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再次说到爱(外一首) [打印本页]

作者: 文秋    时间: 2013-5-11 13:50
标题: 再次说到爱(外一首)
《再次说到爱》

虚拟一次相遇 虚拟一场
穿越身体的风暴
请允许我再次说到爱
说到 六月飘雪和枯木逢春

像打开一个缺口
很久了 爱与恨一直无法相融
试着做一个多情的人
学白云沐浴更衣

那一刻 花香不应该只属于春天
它应该属于你我
属于你我的每一寸肌肤
在瞬间能辽阔成草原 让一只小鹿
能追着另一只飞




《那热》



热起来的夏天
夜短日长 我一日可以吃四餐
与姐姐叠起的鸳鸯被无关
与瓜果以及禾苗 有关

比起四月 小溪走浅
姐姐的衣袖越挽越高
她是丰满的 田野
也是丰满的

乡路蜿蜒
走过的男人 眼里都有刺
幸好头戴着草帽
帽沿儿沾透了雨和汗 它下垂
姐姐 不用躲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文秋 于 2013-5-22 09:58 编辑 ]
作者: 星语天涯    时间: 2013-5-11 15:13
轻松的语言,读来赏心,欣赏学习
作者: 松哥1965    时间: 2013-5-11 18:19
精致、形象、耐品!欣赏学习并问好
作者: 寻找文字    时间: 2013-5-11 18:59
不错的两首。欣赏。问好。
作者: 文秋    时间: 2013-5-12 16:27
原帖由 星语天涯 于 2013-5-11 15:13 发表
轻松的语言,读来赏心,欣赏学习


谢谢天涯鼓励。问好。
作者: 文秋    时间: 2013-5-12 16:27
原帖由 松哥1965 于 2013-5-11 18:19 发表
精致、形象、耐品!欣赏学习并问好


谢谢松哥。问好。:handshake
作者: 文秋    时间: 2013-5-12 16:27
原帖由 寻找文字 于 2013-5-11 18:59 发表
不错的两首。欣赏。问好。


谢谢朋友欣赏。问好。
作者: 古月灵秋    时间: 2013-5-12 16:34
细腻,灵动,纤细的情感丝缕经纬出唯美动人的诗意情境。欣赏学习。
作者: 文秋    时间: 2013-5-14 18:12
原帖由 古月灵秋 于 2013-5-12 16:34 发表
细腻,灵动,纤细的情感丝缕经纬出唯美动人的诗意情境。欣赏学习。


谢谢灵秋自版主精华鼓励。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3-5-14 20:07
好曼妙的感觉,读来感觉清新。
作者: 万里山水    时间: 2013-5-15 14:59
轻快飘逸的小短句,可以飞,可以俏皮。
作者: 文秋    时间: 2013-5-16 09:25
原帖由 木门长子 于 2013-5-14 20:07 发表
好曼妙的感觉,读来感觉清新。



谢谢木版主点评鼓励。
作者: 文秋    时间: 2013-5-16 09:26
原帖由 章烨zhangye 于 2013-5-15 14:32 发表
轻盈、从容、放达,善于从细微处捕捉幽微多变的内心体验,呈现出生活的情调。欣赏,学习。问好文秋。


谢谢章版的支持和鼓励。向您们学习。
作者: 文秋    时间: 2013-5-16 09:27
原帖由 万里山水 于 2013-5-15 14:59 发表
轻快飘逸的小短句,可以飞,可以俏皮。


谢谢万里版主的美评,没您诗歌厚重。
作者: 静默的百合    时间: 2013-5-16 10:35
灵气流露,清新飘逸,学习欣赏,问好!
作者: 刘彦林    时间: 2013-5-17 08:46
再读,再赏。
作者: 万禹    时间: 2013-5-17 19:22
标题: 问好
清新而有点忧伤的诗歌,透着乡村的味道,问好,欣赏了
作者: 围墙    时间: 2013-5-20 15:10
形象生动!欣赏!问好!
作者: 围墙    时间: 2013-5-22 17:41
好诗!!!意境独到,飘渺曼妙!喜欢这样的诗!问好!
作者: 李志文    时间: 2013-5-27 15:43
乡路蜿蜒
走过的男人 眼里都有刺
幸好头戴着草帽
帽沿儿沾透了雨和汗 它下垂
姐姐 不用躲


写的很美,学习
作者: wls.ql    时间: 2013-5-27 15:59
细腻、动感、飘逸。向文秋学习了
作者: 一缕阳光    时间: 2013-5-27 20:54
标题: 回复 1# 文秋 的帖子
短小精悍,诗意横生!
作者: 朵兮    时间: 2013-5-28 11:32
语言的灵动造就诗歌的韵味无穷。问好文秋。
作者: 史枫    时间: 2013-5-28 15:19
第二首很有韵味。欣赏、学习,问好!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