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抗日战争的芦苇荡——沙家浜
[打印本页]
作者:
严寒
时间:
2013-5-3 22:28
标题:
抗日战争的芦苇荡——沙家浜
走进沙家浜纯属偶然。
2010年10月28日,在去常熟的途中有一种“芦苇接天路边矗,五米对面不见人”的感觉
当我们的车子准备下高速时,高速公路出口的建筑上方呈现出“沙家浜”三个字。我愕然,这是无心之得。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那可是童年的记忆,深刻,清晰。
第二天,我专程来沙家浜游览。
沙家浜是地名,一个江南的村镇,常熟典型的古镇村落。新四军某部和敌人迂回作战,一度撤离常熟一带,留下了十八个伤病员。以指导员郭建光为首的伤病员,由地下党员阿庆嫂负责,安置在沙家浜的革命群众家休养。他们和群众生活战斗在一起,军民结下了鱼水深情。
沙家浜风景区位于秀丽明媚的阳澄湖畔,湖荡中菱荷相间,芦苇密布,古色古香的画舫载着游客穿行在芦苇迷宫中。你可以在这里寻觅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芦苇荡的故事,岸上有按抗日战争时期建造的江南小村庄、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新四军活动旧址等,依稀让游人瞥见阿庆嫂、郭建光的身影。
沙家浜景区追求大自然生态和野趣,营造水乡“森林公园”,各个不同的地块,形成了春景、夏景、秋景、冬景以及万竹岛,同时追求“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的意境,绿化与芦苇构成一个协调、和谐的大自然生态景观,春是桃红柳绿,夏是荷藕飘香,秋是杏林尽染,冬是雪融芦花,四季如诗如画。碧波之上,橹声咿呀、渔歌阵阵;万绿丛中,鸟儿婉啼、苇香扑鼻,展示了原汁原味的水乡特色。
沙家浜景区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华东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公园。湖光水色,苇高低雁。沙家浜以它特有的革命历史传奇、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和民俗文化,磁石般吸引着各地游客。
2010年10月29日上午九点多,我乘坐的那辆车司机特地把我送到沙家浜景区大门外广场,司机关好车门就往售票口跑,想替我买票。能免费搭车来玩就已经感谢不尽了,何况人家返程时还要来这里接我回去。麻烦不说,怎能再让人家破费?我几步追上上去竭力拒绝,无奈,司机只好开车去做自己的事儿了。我站在大门口看着车开走,独自走进景区售票处。好家伙!好长的买票队伍,足有五十米长。我失望地离开,先去广场周围转转吧。我先沿售票处的左手边走,这边有个长长的水产品卖货停,我走过去,一个挨着一个的当地老乡坐成整齐的一排,每人前边放着两个盆子,或者三个盆子。咦?什么东西那么招人喜欢?我走近仔细一看,哇!原来是白里透着粉红的菱角哦!小时候吃过的菱角记忆中的颜色近似咖啡色,这种鲜艳的菱角是我第一次见到。我拿起一个菱角放在手里,喜眉笑目地望着它。沙家浜第一个吸引我眼球的,竟然是这不起眼的特产菱角!我确信,后面会精彩不断。
我顺原路返回售票处,队伍还是很长。我走到售票处右手边,这边有一个停车场,停车场的右边是一座二层楼的“沙奶奶酒家”,再往前走的一楼有几个茶馆,那里的女服务员穿的都是那种偏襟的蓝花棉布衣服,扎着围裙,也就是仿阿庆嫂的打扮。我拍了几张照片作为收藏,这时的了
“……
参谋长休要谬夸奖
舍己救人不敢当
