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山在,庙在,神就在 [打印本页]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4-10-10 09:18
标题: 山在,庙在,神就在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41 编辑 <br /><br />

                          山在,庙在,神就在
                                                                                                                               于文华

         临走,依依不舍再回首,远远瞥一眼,昌林山幽静清爽的倩影,犹如画面般,被永久定格在脑中、心中——连同那些亭台楼榭、那些神灵遗迹……
      出县城东行约200里,有处风景旖旎、神清气茂的山,名唤昌灵山。因唐宋时建有文昌宫和灵隐寺而得名。虽近在咫尺,却因各种机缘,未见其“庐山真面目”。但,我知道,那山,矗立了千百年,山势西高东低,山形聚集挺拔,素有“西北小武当”、“小庐山”之称;那庙,高低错落,能工巧匠,依山势地貌而巧夺天工,“儒释道”三教相融共存,大小几十余处,几度兴废——经济繁荣,就香火袅袅,庙宇红火;生灵涂炭,兵火地震,就坍塌破败;那神祗,却因有了庇护的所在,有了香火的侍奉,在人们心中有了某种寄托、某种崇拜,而被人津津乐道,演绎出多少故事传奇……不免心中常欣欣然神往。说归说,心中不免窃想:地处山多水少的河西内陆,风景再秀丽、建筑再宏伟,只怕是华而不实的美妙说辞。
     中秋节前,逢邻县文友提议,加之多次路过,唯远远眺望一番,徒添醒里梦里神往中的失望。遂下定决心,陪同前往一游,藉此也了却平生憾意。看那山是否平地而起,俊秀独特?那庙果真,参差错落、气度恢弘?那神灵究竟有何奇特,能“祷尔于上下神祗”,每年5、6月吸引临近县区众多游人观赏?
      去的那日,早上天阴沉沉的。打电话给对方,说:天雨,改日再去如何?想这么多年过去了,烟雾缭绕中,仅肉眼远望,影影绰绰的飞檐流角、红柱绿瓦……好不容易逮住颇为难得机会,怕这一耽搁,不知再要等到何年何月?就劝对方:来罢,就当是雨中登泰山,岂不更有情趣?!
      出发时,清清凉凉的丝丝秋雨,不时漂浮下来,衬出晚秋的股股凉意。路旁的麦子不见了踪影,秋庄稼因雨水充足,长势喜人——低矮的土豆,墨绿色的叶片葱葱郁郁;高挑的玉米,亭亭玉立出蓬蓬勃勃的生机与活力。那雨却像跟我们捉迷藏似的,走一阵,歇一阵。车走的慢,雨的阵脚追的也慢;车走的快,雨撵的更快!等我们赶到昌灵山脚下,一阵急雨“噼噼啪啪”从一堆黑云中砸下,路面顷刻荡起层层涟漪。盈手可握的昌林山,云山雾罩,更显其神秘、清逸。难道真的与昌林山无缘得见?
      一车人一时默默不语。走,既到庙门前,不拜谒一遭,岂不无功而返。冒雨打伞,从平缓的山脚,沿陡峭的水泥台阶,向最近处的庙宇攀援而上。西南面连绵起伏的山,属祁连山高寒原始次生林,参天而立的青海云杉、苍翠欲滴的油松、挺拔巍峨的山杨……连绵起伏,眼前碧波荡漾,高低错落,挤挤挨挨的树们恣肆纵横,林密蔽日,山映树,树依山,眼前凸显水乡江南才有的苍翠景象。山风吹过,迎风摇曳,婀娜多姿,向远方延伸而去。这么齐整、这么翠绿、这么繁多的树,长在山清水秀的南方,在天水以东的陇南……谁都不会惊诧。