。三句话,读起来温和、爽朗,韵味悠长。第一句直接引用题目来做开场白,更进一步增添了诗歌的轻柔音韵美。如果配背景音乐、图画,请专业的朗诵人员朗诵,真的如沐一缕清澈的春风,洒在温煦阳光淡淡清香的玫瑰花蕊上,陶醉每一位听众的心,如蜜。第二三句,格调依然轻缓、平实,但有轻微的风向扭动,给诗人的心溅起微澜。“阳光下,/影在人却不在。”诗人站在温暖盛开的阳光下,面对眼前所有的景物,勾起了点点滴滴对往事的回忆,触景生情,瞩物思人。所有的回忆,都停留在旧年的这个时间这个地点。那时,来到这里的,是两个人,充满着欢声笑语,也充满着甜言蜜语。天是这样的蓝,风是这样的轻,花是这样的香,阳光是这样的美丽,似乎眼前的一切都没有变,唯独有变的,就是少了一个“她”。“她”是谁?我们不知。但从诗人的角度上来分析,以及从诗歌的内容上来分析,包括题目,我们就很果断地判断出这个“她”是诗人的情人(女朋友)。因为这样轻柔忧伤的诗句,只有为思念失去的情人才写的出来。诗人站在旧年曾经携着情人的手或是两个人紧紧拥抱的地方,一个人在大脑里回想起了许多往昔的画面。往事一幕幕,伤心一幕幕,幻觉中,依稀看见了阳光下“她”的影子。然,这只是一个幻觉,现实中的“她”永远也不可能再出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这一节,诗人写的不急不躁,无论是入景,还是角度转换抒情,节奏都较为缓慢。缓慢的节奏把读者引进诗歌的下一节,让心的微澜加大一个圈圈,更加迫不及待地想让读者知道自己为何站在阳光下,看见的是影在人却不在的真正原因。这巧妙的构思与别出心裁的布局,让我们喟叹诗人的精明之处。
  
  不过,我在这里要重点提醒各位读者的,就是任何一首诗歌写出来,都是需要用感情色彩朗诵的。如果一首诗歌写的不怎么样,但朗诵者朗诵的深情并茂,依然能给这首诗歌带来高效好评,但如果一首诗歌写的不怎么样,朗诵者朗诵的也不怎么样,那么这首诗歌就彻底垃圾了。正如一个人的相貌长的不怎么样,但他身上投射着一种灵气与智慧,加上心底善良仁美,这个人依然能得到大众的尊重与拥护,如拿破仑就是一个很好的典例。所以,读者在朗诵这节诗歌时(包括整首),一定要注意节奏正确的停顿。这节诗歌正确的朗诵停顿应为:“那块阳光/温暖的/盛开,/阳光下,/影在/人/却不在”(下同)。
  
  诗人站在这块阳光下,到底想起了往昔和“她”在一起的哪些故事呢?
  
  “留在原地的树荫里,/已见不得昨日的回忆。/催人泪下的咸风,/可曾藏在一枚平凡的贝壳中被无意拾起?”此节分两部分,以中间的句号为界线,句号以前的内容为第一部分,以后为第二部分。
  
  我们来综合分析。此时此刻,诗人由最先平缓的心走进了悲痛中,心由起初的微澜变成了现在的波澜。“已见不得”、“催人泪下”、“可曾藏在”等词汇可以充满说明诗人的心不再是微澜,而是波澜。波澜的浪要比微澜的浪激烈。自然而然,诗人此时的心情也要比起初的心情要来的急促一些,伤感一些。读者在读这一节的时候,语调也要显得比上一节伤痛一点儿。

