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90|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捉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8 09: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漫天飞雪的寒冬,村人们闲下来,围在热炕上听老人讲古。
  
  这时候,白发苍苍的二爷总要望着窗外的飞雪叹一声:“好雪呀,要是在往年,抓狐子的时候又到了。”
  
  现如今,远远近近的山上早已不见狐子的踪影了。可在几十年前,我们那儿山上的狐子是出了名的,每到冬季,村人们便会集合起来,拿着绳网、棍棒,成群结队上山去捉狐子。
  
  二爷讲起当年上山捉狐,简直就像古代的传奇故事,令人无限神往。
  
  你想呵,要在空旷无边的荒山野岭把狐狸捉住,那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我们村子四周,远远近近布满了逶迤起伏的群山。山那么大,狐狸在哪儿呢?再说,狐狸的狡猾是出了名的,若想在深山里把狡猾敏捷的狐子捉住,可真有点难以想象。但千百年来,我们的前人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有捉狐的绝招。
  
  捉狐好比是出征打仗。当年,每到捉狐的季节,村里的男人们总是全体出动,成群结队涌向深山。捉狐的时候,所有上山的人都有严格的分工,每个位置都有一个形象化的名字。捉狐的总指挥叫“上山”,自然是由经验丰富的老捉狐匠担任。“上山”的助手叫“下山”,职责是在暗中配合临阵督战。总指挥手下还有三员大将:“上绳头”、“下绳头”、“打手”。皆是各怀绝技,久经惯战。此外还有“迎面”、“喊山”和“脚头子”,都是摇旗呐喊跑龙套的角色。在整个捉狐的过程中,各路人马分头把守各到关口,若有一处失误,便要落空而回。
  
  出征的前一天晚上,凡想参加捉狐的人先要到“上山”那儿报名,有“上山”根据各人的技术高低,一一分派角色。捉狐的山场也由“上山”指定,若去近处的山场,当天早出晚归,有时去远处的山场,还要带上干粮、锅碗,昼行夜宿,三日五日不回。常走的山场有:大石头山、双岭子山、川口山、磨盘山、箭杆山、锯条山、牛角尖、铁锁弯、红圈梁、乱石滩、老鹰翅、贼窑子……我们那儿每一处山头山沟都有一个名字,仅那些地名足以引出你无尽的联想。
  
  上山捉狐的人,天色朦朦亮就要出发。接近山场时,如同出兵打仗夜袭敌营,静悄悄不敢弄出一点声响。
  
  这时候总指挥“上山”首先在最高处选好自己的位置,居高临下地掌控全局。距“上山”对面一里之遥的低处,把守着他的助手“下山”。其余所有的人都要听“上山”统一指挥,各自选好藏身位置,总体形成一个方圆四、五里的包围圈。这以后,伏击就开始了。最先是远处的人开始扯长声吼喊,这些吼喊的人就叫“喊山”。山很大,谁也不知道狐子藏在哪块地方,要靠喊叫声把狐子引出来。喊山一开始,就再也不能停了,要连续着吼喊,还要不停地移动位置,攀上爬下,造成草木皆兵的气势。狐子被突起的喊声惊动,急忙小跑着躲避可怕的吼声。但四面八方都埋伏着人马,狐子跑到东边,东边吼声大作,慌忙掉头向西,西边吼声又起。三面都被围住了,只得朝着前边跑,狐子可没想到,前边正有一张大网在那儿等着它呢。
  
  前边,一个山坡上,早已拉开了一张特制的大网。那是用山羊毛绳织成的牛眼睛网,宽五六尺,长十余丈,上下有扣,各穿一根指头粗的大绳。布网时要根据地形地势选择最有利的位置,一张大网拉成半月形,中间每隔一段距离有木棍支撑,两头牵桩固定,下面用石头压严实。网布好后,两头各有一人掌管,上下两头的人就分别叫“上绳头”和“下绳头”。上绳头伏在离网两丈远的左边,下绳头趴在离网三丈开外的右边,而在大网前边则埋伏着打手。
  
  在喊山的浩大声势下,受惊的狐狸出现了。这时,站在最高处的总指挥“上山”的两眼就紧紧盯住狐子的行踪,见狐子进入左边的区域,即扬土为号,左边的人知道狐子冲这边来了,便将两块石头碰响,吓得狐子赶紧掉头往回走。“上山”看见狐子回头,随即抬起左脚,静立一刻不动,下边的“脚头子”便知道狐子回头了,也急忙磕响石头。狐狸听见山上山下石头响成一片,就不敢向回走了,慌忙折转向右边逃。这时“上山”再扬土为号,告诉右边的人。狐子在左右两边响成一片的磕石声中,只能向下边跑了。此时就轮到隐蔽在一里外的“下山”登场了,“下山”远远监视着狐子跑动的踪影,掌握好时机,随时击石警告。狐狸听到四面楚歌,好似陷进了迷魂阵里,只得横下心朝前跑了,三跑两跑就陷入了包围圈。
  
