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爷爷的传统 [打印本页]

作者: 暴雨迎风    时间: 2014-9-13 07:48
标题: 爷爷的传统
本帖最后由 木门长子 于 2014-9-16 20:50 编辑

  
  春节里整晚的爆竹和烟花昭示了现代的喧嚣和浮华,爷爷说,很多传统的好东西都在这烟熏火燎中灰飞烟灭。
  
  在传统节日里,我和爷爷一样,最喜欢莫过于春节了。小时候过春节,穿花衣,走人户,“又煮萝卜又煮嘎(儿),又放火炮又好耍”。整个村子里的人都放下手里的活儿,分了几派,按男女老少扎推儿,各自可了劲地闹热。
  
  但最热闹品位最高的莫过于我们胡家大院,那不仅是一个热闹的春节,那更是一个民间艺术的大展会。
  
  在腊月二十七,一大早,我爷爷就把那张老古董一般的八仙桌摆在了大门口,桌上摆着笔墨纸砚,第一个光顾的依然是隔壁的张爷爷,张爷爷老远就招呼着,老哥,给我来幅新鲜点的,要颜体,大气一些。好!只见我爷爷提起饱蘸墨汁的大号毛笔,凝神静气片刻,手腕一翻,笔重重地在纸上一顿,于是运笔如行云流水一般,一副七字对联一气呵成。“改革开放政策好,国泰民安家家富”。张爷爷一边用手捻着胡须,一边点头,口里一连喊出三个好字。
  
  自此,爷爷的对联书法表演就算拉开了序幕,有钱的给点纸墨钱,没钱的说一声谢谢随便取一两幅,爷爷呵呵直乐。这个表演要到腊月三十中午家家年饭前的鞭炮声响起才算完结。爷爷是我祖辈父辈里读书最多的文化人,当然也是在乡里有名的文化人,可惜不知为啥学医学了个半途而废,解放后本来进了乡里公干咋又回来做了农民?在我的意识里,像爷爷那样的文化人在当时是人才,虽说不当官至少也能捞个公家人身份,我问过父亲也问过爷爷,父亲是不知道,爷爷只是呵呵一笑了之。在孙子辈就算我是文化人了,于是我在给爷爷打下手时,也手痒露两手,虽然写得拘谨但也工整。爷爷也会喊几句,是个可造之材。可惜我没走那路,我偏就喜欢玩文字。
  
  不要以为这就是我们胡家大院艺术盛会的全部了,转头看,旁边还有另外一桌,那是我大伯妈,几个老奶奶和大婶围着看她剪窗花呢。过春节我们村都有贴窗花的习俗,家家的女人几乎都会剪窗花,但都没有大伯妈剪得精美绝妙。大伯妈教年轻的媳妇将一张红纸在手上灵巧地折几下,然后拿起剪刀,啪啪啪几刀一剪,心急的年轻媳妇抓过展开一瞧,嚯,一个大大的连体双喜字像一团伙似的跳跃,嘴上啧啧称奇。当大伯妈凭借想象凭手势剪出复杂的虎啸山林、龙凤呈祥、年年有余这些精美绝伦的窗花时,在场的无不欢呼出声。大伯妈的手艺是奶奶教的,听说奶奶称得上神剪,可惜伙食团时给饿死了,手艺也失传了。奶奶的手艺来得有点传奇,父亲说解放前爷爷春节前挑米下涪陵,卖了米准备给奶奶买件花衣服,结果遇上了一个剪纸卖艺的,奶奶看得呆了,不走,要学,结果人家要了半旦米钱,奶奶就在那里学了三个时辰,没想手艺学了个八九不离十,连卖艺人也啧啧称奇。爷爷本来也耳濡目染懂一些,可他认为那是女人玩的小玩意儿,不屑学,所以懂些皮毛。有时平常也在我们面前逗弄显摆随便剪个猫呀狗呀兔子什么的,获得一些称赞自得其乐。
  