  第一部分是静态描写。在这块温暖的阳光下,诗人并没有向读者公开自己曾经的情感动态,我们只能从诗中,读出诗人的表情与心理:满是忧伤,满是思念,满是惆怅,禁不住泪流纵横。这所有一切的一切,诗人本人自己是无声的,周围的环境也是无声的。有声的,且声音犹如大海涨潮波涛汹涌翻腾,是诗人的心理与大脑发出来的,这种声音不仅诗人自己用耳朵听不见,外界人也听不见,都只能用心去感受这份复杂的心理。最能感受出这份心理的,文人同心理学家占有上等优势。现在,我们就静下心来一起感受下诗人的心理吧:诗人站在一棵树下,阳光被树叶遮了荫,这棵树下曾经是诗人与自己心爱的人两情相悦,你侬我侬,共许一生海誓山盟、地久天长的幸福、浪漫之地。曾经的音容笑貌,如今已全部远去,再也找不回来曾经,诗人一个人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中伤痛。可以说,这部分是诗人触景伤情,在一瞬间扑捉下来的句子。
  
  第二部分是动态描写。当所有的景物都让诗人触景伤情后,物是人非事事休,眼泪就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我们都知道,眼泪是咸的,海风也是咸的。在这里,有一个悬念迷惑着我们读者,到底是眼泪把风给浸湿的成了咸味,还是诗人在海边被咸湿的海风把眼泪吹了下来?这似乎有点儿像庄子不知道自己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自己是蝴蝶的一个梦。这样的悬念描写无疑给诗歌带来了妙趣横生。但是,后一句则破译了前面这一句悬念。于是,诗歌也就失去了阅读者的高涨兴趣。“可曾藏在一枚平凡的贝壳中被无意拾起?”这里出现了一个贝壳。贝壳是生长在海边的,海风是咸的,于是,前面的咸风也就不攻自破,知道了是海风把眼泪吹了下来。虽然这里的贝壳还不一定就是真正海边的贝壳,但在接下来第四、五节里,已完全肯定了诗人是在海边触物、思人、伤情。
  
  第二节虽然诗意我们理解了,但是,在这一节里,第一、二、四句里面有好几处用词不规范,甚至可以说根本就不是诗歌的句子。“留在原地的树荫里”这句话无论我们怎么分析,怎么理解,都感觉是一病句。是什么东西留在树荫里?阳光?幻影?还是其他的什么?给读者的,都是百思不得其解。通过全诗来读,我们知道,诗人留在树荫里的是往昔和自己的情人在这棵树下的甜言蜜语如今不在。诗歌,是一门具有高意象与高艺术色彩的文体,用这样的句子写诗,很显然是不成功的。第二句“已见不得昨日的回忆”,“已见不得”似乎也不适合用在诗歌里。这些句子都可以适当推敲。第四句,“可曾藏在一枚平凡的贝壳中被无意拾起?”这句话,首先在断句上,应该适当处理一下,不然读不过来。“可曾藏在/一枚平凡的贝壳中/被无意拾起?”眼泪藏在贝壳中,这个修辞没有用错,但是不明白的是,把眼泪藏在贝壳中后,为何要无意拾起?“无意”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还有,拾起的是眼泪?还是贝壳?如果是眼泪的话,那么在还未拾起贝壳时,眼泪是怎么进去的?如果是拾起贝壳的话,那么,句子的主谓宾是不是搞混了?反正,第二节有很多疑问处,需商榷、思考、修改。
  
  第三节同第一节在内容上都差不多,仅仅只在第一句上多了“还在”两个字,第二句把“阳光下”改成了“沙滩上”,其他的都没变。正是这小小的变动,让整首诗歌发生了变化。“还在”两个字,让我们知道时间已经发生了变化,在继第一、二节上让时间延长了些,而“沙滩上”,让我们知道诗人已经转移了地点,同时,通过“沙滩上”这三个字,更加肯定了前面我们所说的,诗人是在海边对往事触景生情,思人、伤情,依然是影在而人不在。
  
  既然时间、地点都变了,那么,诗人思念的心情是否也变了呢?
  
