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拳拳孝心 感动人心——赏析李丰征短篇小说《眺望》 [打印本页]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4-7-11 06:34
标题: 拳拳孝心 感动人心——赏析李丰征短篇小说《眺望》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4-7-13 09:22 编辑

拳拳孝心    感动人心——赏析李丰征短篇小说《眺望》      高迎春
      
      《华东文学》夏季刊人生专栏首篇,刊登了李丰征的短篇小说《眺望》。这篇小说,采用流水式结构法,情节顺时推进,人物出场一个引出另一个,再引出更多个,没有故事悬念跌宕起伏,没有故事情节错综复杂,却站在以长为尊道德制高点上,表达了百善孝为先的主题,给读者讲述了两代人赡养奶奶的故事,拳拳孝心,感动人心。故事情节犹如清澈溪流缓缓流淌,给人以自从容,亲切温馨,韵味十足的美感享受。

      小说以第一人称开篇,娓娓道来:“我奶奶小名叫‘巧儿’,自爷爷去世后再也没有人这样叫了。大家叫她何老太太。跟奶奶同辈的人叫她老不死的。这样叫,奶奶也没生气过,还笑眯眯地感谢人家,说咒一咒,十年寿。现在又有人叫她巧儿了,这个人就是我——她的长孙,何小软”。这样开门见山,说明奶奶就是这篇小说的主角。接着,介绍自己,人物线索清晰,让读者一下子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不计较有人叫老不死的,可以看出奶奶是个开朗敦厚自信的长者,而这也是长寿老人长寿的因素之一。古人云: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可知情绪稳定,自古就是养生之道。孙子直呼奶奶的小名,看似没大没小,却和盘托出奶奶与孙子的亲密程度。接下来,何小软介绍自己的爸爸。奶奶生了八个姑姑之后,才在三年自然灾害初期生了爸爸。所以,姑姑们叫他小九或者九儿。爷爷请教书先生取的名字,也没离开九字,就叫何数九。奶奶生了爸爸之后,才像秋收冬藏的口袋,赶紧收了口。那个时代,还没有计划生育法,所以人们重男轻女,盲目生育,不生儿子不罢休。许多女孩子叫招弟、盼弟、引弟、来弟,就是盼生儿子的真实写照。奶奶生了个老生儿子,总算遂了心愿。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了二姑、三姑,其余的姑姑和何数九活了下来。爸爸一路成长,当兵后转业在县城,端上了铁饭碗。

      何小软十岁那年,爷爷去世,奶奶就开始了在六位姑姑和爸爸家转养。春夏秋在姑姑家转,到了冬季,因为县城供暖条件好一些,奶奶惯例都在爸爸家住满三个月。何小软掰着指头算了算,奶奶在爸爸家已经渡过了二十个寒冬。所谓转养,就是轮流赡养的意思。儿女相对集中还好办,如果天南海北散落各地,让老人车马劳顿的跑来跑去,也有许多不便之处。那个年代的老人,受经济所限,生男生女后拉扯大,已属不易。到老自己可谓一无所有了,只有指望儿女养老送终。在儿女家轮流转,实属无奈之举。我的母亲,生育了五个儿女,父亲故去后,她坚决反对在儿女家轮流转养。我们只好给她买了两间房子,雇了保姆,由儿女各家出钱养老。这样母亲有了自己的空间,再没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也省去了流转的麻烦。是年过除夕,奶奶盯着小软看,说越长越像年轻时候的振凤了。于是,小软才知道,何振凤就是自己爷爷的名字,巧儿是奶奶的小名。只因小软说了句巧儿好听好记,叫起来觉得亲。奶奶就说,小软喜欢叫奶奶巧儿,就叫吧。奶奶就小软一个宝贝孙子,听孙子叫自己小名,心里舒坦着呢。可是,从那以后,奶奶有时将孙子叫振凤,有时叫小软,说她糊涂,也不糊涂,说她明白,有时糊涂。或许,爷爷走了二十年,奶奶这混叫中,就寄托着对故去男人的怀念。

      在不紧不慢的节奏中,小说完成了家庭背景,家庭人物介绍。写小说,人物出场亮相非常重要,作者需调动一切艺术手法写好这一笔,从而给人留下一锤定音的鲜明形象。人物亮相手法:其一,先闻其声法。其二,概括介绍法。其三,描写肖像法。其四,别人引出法。其五,虚实结合法。其六,神奇画面法。其七,诗歌歌唱法。其八,倒叙介绍法。其九,充分表现法。其十,渲染意外法。其十一,描写评介法。其十二,议论略介法。其十三,说明评介法。其十四,气氛烘托法。很明显,作者采用的是虚实结合法,这种手法的特点是既有虚的介绍,也有人物自身言行描写,在交代奶奶的身世的同时,又显示了奶奶豁达开朗的性格。小软是奶奶的宝贝孙子,在姑姑家的时候,时常念叨小软又几天没来电话了,惹得大姑父抢白奶奶:想孙子,让他接你去城里呀。在奶奶的电话催促下,小软只好带上酒,带上烟,去大姑姑家看奶奶。大姑患了老年痴呆症,糊涂到不认人,有时还将自己的大便糊个满窗满墙。大姑父侍候大姑姑和奶奶,得空还要去集市修鞋补贴家用,也着实不易。奶奶闷得慌,小软就陪着奶奶到村外看看麦地,看看旷野。奶奶眺望远方,说如果这儿有条河就好了,可以到桥上看河里的鱼虾,可游动的鹅鸭。奶奶的心事,小软记在了心里。

