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说事儿 [打印本页]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4-10-10 18:25
标题: 说事儿
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14-10-10 18:26 编辑

  说件事儿。
  
  教师节的时候,领导来个电话,说新华社的记者要来采访我们家某个偏远学校,要咱们做好接待工作。
  
  这么个穷乡僻壤,哪里见过新华社的记者?新华社哎,该多大啊,地球人都知道的,没准奥巴马和潘基文都看新华社的文章哎!在一个见到最大的官通常不过是分管副乡长的地方,忽然来了一个新华社记者,百年不遇啊!
  
  而且是到的学校,那更是教育的光荣啊,怪不得都说国家重视教育呢!你看没有人去采访党委书记吧!有些教师喜欢发牢骚,说公务员给奖金而教师没有不符合《教师法》。就是一场误会啊,新华社的都来了,精神上多重视啊,还不满足?
  
  物质和精神哪个重要?傻啊,当然是精神更重要。花钱能买到太阳底下最光辉的字眼吗?切!
  
  学校的校长接到电话之后,诚惶诚恐,从电话放下之后,就开始捯饬校园了:请一批小工把里面的杂草锄尽,班级也都收拾收拾,再次确认一下教师的工作是否认真规范,招呼一下孩子不要乱说话,不要围堵,该干嘛干嘛。第一天觉得尚有欠缺,第二天五点钟开始,继续捯饬。尽管细雨蒙蒙,那也得顶风冒雨,和迎接新华社记者那颗激动的心思相比较,淋点雨算什么呢?
  
  那个校长每隔一会儿打我一个电话,让我随时告诉记者的路程。我头一天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喝多了,早上在床上赖着不想起来。被老婆一脚踢起来了,新华社记者今天来哎,还不快点上班。我二百八十个不情愿,还是磨磨蹭蹭地爬了起来,心里抱怨着这素未谋面的记者大人实在是不合时宜地骚扰了我的睡眠。
  
  按照事先约好的,我在路边等电话,却意外地等来了下雨。俺经常服侍人,有经验。比如给领导拉车门、泡茶斟酒、轻车熟路,还有领导走在前面,俺一定往后站,双手后背,腰挺得倍直。比如,这个时候我知道必须得买一把伞,以免让领导淋雨啊。这不人家还没有来不是,自己先享受着再说。可就等我准备撑伞的时候,“咔嚓”一声,一辆白色的轿车停在我身边,刚好这是个低洼的地方,里面已经收集了不少无根之水,一堆碎玉般的污水点在我刚刚换过的西裤上轻松地来了一副写意画。我哈腰进了车,双腿并紧,生怕自己占的空间过大,影响记者们胳膊大腿的自由发挥。
  
  车上原先只有三个人,两个是我们市里报社的,还有一个就是新华社的。市里的一个是文字记者,我们打过两次交道,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于是,我也只能继续不认识他;另外一个扛照相机的兼驾驶员。而坐在我身边的那个就是新华社的记者,很年轻的一个小伙子,言语很溜,长得精神,普通话也不错,一路上问这个、问那个,咱也只能生硬地接话。车子就在断断续续的言语和曲曲折折的山路不紧不慢地向着目的地开去。
  
  言语不顺畅倒不是因为我们口拙。当老师的,不至于。可以我得留意啊,这不是酒桌上的胡侃海吹,这是在和记者对话。要是自己一不小心一句话能让记者给抓住了,没准就能让人家断章取义,引火烧身。必须始终要清楚,言多必失,毕竟一个小办事员的抗击打能力是很弱的。
  
  其实,我一开始就知道,这个新华社记者只是一个摄影记者,来的目的也就是拍几张照片。然后通过照片向大家展示我们的学校是多么的袖珍,我们教师的多么的敬业,精神多么多么崇高。他是来歌颂教师的留守精神和职业品性的,也算是给第三十个教师节的一个礼物。话是这样讲,但是小心驶得万年船,所有的预案都不能包括“意外”这条。这样的例子之前也有过,前几年也是一个采访,我奉命牛皮糖般地沾着一个老师,他以为我是在陪他聊天,还有点惊喜。他哪里知道,我这是在耗他啊!我前脚听说记者事情完了,五秒之内就闪人,那个老师还傻乎乎地反应不过来,意犹未尽——我才懒得陪他玩呢!嘿嘿。同样的道理,我始终跟在这个新华社记者的后面,表面是陪他,实际上是在监护他,当然,更主要的是监护着老师们不要乱说话,不过做的样子是在为记者撑伞。
  
  校园以他特有的萧条迎接着我们一行四人,空荡荡的校园几乎像时间被凝滞着。穿过长长的过道,爬上残破的石阶,拐进崭新的教学平房,才见到里面办公的老师。两个教室里,一个坐了4个学生、一个坐了2个学生,这就是所有的学生,可能老师特意的安排,小孩们在里面一点声音都没有,有些紧张,老师也全部在班级内巡视,表情也很凝重。一个简易的采访,让这个偏远的校园如临大敌,空气中流淌着粗重的喘气声。
  