  “孤独的留恋,/像海风打磨贝壳一样缘深缘浅。/到手的触感,/怎有大海般宽广无垠的胸怀?”这一节,诗人已在第二节的痛伤中慢慢走了出来。人们都说,大海的胸襟是宽广无垠的,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或是想不开的事情时,只要来到海边站一站,走一走,就是什么也不做,所有烦恼的事情也会随之烟消雾散,人一下子就豁然开朗起来,悟出了生命的真谛与美丽。诗人感情的挫折,从最初拿得起放不下的痛伤中,来到海边,看见这无边无际深邃宁静的大海与翱翔的海鸥,以及在阳光下的沙滩上吹着舒怡的海风,心顿时开阔明朗起来,认清楚了人生的许许多多。滚滚红尘,人间烟火,任何一种情,靠的都是一个缘字的有无和深浅。其实很多东西,在我们来人间之前,老天就早已给你安排好了的,套用一句古话,叫做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或是借用诗人徐志摩的话: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当然,任何一个人都是有血有肉,七情六欲的。曾经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不是一下子说忘就能忘的干干净净的,这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来漫慢慢冲淡。诗人在这里说,要想把一个曾经深爱过的人从心里彻底给忘掉,是不可能的事情,无论你怎么努力,它都会或多或少留下一些在记忆深处,就像海水退潮后留下的贝壳一样,只要经过海风一吹打,都会在上面留下一些或深或浅的痕迹。只是,人是情感动物,是有灵魂,血肉之躯的,虽然很多伤痛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渐渐淡忘,但是留在心底深处的疤痕却是怎么也无法剔除的,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场所,总是会不经意或不小心被人提起,于是,往事再次不自觉地悠悠出现。虽然作者在自我安慰,也在告诉读者,自己已受大海的深邃与辽阔走出了情感的低谷,同时他也在掩饰自己所说的这一番话,并不是真正彻底放下走出来了,“到手的触感,/怎有大海般宽广无垠的胸怀?”这句反问才是诗人要对读者真实的回答。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啊。
  
  不过,好在诗人已经悟出了其中的道理,相信,一段感情的尘埃落定,必定会有一场新的感情走进来。在这里,先祝福一下诗人,有情人定会终成眷属。
  
  这一节出现的问题,基本上和第二节犯的错误一样,也是句子里用的词汇不怎么符合诗歌的语言,甚至语法也出现了错误。像“孤独的留念”、“海风打磨贝壳”、“怎有大海般无垠的胸怀”等都是需要斟酌的。
  
  最后一节是结束语。和第一、三节相似,仍以阳光为支点,时间和地点发生了变动。在前面两个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思想认知后,现在,心已基本从容淡定下来了。海岸,既是终点亦是起点。终点,昔日一直放不下的一段感情将在这里彻彻底底放下、结束,起点,新的一段感情即将走进自己的生活中。“依然”两个字用在这里,既是诗人对自己曾经深爱的人表示友好感谢与诚挚祝福,亦是对自己新的情感乐观期待与祝福。“那块阳光依然在温暖的盛开”,是一句美丽的接力棒,感谢过去,祈祷未来。
  
  至于“影在人却不在”这句,已基本上没什么意义了,放在这里仅仅是为了和整首诗歌的节奏相协调。

  常青客的这首诗歌从整体上来看,还算是一首比较满意的诗作,能及格,但不能算优秀。这不仅仅因为在诗歌的第二节和第四节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更大的问题,作为这样的情诗,其实从第三节开始,完全可以继续寻找更多不同的地点给予不同程度情感的延伸,因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怀念与思念是绵延的、无限的,如柯岩的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我们对着高山喊、对着大地喊、对着山谷喊、对着森林喊、对着大海喊,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对爱的专一所感动,也能让读者对诗人爱的专一所打动。正如《山楂树之恋》男主人公老三对静秋说的一句感动亿万观众的台词:当我听到静秋这个名字时,即便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坟墓,我也会拔回另一只脚来看看你。

