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五月的康乃馨
[打印本页]
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时间:
2013-5-13 05:39
标题:
五月的康乃馨
文/太和五中张奇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恰巧今天是母亲节。想起母亲,我就情不自禁地心里酸楚楚的。总感觉长大的我没让母亲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愧疚,好像欠了她老人家好多的养育之情似的。人生需要报答我们的父母;报答我们的爱人;报答我们的生活......报答养育我们的人,因为他们给了我们以生命;乌鸦反哺,是儿女对父母的报答;狐死首丘,是游子对故土的报答。母亲今天是您的节日,您感觉到远方的儿子对您的思念了吗?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是中国千百万农村妇女中最为勤劳和善良的一位。如今满头白发的她老人家,由于年轻时的操劳过度落下了腰腿疼痛等各种疾病,每次回家探亲总看到她那被生活压弯的身躯忙忙碌碌。亲爱的母亲啊!为了这个家您付出的太多了,请您停下劳碌的身影,享受一下生活吧?
童年的我是快乐的,幸福的。而母亲则是最为勤劳的,忙碌的。那时由于农村的落后,一到农忙,家家户户都是拖儿带女地下地用镰刀收割一年的希望。记得当时农村最普通的农用工具——平板车是每家都有的,父母就是用我们家的平板车拉着我们弟兄三个到几里外的麦田做农活的。他们把板车支在地头,让我们在阴凉处避暑和玩耍,忙碌的父母在骄阳似火的烈日下挥汗如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抢收,生怕到手的庄稼被一场暴雨冲的七零八落。一上午是收不完的, 到吃饭时,我们全家就只有在板车的阴凉处随便吃点,那时我们不知道父母的辛苦,有时会幼稚地喝完父母准备的开水,让她老人家;劳碌遭受口干舌燥的煎熬,而对孩子们的做法没一点怨言。现在想想,我们是多么的不应该呀,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百善孝为先,人的美不在外表,而在心灵,人生行孝才为最美。
我的童年,似乎还有一段长长的父亲为了生计而外出务工的岁月。六岁的时候,那时农村落后的没有电话,最爱听的是母亲念父亲的来信,字字朴实的没法形容,大都是父亲对家的思念和牵挂,还有就是要求刚入学的我好好读书,将来要有出息,父亲的信几乎成了我学习努力的原动力。再后来,我上学认了字以后,母亲就让我自己读信,内容又多了父亲身边发生的故事和教育我许多做人的道理。自从父亲外出以后,母亲的压力更大了,十多亩的农田她一人操持,以至于后来都累病了。如今看到母亲那羸弱的身躯和满头银发,总不由自主地责怪父亲不该外出务工,可是由于家的贫穷,我又原谅了父亲的举动。
再后来,父亲终于回家了。母亲经常会洋洋得意的“警告”父亲,说我们父子好久不见了,怕以后不养活父亲。每到这时,父亲总是漫不经心地说:“凭我们父子经常通信感情联络的份上,不会那么生疏的吧?”他也会同时用眼睛瞟我一下,想在我这儿得到证实。我只是暗笑父亲的“愚”。其实父亲不必过于担心,距离非但没有磨灭我们之间的亲情,反倒使我更加珍惜全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有时我对父亲的眷恋比对母亲还要强烈。但是每次回家,我都会陪母亲说好多的知心话,我告诉她我工作中的点点滴滴的喜悦和烦恼,告诉她我的理想。而她会告诉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她告诉我这几十年一路走来的经验和教训,连带着每一个或喜或悲的故事,指给我一条条为荆棘所遮掩的通往胜利的捷径。一旦走得远了,我就会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母亲总是一边笑我是路盲,一边一步步帮我分清东南西北。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没有母亲这个指南针,我一定找不到回家的路。
时光荏苒,而立之年的我越发思念我的母亲,胜过对父亲的想念。思念母亲可能是因为她老人家体弱多病的原因,父亲身体很好,不过面对母亲的唠叨,父亲爱发脾气,有时出口伤人,这是母亲所不能容忍的。每次回家,总听到母亲唠叨父亲的不是,处在父母之间的我只能为父亲辩解,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劝导母亲,父亲做什么事您不要唠叨就好了。他是为了您好,您又怎么不理解呢?我不明白父母在以前那么艰苦的日子就过来了,为何老年了反而总爱吵闹呢?随着父母一天天的变老,我对父母的那份思念之情也日渐强烈。
我知道不论时空如何变幻,母亲是永远爱我的,就如我永远爱她一样。
(文章非首发,仅作交流)
[
本帖最后由 太和五中张奇 于 2013-5-13 05:40 编辑
]
作者:
澧水寒儒
时间:
2013-5-13 08:24
情感深厚,行文简洁自然朴实。向您的母亲致以节日的问候。拜读,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3-5-13 08:32
情愫真挚,不错的文笔。问好!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3-5-13 13:24
见过几篇张老师关于母亲的文字,真挚的亲情令人感佩。母亲如水,母亲如山,孩子永远是走在这山间水畔的一缕清风,在爱的沐浴下游哉乐哉。懂得珍惜便是真正的拥有了。祝福!
作者:
李兴文
时间:
2013-5-13 13:25
上一代人,经历了人文动荡岁月和极端的饥饿,他们对生活的认识甚为深刻、绵远,是国人不可小觑的一笔精神财富,但这笔财富的意义能否得以正常流传,既要看我们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和教育方向,又要看每个人对待财富的态度。
欣赏佳作,问候张老师!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