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感恩新村的小康梦(纪实散文) [打印本页]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3-1-24 21:25
标题: 感恩新村的小康梦(纪实散文)
                            感恩新村的小康梦
   
                              ■ 文/于文华

     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暨 “下山入川扶贫开发”工程,是纵深推进全县双联富民行动的民心工程。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将使南部山区7个乡镇的63个贫困村4万多贫困群众摆脱贫困,一步到位发展现代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走上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

                          决战186天

    2012年5月29日,对牵头单位古浪县景电工程指挥部的同志们来说,是一个铭刻心间的日子。
   

    这一天,他们筹划多日,多方奔走的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下山入川”工程即将开工建设。
   

    这一天,开发8万多亩土地,搬迁近5万人,自五滩开发以来,古浪移民搬迁的又一大手笔,即将拉来帷幕。
   

    这一天,沉寂多年,不毛之地的鸡爪子滩热闹非凡,热火朝天。如今感恩新村中心地带的文化广场前,搭建了简易台子,铺上了鲜红的化纤地毯。高大的牌子上,描绘着感恩新村的美好前景:树木葱茏,房舍俨然,土地平旷,花团锦簇,暖棚林立,鸟语花香——这美好灿烂的美丽图腾,怎不叫人心潮澎湃,激情飞扬!
   

    这一天,省上的主要领导莅临会场。市上、县上的四大班子成员齐集台上。台下正中间,站着西装革履的县委、政府机关方队。左右两旁,土门镇、黄花乡、西靖乡的乡镇干部精神抖擞。古浪二中、黄花学区、黄花初级中学的教师代表兴致勃勃。搬迁的十八里堡乡、古丰乡、黑松驿镇等乡镇驻村干部满脸兴奋。刚刚报名,还未搬迁的十八里堡中团村、铁柜山,黑松驿镇的村民代表心潮澎湃。马路滩林场、土门林场的职工方队有说有笑。古浪县鑫淼公司红色工装的职工方队格外引人注目。
   

    方队上空,十个巨型气球,悬吊着“无中生有抓项目,不拘一格用人才”,“抢抓机遇谋发展,稳步跨域奔小康”……等十幅标语。一旁,彩旗飘飘,各色旗帜渲染出非同寻常的氛围。附近,一辆辆翻斗车、挖掘机整装待发,一台台四轮车、三轮车等待命令……
   

   当市委书记火荣贵:“我宣布,古浪县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下山入川’感恩社区工程开工” 洪亮声音响起,一时间欢声雷动,礼炮齐鸣,沉寂多年的鸡爪子滩沸腾了——特意请来助威的凉州区四坝乡的攻鼓子跳起来,武威荣华公司军乐队欢快的旋律吹起来,古浪街道社区的秧歌队扭起来,老年合唱队的歌声唱起来。
   

   古浪县属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甘肃58个县之一。境内土地光热资源丰富。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山区,中部绿洲,北部靠近腾格里沙漠为沙土地,山川沙面积各占近三分之一。长期困扰南部山区贫困群众的“五大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增收难)问题,成为历届政府的心病。脱贫致富奔小康,彻底改变现状,就须痛定思痛,下大决心,花大气力,争取国家、省市支持,整村整片搬迁南部山区困难群众到土地平旷、条件较好的北部沙土地。此情此景,特别是2012年2月20日省上“双联富民”行动号角吹响后,市委书记火荣贵多次深入古浪南部贫困山区调研后,面对现状,更是忧心忡忡,时常牵挂。
   