  写书法的间歇,爷爷就给邻里乡亲展示他的烟杆,陪爷爷坐在阶檐小方桌上的是几个吞云吐雾的老爷爷。桌上摆着十几杆烟杆和一捆上好的金黄色的叶子烟。那些烟杆是爷爷自己手工制作的,有全铜的,有竹杆的,竹杆分水竹、铁竹、罗汉竹,还有青蒿杆、高粱杆、玉米杆、黄豆杆、油菜杆,木质杆的有柏木、泡桐木、银杏、杨槐和橙子树杆的。打造精细,全是弹壳铜皮包裹,样式各异,有龙头型、虎头型、豹子型,如枪,似箭,如笔,像锄。那几天,方圆百里都有人来,有外乡人,有城里人,也有古董行家,还有城里雕塑厂的厂长,他们来或是买一杆收藏,或是把玩一下艺术。那个厂长几乎每年都来,他用每月五千元请爷爷去当技术员,爷爷拒绝了,他说,我都到了耄耋之年,还折腾啥?
  
  后来,我们家里在镇上买了房子,爷爷和我们全家都搬离了胡家大院,我越来越感觉原来村子里的春节那种年味越来越淡了。
  
  爷爷老了,老得拄着拐杖站着像风中的叶子一样颤抖,早已提不动笔了。听说村子里早没人写对联了,有的老人过年时就在街上地摊上买一副印刷的对联贴上应个节气,机械呆板,毫无书法味,有的干脆不贴对联了。大伯妈几年前病逝了,村里再没人剪窗花,于是村里人贴窗花也减省了,过年只烧两窜纸钱,爆一挂鞭炮,常常是一个或是两个孤独的老人端坐桌上面对满桌的鸡鸭鱼肉,唠嗑回味着昔日的春节闹景。
  
  再后来我进了城,爷爷却永远留在了乡下祖坟那块荒地里,他的烟杆分给了他的六个儿子,我父亲要了一杆苦蒿烟杆,我喊了一个古董专家看了一下,他说卖个三五万没问题,我说干脆卖了我挡房子按揭款,可父亲说是爷爷留下的,应该留个念想。那管大狼毫和那个浑身墨黑的砚台归了我,因为大家都说只有我是文化人,有用。
  
  从此,我有了空闲一半读书,一半写字,因为我想捡回爷爷的传统。
  
  每逢春节,我大年三十一早回家一趟,背着爷爷留下的文房四宝,到老家镇子上摆个摊子写半天对联,并打出免费招牌,没想领取对联的人络绎不绝。
  
  那天,我送完对联准备收摊回家,一个胡须花白气质不凡的大爷拿起我的砚台仔细查看了一番,然后说,你这端砚哪来的?我说是我爷爷传给我的。他说,卖吗?我说,你要,送给你吧。没想他说,年轻人,这可是无价宝呀,好像是明代之物。
  
  我吓了一跳,一把夺过端砚,哆嗦着说,你出多少?我最多出二十万。老爷爷捻了一下胡须。原来他是从台湾回乡探亲的,在台湾一直做古董生意。
  
  我回家问父亲砚台的来历,他说不知道,也没听爷爷说起过。我给妻子说了,她要卖掉还房贷,我坚决不肯。
  
  后来端砚终于还是卖了,媳妇离婚,她说要么我给她十万,让我保留砚台,要么卖掉分钱。我没钱,所以还是卖了。
  
  之后,我再也没提毛笔写过字。我和我的儿子都不抽烟,不知爷爷的那根烟杆能否保留下去?我不得而知。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冉令香    时间: 2014-9-13 09:24
沉稳冷静的叙述,是对传统文化失去的痛惜和怀念。
作者: 微雨清音    时间: 2014-9-13 09:28
“最喜欢不过春节了。”暴雨迎风老师,这句话感觉有歧义,可能有两种停顿,一种是“最喜欢不过,春节”另一种是“最喜欢,不过春节”我可能开始的时候就读破了,后来一看内容才知道不是这样。
作者: 李兴文    时间: 2014-9-13 12:09
“最喜欢不过春节了。”暴雨迎风老师,这句话感觉有歧义,可能有两种停顿,一种是“最喜欢不过,春节”另一 ...
微雨清音 发表于 2014-9-13 09:28