  草于12月21日 于广州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高骏森 于 2012-12-22 00:13 编辑 ]
作者: 十年兜兰    时间: 2012-12-22 07:47
滚滚红尘,人间烟火,任何一种情,靠的都是一个缘字的有无和深浅。其实很多东西,在我们来人间之前,老天就早已给你安排好了的,套用一句古话,叫做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或是借用诗人徐志摩的话: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当然,任何一个人都是有血有肉,七情六欲的。

诗人都有一种常人没有我颖悟,这些充满哲理的句子,对欲望无底线的人来说,是一记箴言。
作者: 南山菊    时间: 2012-12-22 08:24
很冷静的点评。也有温情的解读。感性与理性都读得到。其中仿佛看到一把手术刀的影子。
文友和文友之间,彼此是一面镜子。也是文字之路上的伙伴。也许文字写得怎样不是最重要的,那一份邂逅并信任的温暖,是暗夜中的微弱灯盏。
个人认为,最初写作,不出名的人,和最初写评论,没出名的人,写得往往都是最好的。那时候,用的全是心血。(有什么比这个更珍贵?)慢慢掏空之后,或者受到伤害之后,文字里就多了别的东西。再好的作家,成名作也许只有有限的几篇,他们用完了心血,剩下的就是逢场作戏的作品了。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2-12-22 09:15
解读有个性的色彩,提读欣赏。
作者: 红秋叶    时间: 2012-12-22 10:18
享受这样温馨的点品,逐句地体味,感受,真的好美。期待下文,问好!
作者: 刘彦林    时间: 2012-12-22 13:05
有特点,学习了。问好。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2-12-22 17:24
诗意的解读,却不乏立意结构的剖析,层层剥皮,落定尘埃,让人了悟诗的内涵与本意。

如同爱情天地里的男女,少一方的赤诚都成就不了浪漫与温馨,写诗者与解读者也是这种关系,互惠互利,相得益彰,在彼此的真挚中见证友情和诗行。

诗解的不错,就是他的诗像标题党。
作者: 高骏森    时间: 2012-12-22 18:26
原帖由 十年兜兰 于 2012-12-22 07:47 发表
滚滚红尘,人间烟火,任何一种情,靠的都是一个缘字的有无和深浅。其实很多东西,在我们来人间之前,老天就早已给你安排好了的,套用一句古话,叫做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或是借用诗人徐志摩的话:得之, ...


问好姐姐,感谢您对我拙作的欣赏!
作者: 高骏森    时间: 2012-12-22 18:32
原帖由 南山菊 于 2012-12-22 08:24 发表
很冷静的点评。也有温情的解读。感性与理性都读得到。其中仿佛看到一把手术刀的影子。
文友和文友之间,彼此是一面镜子。也是文字之路上的伙伴。也许文字写得怎样不是最重要的,那一份邂逅并信任的温暖,是暗夜中的 ...


问好姐姐。文友之间用自己的文字拿来相互交流,是一种学习。我的评论说心里话都不叫评论,只是根据我个人的感觉来写的一些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文字,而且喜欢说实话,难免会让有些人不喜欢。我曾经就说过,写评我是赶鸭子上架,被逼无奈。我也说过,帮人写评有很大的风险,是件吃力不讨好的活儿。呵呵。这次把这几篇写完了,打死我也不再答应写了。

   再次问候并感谢姐姐,祝冬安!
作者: 冷若秋水    时间: 2012-12-22 18:47
拜读,被骏森的真诚和严谨打动!
这个世界不缺少凭空赞美你的人,也不缺少肆意贬低你的人。能中肯的指出你的短长,这样的朋友,值得一交!
读原作,读评析,字字用心,受益无穷!学习,问候你!
作者: 高骏森    时间: 2012-12-22 18:56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12-12-22 09:15 发表
解读有个性的色彩,提读欣赏。


问好敬老师!
作者: 高骏森    时间: 2012-12-22 18:57
原帖由 红秋叶 于 2012-12-22 10:18 发表
享受这样温馨的点品,逐句地体味,感受,真的好美。期待下文,问好!