开茶馆,盼兴旺
江湖义气第一桩
司令常来又常往
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
也是司令的洪福广
方能遇难又呈祥
……”我情不自禁又在心里哼哼起了那段上小学时经常上台表演的革命京剧样板戏,《沙家浜》选段中阿庆嫂的一段唱词。
阿庆嫂——女,30岁,中国共产党党员,党的秘密工作者。阿庆嫂的原型,陈二妹,1911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尚在襁褓之中就被生身父母遗弃在路边,被杜桥村一苏姓农户拾去抚养,取名苏兴兴。成年后婚嫁给董浜镇涵芬阁茶肆店员陈关林为妻改名为陈二妹。1996年7月18日去世。
阿庆嫂是出自《智斗》的人物形象,她让无数中国观众对红色经典现代京剧《沙家浜》耳熟能详。阿庆嫂的原型是“千千万万抗战妇女的化身”,经多方考证,此处按最接近一位范惠琴算,生于1910年。剧情发生于1940年。
抗战初期,开设董浜镇涵芬阁茶馆的陈关林夫妇受新四军民运工作同志的宣传引导,夫妇俩以茶楼为基点,热情接待南来北往的抗日党、政、军领导同志,接送机密情报,成为中共地下党的一个联络站。陈二妹全力协助丈夫做好接待、茶水供应、食宿安排、站岗放哨,特别是妇女同志的生活照料等工作。
继续前行,当我目视前方,我的心豁然一亮,深深的芦苇塘,塘边有架起的茅屋。我欣喜地疾步接近苇塘,苇塘中一渔民撒网捕鱼,茅屋前一少妇提线补网,好一派夫唱妇随的景象啊!这可是难得的精彩瞬间,先拍一张照片,看了看,不够理想。如果是男人抬臂撒网、少妇抬臂撩线那才是精品呢。沙家浜的这对儿真是太配合,太给力啦!说时迟,那时快,“咔嚓!”妥!就这张,完全可以参赛的摄影作品。
我站在芦苇边望着那高高的、如飘逸金发的芦苇穗儿,自由自在,随风摆动,让我好羡慕,让我好嫉妒!为了节争取时间,还是在附近找找身在苇塘的感觉吧。我沿堤前行,边走边欣赏那望不到边际的芦苇荡。我还没走几步远,看见眼前有一座拱桥,桥上有几个老人在那里说笑。我走过去想向她们了解沙家浜的风土人情,可是让我扫兴的是她们不会说普通话。一个老乡十分热情地用手指着前边跟我叽里咕噜说个不停,只可惜我一句没听懂,只有傻里傻气地看着她指的方向笑。我一边听老乡说,一边左顾右盼,迷茫间,我看到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这时,我双手合拢做了个感谢的手势,直奔纪念馆走去。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的沙家浜风景区,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492平方米,采用历史图片、仿真环境、实物展出、半景画、声光电等现代艺术手法,紧扣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两大主题,主要展示了沙家浜的革命历史、新四军在这里开展抗日游击战的战斗历程、后方医院伤病员养伤的情况、京剧《沙家浜》的诞生历程和沙家浜部队的发展历史等情况,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沙家浜的革命斗争史实,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陈列着京剧沙家浜里的很多场景,仿真性很强,好似回到了看革命京剧样板戏的年代。我看了这个看那个,好亲切好熟悉地面容,阿庆嫂手提茶壶现身在茶馆,阿庆嫂划船的仿真模型,我请一位游客为我和阿庆嫂合了个影,留下沙家浜一游的纪念。