      小软的爸爸,在县农业局任职;小软的妈妈,是县一中教师,素日里工作繁忙。可是,每到月底奶奶往下一家去的时候,小软的爸爸妈妈和小软,就要全体出动,开着车去转移奶奶。二十年间,几乎月月如此,仅仅这一件事,坚持下来也真不容易。况且,每一次转移奶奶,都要摆接风宴,费用都由爸爸妈妈来买单。小软把奶奶想看河的想法告诉了爸爸妈妈。一家人分析来,分析去,感觉摸不透奶奶的心思。等到从大姑家转移至四姑家的时候,小软特意想顺便请奶奶去看河,为此,还把想跟脚吃一顿免费大餐的大姑父给劝了回去。等告诉奶奶,带她去看河的时候,奶奶似乎忘了这个茬。还问:谁说要去看河?看什么河?不去看河,河有什么看头?去你四姑家,我想四妮子了。我不看河!我不想现在去看河。一家人无奈,只得取消带奶奶去看河的计划。小软的四姑细心,勤快,奶奶特别乐意呆在四姑家。等到去五姑六姑七姑八姑家的时候,奶奶就不太心愿去,奶奶抱怨这四个姑姑的心不在她身上。看来孝顺老人,不仅仅要给吃给喝给穿,还得与老人沟通,懂得老人的心思为好。奶奶甚至说,我死了也不托生成他们。小软问奶奶,你想托生成谁呢?奶奶考虑了很长时间,很认真地和小软商量,下一辈子我投胎做你的女儿吧?奶奶似乎心有所寄托了,于是又想到了去看河。

      作者娓娓叙说,采用了烘云托月手法。奶奶始终是“月”,其他人始终是“云”。铺陈写云,须明月在胸;笔笔绘云,实为字字绘月;彩云托月,明月才会愈加显得清辉动人。烘云托月手法,是借助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宋代画家郭熙云:“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腰则更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可见,古人早知烘云托月之妙矣。小说《眺望》,除了成功塑造豁达、开朗、敦厚的奶奶形象,还塑造了贪酒爱显摆的大姑父;行为怪异的大姑;富有爱心的四姑;默默奉献的爸爸妈妈;贤惠的小娟;以及孝顺爱奶奶的小软。正是这些“彩云”,烘托出奶奶这轮“明月”。著名小说家刘庆邦说:“文学的本质是劝善。我创作的目的主要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希望改善人心,提高人们的精神品质。”我想,这篇小说作者的目的,也一定和刘庆邦一样。奶奶生育了这么多儿女,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注定是费尽了心血,劳苦功高。随着年事已高,她在儿女之家,享受到了天伦之乐。春暖时节,恰逢凤凰山桃花节,小软和媳妇小娟,带着奶奶、爸爸、妈妈去看桃花。奶奶终于看到了河,看到了桥,心满意足。第二天,奶奶卧床不起,住进医院,让姑姑们来见面,说自己该走了,振凤等着呢。奶奶享年九十六岁,无疾而终。小说至此,画上了句号。尽管小说中的某些细节,还可以进一步完善。(比如:给姑父捎烟酒,却没提到给奶奶买东西;比如:因为日本鬼子给奶奶抛媚眼,爷爷绷断了琴弦。)但是,瑕不掩瑜。我坚信,奶奶乐观豁达地形象,会深深留在读者心里;两代人的拳拳孝心,会深深留在读者心里。


通联:山东省宁津县开瑞社区二号楼三单元101室         高迎春         邮编:253400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小桥、流水、桃花:


