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如此自杀,情以何堪? [打印本页]

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时间: 2014-5-11 11:03
标题: 如此自杀,情以何堪?
如此自杀,情以何堪?

      “爸爸妈妈,我半期考试没考好,我对不起你们,我已经走了,不要找我……”5月3日,内江市隆昌县12岁小女孩李玉玲给父母留下一封信后就消失了。焦急的父母苦找3天后,5月6日中午,邻居在离玲玲家不远的水库中发现玲玲的尸体。
  
  看了无数这样的负面教育新闻,相信大多数人的脑神经早已不再震惊了,这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发生这样的悲剧,不只是学校教育出了问题,还与我们的家庭教育有关。如今,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家长总认为“棍棒下出孝子”,对待孩子没有好心,也没好脸。再者,受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的原因,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变得简单、粗暴。
  
  但是,从四川新闻网记者调查看,小玲的自杀并不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父母并没有因为孩子成绩而施加压力。孩子奶奶曾先荣忍不住流眼泪向四地川新闻网记者讲述了玲玲失踪当天的情况:“早上6点钟我喊她做了饭,我说爸爸妈妈在外面工作辛苦,女儿要孝顺。她很快把饭煮了,还在镜子前面梳了头,把衣服穿得好好的,看上去没有任何异状,人高高兴兴的。7点钟的时候,就找不到人了,只是在桌子上看到她留下的信。”
  
  曾先荣还说,玲玲平时很乖,老师也说她乖,成绩在班上排名中上,这次半期考试之后,也没有看出玲玲有任何因为成绩不好而出现的异状。曾先荣说,玲玲以前在云顶镇这边读书,有一次班上发了四颗糖,“她把糖带回家,说‘爸爸妈妈一人一颗,爷爷奶奶一人一颗’。”
  
  天堂里不会有考试,应试教育又一次摧残一朵过早凋谢的花朵,一个家庭就这样被应试教育给毁了。2013年1月,教育部、团中央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16周岁以下学龄留守儿童登记制度,以保证将其纳入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求各学校也需建立相应的机制,将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同时,学生间要开展与留守儿童结队帮扶,使他们在校有人关心,假日不寂寞,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
  
  诚然,孩子为何这么不能经受考试失利这样的挫折,是谁给他们施加了压力,直至夺取了幼小的生命。
  
  事实说明,现在的孩子急需培养其承受拙折的能力,告诉孩子生命最重要,遇挫要学会调节。应试教育的排名固然不可取,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不考试、不排名似乎又不能体现教育的公平。想想上世纪,自己上小学时,家长学校从来不讲成绩不排名次,那是多么好的时代啊!学校应该成为学生快乐的乐园。
  
       现行的教育成不成功不是看学生受不受苦,而应该看国家现阶段需要什么,我们是不是为国家提供了这些人才。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首先要反思的问题。但是,现在很多学生,如果老师和家长疏于管理,任其发展,大学是很难考上的。相反,如果你多关注和多管理他,并在学习上严格要求他,不给他太多的自己,他就有可能考一个很好的大学。

       教育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不要总是埋怨几个可怜的老师!家长们也应该思考一下,孩子们到底要不要“应试”?自己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了吗?

       很多时候,家长与孩子经常进行、学习、生活方面的沟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只有那些愿意和家长、老师打开心扉的孩子,才会去面对挫折,更多时候,家长和老师不是只讲道理,而是要学会倾听孩子,并且创造更多机会让她与人沟通,话说多了,心态自然摆正了。

