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为“仁”师,当去“愠” [打印本页]

作者: sgd730820    时间: 2014-10-9 20:58
标题: 为“仁”师,当去“愠”
本帖最后由 sgd730820 于 2014-12-2 09:07 编辑

为“仁”师,当去“愠”                                                                                                                                               ——做一个春风化雨的良师
                                                           

      [摘要]近年来在中小学和幼儿园颇有教师脾气见长的苗头。《论语•学而》第一章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告诉我们一个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不愠”的君子。为师之初,若不能制怒,则师德之不立,学养之难显。动辄发怒,则为师之不尊,为长之不逊,不仅难以服众,更难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殿堂徜徉。

     《论语》中学而第一的首章内容可谓经典中的经典。前辈先学在谈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解释时,似乎大都认为是“别人不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怒,这不才是君子吗?” [27]李泽厚先生说“中国知识分子从来就有这个‘求名’的苦恼。” [46-47]从一般的做人做事的态度上来看,这样的解读似乎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然而,笔者从教十余年来,慢慢悟出另一番滋味来:似乎孔老夫子的这句话并不是说“求名”,反而是在告诫为师者:身为弟子者在不能领悟老师传授的‘道’时,为人师者能够不生气、不发怒,心平气和地耐心“启发诱导”。这样才是一位温文尔雅、春风化雨的君子之师。惟其如此,才能与后面的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启发诱导 等好教师标准一脉相承了。

      所以,我等后学认为此“人不知,而不愠”之“知”亦可作“智”解,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之“智”是同一个意思。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解释为:“别人跟我学习时,没有学会弄懂,我却不生气不上火,这不也是君子之风吗?”

      一、人不“知”——中性之人的常态

     “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着也。”(《白虎通义•性情》) “什么叫智呢?智就是知识。你自己见到的,听到的(事情多了,知识面广了)便不致为一些事所迷惑,还能够从一些小事上推知大事。”所以,智是见多识广的人所拥有的智慧。可是芸芸众生智者几何?

      我们很多时候为什么会不“知”呢?这个命题早就被古人提出来,古代圣贤多,论述也精辟。孔子认为性质 [38] 的清浊之分,谓之智慧,性质清的谓之智,性质浊的谓之愚。孔子首次把人类的智慧分为上、中、下三等。中等智慧的人富于可塑性,可以使之上下;上等智慧的人虽然处在极坏的环境里头也不能埋没他们的性灵;下等智慧的人纵令给予极好的教育,恐怕也难使得他们变聪明。所以他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现代心理智力测量学运用科学的实验手段得出结论,认为只有各占2%~3%的个体属于智力超常和智力低愚者,这两类人实际上是不可以常规的方法教育的;其余的95%左右的个体的智力基本相近,他们是否接受教育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决定性的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发展。

      普通中小学教师所接触到的大多数学生都是普通的孩子,按照古代的标准划分大多是中性之人,即可导而上下的普通人。学校课程中很多的知识,不是所有的学生一点就通一学就会的,而是需要几次三番的详细讲解和大量的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

      在施教过程中,我们应该很清楚他们不是智慧过人的神童,也不是愚不可及的傻瓜。所以,遇到学生们“不知”的情况时,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他们,耐下性子,蹲下身子,放下架子,和孩子平等地交流耐心地讲解。在教师春风化雨般的关怀下,孩子们所感受到的是温暖和亲切,惟其如此孩子们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和老师交流。

      二、师不“愠”——“仁”师之本

      现在有的教师火气是越来越大,动辄口罚,体罚,心罚;不仅罚孩子,还要罚家长。巴西教育家弗莱雷曾说“关上了门的教室,什么都可能发生。”不良教师惩罚学生的种种方式手段,列举出来可谓琳琅满目,触目惊心。相对于涉世未深且心理稚嫩的学生,老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可以说有着绝对的权威。不说那些各种各样的小罚了,就连性侵都可以时有发生。师之“愠”所造成的校园之乱和教育之祸就更是不胜枚举。如此看来,“愠”毒何其深也。