作者: 刘彦林    时间: 2014-7-11 09:26
抢到了暖暖的沙发,欣赏佳作。
作者: 梅园星语    时间: 2014-7-11 09:51
小说的情节固然重要,但是语态也是关键所在,正如高老师此篇述评给人的感觉也是从容,亲切,温馨,韵味十足的享受。
作者: 梅园星语    时间: 2014-7-11 09:56
评论的面目似乎千篇一律的严肃的凌驾于屋顶,当然提炼升华的精髓也可以用另一种形式表达。只要是舒服妥切有理有据就能够让人接纳。
作者: 梅园星语    时间: 2014-7-11 09:57
人物亮相手法:其一,先闻其声法。其二,概括介绍法。其三,描写肖像法。其四,别人引出法。其五,虚实结合法。其六,神奇画面法。其七,诗歌歌唱法。其八,倒叙介绍法。其九,充分表现法。其十,渲染意外法。其十一,描写评介法。其十二,议论略介法。其十三,说明评介法。其十四,气氛烘托法。-----这样的总结让人受益匪浅。
作者: 高骏森    时间: 2014-7-11 12:49
本帖最后由 高骏森 于 2014-7-11 16:11 编辑

文章还未读,倒被图片先吸引了。这图画怎么这么像我中学校园沟渠对面的风景呀。太美了!文章稍后读,问好高老师!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4-7-11 14:41
抢到了暖暖的沙发,欣赏佳作。
刘彦林 发表于 2014-7-11 09:26


谢谢首先阅读!问好。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4-7-11 14:44
小说的情节固然重要,但是语态也是关键所在,正如高老师此篇述评给人的感觉也是从容,亲切,温馨,韵味十足 ...
梅园星语 发表于 2014-7-11 09:51


用第一人称叙述,适合节奏舒缓,言辞有趣。谢谢阅读鼓励。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4-7-11 14:47
评论的面目似乎千篇一律的严肃的凌驾于屋顶,当然提炼升华的精髓也可以用另一种形式表达。只要是舒服妥切有 ...
梅园星语 发表于 2014-7-11 09:56


评论的结构单一了一些,第一要把握主题思想,第二要摸准艺术手法,第三要看出不足。有这三点,足矣。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4-7-11 14:49
人物亮相手法:其一,先闻其声法。其二,概括介绍法。其三,描写肖像法。其四,别人引出法。其五,虚实结合 ...
梅园星语 发表于 2014-7-11 09:57



    写小说,人物出场有先后,出现的吸引人也是必然。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4-7-11 14:55
文章还未读,道北图片先吸引了。这图画怎么这么想我中学校园沟渠对面的风景呀。太美了!文章稍后读,问好高 ...
高骏森 发表于 2014-7-11 12:49



    只是配合文章,贴了这一张。朱颜辞镜花辞树,最是人间留不住。小软带奶奶看的,或许就是这里了。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4-7-13 20:12
春看桃花:

作者: 梁星钧    时间: 2014-7-14 10:48
一口气读下来,流畅之极,散文化叙事评述特征明显。
谈一个“孝心”,谈一个“感动”,使评者有评,读者有读。
作者: 梁星钧    时间: 2014-7-14 10:53
推介+理解+解读
推介得及时。这样的个人化民刊,也许默默发声名不经传,但有了评论和深入解读,顿会生色,至少引人关注。
理解得到位。仿佛发生于自身。我们知道,评者也有过类似的老人,所谓评者同心,不如说感同身受,纯乎那就是自己的事!
解读得细致。非复述故事,而是理解故事,在自己心中重构故事。理论与实践结合,纲目并举。
作者: 微雨清音    时间: 2014-7-14 15:23
小说没看,看了高老师精彩的评论,倒很想看看那篇小说了。
作者: 蝶小妖    时间: 2014-7-14 21:07
读这样一篇评论,无疑又让自己的视野宽阔了许多。在老师的评论里,小妖又学到了很多。感谢!祝福!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4-7-15 12:18
一口气读下来,流畅之极,散文化叙事评述特征明显。
谈一个“孝心”,谈一个“感动”,使评者有评,读者有 ...
梁星钧 发表于 2014-7-14 10:48


呵呵,一眼就看出了重点。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4-7-15 12:18
推介+理解+解读
推介得及时。这样的个人化民刊,也许默默发声名不经传,但有了评论和深入解读,顿会生色, ...
梁星钧 发表于 2014-7-14 10:53


谢谢留言鼓励!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4-7-15 12:19
小说没看,看了高老师精彩的评论,倒很想看看那篇小说了。
微雨清音 发表于 2014-7-14 15:23


这或许就是评论推介的魅力所在了。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4-7-15 12:19
读这样一篇评论,无疑又让自己的视野宽阔了许多。在老师的评论里,小妖又学到了很多。感谢!祝福!
蝶小妖 发表于 2014-7-14 21:07



   谢谢光临阅读支持。问好。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4-7-15 20:51
牡丹扇面: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4-7-15 20:55
高清牡丹扇面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4-7-15 20:58
牡丹扇面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4-7-15 21:00
牡丹扇面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4-7-15 21:02
牡丹扇面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4-7-16 19:42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4-7-16 19:52 编辑

高迎春第三本散文集

高迎春封皮.jpg (219.09 KB, 下载次数: 639)