问好红秋叶老师,感谢鼓励!
作者: FCZ    时间: 2012-12-22 20:31
是的,很享受这样温馨的点品,逐句地体味,感受,真的好美!学习了,问好!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2-12-22 20:37
这种解读交流是十分有益而珍贵的,剑鸿不懂诗歌,却也能从中受益。谢谢。
作者: 杨春山    时间: 2012-12-22 21:35
这样逐句细致的解说一首诗,作为诗歌的作者,是幸福的。问好骏森。
作者: 高骏森    时间: 2012-12-22 23:29
原帖由 刘彦林 于 2012-12-22 13:05 发表
有特点,学习了。问好。


问好:)
作者: 高骏森    时间: 2012-12-22 23:33
原帖由 木门长子 于 2012-12-22 17:24 发表
诗意的解读,却不乏立意结构的剖析,层层剥皮,落定尘埃,让人了悟诗的内涵与本意。

如同爱情天地里的男女,少一方的赤诚都成就不了浪漫与温馨,写诗者与解读者也是这种关系,互惠互利,相得益彰,在彼此的真挚中 ...


问好木木版主,被你说中了,诗歌确实是标题党。这首诗歌贴在我的帖子下面是没有题目的,我也没有找到题目。是我自己根据诗歌的内容添加上去的。诗评写的不错就别恭维了,我是混热闹的。估计还要帮三个文友写三篇评论,都是中财的,写完了,就不再来散文版块了。不好玩,呵呵。

[ 本帖最后由 高骏森 于 2012-12-22 23:34 编辑 ]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2-12-22 23:41
不懂诗,却欣赏这种真挚的交流。问候!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2-12-23 01:01
写完了,就不再来散文版块了。不好玩,呵呵。
这是干什么呢?我从05年就在这里,因此文字得以成长。好不容易遇到你,遇到一个高姓兄弟,不许说不来的话。 ;P 祝福你2013年笔健!
作者: 高骏森    时间: 2012-12-23 13:08
原帖由 冷若秋水 于 2012-12-22 18:47 发表
拜读,被骏森的真诚和严谨打动!
这个世界不缺少凭空赞美你的人,也不缺少肆意贬低你的人。能中肯的指出你的短长,这样的朋友,值得一交!
读原作,读评析,字字用心,受益无穷!学习,问候你!


谢谢秋水老师真诚的赞美与谦虚的点评。骏森的学识有限,但喜欢文字,喜欢诗歌。我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我的作品写的不怎么样,但很多诗歌朋友总是找到我要我给他们点评或是写评,他们的真诚让我无法拒绝,恭敬不如从命,于是就赶鸭子上架了。呵呵,望以后能得到秋水老师的真诚指点与批评。您的朗诵太美了,我听过这么美的朗诵,在女声中一个雨霏霏的,另一个就是您的。有机会能否不吝啬给我朗诵一篇散文诗?
作者: 高骏森    时间: 2012-12-23 13:49
原帖由 FCZ 于 2012-12-22 20:31 发表
是的,很享受这样温馨的点品,逐句地体味,感受,真的好美!学习了,问好!


问好朋友,感谢支持!:handshake
作者: 高骏森    时间: 2012-12-23 13:49
原帖由 剑鸿 于 2012-12-22 20:37 发表
这种解读交流是十分有益而珍贵的,剑鸿不懂诗歌,却也能从中受益。谢谢。


问好版主,感谢支持与鼓励!
作者: 高骏森    时间: 2012-12-23 13:50
原帖由 杨春山 于 2012-12-22 21:35 发表
这样逐句细致的解说一首诗,作为诗歌的作者,是幸福的。问好骏森。


谢谢!
作者: 高骏森    时间: 2012-12-23 13:51
原帖由 夏冰 于 2012-12-22 23:41 发表
不懂诗,却欣赏这种真挚的交流。问候!