   七个乡镇、近5万人的吃喝拉撒睡,必须通盘考虑,超前谋划,把所有问题考虑周全:往哪里搬?如何搬?搬迁后的出路在何方?孩子的上学,老人的就医,群众的生活……牵一发而动全身。火书记在多次集思广益,科学论证后,高瞻远瞩,明确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古浪高深山区农民的贫困问题,必须实施“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易地搬迁到土地平坦、土质肥沃、适于发展的黄花滩,帮助老百姓治穷致富,过上好日子,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之人。思路决定着出路,影响着行动。古浪县委、政府一班人,树立大扶贫理念,实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模式,紧紧抓住被列入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全省开展双联富民行动两大机遇,多次邀请市县领导赴京汇报,几经调研论证,明确提出了“下山进川,转变为现代农民;下山进镇,转变为致富能人;下山进城,转变为创业带头人;下山进园,转变为产业工人”的“四下四进四转变”生态移民扶贫开发模式。计划用5年时间,帮助山区海拔2500米以上的5万群众“下山入川”,使全县贫困人口由32.39万人下降到17.7万人,贫困面由88.09%下降到49%,返贫率控制在15%以下,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努力实现贫困人口“四个不愁、四个保障”。(四个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不愁学、不愁医。四个保障即:基本住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出行方便畅通得到有效保障)
   

   实施移民搬迁后,可以有效减轻迁出区(南部山区)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逐步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草),建立生态无人区,卓有成效提高林草覆盖度、水源涵养功能以及水土固持能力,有望达到“南护水源”目的。而迁入区(北部沙区)通过防沙治沙、村镇绿化、营造生态防护林和发展特色林果业,发展特色经济,调节区域气候,改善生态环境,起到“北治风沙、中调结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感恩新村6号移民点的建设,既是一场分工明确、协同努力的大会战,也是一场有序推进、分步实施的攻坚战。
   

   人心齐,泰山移。千军万马大会战,多方协作齐努力,五个多月150多天的奋斗,成效明显。2012年10月底,已完成投资11031万元,形象进度85%,完成土地整理3916亩,移民住宅主体工程完成918套,社区“三通一平”全面完成,搬迁农户对象全部确定;百亩日光温室和养殖暖棚示范区有条不紊建设;集村级活动场所、农家书屋、卫生室、妇女之家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水电入户工程如火如荼建设……


                    联村联户手拉手,为民富民心连

    若从金色大道起点的武威市凉州区金太阳高新技术产业园驱车出发,在黄花滩乡308省道接壤处向北望去,一排排新建房屋鳞次栉比,一条条道路宽敞整齐,一座座养殖暖棚错落有致,村委会、学校、卫生所、文化广场以及设施农业配套齐全。一个规模宏大,功能完善的的新型农村社区——感恩新村在腾格里沙漠边缘崛起。
   

   感恩新村项目开工后,联系山区乡镇的3448名省、市、县、乡四级干部,走村入户,积极宣传“下山入川”的好处,全力以赴帮扶村民拆迁房屋、乔迁新居。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张晓兰,原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蒋文兰先后在古浪南部山区,就生态移民“下山入川”实地走访调研,给即将离开住了几辈子故土难舍的村民打气鼓劲,要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放眼未来。市委书记火荣贵,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志勋,几次走进崎岖山路,破烂不堪的村民家嘘寒问暖,访贫问苦,了解实际困难,打消顾虑疑惑,给搬迁村民吃上了放心丸。古浪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深入田间地头,比收入、话年景、算支出、说未来。十八里堡乡、古丰乡、黑松驿镇联村联户的帮扶干部,更是加班加点,不舍昼夜,忘记疲劳,不分节假日,全力投入到移民搬迁的动员工作中。
   

   心系家乡,情同手足的大唐电力公司老总,得知横梁乡石窑村、磨石沟村的126户村民,搬迁有资金困难,每家每户捐献了1万元现金,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酒钢集团集获悉黑松驿镇132户村民,打算到黄花滩后发展暖棚养殖,答应给每户帮扶建棚钢材5吨。
   

   作为全省最大的生态移民工程,市上最引人注目的富民工程,县上双联行动最大的民生工程,需要八方协作,通力配合。更需要苦干加巧干。一步到位的基础设施,功能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移民、居住、产业一体化安置,所需资金不是一个小数目。据估算须投资约2亿元,除通过整合国家易地扶贫专项资金、农村危房改造、整村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易地占补平衡等国家项目资金外,还需要水、电、农牧、住建等单位与部分乡镇筹措、垫资,更需要群众按比例自筹资金——用于其生产生活及住房。
   