      “愠”:怨恨,愤怒。怨,是人遇到不顺心、不如意或是受阻碍的事情而产生的不满情绪。怨恨是由怨生恨。怨气过多就会生长成恨。它是人的正常情绪。和喜怒哀乐等情绪一样。它是心灵的自我毒害,它产生于对某种内在情感爆发的有节制的隐忍和伪装。曾几何时,有些教师慢慢地中了这种蛊毒。然而,教师一旦中毒所毒害的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更有那些无辜的学生。

尼采赞赏佛家的“以德报怨”思想;孔子说做一个君子之师要“人不知而不愠”。其实这些内在情感的爆发原本是人类天性的自然构成。能够化解怨恨,是一种高尚的修为。

      在今天看来,上课过程中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或在接受信息不畅通时,老师就很有可能产生一种心理焦虑。如果再三讲解,学生仍然不能领会,就有可能会情绪升级:生气或发怒。这虽然是正常人自然而然的心理反应。但是,要想做一个好教师,就得克服这种心理反应,“人不知,而不愠”做一个不愠之师。

      不愠之师,纵观古今,委实不多。真正做到的人,屈指可数。孔子最初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是因为自己也曾“愠”过 [65~68]。故而,才可能在一开始就提出这个严肃的问题。由此可见,做一个人师之难。笔者从教十三年之久,初期做班主任时,年纪在三十岁左右。那时,非但“愠”,还曾经对学生实施过体罚,以武力压服调皮捣蛋的学生。那时候,校长不但不批评教育体罚学生的老师,反而鼓励教师对待学生要既严且狠,对所谓的“坏”学生要狠揍,如果出了事由学校顶着。现在想来真的有些后怕。由当初的沾沾自喜,到现在的战战兢兢,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法西斯,什么是春风时雨。然而,以前被我粗暴对待的学生,已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真是悔之莫及。

      三、“知”而不“愠”——君子之师

      古人的智慧穿越二千五百多年的时光隧道,使今天的我们仍然能够从古圣先贤那里获得宝贵的经验和及时的提醒。当老师们都摒除“愠”了,增加了“知”,成为了既智且仁的君子之师,那么今日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何愁不能顺利进行?
既有智慧又有修为是老师们的理想追求。更是莘莘学子和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们的殷殷期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都是普通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自然会有情绪。然而,如果情绪能够发泄,就不大可能形成怨恨。非教师职业的人,可以发牢骚,逞口舌,甚至还可以吵架。但教师不能如此,否则就不配做一个好老师。那么究竟该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愠”,平复下去呢?首先就是教师自己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自己的修养能够做到心态平和,外刚内柔,威而不猛,刚而不厉,像孔夫子那样循循然而善诱人。如此一位“不愠”君子师才是人师楷模。然而,修炼到这种境界谈何容易啊。

      蔡礼旭老师说:“中国字里面含有老祖宗的智慧,我们要把这个真正的智慧好好研究,好好拿过来用。我们看一下,“怒”是会意字,一个人发怒的时候,心变什么?变奴隶。变谁的奴隶?变你坏脾气的奴隶,它要你往东你就得往东,要你往西你就得往西,等发完脾气之后,“我怎么会干出这种事来?”因为你已经被奴役了,你已经无法主宰你自己。所以不能继续怒下去,要转成什么?“恕”。你看这两个字就差这么一点点,把这个棱棱角角削掉了变什么?宽恕。这个“恕”字我们看一下,一个“如”,一个“心”,叫如其心,叫同理心。如其心,就是你从他的角度来看,你就能原谅他了。我们教很多学生,看他的行为实在是很生气,但是一去了解他的家庭状况,我们的怒气马上压下来。不只压下来,提起来的是觉得他很可怜,这个时候你就能体谅他的苦,能够包容他的过失,就是宽恕的态度。所以怒不能用压的,要包容,进而懂得去帮助他,感化他。”