问好夏老师,您谦虚了。:handshake
作者: 高骏森    时间: 2012-12-23 13:52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12-12-23 01:01 发表
写完了,就不再来散文版块了。不好玩,呵呵。
这是干什么呢?我从05年就在这里,因此文字得以成长。好不容易遇到你,遇到一个高姓兄弟,不许说不来的话。 ;P 祝福你2013年笔健!


谢谢高老师的关心与鼓励。骏森也祝您2013年文学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2-12-24 06:08
散文结构布局谋篇技巧    (高迎春整理)

  1、纵式结构法:又称贯式结构法,既以事物本身发展进程为线索,纵深地组织材料。散文在运用此法时,一般应避免平铺直叙,注意续中有断。

  2、横式结构法:又称“横贯式结构法”,打断时间的连续和打破空间的联系,将材料按性质归类,并列安排或以内在的思想感情线索将各种本来不想干的生活片段连缀起来。要注意断中有续,明断暗续。

  3、纵横交错结构法,多用于游记之类的文章。既有移步换形的空间游踪变化,又有时间的暗中推移。

  4、那辗式结构法。此结构不急于说破本题,而是若即若离,在快接触本题时,急又岔开,从其他方面加以烘托和渲染。这种方式除可以收到欲擒故纵,吸引读者的效果外,还可把事件反映的更透彻,把人物的精神实质、思想境界揭示的更鲜明、更深刻。

  5、线式结构法。这类散文是用一条十分明显的线索,把一些生活片段串联起来。

  6、屏风式结构法。这类散文是把几幅形象画面减记下来,排列起来,形成一座美丽的“屏风”,与拼贴画法类似。

  7、风车式结构。这类散文是围绕一个轴心来安排材料。把各种各样的事,像一片片风车叶片装在轴心上,形成“散而有序”的结构形式。(我的散文《注目洋槐树》类似这种结构)。

  8、特写式结构法。这类散文是把观察点集中于一个场面,在这个场面中又把镜头集中主要人物和事物,犹如电影特写。

  9、双桥并架结构。这类散文有两条线,外在的见闻线和内在的感受西安,寓内在情感脉络与外在行踪之中,如双桥并架,两水并流,若明若暗,互为映衬,外部联系的逻辑性与内在意蕴的深刻性有机交融。

   10、移步换形结构法。这类散文是随着游踪的变化,视点不断转移,景观也不断改变,作者即以此来结构全篇。这里既有时间的推移,又有空间的装换。(我的散文《青山秀水出云台》就是这种结构)。

  11、写此注彼结构。这类散文是先倾其笔墨,刻画某种自然物,然后笔锋一转,转到人,揭示自然物与人的相似之处,点出其象征意义。(我的散文《拜访翠竹草堂之人手记》就是这种结构)。


  12、对立相成式结构。这类散文选取两种对立的事物为材料,作者交错描写这两种事物,在鲜明的对比中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造成相反相成、相依相生的艺术美。

  13、蛛网式伸展结构。这类散文,开始点出网心,然后围绕它向四周伸展,纵横交织,里外穿梭,愈织愈多。又像雪核滚球,开初不过一个雪核,后来越滚越大,渐渐成为一个大雪球。此种布局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而是以作者的情感为总绳,任其情思奔涌,想象升腾,使立意越来越明显,显示出一种舒米错综、浓淡相宜的网状结构美。(我的散文《星零散碎说蒲芦》类似这种结构)。

  14、曲径通幽式结构。作者开头不显示意旨,而是使用曲笔,几经周折,逐渐接近意旨,最后笔锋陡转,意旨显露,使读者豁然开朗。

  15、众水并流式结构。这类散文是采用并列式布局,精选几个侧面,或不同方面去表现主题,犹如几条平行东去的河流,最终一同归入大海,其间又有河汊水渠相通。这种布局打破时间限制,各部分大致相等,由部分二构成整体,眉目分明,显示出一种整齐规则、均衡匀称的结构美。