   其实,早在开工前,县上的有关部门,就按照“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成什么就干成什么”的要求,根据各自行业特点与帮扶对象,从群众最急需,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入手,调兵遣将,各施身手,按各自职责及分工,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县国土局调来推土机、翻斗车,对移民安置区1450亩的沙丘地,产业培育区所需的8750亩沙土荒地,推的推,挖的挖,铲的铲,取高填低,按用途方向先期进行了分类平整,打响了移民工程的第一仗。
     

   县住建局按照统一的设计标准,加班加点超前于工程开工前的3月底完成所有编制规划。5月开始调来各路工程队,根据搬迁群众的经济承受条件和意愿,按图纸设计的带廊型(12.72万元)、不带廊型(10.23万元)与过渡房(4.8万元)三种户型,紧锣密鼓着手修建。目前,高深山区10个乡镇的917户、4300多名贫困村民,已全部搬迁入住。
   

   县交通局于2012年5月中旬前,一条长12公里的简易主干道(路面铺垫砂砾,宽7.5米)铺设完毕,5公里长的简易通村道路(路面铺垫砂砾,宽3.5米),为施工人员提供了便利。同时按规划,将于2013年动工修建长25公里的通村公路和村组连接线路,标准为四级水泥路面(路面宽4米,设计时速30km/h),还将铺设主干道22公里(三级沥青路面,宽幅8米,设计时速60km/h),南接省道308线、中间穿过金色大道,向北与北分干渠道路相连,构筑四通八达的交通格局。
   

   县电力局分步骤、按进度在完成施工区临时供电,从马路滩主杆线路(西靖乡高峰村)“T”接,配送10千伏线路5公里,保证了工程电力需求。后又架设变压器及低压(0.4千伏)配电线路11公里,全部完成低压配电线路入户及配套工程。
   

   县水务局以古浪河灌区饮水安全工程净水厂为依托,2012年4月底前,完成了配水主管道埋设。从黄花滩主管道末端(油泵站西侧)引水(设计日引水能力600 m3/天),输(配)水主管道(Dn125mmUPVC)沿移民区道路铺设,引至感恩新村东端,尔后根据住宅建设进度,跟进完成了支管道及入户管道接入供水末端。如今,感恩新村的村民,喝着干净,卫生,清亮的自来水,打心眼里高兴。同时,为村民长远发展,将配套田间工程,在平整后的耕地上配套斗、农渠管道78公里。还计划在日光温室、种苗基地和特色产业试验示范园内,配套安装滴灌设施,安装和试验300亩管灌设施,为村民经济发展助力添彩。
   

   县农牧局超前谋划,统筹安排,在感恩新村社区每一个新农宅院内配套建设了沼气池,用来彻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拉动养殖业、种植业和其他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发展。同时,按“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以水定结构,因地定布局,按照“322” (即户均发展3亩经济林、2亩设施农业、2亩高效节水田)结构模式,建立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特色林果3000亩,日光温室1000座,养殖暖棚1000座,节水高效田2000亩,沙产业1000亩。
   

   电信局计划从西靖模块局建设24芯以下光缆6公里(杆路)至感恩新村,尔后根据村民建设布局需要,逐步配套安装室外综合箱和小对数电缆等设备。
   

   县广电局计划给搬迁村民每户配备1套广播电视“村村通”设备。
   

   县环保局在公共设施等人群密集处设置公共厕所、垃圾桶(箱),建立垃圾站,及时处置居民生活垃圾。计划在2013年年底前,在养殖区建设一处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置中心。在远离移民安置区,建成垃圾填埋场,对移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填埋。同时,综合考虑移民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中心位置划定公共服务区,集中建设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村委会等公共服务设施。
   

