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不负春约 [打印本页]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3-3-28 16:51
标题: 不负春约
  春日,想到了信。
  
  不是信笺之信,而是信用之信。
  
  “信”字一谓人言,引申为“言而有信”,意思是说话得算数,不能出尔反尔;最常见的一句成语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驷马是什么马?不是马,而是指四匹马拉的车。四匹马拉的车都追不上,可见君子一言的距离之远。什么样的距离呢?君子与小人之间。
  
  君子与小人是个大命题,古往今来有许多至理名言论及二者之间的距离与分别,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等等。在这些分别中,比较显著的一点便是“信”的有无。
  
  信乃儒术之一,成于周,亦毁于周。
  
  成于周只是一个约略的说法,是将其作为传统美德之一归于周王教化之功。
  
  关于人的教化问题,道家儒家观点迥异。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有点“树大自然直”的意思。儒家主张因材施教,对于有悖成材的枝杈及早削除。但是在言而有信方面,道家儒家却观点相同,足见其重要性。
  
  为什么要言而有信呢?是因为其反面“言而无信”破坏了社会秩序。这样的反面例子可谓数不胜数。有人与人之间的,也有国与国之间的。后者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左传》《周郑交质》篇。
  
  故事说周平王和郑伯易子为质,以作凭证。这事貌似有些荒唐,却是时代历史产物,有其必然性。为何说是必然性呢?用一个成语可以概括:物极必反。与月盈而亏、水满则溢同样道理,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朝代,其鼎盛之时也是其衰败之始。
  
  武王伐纣,灭商建周,分封建治,各卫其疆。郑伯便是受周王分封的诸候卿士,世袭其父郑武公,按例向周王进贡。周王相当于中央,郑伯属于地方。为什么要易子交质呢?是因为周王和郑伯之间的不信任。郑伯认为周王想把部分权力移交给另一位诸候西虢公,对自己不公平,所以产生怨气。周王对此予以否认,说不可能的事。郑伯不信。怎么办呢?采用当时比较普遍的处理国与国之间信任问题的外交办法,易子交质吧。于是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
  
  问题解决了吗?暂时解决了,却没有彻底解决。因为这件事一开始就存在隐患。作为一种外交手段,易子而质一般用来处理平等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处理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按照周朝当初的建制理想,诸候国是臣,对周王必须绝对效忠。《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中有一句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郑伯分封之地也属于周王的,只是交给郑伯管理罢了。可是随着郑伯国力日渐强盛,周王室日渐衰微,王权受到威胁,周王欲分权予西虢公也是防备郑伯独揽朝政的无奈之举。
  
  周郑交质是一个历史事件,从表面来看,起于信毁,终于信毁。周平王死后,周王室准备让西虢公掌政。这下郑伯不愿意了,一年间先后派军队收割了周王的麦子和稻谷。易子交质形同虚设。信,毁了。
  
  信属于道德范畴,在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利益纷争法则面前似乎有些不堪一击。抛开历史因素,以今人的眼光来看,郑伯的做派很自然,很美国,也很强势。郑伯非君子,君子更像是一个传说。
  
  午后,茶渐凉,目渐涩。在粗略体味关于君子的传说中,我知信风又绿了大江两岸,不负春约。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青衫子 于 2013-4-1 06:03 编辑 ]
作者: 欣欣向荣    时间: 2013-3-28 17:17
标题: 回复 1# 青衫子 的帖子
抢到了沙发

君子更像是一个传说。
作者: 十年兜兰    时间: 2013-3-28 19:40
信是一个人很难遵守的字眼,信又是品德中最难把握的字眼。
作者: 清风盈袖    时间: 2013-3-28 22:20
文字哲理而又韵味凸显。文章情感抒发有致,语言表现贴切,引人以畅想,思索。
作者: 冉令香    时间: 2013-3-28 22:35
娓娓道来,不疾不徐。
作者: 一楠    时间: 2013-3-28 22:38
这篇放在“江天漫话”版更为合适!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3-3-30 10:11
原帖由 欣欣向荣 于 2013-3-28 17:17 发表
抢到了沙发

君子更像是一个传说。
问好向荣。谢谢来读。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3-3-30 10:12
原帖由 十年兜兰 于 2013-3-28 19:40 发表
信是一个人很难遵守的字眼,信又是品德中最难把握的字眼。
问好兜兰。春安。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3-3-30 10:13
原帖由 清风盈袖 于 2013-3-28 22:20 发表
文字哲理而又韵味凸显。文章情感抒发有致,语言表现贴切,引人以畅想,思索。
问好清风。谢谢来读。春安。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3-3-30 10:13
原帖由 冉令香 于 2013-3-28 22:35 发表
娓娓道来,不疾不徐。
问好令香。春安。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3-3-30 10:14
原帖由 一楠 于 2013-3-28 22:38 发表
这篇放在“江天漫话”版更为合适!
呵呵,像杂文?谢谢来读。
作者: 知秋    时间: 2013-3-30 10:23
哲理性与艺术性寓于一体,这样的文字很少见了。深深的佩服,学习!学习!
最喜这句:
我知信风又绿了大江两岸,不负春约。
作者: 李兴文    时间: 2013-3-30 14:35
一个民族的精神传统很有价值。
作者的道义良知意识表现在对社会、人际、政务、商业等方面的信义呼唤,这是每一个文学创作者都应该重视的。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13-3-30 16:22
原帖由 清风盈袖 于 2013-3-28 22:20 发表
文字哲理而又韵味凸显。文章情感抒发有致,语言表现贴切,引人以畅想,思索。

觉得应该发在杂文版的。喜欢您文章惯用的这种句式。
作者: 周施梅    时间: 2013-3-30 20:23
柔和的灯光下,展开信纸,饱蘸笔墨,让细碎缠绵的心事落在纸上,那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不写信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3-3-30 22:43
越来越沉静了,读古书读得如此有味,映现历史,再现当今,以信开篇,却有着“守”的意味。不错,继续努力。
作者: 爱晚亭    时间: 2013-3-30 23:17
让人安静的文字,亦让人思考。不负春约,感同身受。祝福!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3-3-31 18:16
原帖由 李兴文 于 2013-3-30 14:35 发表
一个民族的精神传统很有价值。
作者的道义良知意识表现在对社会、人际、政务、商业等方面的信义呼唤,这是每一个文学创作者都应该重视的。
问好兴文兄。春安。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3-3-31 18:17
原帖由 范廷伟 于 2013-3-30 16:22 发表

觉得应该发在杂文版的。喜欢您文章惯用的这种句式。
问好范老师。春安。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3-3-31 18:18
原帖由 周施梅 于 2013-3-30 20:23 发表
柔和的灯光下,展开信纸,饱蘸笔墨,让细碎缠绵的心事落在纸上,那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不写信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问好施梅。谢谢读评。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3-3-31 18:18
原帖由 木门长子 于 2013-3-30 22:43 发表
越来越沉静了,读古书读得如此有味,映现历史,再现当今,以信开篇,却有着“守”的意味。不错,继续努力。
问好木门。请多提意见。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3-3-31 18:18
原帖由 爱晚亭 于 2013-3-30 23:17 发表
让人安静的文字,亦让人思考。不负春约,感同身受。祝福!
问好爱晚亭。春安。
作者: 杨春山    时间: 2013-3-31 21:11
以古览今,在当前诚信普遍缺失的情况下,青衫子对信的理性分析具有现实意义。问好!
作者: 子夜歌    时间: 2013-3-31 21:19
又见衫子之文,多喜欢这种简练的语言,力度中见深度。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