而在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的西北,眼睛里司空见惯的是光秃秃的土山,是杂草稀疏的荒滩,是连绵起伏的沙丘,眼前连片成林、长势茂密的苍松翠柏,移步换景的风景、雕梁画栋的建筑,令人遐思的传说、叫人神往的故事……就不能不令人心中油然而生某种快意。人,不过是世间浊物,只消看看哪怕其貌不扬的一棵小树、哪怕弱不禁风的一株弱草、哪怕低矮纤弱的一朵野花,会低下高贵的头颅,对自然心生敬畏!它们,在阳光下、微风里、细雨中,摇曳、枯萎、生长、败落。清爽秀丽的枝叶,盘根错节的根系,与脚下的泥土私相授受,吐故纳新,滋润祥和着着这一方世界,呵护、庇佑着这一片神灵。无怨无悔,不喜不怒,给风就长,见雨就乐,谁不说是一种造物的幸运、一种自然的造化。
     脚下是一条并不宽展,却蜿蜒曲折的石阶路,层层叠叠,依山势蜿蜒而上。一看就知是专为游人铺设的。走了不过一袋烟功夫,云散雨停。适时而来,适时而去。被清凌凌雨水沐浴过的昌灵山,像一块天然翡翠,仰置于喧嚣红尘之外、挺拔高山之上。清亮无尘的昌灵山,朦胧空灵的昌灵山,又像是一幅水墨晕润的山水国画,徐徐展示在人面前,更像是一首飘逸灵动的诗歌,让风儿唱出来,让溪流弹出来,让树木绘出来……
     山峦间,不时隐约可见的座座小庙,静坐在光阴深处,闲淡而悠然;禅意的风,随意溜达着,悠闲而从容;不时有几只鸟儿,闲闲飞过,显得淡雅而平静。
     人诚则有缘,心静自然真。许是有缘,许是有谁引领,冥冥之中,不觉已到“羣靈觀”(群灵观)。大门上一副对联,写的是:“入真门秉真心参透真玄真自在,来妙理达妙境展开妙道妙神通”,横批为“道法自然”,几个人对上面的繁体字辨认了半天,也不知是何处建筑。进庙中,才知主殿是文昌宫。里面祀奉的文昌帝君,宰功名禄位之神,一直受历代读书人的崇奉和信赖。两旁祀奉的“天聋地哑”两位侍童,据说是防其泄露天机,有意让他们闻者不能言,言者不能闻。几位文人墨客一一虔诚跪拜,默默在心中祝福众生安详,一切随心。
     名山大川,游者众多。那年去曲阜,抽空拜神往中的泰山。去时未看天气预报,到山下,不觉细雨霏霏。想西北来此地,一千多里地,这次不登,不知要到何年何月。遂置办了雨衣、雨伞等雨具,坐缆车至半道。雨虽说越下越大,满上的人,却一拔一拔,三五成群,到处都是衣着各异,话语有别的各地游人。丝毫未减半点游兴。山上风大,气温骤降。出门前穿的体恤衫,让人冻得发抖。没办法,又花几十元冤枉钱,置了件厚绒衣,才暖和了许多。到南天门,虽雨大风急,但烟火袅袅,罄钟声声,四合院里挤满了游人,每个大殿里都人满为患。天南海北的人竞相来拜,香火岂能不旺?而地处偏僻之地、贫乡僻壤、寂寞山乡的昌灵山,一年四季除了六月六和几个有数的朝拜日,来此一游的人寥寥无几,维持运转都难以为继,如何有大的发展?
     声名远播之山,人文积淀必深厚。在玉皇阁前,老远就见一对伫立的梅花鹿,屏声静气,侧耳倾听,那份专注、那份认真,不由人驻足观望——原来这大有讲究,来山上庙前多时的梅花鹿,每每闻听讲经论道的声音,心有所动,神有所牵。旦遇经会,必卧听经文。久而久之,竟得道升天,肉体化作岩石,永远静卧玉皇阁门外,朝朝暮暮,听经如故,成为一种美丽动人的景致。离此不远处,有棵千年古柏,往远里说,比不上曲阜孔庙中的那么伟岸;往近处论,比不上武威雷台那么森然,但谁有谁的特质,谁有谁的运命。虽树冠仅十来米,树身挂满了红布条,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粗壮挺拔、枝叶繁茂,躯干有些苍老、古旧、干枯,但它历尽沧桑,走过千年风雨,虽一身风尘,却显得如智慧老者一般从容、慈祥、宁静、开泰和悠然,依旧散发出生命活力,不由人赞叹生命的顽强!