  16、拼贴画法。此散文谋篇技巧属于西方意识流手法的一种“变体”,其特点是打破时空观念,将“心理线”和“故事线”相交错,将人、事、景、物加以剪辑组合拼贴起来,构成一组组艺术画面,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这种技法适宜表现时间跨度大、空间变换多、思想容量比较丰富的题材。常见方法有三种:(1)、画面的“拼贴”。(2)、意向的“拼贴”。(3)、物象的“拼贴”。

  17、变中求谐法。这种方法是打破呆板、僵硬的格局,从形象、画面和感情的参差错落、抑扬顿挫的变化中求得和谐的结构方法。

  18、异中求谐法。这是在景观的不断改变中,在多画面的转换中显示流动美,从丰富多样中求和谐的结构法。与移步换形有点类似。

  19、旁枝横逸法。即兴兴所至地突然打破文章的格局,把话题扯开去,斜里叉出一枝横枝。这与主题关系不大的“闲笔”,不但不是败笔,而且颇能在不规整中增添散文独特的韵味,使读者感到情趣横生,别有一番滋味。

  20、重复强调式结构法。这种结构又称复笔传神法。借助某种重复表达,造成文章和谐的美。有四种情况:(1)、思绪滚连式。作者重复地强调某种贯穿全篇的思绪。在行文中,这种思绪往往以某种相同或相似的文句在各段反复出现,犹如滚动的轮子,重复留下车辙。(2)、情味绵延式。一般没有明显的重复文句,而往往是行文中间借助一些不易被人注意的相近词语,将作者有意强调的某种贯穿始终的情味缕缕释放出来,借以造成一种弥漫全篇的特定气氛,强化作品的的情感渗透力和艺术感染力。作者要能始终把握住情味的定向绵延,又要拥有丰富的构织某种特定情味氛围的词语,以及娴熟的从不同层次描写事物、渲染情味的艺术技巧。(3)、顶针綴合式。采用修辞学上顶针格手法,后段的段首句,直接重复前段的段尾句,段段相承,重复强调,前后勾连,层层推进,结构完整而紧凑。(4)、段序颠倒式。重复强调的每一部分由两段构成,后文重复前文时,两段段序颠倒。同中有异,既突出、强化作者的特定情绪,又使行文活泼。

  21、散漫化结构。既充分利用散文自由、随便的特点,放弃任何固定的格式,现成的套子,以作者所要抒的情、述的志、说的理为准绳,为线索、来考虑文章的布局,不加刻意设计。这种方法以真情实感讲完讲好为限,既要散漫,又要讲技巧,犹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其最高境界,是看不出有任何雕琢的痕迹,与情感抒发完全融为一体。

  22、关锁结构法。这类散文为了避免平铺直叙,一泻无余,现将主旨藏起来,把感情的闸门锁住,而从平淡处落笔。等到一定火候,再把闸门拉开,让感情的洪水倾泻而出,让文章的主旨得到更加鲜明、深刻的表现。

  23、步步锁结构法。文章前后步步照应,待到结束部分进行关锁。这种写法萦绕反复,曲尽其致,且结构谨严。

  24、焦点式结构法。一起笔就在面上取一个点,将笔墨聚在这个点上着力刻画,显现其特有的细节和光彩,然后让感情爆发,尽情的书写。运用这种技巧,关键是选好点,写好点,让它成为感情奔泻的源泉。

  25、长线串珠结构法。这种结构虽然小说多用,但散文结构特别是报告文学也要用到。是将一个贯穿全文的情节为主线,将许多看起来散落的、彼此不相关的“珍珠”串联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26、蒙太奇式结构法。是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把不同镜头和画面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衬托、悬念等不同的艺术效果。

  27、意识流结构法。着重描写人的意识活动,发掘内心世界,注重表现潜意识。在具体表现手法上,完全打破传统文学的时间顺序写法,采取过去、现在和未来时序颠倒或互相渗透的写法,打破传统文学单线条平面结构,形成立体的多线交错结构,使用内心独白、旁白、自由联想等手法,使复杂的立体结构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丰富了文学的艺术表现力,增加了作品的逼真性、立体感。可分辐射式和连锁式。