   一个占地2000平方米,房屋360平方米的村委会业已建成,服务功能更趋合理,更为人性化,建筑设施包括村委会办公房、农民培训中心、多功能活动室、农家书屋阅览图书室,并配套办公及培训设备、健身器材等。
   

   一所占地60亩,可容纳1200名学生、寄宿率达60%规模的寄宿制小学已初具规模,一期工程教学楼3500平方米,水厕、门房、锅炉房、围墙、大门,以及校园的平整、绿化、硬化以及附属的水、电、暖等工程均提前完成。感恩新村村民的学生们,将在春季开学时,按时进教室上课。
   

   县卫生局已新建成占地600平方米,砖木结构房屋4间( 100平方米)的村级卫生所1个,并配置基础医疗设备和医疗人员。在家门口,村民即可就医看病。


                        “先住下,再发展”

    原住十八里堡乡中团村,今年55岁的杨发海,对2012年农历十月初四这个日子,至今仍记忆犹新。从这天开始,全村老少彻底搬迁出山区破旧不堪的老房子,住进了感恩新村宽敞明亮的新居室。
   

   2012年春天,刚刚春耕后的中团村,走进了乡里的帮扶干部。他们挨家挨户实地走访,通过填民意直通车报告单、发民情连心卡、记干部民情日志等多种方式,全面掌握了村民的基本情况、房屋结构、搬迁困难、生活需求等信息。山大沟深的环境,干旱少雨的条件,困扰人们多年的五大难,成为干部群众无法逾越的最大障碍。脱贫致富的出路在何方?如何进一步发展?
     

   办法只有一个。唯有搬到川区去。这想法和县上“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正好不谋而合。作为村长的杨发海,尽管年过半百,但他想事想的长远,考虑着子孙后代的未来。他给村民们做工作说:搬迁才有出头路。搬迁才有好日子。与其窝在山沟沟里受憋屈,不如搬往川里痛痛快快活个人。
     

   杨发海第一个在“下山入川”的报名表上签了字。见家中拖累大,人口多,家底厚成的杨队长(当地百姓习惯这样称呼)带头响应政府号召报了名。一呼百应,当场签名几十户。
     

   俗话说:话好说,事难做。有人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有人说挪着挪着,受穷哩;守着守着,致富哩。有人说老辈人这么多年都过来了,人不过几十年的器物,抓天哩,挠地哩……杨发海和进村入户的乡村干部一道,现身说法,比前比后,说山里这么多年过去了,未见谁有啥大的出息。可如今海子滩、永丰滩的农民,家家户户有存款,争先恐后买小车。住的新瓦房,喝的自来水,穿的崭纸新,吃的赛过城里人,谁个不羡慕?谁个不眼热?要想刨掉穷根子,就必须搬出山窝窝。到川里,有党强有力的支持,有各级政府的帮助,何愁不早日脱掉穷帽子,走上小康路?!
     

   扬发海树立了好标杆。市里、县上的领导来了,帮扶干部来了,和未见过世面的农民话家常、谈收成、说移民。十八里堡乡的驻村干部,更是苦口婆心,不少村民打消了顾虑,一个个签了名。
   

   2012年8月份,乡里雇了几辆大轿车,拉着部分山区村民,参观了正在修建的感恩新村后,更是让村民决心搬出穷坑坑。看到平坦坦的路,新崭崭的房子,吹着凉丝丝的风,心中美滋滋的村民,当场拿出手机,给家里的媳妇说:“这里的的确确好的很……”
   