    漫步寥落静寂、清幽空灵的祖师殿、磨针殿、舍身崖,聆听声声磬音、阵阵林涛,不觉百感交集。我仿佛看见了千百年间那殿阁庙宇参差林立、香火异常旺盛的热闹图景。悠扬浑厚的暮鼓晨钟中,虔诚的佛家弟子们集结这方佛门胜地,专心致志,勤习佛理。袅袅的烟霞混合着浓郁的烟火味道,四处弥漫。络绎不绝的游人驻足观望,欣赏赞叹,流连忘返……走走停停,满眼的缤纷苍翠使人精神旺盛,丝毫感受不到一丝倦意。见祖师殿空空如也,刚要踏进庙门一脚,不料想却从里面发出人声——惊吓中的我抬头一瞅,原来有人在顶上描油彩。一枝一叶,一瓣一花,在他的笔下,栩栩鲜活起来,长出花苞、长出荷叶、长出尘世里生命的影子。
    那一天,我一步一个台阶,以一个游者的身份,一个冷静者的姿态,在历史的通道中,在时间的罅隙里,在昌灵山的一树一草一砖一石间走走,看看,想想。站在南天门上,向北眺望,但见浩茫的腾格里沙漠绵延千里,近处的引黄灌区阡陌纵横。长天在上,凡尘在下,中间,我们似乎真的是无根无宿的漂游之物。平日里多次眺望中的神山,此刻就匍匐在脚下。而素常身处的尘世,却成了渺茫远景——大龙沟、小龙沟两山山体,恰似两条盘踞苍茫大地的卧龙,而山下,不远处沟壑相间的莽原,状若条条游龙,摇首摆尾,活灵活现,竞向山脚中母亲怀抱,奔涌而来。再远处,烟雾缭绕的,是滚滚红尘,是一个个人烟茂盛的村落。
     心静,方可品味自然之钟灵毓秀;淡定,才可享受生命的潇洒从容。这个俗气的世界,谁都追逐热闹。一些旅游景点,人碰人,人挤人,反观这里又有些冷清,随时可停留、驻足。这里外来佛的淡泊和随缘,本土道的清静和无为,儒家的相溶相汇,融为一体。最高处的三清殿,据说是道教的主殿,类似于佛教中的大雄宝殿。殿中供奉的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左)、太清道德天尊(右)。元始天尊手拿红珠,象征红元时代,灵宝道君手拿太极图,象征混元时代,太上老君手拿扇子,象征太初时代。
    平凡而静默的昌灵山,素朴而清幽的昌灵山,每一处、每一地……都有优美动人的传说,都是神灵的化身。不说舍身崖的险峻、娘娘殿的灵验,也不说磨针殿的神奇、百子洞的追捧,不说玉皇阁的壮观、魁星楼的传说,不说打掉嘴的石狮子、横卧路旁的包公石棺,更不说终年积水天生池、状如棋盘的不老仙台、六月结冰的山间清泉,单说说山上有个百草神岭,长满艳丽多姿的花卉、名贵奇特的中药、灵验救人的神草,就足以令人称奇——它们守候在阳光温柔的抚摸里,静默在山风淋漓的穿越里,沉醉在人们欣然的眺望里——用执着的守候,证明着对大地子民亘古的忠诚和感恩。我知道,人们心中有一种超越宗教的文化启悟、一种承载历史的灵魂信仰。战火能烧塌庙宇,地震能摇毁楼榭,人为能摧残建筑,但,只要山在,庙就在!因在我看来,世间所有的山,都是有灵性的。每座山都有神灵庇佑着。
    我更知道,见与不见,山在那里,庙在那里,神就在那里。走进,遇见它,拜谒它,感觉树的茂密、幽静,庙的精致、奇巧,神的奇特、魅力。纵然心中澎湃、悸动,纵然感念万千,那山、那庙、那神永远矗立在那里。阳光明媚也罢,凄风苦雨也罢;严霜冰雪也罢,风和日丽也罢,它们一直居留在此——树是它们的子民,花是它们的后代,神祗是它们的庇护。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abbr_bb67f866a1dd70e0d3ad8aae96d85485.jpg (225.37 KB, 下载次数: 566)