走出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就是瞻仰广场,迎面是“沙家浜”石碑,这是必须取的景,也要留个影。我东瞅瞅西望望,身边只有几个乡下打扮、胳膊上挎着篮子的女人,我仔细打量,她们穿的都蓝色小花、偏襟的阿庆嫂穿的那种衣服。后来得知,她们是景区工作人员,篮子里装着可喜的菱角,供游人欣赏,品尝的。我邀她们一起在沙家浜石碑前合了个影,几位工作人员看了我的记者证,告诉我记者是免费进景区,不用去买门票了,景区欢迎这样的人来做宣传。之后,她们陪我一同走进沙家浜景区第二个入口。抬头望去,一个十来长的铁架子上有九个金黄的大字:“第五届沙家浜旅游节”。架子下边有一个很长的小学生队伍,在老师的带领下,向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行进。我在远处拍下了这浩荡的参观气势,转身走向芦荡湿地。
沙家浜芦荡湿地占地面积998亩,总投资共一亿元,围绕凸出湿地的典型特征,着力打造亚热带地区的典型湿地园区。通过选择芦苇、芦竹、蒲苇、朴树、女贞等当地典型的湿地植物与耐水湿植物,营造具有江南水乡特征的湿地植物群落,为游客展现原汁原味的传统江南水乡渔民特有的生产、生活状况与民风民俗。
走进湿地景区,即刻体验了大自然的舒适。“绿波不尽尘难染,芦苇深处浮人家”。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芦荡人家,飞鸟闲逸、游鱼戏水的湿地渔乐园,荇菜参差、苇叶摇曳的湿地植物园,摇船女伴着自己唱歌的节奏,划着满载游客的游船在苇塘里观光游玩的美好景象,描绘了明日沙家浜惬意田园的诗意画境,展现了沙家浜不一样的大自然乐趣。在这里,你就可以领略到“深深芦苇好藏身”的感觉。我兴趣极致,欣喜若狂地走进了芦苇迷宫。
沙家浜芦苇活动区是整个景区的核心,分成水上和陆上芦苇迷宫两大区域,纵横交错的河港和茂密的芦苇,构成辽阔、狭长、幽深、曲折等多种形态的水面或陆上芦苇空间,形成一个个迷宫,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追寻野趣和体验新四军辗战芦苇荡情景的场所。漫步、泛舟其间,鸟儿婉啼,凉风习习。苇穗笑弯了腰,苇馨扑鼻而来,缕缕阳光穿过芦苇照射着游船,野趣横生,妙不可言!就在我悠闲自得地走在木架长栈桥上,尽情享受这大自然赋予的美好时光的时候,“扑啦啦!”一阵响声吓得我打了个寒战。我向四周寻去,只见眼前芦苇塘里的水溅起了很大的波纹,芦苇穗尖的上边有几只鸟低飞在空中。我沿着鸟起飞的方向望去,不远处有座桥,桥上一个长长学生队伍从桥上经过。我明白了,这些鸟儿是受学生惊吓发出了那种从水面逃飞时翅膀拍打水面的声音。我走上桥,看翻腾的河水,一些芦苇已被河水冲倒,只有大大的芦苇穗儿露在水面,桥的另一端站着一对年轻恋人。当我走过去,女孩儿手拿苇穗求我帮忙拍张照片。我接过他们的相机,小心翼翼地为他们拍下不同角度的、也他们非常满意的、更是他们认为是画册里江南水乡美景的照片。我也借此机会抱起了那个比我矮一头的芦苇穗儿合了个影,然后把芦苇穗儿还给了女孩儿,急忙下桥去寻找红石民俗文化村。
红石民俗文化村集江南水乡特色建筑之大成,再现抗日战争时期江南水乡小村风貌,建筑依水而建,前是宽阔水面,橹声咿呀,苇叶青青,一派水乡恬静;后是新篁、荷塘、小溪,一片农家景象,展现了沙家浜独特的民俗风情。
红石民俗文化村设有文昌阁、土地庙、根雕馆、婚俗馆、古船馆、春来茶馆、古戏台等景点,当我来到古戏台时,正巧那里在演现代京剧,八大样板戏之一—《沙家浜》。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那是唱遍全国的样板戏,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看着看着,我不由自主又跟着哼了起来:
“......