结合前文本无大错,不过改成“最喜欢的莫过于春节了”则更好。
作者: 李兴文    时间: 2014-9-13 12:11
一些东西的消失是人力所无法挽留的,唯待时光继续流转,忽复一日此物竟可拯救人心与世界,也许还可以发掘遗产,时光的无情或在于此。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4-9-13 21:01
文字富有情愫,笔触质感朴实,真可谓是左手散文右手小说哈,呵呵。问好。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14-9-14 06:23
一段文学的记忆,生动的文字,拜读。
作者: 诗金    时间: 2014-9-14 08:08
爷爷的传统岂能丢?真“不知爷爷的那根烟杆能否保留下去”?欣赏学习!问好!
作者: 琴岛小丫    时间: 2014-9-14 14:51
沉静道来,却深潜着淡淡的愁绪,这种愁绪并不是单纯地思乡或者回想某些场景、某些物什(如爷爷留下来的烟杆)那么浅显,而是深刻地思考了社会趋前和人心裂变给文化继承、道德品行和认识理念带来的强烈冲击。优美舒缓的文字里流淌着一种呼喊和不甘。学习佳作,积淀内心!
作者: 暴雨迎风    时间: 2014-9-14 20:34
结合前文本无大错,不过改成“最喜欢的莫过于春节了”则更好。
李兴文 发表于 2014-9-13 12:09
谢谢李版主,确实如您所说,应该改改。辛苦了!
作者: 暴雨迎风    时间: 2014-9-14 20:36
文字富有情愫,笔触质感朴实,真可谓是左手散文右手小说哈,呵呵。问好。
敬一兵 发表于 2014-9-13 21:01
写散文我可是门外汉,望敬老师都指点。
作者: 暴雨迎风    时间: 2014-9-14 20:37
沉静道来,却深潜着淡淡的愁绪,这种愁绪并不是单纯地思乡或者回想某些场景、某些物什(如爷爷留下来的烟杆 ...
琴岛小丫 发表于 2014-9-14 14:51

你的用心品读让人感动,知音也!谢谢,辛苦你,多提意见。
作者: 芳菲    时间: 2014-9-14 20:53
文字不长,简单明了地道来一个古董端砚的来历,却含着淡淡的忧伤。
作者: 星语天涯    时间: 2014-9-15 09:10
爷爷还真算是个文化人了,过去在农村能有几个人识字呢。美好而温馨的回忆,欣赏学习。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4-9-15 09:24
喜欢这种传统,与文化文字有关的传统。而这也正是当下农村缺少的。
作者: 澧水寒儒    时间: 2014-9-15 14:44
一方面写出了对爷爷的无限缅怀,另一方面写出了对传统丢失的无奈与遗憾,文字叙述从容朴实,读完令人感怀。拜读,问好!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4-9-16 20:57
竟然有些莫名的忧伤,传统在现代越来越受到冲击,而古老的观念也在需要人们的固守。很多时候,“守”是一种传统的所在,因为世事的不离不弃,因为观念的愈守愈纯。
作者: 暴雨迎风    时间: 2014-9-16 22:46
竟然有些莫名的忧伤,传统在现代越来越受到冲击,而古老的观念也在需要人们的固守。很多时候,“守”是一种 ...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4-9-16 20:57
木门说的极是,感谢点评。问好!
作者: 房子    时间: 2014-9-17 13:42
人物形象鲜活,叙述与描写有着人物承袭的传统文化与习俗的意蕴。
作者: 二哥哥    时间: 2014-9-17 23:27
传统的文化,习俗在悄然的逝去,一些物件的丢失令人叹息,而留传在手的技艺的失去更让人痛惜。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