abbr_bb67f866a1dd70e0d3ad8aae96d85485.jpg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4-10-10 11:07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41 编辑 <br /><br />问好于老师,久不见了哈!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4-10-10 11:37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41 编辑 <br /><br />调进文化馆,想好好写些东西,一个群众路线,忙的焦头烂额,国庆抽空写就一篇新作,还望各位版主及文友不吝赐教!问好!

1(41).jpg (139.09 KB, 下载次数: 532)

1(41).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4-10-10 11:38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41 编辑 <br /><br /> 谢谢长子版主第一时间的欣赏,请多多指教!祝福快乐。
    调进文化馆,想好好写些东西,一个群众路线,忙的焦头烂额,国庆抽空写就一篇新作,请版主多多批评指导!

4c1194cfx9766e9c92982&690.jpg (225.29 KB, 下载次数: 467)

4c1194cfx9766e9c92982&690.jpg

4c1194cfx9766f7602858&690.jpg (214.53 KB, 下载次数: 445)

4c1194cfx9766f7602858&690.jpg

作者: 夏日荷风    时间: 2014-10-10 11:40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41 编辑 <br /><br />缜密的文字  充盈的情感
问候朋友,久不见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4-10-10 11:55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41 编辑 <br /><br />     谢谢荷风文友的点评与问候,请多多指教!
    另外,我们县的文艺刊物《古浪文苑》想扩大版面,向外征稿,请抽空赐2--3篇稿,也发50元稿费,支持一下好吗?

4c1194cfx9766ef172b9e&690.jpg (221.73 KB, 下载次数: 460)

4c1194cfx9766ef172b9e&690.jpg

作者: 李兴文    时间: 2014-10-10 13:00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41 编辑 <br /><br />人对神灵的敬虔的确应该上升到心灵的高度,而不应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膜拜和祈愿。人的欲念与宇宙精神的和谐统一是促成人生活的精神性基础,神灵,应该是人对待自身和世界的精神投射。
语言较前更加沉稳、凝练,语境趋向含蓄、深沉。
欣赏新作,问候文华!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4-10-10 16:18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41 编辑 <br /><br />心怀敬畏,文字便有了低姿态。
祝贺文华兄进入文化馆,可以安心做喜欢的事。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4-10-10 17:27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41 编辑 <br /><br />   谢谢兴文版主的肯定及厚爱,好久不写文字,感觉有些生疏……怠慢了各位文友,没有好好学习,赶不上步伐了。据说群众路线10月底结束,总算可以解脱了。祝福快乐,问好文友!

93f54cf9hcc7aee093df8&690.jpg (214.24 KB, 下载次数: 477)

93f54cf9hcc7aee093df8&690.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4-10-10 17:47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41 编辑 <br /><br />向各位文友上传几张照片,增加直观印象!