   果真好。三九寒天,走进中团村杨发海的家,一点感受不到寒意。院墙是绿意点缀,生命盎然的翠竹栏杆,院落是宽敞、洁净的地皮。房子是整齐划一、美观漂亮的5间房。走进中间的三大间客厅,地是红砖铺的——老杨说,待闲了,抽时间将院子灌上水泥,地铺上瓷砖。靠墙是一组布沙发,新式铝合金组合柜上,蹲着台34寸大彩电。墙上贴着张毛主席老人家的新年画。中间支着个铁炉子。进门一单间,掀开门帘儿,里面铺了炉炕,罩着新床单。床上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叠着几床被子,都用绣花布蒙着。一块是喜鹊登梅。另一块是松鹤延年。儿子、儿媳和三个小孙子挤在一起。外面单独一间房,是当厨房用的。老杨说他家人口多,当做了老俩口的居室。再说,这么簇新簇新的房,烟熏火燎,委实舍不得。院落里有个侧院,那里堆满了从山里房子拆下的木头——春种后,闲暇了,抽时间盖几间,一间当厨房,一间盛杂物,一间做卫生间。
   

   扬发海穿着朴素而整洁。一身蓝布中山装,风吹日晒,看来穿的舒适,合身,有些旧,但不过年,不过节的,依旧套在棉衣上。戴顶蓝帽子。蹬一双光板榔头皮鞋。握住长满老茧的双手,问住的咋样。面相实诚,说话实在的老杨,慢慢悠悠地说:还行。我条件差点,人口多,挑选了B户型,自家掏了六万二千三百元。这么好的房子,不贵!他有弟兄三个。老哥俩至今仍生活在天祝乡下。见我有些迷惑,他直言不讳地说:他家年轻时生活困难。80年入赘到中团村,算是找个活路。活是活过来了,可日子不咸不淡,马马虎虎。这不,带头响应了政府号召,搬到川里来。
   

   “以前山里的条件十分艰苦,住着几间破房子,吃着雨水,下山不方便,买点生活用品也要走好长的时间。村里有位老人得了急病,因山路难走,拉到半路就咽了气……现在真是太好了,新房子既宽敞又漂亮,水电又方便,出门就是大路,商店、菜铺、医院、饭馆都有,政府的政策好,乡镇干部服务得好,我打心底里满意。”看得出,老杨感觉搬得划算,大人、孩子都着实欢心。
   

   点火搭锅就能做饭,接通电源就能看电视。好着哩。村民们都说,现如今水不愁,电不愁,上学看病在家门口。还有文化娱乐,健身活动场所。这是做梦都梦不到的好生活。先住安稳,再图发展!
    

   “从我们10月底搬到感恩新村来,大小事情都找驻站干部,他们确实给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在这里生活,感到安心舒适。”1月10日,搬迁到感恩新村社区的张龙高兴地对笔者说。
   
   1月上旬,笔者来到感恩新村社区,正在这里驻站工作的黑松驿镇的几名干部,被村民团团围住,正在帮助村民填写“双联贷款”申请表。几平米的小房间内,一名工作人员正在忙着做饭,三张小床、一个书桌、一个火炉就是他们临时的家。一位搬迁户说,自从他们从山上搬到感恩新村来,乡上的驻站人员就一直在这里坚守,村民有什么困难,都能在第一时间联系到他们,并及时得到妥善解决。有户村民出远门忘了关水,差点屋淹了,多亏乡上的驻站干部及时关了阀门。“我们是打心底里感谢政府,感谢驻站人员。搬到这里来,大小有个困难,只要向驻站干部反映,他们都非常重视,帮助我们办了好多事情。”
   

  负责驻站工作的黑松驿镇副镇长李兴和告诉笔者:“在移民搬迁过程中,我们采取来一户给一户通水电的办法,确保水电不发生故障。同时,对房屋修建过程中,门窗、围墙等问题也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及时修建完善。”

                        感恩新村的小康梦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小康是个啥个概念,国家统计局和中央政策研究室制定了一个《农村全面小康评价体系》,里面包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产业劳动力和农村小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覆盖率,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平均预期寿命,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信息化程度,对村政务公开满意程度,社会安全满意程度……等等18项指标。有乡镇干部用一个具体指标概括: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
     

   而村民对全面小康,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认知,将其形象概括为实现“四个一”——一院子城里人一样的房子(有客厅、厨房、卫生间与卧室),一台能上网的电脑,一辆小汽车,一笔数目为十万元的存款。
   