  28、对照式结构法通过真假、善恶、美丑等两类材料的对照,使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使渗透在描述的字里行间的褒贬感情更加强烈。

  29、戏剧性情节组合法。主要是报告文学谋篇技巧,散文结构也可借鉴。为了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作者挖掘出人物、事件所包含的戏剧性情节,将其提炼并有机组合起来。

  30、书信式结构法。用第三人称,以信的形式来谋篇。(我的散文《致母亲》、《致易安》、《致凌霄》就是用的这种结构)

  31、日记式结构法。用日记的形式来连续反映事物和人物,这样的独语也可引起读者的了解兴趣。(我的散文《初中日记背后的故事》类似这种结构)

  32、电影分镜头式结构法。主要是报告文学谋篇技巧,但写散文也可以借鉴。按照表现主题需要,采用“蒙太奇”的组接受法,打乱人物生活的时间顺序,按其经历中不同时期的生活场景和人生片段,分成一个一个画面加以重新组合,使其在互相印证、对比、衬托中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其节奏明快,视觉感强,特别适宜表现大的事件场面和时空跨度的人生历程。

  33、以人带事结构法。吸取小说的技巧,以人物为报导中心,在人物性格的展开中带出事件来。

  34、以事带人结构法。报告文学谋篇技巧,写散文也可借鉴。以事件为主体,在描述事件、描述事态发展过程中,将人物、人群机器性格特征、精神面貌一一带出。在动态中描写人物,不允许作者停下来对人物进行细致的刻画或对人物作静态的肖像、心理等描写。

  35、段切式结构法。又称断裂行文。即把一个人的一生或一个事件的过程切开,突出最重要的几件事情,按照主题需要,突破直线式叙述的方法,将主要情节按实物的内在联系,做适当调度、组合,获得对人物、时间的完整印象。这种结构简练、鲜明,有利于集中表达主题。



注释:
那辗是传统写作技法之一。   那辗是金圣叹的友人陈豫叔提出的。它是古代博戏“打双陆”的一种手法。作为写作技法,金圣叹认为,那辗是搓那和辗开。搓那就是在引出描述的主要对象和问题之后,不立即道明,而是左盘右旋,延缓事情的发展;辗开,就是在写到快要接近矛盾的解决时,又故意停顿下来,再远远的宕开去,这与魏禧讲的“说而不说”、刘熙载说的“上意本可接下意,却偏不入”,是同一内涵。   那辗主要有三种方式:   1.多重铺垫,曲径通幽   2.抑扬结合,欲擒故纵   3.明断暗续,另辟蹊径




  我的观点是,了解这些结构总比不了解要好。但是也不要被这些结构所框住,能够创出新的结构、新的手法则更好。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2-12-24 06:11
在写作中成长,享受写作的过程,身后会留下一条美丽的彩虹。 谢谢你的祝福,预计明年或后年,我将出版我的第三部散文集。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2-12-24 09:31
解读透彻,问好!
作者: 高骏森    时间: 2012-12-25 10:47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12-12-24 06:11 发表
在写作中成长,享受写作的过程,身后会留下一条美丽的彩虹。 谢谢你的祝福,预计明年或后年,我将出版我的第三部散文集。


问好高老师,辛苦你了,整理这么好的散文写作素材留在这里供我学习。非常感动!真诚的期待您的文集早日出版,能拥有一本拜读学习!祝高老师圣诞节快乐!

[ 本帖最后由 高骏森 于 2012-12-25 10:50 编辑 ]
作者: 高骏森    时间: 2012-12-25 10:48
原帖由 时光安然 于 2012-12-24 09:31 发表
解读透彻,问好!


问好朋友! 圣诞快乐!
作者: 文珺    时间: 2012-12-25 15:43
在文字的路,每一个人都在孤独地行走。但有了彼此温暖的文友,孤独也就成了美丽。相惜,相知。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