4c1194cfx9766ef172b9e&690.jpg (221.73 KB, 下载次数: 448)

4c1194cfx9766ef172b9e&690.jpg

4c1194cfx9766ff5cd1c7&690.jpg (186.15 KB, 下载次数: 440)

4c1194cfx9766ff5cd1c7&690.jpg

作者: 运涛涛    时间: 2014-10-10 18:43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41 编辑 <br /><br />题目中便隐隐蕴含了一种精神力量。


作者: 李晓萍    时间: 2014-10-10 19:29
心静,方可品味自然之钟灵毓秀;淡定,才可享受生命的潇洒从容。拜读于老师抒情浓郁的笔触,感受山、神、庙的神奇。
作者: 从容    时间: 2014-10-11 08:24
我更知道,见与不见,山在那里,庙在那里,神就在那里。走进,遇见它,拜谒它,感觉树的茂密、幽静,庙的精致、奇巧,神的奇特、魅力。纵然心中澎湃、悸动,纵然感念万千,那山、那庙、那神永远矗立在那里。阳光明媚也罢,凄风苦雨也罢;严霜冰雪也罢,风和日丽也罢,它们一直居留在此——树是它们的子民,花是它们的后代,神祗是它们的庇护。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4-10-11 08:29
回复 11# 运涛涛

    谢谢文友厚爱,祝福快乐!

4c1194cfx9766f202cfd6&690.jpg (205.26 KB, 下载次数: 475)

4c1194cfx9766f202cfd6&690.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4-10-11 08:31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4-10-11 08:34 编辑
心静,方可品味自然之钟灵毓秀;淡定,才可享受生命的潇洒从容。拜读于老师抒情浓郁的笔触,感受山、神、庙 ...
李晓萍 发表于 2014-10-10 19:29


    感谢晓萍文友的鼓励及提读欣赏,祝福快乐!

4c1194cfx9766e9c92982&690.jpg (225.29 KB, 下载次数: 443)

4c1194cfx9766e9c92982&690.jpg

作者: 夏日荷风    时间: 2014-10-11 08:33
回复 6# 于文华

行。咱们互相支持。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4-10-11 15:41
因游而有的畅想,道家思想的真实感悟,景与人文之间的默契相连,让一座山有了神彩和精神,这也许就是心性的抵达吧。
撇过头,这个“撇”字是方言吗?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4-10-12 10:46
因游而有的畅想,道家思想的真实感悟,景与人文之间的默契相连,让一座山有了神彩和精神,这也许就是心性的 ...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4-10-11 15:41


    这个字有的方言土语的意思,就是有有点不舍地撇一眼……要是不大好,就换个字眼?
   再次感谢长子版主的提读及提出的宝贵意见,非常感谢,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4-10-12 10:46
回复  于文华

行。咱们互相支持。
夏日荷风 发表于 2014-10-11 08:33

    相互学习, 多多支持!问好,祝福周末快乐!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14-10-12 19:33
心静,方可品味自然之钟灵毓秀;淡定,才可享受生命的潇洒从容。这个俗气的世界,谁都追逐热闹。一些旅游景点,人碰人,人挤人,反观这里又有些冷清,随时可停留、驻足。
喜欢这种静。赏读于老师的新作!
作者: 二哥哥    时间: 2014-10-12 20:11
从西北到山东,领略了不一样的地貌和风情。山在,庙在,神就在……人行远了。遥祝甘肃的文友快乐
作者: 欣欣向荣    时间: 2014-10-13 10:20
见与不见,山在那里,庙在那里,神就在那里。走进,遇见它,拜谒它,感觉树的茂密、幽静,庙的精致、奇巧,神的奇特、魅力。纵然心中澎湃、悸动,纵然感念万千,那山、那庙、那神永远矗立在那里。阳光明媚也罢,凄风苦雨也罢;严霜冰雪也罢,风和日丽也罢,它们一直居留在此——树是它们的子民,花是它们的后代,神祗是它们的庇护。
学习并问好
作者: 川媚    时间: 2014-10-13 10:30
题目就有一种哲理性。学习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4-10-14 09:09
因游而有的畅想,道家思想的真实感悟,景与人文之间的默契相连,让一座山有了神彩和精神,这也许就是心性的 ...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4-10-11 15:41