      儒释道三位一体。一般道场入山门第一座建筑—天王殿的正中,多供奉着弥勒菩萨的应化身—布袋和尚的形象。他的意思是教导人们:进入佛门的第一个条件便是要有平等心和喜悦相,要用宽容大度对人对事。老师跨入教室之前也应该平心静气,调整心态,面带微笑,方能面对一室渴望的眼睛。假如自己的修养不够怎么办?那就要想方设法磨炼自己的性格,改掉旧日的脾气。那就得多学学弥勒佛 把自己的肚子撑大一点,“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只有大到容下所有求教于你的孩子,才是有心胸的好老师。

      荀子云:“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智,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韩愈在《师说》中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不必如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学生只是在某些方面暂时不如老师,在另一方面或从长远来说则极有可能超过老师。既然人们闻道有早晚,在学业与技能上各有所长,那当然是闻道在先,学有专长者可以为师。学生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不断的提高,在某些方面会有独到之处,甚至有所建树。那老师也可以反过来向学生学习。基于这一点,从发展的眼光看,教师的一时之怒真的是非常之可笑。

      结语:既然从事了教育这个神圣的职业,那就必须让自己高尚起来,做一个君子之师。然而要做一个君子师,必定先要从“不愠”做起。只有不把情绪带入教育教学中,才有可能做好教师这个职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如果把医生比作人类生命的工程师,那么当医生面对病人和病毒、细菌甚至血肉模糊的场景时,他就不能有恶心和畏惧的情绪。在他们的眼里,只有生命至上和时间的宝贵。在诊断治疗时抛开一切情绪化的干扰,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手术和治疗,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同样,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和纯洁的心灵,教师就不应该带有怨怒和愤懑。更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以智商的高低区别对待:易教而喜,难教则怒。而是用一颗公平仁慈的爱心去和孩子做心灵的沟通;用温和慈祥的目光去温暖和激励孩子勇于挑战自我,奋发向上。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穆博烨    时间: 2014-10-10 11:03
欢迎新朋友光临!赏读,文章写得不错,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可共在职的园丁们学习和借鉴。欢迎常来,问好!另外,我为你编辑了一下,你懂的!
作者: sgd730820    时间: 2014-10-15 07:56
多谢老师的指点!
作者: 夜莺    时间: 2015-7-14 18:06
hao wen !
作者: 糖葫芦    时间: 2015-7-16 16:48
本帖最后由 糖葫芦 于 2015-7-16 17:04 编辑

无知也不要计较,当以识见相知。
中庸如果一点道理都没有,谁会理睬它。
不过都是人琢磨的做人道理,也就是相通的,如果孔老二有朱元璋的骨气,想必中庸就能集众之力而逐天下之雄鹿了。
因为他温和,所以中庸只得柔弱。文弱而君子,居住而不恶,能兴旺住行。
有文官爱国不屈,还是情感壮盛的缘故。如果和孔子一般
,国不待丧,遇事不利,就已经出奔了。
是以儒家只能养息而不益开拓啊。

作者: lztx2015    时间: 2015-8-9 13:49
有道理:lol:lol:lol
作者: sgd730820    时间: 2015-8-11 08:37
lztx2015 发表于 2015-8-9 13:49
有道理

感谢来读,问好朋友!

作者: sgd730820    时间: 2015-8-11 08:37
糖葫芦 发表于 2015-7-16 16:48
无知也不要计较,当以识见相知。
中庸如果一点道理都没有,谁会理睬它。
不过都是人琢磨的做人道理,也就 ...

感谢葫芦兄来读,呵呵
作者: 糖葫芦    时间: 2015-8-11 10:30
sgd730820 发表于 2015-8-11 08:37
感谢葫芦兄来读,呵呵

我真是鲁班门前弄大斧子了,开心
作者: 王淼之    时间: 2015-8-25 13:01
既然从事了教育这个神圣的职业,那就必须让自己高尚起来,做一个君子之师。然而要做一个君子师,必定先要从“不愠”做起。只有不把情绪带入教育教学中,才有可能做好教师这个职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如果把医生比作人类生命的工程师,那么当医生面对病人和病毒、细菌甚至血肉模糊的场景时,他就不能有恶心和畏惧的情绪。独立思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