  眼看着狐子进入打棍的区域了,“上山”再扬土,两边加紧击石,催促着狐子奔跑的速度,转眼间又进入“迎面”的区域。从“迎面”二字就可想象到,围捕已进入了高潮,敏捷的“迎面”迅猛出击,狐子慌不择路,糊里糊涂误入“上绳头”的防区,“上绳头”瞅准时机一跃而起,穷追猛赶,吓破胆的狐子一看不好,慌忙掉头又往另一边跑,哪知另一边也早有埋伏,那边的“下绳头”又猛地跃出。狐子这才知中了埋伏,只能拼命向前逃了,它哪知道前边有一张大网在等着它呀,惊慌中一头撞到迎面的网上。这时支网的木棍随之倒地,上、下绳头从两边包剿而至,迅即将狐子罩在大网下边。狐狸落进网中,惊恐万状,一阵乱蹿乱跳,还想破网而去。就在这一刹那间,手疾眼快的打手已飞扑上前,一棒击在狐子脑袋上。
  
  有时候狐狸还不止一只。刚打死一个,第二只狐子又飞奔而至了。紧急中来不及用木棍支网,连忙双手将网提起,等狐子撞动时猛地一撒,扑身就捉活的。狐狸被擒的一刻,竟还眼泪汪汪望着人哭。
  
  村人张网捕捉到的狐狸,皮毛不受半点损伤。剥皮时,从嘴牙处开始退脱,连四爪和尾巴尖都完好无损,剥好后随即填充干土,看上去如同活的一样。这样的狐皮成色特别好。
  
  听二爷说,那时候民风真是淳朴,村里人捉狐子,分配果实的时候,不管是担负总指挥重任的“上山”,或是只会喊山的十几岁男孩,凡到场的人,一律平均分配,即令是碰巧赶上围捕的过路人也有一份。
  
  每年冬天,从立冬到大年三十,我们村的人最多能捉到百来只狐子。说也怪,那山上的狐子总也捉不尽,年年捉,年年有,连那些最有权威的老狐匠也说不清其中的奥妙。传说狐狸精是修成的仙,一个死去了,另一个即刻便知,还要前往弔丧,前赴后继,所以年年捉不尽。这当然是民间的迷信传说。其实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自有其内在的规律,年年捉狐,年年也有许多小狐狸降生,一张大网怎么能把狐狸捉尽呢?
  
  然而,不知为什么,现如今,我们村外那苍莽逶迤的群山里,却再也见不到狐狸的踪影了,就连一只野兔也不见了。因而,我们再也看不到那惊险有趣的捉狐场景了。
  
  
2#
发表于 2014-1-18 11:56 | 只看该作者
捕猎野生动物不再具有时代特征、不再具有生活气息、不再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不再作为求得生存的手段之一,对人的整体生存和长期发展来说,这是很正确的。在全面倡导人文、环境、生存忧患、社会道德规范和个人意志品质,以及和谐发展的今天,无论怎样娴熟的捕猎技艺必须成为永不重现的历史,必须走出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大舞台,这是势在必然的,这种阶段性的文明历程必须终结。因而,本文在立意上还缺乏人文历史和文化价值方面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此类话题的现实意义当在于此。
欣赏新作,即颂冬安!
3#
发表于 2014-1-18 19:57 | 只看该作者
捉狐的过程讲得酣畅,其中的感悟也发人深思。狐通人性,生与死皆由不得自己,但狐也有自保,总会想法设法地活命。人的残忍很多时候真是动物们的悲剧,嘘唏中。
4#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0: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木门长子 于 2014-1-18 19:57 发表
捉狐的过程讲得酣畅,其中的感悟也发人深思。狐通人性,生与死皆由不得自己,但狐也有自保,总会想法设法地活命。人的残忍很多时候真是动物们的悲剧,嘘唏中。

谢谢版主厚爱鼓励!
5#
发表于 2014-1-23 09:56 | 只看该作者
描写出神入化,文笔畅酣淋漓,真乃佳作!
6#
发表于 2014-1-23 13:49 | 只看该作者
细腻、翔实的文笔描述了乡村捉狐这一事件,结尾的现象,也引人深思。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6: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小河 于 2014-1-23 09:56 发表
描写出神入化,文笔畅酣淋漓,真乃佳作!

谢谢朋友厚爱!
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6: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房子 于 2014-1-23 13:49 发表
细腻、翔实的文笔描述了乡村捉狐这一事件,结尾的现象,也引人深思。

谢谢房子兄!提前给兄拜个早年!
9#
发表于 2014-1-25 18:51 | 只看该作者
瑞士这里仍然有狐狸, 却从来没有人追捕。它们的存在与我们的存在一样自然。为此我常常感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1 12:39 , Processed in 0.04918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