    想了想,感觉用的不妥,已做了修改……多谢提读欣赏,问好远方的朋友!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4-10-14 09:40
心静,方可品味自然之钟灵毓秀;淡定,才可享受生命的潇洒从容。这个俗气的世界,谁都追逐热闹。一些旅游景 ...
范廷伟 发表于 2014-10-12 19:33


   感谢廷伟文友的热情鼓励及支持,问好朋友!祝福快乐!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4-10-14 09:40
从西北到山东,领略了不一样的地貌和风情。山在,庙在,神就在……人行远了。遥祝甘肃的文友快乐
二哥哥 发表于 2014-10-12 20:11


   谢谢二哥的鼓励及提读,祝福快乐!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4-10-14 09:41
见与不见,山在那里,庙在那里,神就在那里。走进,遇见它,拜谒它,感觉树的茂密、幽静,庙的精致、奇巧, ...
欣欣向荣 发表于 2014-10-13 10:20


    谢谢欣欣向荣文友的夸赞及鼓励,祝福开心每一天!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4-10-14 09:42
题目就有一种哲理性。学习问好
川媚 发表于 2014-10-13 10:30



    谢谢遥远的山清水秀之地的川媚文友的提读欣赏,祝福快乐!
作者: 秦时明月    时间: 2014-10-14 18:13
已经很久未来中财春夜听雨,向于老师问好!学习了!
作者: 澧水寒儒    时间: 2014-10-15 10:56
在移步换景中展现事物的特征,同时表达内在的思考,文字笔调趋于阔大,苍凉,一切景语皆情语,读来引人思考,久不见,拜读,欣赏,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4-10-15 11:41
已经很久未来中财春夜听雨,向于老师问好!学习了!
秦时明月 发表于 2014-10-14 18:13


    前一阵子单位事情多,忙于群众路线的材料,现在活动接近尾声,可以写点自己的东西了……
   谢谢来自远方文友的问候及提读欣赏,祝福快乐开心!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4-10-15 11:44
在移步换景中展现事物的特征,同时表达内在的思考,文字笔调趋于阔大,苍凉,一切景语皆情语,读来引人思考 ...
澧水寒儒 发表于 2014-10-15 10:56


     谢谢寒儒版主的点评及夸赞,谢谢欣赏及挂念……也许,忙过这一阵子的群众路线,就可以专心写点自己的东西了……这几个月材料写了好多,都是废纸片,完了就成了废纸,只有自己的文字永远是自己的。
     谢谢欣赏,祝福快乐!多多提些宝贵意见?
作者: 刘柠柠    时间: 2014-10-19 22:00
还可以发图片啊,我还不会呢。
学习于老师大作,问好。
作者: 南山菊    时间: 2014-11-14 07:00
好久没来,久违了,很是想念中财的朋友们!
作者: 李华新    时间: 2014-11-14 15:45
世间所有的山,都是有灵性的。

很精彩啊!
作者: 清风盈袖    时间: 2014-11-14 15:54
娓娓道来,既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又文笔雅致,耐人寻味。问候于老师
作者: 文珺    时间: 2014-11-15 07:06
再读,一切愰若眼前。昌灵山的奇秀,美妙和大自然的恩赐,给于老师的文字染上了一种神性的光彩。而浸透在期间的思想的火花,更增加了文字的灵性。学习问好!致冬安!
作者: 川媚    时间: 2015-8-12 19:37
人文景观,是人与自然的契合与交融,融注其中的感情,也使其更加深沉,厚重。学习问好
作者: 静默的百合    时间: 2015-8-12 20:29
那山、那庙、那神永远矗立在那里。阳光明媚也罢,凄风苦雨也罢;严霜冰雪也罢,风和日丽也罢,它们一直居留在此——树是它们的子民,花是它们的后代,神祗是它们的庇护。

美图与佳作一起欣赏,确实,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对山有着如此敬怀之意的人,一定是位仁爱之人。问好于老师!
作者: 朱竹    时间: 2015-8-12 21:07
题目就很具有神韵!层层递进娓娓道来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