       孔子曾教导我们要因材施教,因利势导,但是在施教过程中难免出现离家出走、自杀等悲剧的发生,要吃一堑长一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再慢都不要紧,关键是要改,要革旧鼎新,让教育发展与时俱进,能够引领时代发展,只有让广大人民满意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太和五中张奇 于 2014-5-11 11:33 编辑 ]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14-5-11 15:13
教育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不要总是埋怨几个可怜的老师!家长们也应该思考一下,孩子们到底要不要“应试”?自己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了吗?
很有见地的文字,孩子脆弱,责任不能推给学校。
曾经见过这样的说法:“现在的孩子,怕苦怕累不怕死。”动辄一死了之。
现在学校怕担责任,该做的不敢做,该说的不敢说,长此以往,学校将不称其为学校了。
作者: 运涛涛    时间: 2014-5-11 17:31
社会选取人才的方式,并不该以一试定终生,学校教育是必须的,但教育的模式不应是唯一。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4-5-11 17:59
究竟是不是因为没考好才走了这条路?难说。虽然遗书是那样写的,可是难保孩子找了个借口。或许另有隐情。这个谁也说不准。
只是,孩子们普遍缺乏承重力,需要挫折教育,需要强化心理健康,这是一定的。另外,作为家长,以及老师,甚至同学,都有责任和义务,一起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打造良好平台。
但愿我们今后能做得更好些,避免类似悲剧发生。但愿!
关注现实,关注孩子们,凸显作者良知。
张老师周末快乐!
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时间: 2014-5-11 20:39
[quote]原帖由 何足道哉 于 2014-5-11 15:13 发表
教育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不要总是埋怨几个可怜的老师!家长们也应该思考一下,孩子们到底要不要“应试”?自己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了吗?
很有见地的文字,孩子脆弱,责任不能推给学校。
曾经见过 ... [/quote是啊,孩子脆弱,责任不能埋怨学校。谢谢点评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4-5-11 21:34
这事挺沉重,却又几乎无从说起。
笔者一直工作在基层,穷己之力关注教育,同时又是家长,孩子也正当年,正直初二,感触很多很多,多到了很少提及的地步,说什么呢?
孩子因为独生子女的娇惯脆弱,教师因为背负着各种制约而孱弱,家庭因奔波于生活使得对于子女的关注薄弱,社会在疯狂地追逐利益与物质的当空中,对于教育其实在意的并不多,他们更相信,多投点资,多管管老师,多加强点竞争机制就能解决问题。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是一个很美的话题,问题是,家庭的教育有多少,学校的教育到底是教还是育,社会当真重视教育吗?个人心中自有答案。
教育很多时候只是一部分有责任的教师的孤军奋战,家庭更多的时候充当的是后勤的角色,社会则在前面冷漠地等待着教育的出口,用所谓优胜劣汰的原则轻易地否定着教育的过程性,从导向上扭转着教育必须按照分数以及应试的路子上走。
真正需要扭转的是大环境,可,行吗?颓废一点来讲,短期内,看不到多少光辉的前景,或许这样的事情还要发生——尽管,不希望。
还是看好自家的门,爱好自家的人,孩子是父母的全部,多陪陪孩子,多交流和沟通,相信孩子,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那么恐怖,我们很多时候会在无意中疏远孩子而自己并不知道。
母亲节的今天,希望足够操劳的母亲快乐,希望孩子们快乐!
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时间: 2014-5-11 22:33
原帖由 运涛涛 于 2014-5-11 17:31 发表
社会选取人才的方式,并不该以一试定终生,学校教育是必须的,但教育的模式不应是唯一。
谢谢点评,问好。
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时间: 2014-5-11 22:33
原帖由 夏冰 于 2014-5-11 17:59 发表
究竟是不是因为没考好才走了这条路?难说。虽然遗书是那样写的,可是难保孩子找了个借口。或许另有隐情。这个谁也说不准。
只是,孩子们普遍缺乏承重力,需要挫折教育,需要强化心理健康,这是一定的。另外,作为家 ...
谢谢版主点评,请给予指导。或许这孩子内心另有隐情。
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时间: 2014-5-11 22:45
原帖由 一孔 于 2014-5-11 21:34 发表
这事挺沉重,却又几乎无从说起。
笔者一直工作在基层,穷己之力关注教育,同时又是家长,孩子也正当年,正直初二,感触很多很多,多到了很少提及的地步,说什么呢?
孩子因为独生子女的娇惯脆弱,教师因为背负着各 ...
谢谢版主如此细致精心的点评和深度思考。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的确很弱。欢迎交流。问好。
作者: 萬力源    时间: 2014-5-11 22:59
教育很多时候只是一部分有责任的教师的孤军奋战,家庭更多的时候充当的是后勤的角色,社会则在前面冷漠地等待着教育的出口,用所谓优胜劣汰的原则轻易地否定着教育的过程性_-----说得太好了!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4-5-12 09:08
原帖由 萬力源 于 2014-5-11 22:59 发表
教育很多时候只是一部分有责任的教师的孤军奋战,家庭更多的时候充当的是后勤的角色,社会则在前面冷漠地等待着教育的出口,用所谓优胜劣汰的原则轻易地否定着教育的过程性_-----说得太好了!


欢迎新朋友!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4-5-14 19:46
原帖由 一孔 于 2014-5-11 21:34 发表
这事挺沉重,却又几乎无从说起。
笔者一直工作在基层,穷己之力关注教育,同时又是家长,孩子也正当年,正直初二,感触很多很多,多到了很少提及的地步,说什么呢?
孩子因为独生子女的娇惯脆弱,教师因为背负着各 ...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是一个很美的话题,问题是,家庭的教育有多少,学校的教育到底是教还是育,社会当真重视教育吗?个人心中自有答案。
教育很多时候只是一部分有责任的教师的孤军奋战,家庭更多的时候充当的是后勤的角色,社会则在前面冷漠地等待着教育的出口,用所谓优胜劣汰的原则轻易地否定着教育的过程性,从导向上扭转着教育必须按照分数以及应试的路子上走。
恳切,对路。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4-5-14 19:48
原帖由 太和五中张奇 于 2014-5-11 22:33 发表
谢谢版主点评,请给予指导。或许这孩子内心另有隐情。
张老师客气了。我总觉得,孩子们的内心并不简单。那些弯弯绕绕,并不是做老师和家长的了解的那样浅白。
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时间: 2014-5-14 21:26
原帖由 萬力源 于 2014-5-11 22:59 发表
教育很多时候只是一部分有责任的教师的孤军奋战,家庭更多的时候充当的是后勤的角色,社会则在前面冷漠地等待着教育的出口,用所谓优胜劣汰的原则轻易地否定着教育的过程性_-----说得太好了!

欢迎新朋友点评, 问好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4-5-16 11:16
学习重要,理性的教育更重要,张老师的感叹发人深省。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4-5-16 12:43
心理健康是个大问题。今天看到新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一名硕士二年级男生在宿舍自缢身亡,据说迫于毕业论文和就业压力。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