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神像坍塌,碎瓦还在
[打印本页]
作者:
温献伟
时间:
2013-4-9 16:13
标题:
神像坍塌,碎瓦还在
【原创】神像坍塌,碎瓦还在
温献伟
这几乎是一个不是规律的规律,但凡中国式官员落马,大抵总能让公众大跌眼镜、瞠目结舌,思维无法跟上其人生两极的起落。有着“女神探”称号的杭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预审大队大队长聂海芬,便是其中之一。
这是“头戴光环”的聂海芬:从警20余年,因工作表现出色,多次立功受奖。近五年来牵头主办的重特大案件达350余起,准确率达到100%,各项办案指标年年在省、市名列前茅,经她审核把关的重特大恶性案件,移送起诉后无一起冤假错案。曾被评为浙江省“三八”红旗手、省刑侦行家、杭州市“三八”红旗手。
这是“摔下神坛”的聂海芬:浙江省政法机关已对聂海芬展开调查。浙江省公安厅
公开表示,要求杭州市公安局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做好相关执法问题的调查,做到“有
错必纠,有责必查,绝不掩盖、绝不袒护”。
尽管笔者对相关部门这种“马后炮”式的处置手法早已麻痹。但从内心来讲,如果说在聂海芬侦办的冤假错案中,张氏叔侄重获自由,是实现司法公正的第一步,那么,聂海芬被彻查,则不仅是司法的必要纠偏,也是体现司法公正的第二步。
然而,手起刀落,姿态尽管优美,在笔者看来,多的只是“局面和情势”之下的被动应对,却往往难有必要的深刻反思。笔者相信,在需要哪怕一丁点对于此事的反思之中,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应该在列——“这只是聂海芬的个人问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最大的可能,亦无非实在某种义正言辞的高调之中,晾晒着自己置身是非漩涡之外的某种“优越感”。这是一种中国式心理套路,无师自通,驾轻就熟。
从“聂海芬事件”的终极本质上考问,相较她被彻查,笔者认为,是谁导演了这部神话大片?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心理和主流判断,造成了聂海芬这座”神像“的倒下?这种追问,显然意义大于前者。从这个层面来讲,将板子一味打在聂海芬身上,既有失公允,同时也会放纵某种庸常之恶。在我看来,“聂海芬事件”,是当下中国社会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倒挂,最终酿出的苦果。
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即:在一个充满信任的社会,流行的是“无罪推定”;在
一个不信任的社会,流行的是“有罪推定”。这是一个看似非此即彼的体系,然而,这
两种话语体系,在聂海芬身上实现着叠加。无疑,聂海芬侦办“张氏叔侄”案件,实行的就是有罪推定,否则聂海芬不会进行严酷的刑讯逼供。但反观,聂海芬荣誉加身,事业辉煌,在上级领导、相关部门和媒体眼中,对其实行的又是“无罪推定”。当然,这里的“无罪推定”,也可视为“无错推定”。换言之,对于聂海芬的所谓“成绩”,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是充满“信任”的,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放纵着对于聂海芬“成绩”真伪的辨识责任。如此,在多种力量形成合力的过度包装之中,聂海芬成为了一个牺牲品。而正是这种“无罪推定”,不仅使本该庄严神圣的中国司法部门形象蒙尘受损,而且其连锁效应也在不断发酵——聂海芬所侦办的350余起案件,都或将面临“重审”的命运,这不仅是一个浪费公帑的庞大工程,更是一个令人不齿的笑话。
在张氏叔侄面前,聂海芬是强势的,她不忌惮使用“有罪推定”。在聂海芬面前,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又是强势的,他们乐见其成,使用的是“无罪推定”。这种“相对论”,折射出的是我们当下社会某种责任秩序的错乱。设想一下,如果聂海芬对张氏叔侄能够实行“无罪推定”,而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对聂海芬能够实行“有罪推定”(有错推定),那么,张氏叔侄也就不会被刑讯逼供,而上级组织和相关部门也就能够随时对聂海芬进行纠偏。即便聂海芬因此无法成为所谓“女神探”,也并不至于沦落成为被彻查的对象。
只可惜,两方面掌握话语体系的人和机构,没有发生交集。两条平行线始终相辅相
成——聂海芬因其“无懈可击”的话语权而“屡建奇功”、屡受嘉奖;而上级组织和相关部门因其“出色的成绩”,不断将其塑造成为行业楷模和杰出榜样,终至聂海芬被推上神坛。
可见,“聂海芬事件”给予我们的启示在于,尽管社会运行存在不同轨道,但保持良性运行的前提是规则。之于聂海芬而言,她应该明晓犯罪嫌疑人未经法院审结判决,预审阶段只能实行“无罪推定”,而不是“欲加其罪,何患无辞”之做派。之于上级组织和相关部门,他们应该懂得怎样才是真正的对属下认真负责,尤其是作为事关法律公正的司法部门,更应该对聂海芬这样“一言堂”式“专断”人物,建立一种专门的制衡力量。不知道如今的聂海芬,在被彻查的日子里,会不会发出“如果组织上能够对自己严格要求一些,自己也不会沦落至此”的感叹。
神像坍塌了,但碎瓦还在。如果“聂海芬事件”不能成为一个痛点和转捩点,其背后的司法制衡机制和纠错机制依旧无法进行自我修正,如果不同的话语体系依然错乱,无法正常的各行其道,那么,在多种力量的发酵之下,谁能保证碎瓦不会发生聚变,继而,还有“聂海芬”式的神探粉墨登场,走上神坛?!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一水
时间:
2013-4-9 19:43
"命案必破"框架着体制内工作的人。据说聂海芬的工作是预审,这所谓的预审工作在被语权所控的情况下,要如何做才能符合办案警察的集体利益?这里边姑且有太多的行业潜规则,案子胜算与否其实已经各占一半牺牲品,残酷的职业。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3-4-9 22:50
这个事件已经令人无语。法律的盲点让人真的无奈。
文章辩证客观,说服力强。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