封皮

封皮

作者: 梁星钧    时间: 2014-7-17 14:17
高迎春第三本散文集
高迎春 发表于 2014-7-16 19:42



    不错!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4-7-17 16:33
不错!
梁星钧 发表于 2014-7-17 14:17


封面题字是中国美协主席何家英,扉页题字是清华美院画家邢亚洲。仅仅有这两幅题字,我就丰收了呢。谢谢欣赏!
作者: 琴若雨    时间: 2014-7-17 19:19
评论的结构单一了一些,第一要把握主题思想,第二要摸准艺术手法,第三要看出不足。有这三点,足矣。
高迎春 发表于 2014-7-11 14:47



    迎春老师总结的这几点很到位,对我们初学写评论者,很受益,来学习老师的评论。问好!
作者: 琴若雨    时间: 2014-7-17 19:24
赞同星钓版主所言,解读非复述故事,而是理解故事,在自己心中重构故事。问好!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4-7-18 13:13
迎春老师总结的这几点很到位,对我们初学写评论者,很受益,来学习老师的评论。问好!
琴若雨 发表于 2014-7-17 19:19


谢谢阅读留言。问好!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4-7-18 13:16
赞同星钓版主所言,解读非复述故事,而是理解故事,在自己心中重构故事。问好!
琴若雨 发表于 2014-7-17 19:24


写评论只能略讲故事梗概,主要点还是要放在评论上。
作者: 刘秀琴    时间: 2014-7-18 14:56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腰则更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烘云托月手法,被高老师的评论文章用得更加娴熟巧妙。
祝贺高老师佳作频频出炉!能者多劳,我们期待着高老师写给孙福新老师的评论文章。向高老师学习问好!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4-7-18 16:12
深得传统评论之精要。评析文字与诸位点评一起赏,益莫大焉!
作者: 高骏森    时间: 2014-7-18 17:07
高老师很能抓住读者的心理,把一篇文章评述的如同一部精彩电视剧的提前预告,勾起读者一双期盼坐等的期待。评论写的风生水起,非常精湛。很是欣赏!
   最近做什么都不是那么方便,迟到的赏析,见谅!问好高老师!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4-7-19 02:32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腰则更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烘云托月手法, ...
刘秀琴 发表于 2014-7-18 14:56


谢谢阅读支持。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4-7-19 02:33
深得传统评论之精要。评析文字与诸位点评一起赏,益莫大焉!
夏冰 发表于 2014-7-18 16:12


谢谢支持,宁津文联已经给你邮寄了第一期、第二期《宁津文艺》,请注意查收。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4-7-19 02:37
高老师很能抓住读者的心理,把一篇文章评述的如同一部精彩电视剧的提前预告,勾起读者一双期盼坐等的期待。 ...
高骏森 发表于 2014-7-18 17:07


谢谢留言支持。人总是不太顺利的时候居多,调整情绪顶一顶或许曙光就在前头。
作者: 若谷    时间: 2014-7-19 07:28
现实中总是太忙,已好久没有时间打开这个网址看看老友了。但昨天看到高老师发在星光文学网的这篇评,我是一定要来看看原版文字的。谢谢高老师如此详尽的点评!
这篇开始被推荐后还是有一些争议的,因为开头确实有些啰嗦,后来也是经朋友们提醒,作者力删,一下就主题明确,有了颇吸引人的开始。所以,好作品是修改出来的。


(不是做广告,只是想让关心此篇的朋友们能看到修改前后的效果。文学是没有界线的!谢谢新、老朋友们关注!)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4-7-20 21:40
回复 37# 高迎春


    谢谢高老师。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4-7-21 19:17
现实中总是太忙,已好久没有时间打开这个网址看看老友了。但昨天看到高老师发在星光文学网的这篇评,我是一 ...
若谷 发表于 2014-7-19 07:28


你说的很对。问好!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4-7-21 19:18
回复  高迎春


    谢谢高老师。
夏冰 发表于 2014-7-20 21:40


不客气。有了书,你就可以写评论了。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4-7-21 19:49
回复 42# 高迎春

嗯,我会努力与大家交流探讨,学习提高。问候。
作者: 梅园星语    时间: 2014-7-21 23:05
拳拳孝心 感动人心-----文心精彩之处,老师题目设计得好,梅园学习了。问好祝福夏安。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4-7-22 09:25
回复  高迎春

嗯,我会努力与大家交流探讨,学习提高。问候。
夏冰 发表于 2014-7-21 19:49

期待!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4-7-22 09:25
拳拳孝心 感动人心-----文心精彩之处,老师题目设计得好,梅园学习了。问好祝福夏安。
梅园星语 发表于 2014-7-21 23:05


谢谢再来阅读鼓励!
作者: 尔涵    时间: 2014-7-22 09:59
拳拳孝心 感动人心——赏析李丰征短篇小说《眺望》写得精点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