    老队长老杨给我扳着手指头一一算账。从现在到2020年有近八年时间哩。咱不急,先谋划谋划,也来个三步走:两年打基础,先住稳当;三年谋发展,养殖业、三年上台阶——全面实现小康梦。
   

   谈到明年开春的打算,作为村长的扬发海,兴致勃勃,满怀信心——等分到口粮田,先种上麦子。浇水灌溉不成问题。吃的就有了保证。种些玉米、土豆啥的,当羊和猪的饲料。3亩地的经济林里,按政府规划,或种酿酒葡萄,或栽皇冠梨——精心伺弄几年,就有了收入。发展设施农业还得贷些款。双联惠农贷款哩,小额妇女贷款哩,能贷,就多贷些,先盖两座棚,一个棚养三十到四十只高尾寒羊。啥事都得慢慢来,急不得!先积累经验,再图谋长远。待条件成熟,手头宽裕了,再盖两三座棚,发展到百来十只羊。这样滚动发展,估计到2020年,儿子就可开上小汽车,用上宽带联网的电脑,存下十来万块钱,应该不成一点问题……
   

   有党和政府的支持,有四面八方的帮扶,有勤劳能干的感恩新村村民的执着付出,我们有理由相信:感恩新村的未来不是梦,村民们一定会梦想成真!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3-1-25 08:44 编辑 ]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3-1-24 21:54
这是一篇应景之作。恳请各位版主及亲爱的文友多多提出宝贵意见,我修改修改?
    祝福各位开心快乐!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3-1-24 22:03
于老师这个,是否再重新排版啊?段间空行啊。
作者: 运涛涛    时间: 2013-1-25 07:18
正能量文章,应该弘扬,欣赏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3-1-25 08:43
原帖由 木门长子 于 2013-1-24 22:03 发表
于老师这个,是否再重新排版啊?段间空行啊。


    老同志犯了老毛病。此篇文字因行与行太密集,加之有些长,原想不再分段了,看到长子版主热情洋溢的鼓励,第一时间的点评,编辑了一把,请提些宝贵意见啊!问好!
       双联富民行动是2012年2月甘肃省委提出的一项活动,影响深刻而深远,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理所应当为之鼓与呼,为之讴与歌,因之实地走访,写就了这篇纪实报告文学性质的文字,请各位版主及文友批评、指导!
作者: 若水    时间: 2013-1-25 09:16
这篇文章看着非常给力,事先肯定查阅了当地相关资料,里面的人物姓名、事情起因经过、各个场景的转换,都非常翔实真切,反映了建设新农村让农民富裕起来不仅是农民们的希望,更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写得好,学习!
作者: 刘彦林    时间: 2013-1-25 09:26
有心人啊。把一个村的发展写的有滋有味,让人读出了新意。不容易的。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3-1-25 09:37
不失为一篇很好的新闻报道。感觉从上到下,从市长到村民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致富发展之中,令人欣喜也令人瞻望,但愿这样的政策和方针真正能够做到有利于于民,而不只限于纸头报刊。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3-1-25 09:47
文华的视野开阔了,欣赏并问好。
作者: 房子    时间: 2013-1-25 14:37
破费心思的一篇记实散文。向为新村小康梦建设付出心血汗水的人们致敬。
作者: 周施梅    时间: 2013-1-25 20:09
记述很详实的文字,呈现出新村的巨大变化。
作者: 石丁香    时间: 2013-1-25 21:32
像一篇很好的通讯。学习,问好!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3-1-25 23:36
于老师下了功夫了。文本的现实性不用多说。老实说,这样的文一般不容易讨好。站在正能量的意义上,惟愿真正利国利民。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3-1-26 10:18
原帖由 运涛涛 于 2013-1-25 07:18 发表
正能量文章,应该弘扬,欣赏


    谢谢涛涛文友的支持……多提些意见哈!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3-1-26 10:19
原帖由 若水 于 2013-1-25 09:16 发表
这篇文章看着非常给力,事先肯定查阅了当地相关资料,里面的人物姓名、事情起因经过、各个场景的转换,都非常翔实真切,反映了建设新农村让农民富裕起来不仅是农民们的希望,更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写得好,学习!