参谋长休要谬夸奖,
舍己救人不敢当,
开茶馆,
盼兴旺,
江湖义气第一桩。
司令常来又常往,
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
也是司令洪福广,
方能遇难又呈祥。
演出还没结束,我为了抢时间就急急忙忙观看刁德一之父与正妻的卧室及存留的其他可观性物品,然后来到春来茶馆。
春来茶馆是沙家浜风景区众多的茶馆之一,它属于第三代春来茶馆。据地方志记载,在明朝时,这里的茶馆就是十分普遍。在抗日战争时期,仅沙家浜镇大大小小的茶馆就有34家之多。当年新四军经常利用茶馆作为掩护,联络接头,传递情报,许多茶馆曾经是我们地下党的交通站,如董家函芬阁茶馆,唐市振的徐家浜茶馆,北桥村的南桥茶馆和北桥茶馆,曹家浜的春海茶馆和东来茶馆,横径镇的里乐园、称心楼茶馆等等,1970年11月,我镇洋浩村老地下党员时根云曾经献出一只上面刻有“春来”字样的茶壶,后来托人转交给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这件事曾一度是为美谈。由此可见,当时“春来茶馆”是有的,但是不是阿庆嫂开的那个“春来茶馆”,还缺乏更有力的证据。据宣传沙家浜这段抗战史的第一作者崔左夫(尚健在)反映,当时的茶馆叫东来茶馆,老板名叫胡广兴,沪剧〈芦荡火种〉最初的阿庆嫂是个男角色,为了增加演员丁是娥的戏,才把男角该成女角。阿庆嫂最初的名字叫阿兴嫂,应为“兴”的音节是向下缩的,不如“庆”叫起来响亮,因此,就把阿兴嫂改为阿庆嫂了。1985年5月,原沈阳军区装甲部队司令诸敏到沙家浜战地重游时,曾写下了“春来奇早,赤帜远飘”的题词,他作了这样的解释:江抗东进是在春天故名春来,把红色的旗帜一直飘到整个东路地区。
春来茶馆再现了当时遍布沙家浜村落的小茶馆原形,“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竹林嬉戏、听戏品茗,尽享农家生活乐趣,与芦苇迷宫相得益彰。良好的大自然生态,给人回归自然的感受。是“绿色旅游”的极佳选择。
已经是下午2点了,很多人都排队等候坐游船体验芦苇深深,转弯不见人与船,我是没有机会感受啦,要抓紧返回大门赶车。
在返回途中我没有按原路走,除了多看些风景之外,主要的目的还没有达到,那就是最古朴的春来茶馆。
春来茶馆有几代,当然最想见的还是原始的、位于芦苇迷宫中的、江南水乡茶楼的第一代茶馆。已经看到第二带茶馆,第三代茶馆。我急匆匆走在芦苇迷宫中寻找第一代茶馆,可是费了近一小时的时间,已经快走出景点了也没找到。我很纳闷儿,同时感觉有些失望。算了吧,就算没有缘分吧,离约定车来接我的时间还有半小时啦,还是沿路出景区吧。我加快了脚步,懵然间,一个经典的小茅屋让我眼前一亮,我寻找可到达的路线,环视周围没有路,只有乘船才能抵达。我端起相机用放的镜仔细观看着,这时听到一女孩儿甜甜的声音:“大伯,芦苇塘里那个亭子是干什么的?我想去看看从哪能过去呀?”
“那是沙家浜第一代茶馆,现在不向游人开放,没有去那儿的路,只能乘船去。”一位景区的清洁人员告诉女孩。我只好用相机放大镜,慢慢移动着看看茶馆的外观,“咔嚓咔嚓”拍了两张照片,了去这沙家浜一游的遗憾。
沙家浜极富江南水乡气息;沙家浜勾起了我童年的记忆;沙家浜芦叶飘飘,芦花姣姣,芦穗点头,芦干摇摇。沙沙的芦苇声仿佛在轻轻地与我告别。神秘的芦苇荡赋予了诗的韵味,画的意境,人的温情!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木门长子 于 2013-5-6 21:52 编辑
]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3-5-6 21:59
我拍了几张照片作为收藏,这时的了
这个地方丢了什么吧?
文章层次分明,语言也不错,只是还需精炼,有些地方引用过多了。问好朋友。
作者:
澧水寒儒
时间:
2013-5-7 13:33
传统的再现与记录,语言平实,移步换景地客观描述。拜读,问好!
作者:
秦时明月
时间:
2013-5-7 14:52
现实与记忆交织,予人一种独特感受。八个样板戏中,《沙家浜》我是最熟悉的之一,那是还没有读小学便记住了其中很多唱词,想想真是神奇。汪曾祺先生编剧水平极高。
作者:
严寒
时间:
2013-5-13 09:00
标题:
回复 2# 木门长子 的帖子
是的,第一次发文,不知道怎么弄,原文都丢了,而且发重了,不好意思。
作者:
杨春山
时间:
2013-5-15 15:44
不错的文笔,让我们认识了沙家浜的景色,重温了一段历史。欢迎新朋友!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3-5-15 16:55
欢迎新朋友,我喜欢样板戏沙家浜。文章扎实、稳健,而失之于独特,新颖。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3-5-17 08:28
提读并问好。
作者:
康乔华
时间:
2013-5-17 08:34
记忆与现实融洽,叙述层层递进,通篇具感性色彩与线条,画面感浓郁。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