    谢谢若水文友的支持,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3-1-26 10:20
原帖由 刘彦林 于 2013-1-25 09:26 发表
有心人啊。把一个村的发展写的有滋有味,让人读出了新意。不容易的。


   谢谢彦林文友的支持,问好朋友!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3-1-26 10:21
原帖由 木门长子 于 2013-1-25 09:37 发表
不失为一篇很好的新闻报道。感觉从上到下,从市长到村民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致富发展之中,令人欣喜也令人瞻望,但愿这样的政策和方针真正能够做到有利于于民,而不只限于纸头报刊。


     谢谢长子版主的再次鼓励,这是一篇配合县上的双联活动的稿件之一,原想着各位支些招,修改修改,以期得到较为满意之效果……

   谢谢了,问好好友!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3-1-26 10:22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13-1-25 09:47 发表
文华的视野开阔了,欣赏并问好。


   谢谢一兵先生的前来提读欣赏及支持,谢谢鼓励,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3-1-26 10:22
原帖由 房子 于 2013-1-25 14:37 发表
破费心思的一篇记实散文。向为新村小康梦建设付出心血汗水的人们致敬。


   谢谢房子大家的前来捧场指导,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3-1-26 10:23
原帖由 周施梅 于 2013-1-25 20:09 发表
记述很详实的文字,呈现出新村的巨大变化。


   谢谢施梅文友的提读……多多指导呀!可以直言不讳地说些意见,好改正……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3-1-26 10:24
原帖由 石丁香 于 2013-1-25 21:32 发表
像一篇很好的通讯。学习,问好!


   谢谢丁香文友的支持,问好!
作者: 南山菊    时间: 2013-1-27 08:50
问好于老师,这种文章很多人很头痛的,但是你写得很好。预祝新年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3-1-27 09:20
原帖由 南山菊 于 2013-1-27 08:50 发表
问好于老师,这种文章很多人很头痛的,但是你写得很好。预祝新年好!


   谢谢山菊文友的提读及问候,祝福蛇年吉祥,阖家幸福!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3-1-27 20:50
非常钦佩于老师细腻周详的通讯笔触,正向角度的描述自有其中的味道。
作者: 清风盈袖    时间: 2013-1-28 08:51
文笔隽永灵动,用词丰盈!所注入的情感深情款款!耐读,耐品。
作者: 兰花花    时间: 2013-1-28 17:11
前来学习老师的文章。问好。
作者: 杨春山    时间: 2013-1-28 22:06
详实的文字,记述了实施生态移民项目的过程与前景展望。报告文学气息浓厚,文字富有积极意义。问好文华兄。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3-1-29 14:44
原帖由 剑鸿 于 2013-1-27 20:50 发表
非常钦佩于老师细腻周详的通讯笔触,正向角度的描述自有其中的味道。


   谢谢剑鸿版主的赐教及支持,问好好友,祝福开心!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3-1-29 14:44
原帖由 清风盈袖 于 2013-1-28 08:51 发表
文笔隽永灵动,用词丰盈!所注入的情感深情款款!耐读,耐品。


   谢谢好友的提读及鼓励,谢谢厚爱,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3-1-29 14:45
原帖由 兰花花 于 2013-1-28 17:11 发表
前来学习老师的文章。问好。


    谢谢温情脉脉的兰花花文友的欣赏支持,祝福快乐!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3-1-29 14:45
原帖由 杨春山 于 2013-1-28 22:06 发表
详实的文字,记述了实施生态移民项目的过程与前景展望。报告文学气息浓厚,文字富有积极意义。问好文华兄。


    谢谢春山兄的热情洋溢的点评及厚爱,谢谢鼓励,问好好友!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