  记者轻手轻脚地进了教室,在不同的场景照了几张照片,特意还跑到那个闲置的旧教学楼上转了几圈,照相机也是咔咔不停。在拍了足够多张照片的基础上,还和校长老师们聊开了,老师们逐渐走出了一开始的拘谨,开始津津乐道地追溯起学校往昔的热闹,说这个地方曾经呆过300学生,然后由于家长外出打工,全部带走了。言语中无意中流露着对往昔的怀念和现如今的无奈,当然,他们同时怀念的还有自己的青壮年岁月,不过始终还没有忘掉主旋律,临了还都表态说要继续坚守什么的。我在一边呆着,觉得表述的很真实,也很自然,更多的时候像是在自言自语,与记者无关。不过理性告诉我,这样的事情还是尽快结束为好,所以有意无意地示意他们,能少说点就少说点。记者也没老是追问,转而鼓动学生们在黑板上画几幅画,在教师节里表达一下对教师的慰问。小孩们不知道什么是教师节,也应该没有画过画,经过好半个小时的折腾,黑板上倒是出现了几幅涂鸦的作品。这个景算是取到了,事情也就结束了,最后拍了一张全家福,背景是停用的教学楼。昏黄的主楼在背后青山的映衬下,显得尤为老迈,丝丝细雨模糊了照相机的镜头,倒是契合了这里萧条的氛围。
  
  终于结束了。告别了记者,我还在猜想着,这新华社给咱们学校报到还是第一回的事情,这些窝在偏远山区的留守老师多多少少也会赢得一些人们的认可吧,尽管这种认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可是人有时候需要精神层面的忽悠。
  
  第二天,我们市里的报纸就整刊登了,很积极,完全是赞扬的调子。我看了也挺高兴,告诉了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他们自然也挺高兴。趁着喜气,我继续在网上搜,搜的就是新华每日电讯,也终于找到了。不过情况不太一样,新华社的报道完全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探讨学校萎缩的现象,提出了问题和思考,至于教师的坚守,教师节什么的没有任何牵连。也应该说,报道依然符合实际,不过,和我们没多大关系,学校萎缩毕竟不是我们弄的。咱们哪个不希望学生爆棚,人气旺旺啊,可是我们能干过潮流吗?这是潮流啊!
  
  带着这样的心情,我把网址链接发给了那个校长,还不冷不热地感慨了一句:没想到我们第一次上新华网竟然是以这样的方式。
  
  不管是什么方式,反正结束了,结束了就得继续干别的活儿,时间一长这事也就忘记了。没承想,还有续集上演,前天在市里开会,被教育局里领导给叫去了,领导拿了一份层层批示的文稿瘫在我面前,问我怎么回事。我连忙推啊,说是宣传部安排的,领导说不管是谁安排的,现在舆论出来了,上级要我们答复,要我们解释清楚!
  
  我的天啦,我的判断再一次正确了,常言防火防盗防记者,防不胜防啊!接招吧!
  
  我又让学校校长对那个学校附近所有的人口情况进行摸底,特别是所有的六岁到十一岁的学龄儿童,挖地三尺都得明确去向,以及外流原因。校长不大情愿,我们是教书的,这事哪能轮到我们啊,再说我找谁去呢?我就说,谁叫咱们摊上这事呢?说啥也没有,咱们先对付着吧,好说歹说,总算搞出了一个材料。
  
  局里的领导看到这幅材料之后,让我做对面,然后一字一句地推敲、斟酌。别说,这老先生一来态度不错,始终是以商量的口气来琢磨这份材料,文字功夫也还真可以,经过他这么左改改,右改改,凝练了许多,逻辑上也更严密,说到位的话就是挑不出什么漏洞,答复得很爽利。完了之后,他依然问我的意见,我恨不得作揖啊,为这么一小段文字,我在他身边都站了快俩小时了,只要能让我闪人,我求之不得啊,于是一个劲地说:好、好、好……
  
  
  好吗?好什么呢?学校的学生走了,还有一帮老师在那儿风雨无阻每日往返五六十公里,中午都这自己做饭在支撑,这样的人得不到肯定,好像也要负罪般地给你解释这个,解释那个。好吗?俺这小鬼似的,大清早肚子都没填饱,跑前跑后,小心伺候着,淋着一身雨水,过后还得和你们交待学校为什么空壳化?我活该吗?
  
  为什么人走了?你们不知道吗?不是你们让他们走的吗?爹妈出去了,孩子能留住吗?还有呢?要不你们仔细想想。
  
  是该仔细想想,我不说,是因为我经验丰富,言多必失,咱不留后遗症。
  
  这次经验又丰富了一些,咱下次会更加小心地提防记者同志了。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李炳来    时间: 2014-10-10 19:38
学习了,赞一个!
作者: 秋实    时间: 2014-10-10 19:51
品读后,特别特别感慨,百味杂陈,再现的是真实,再现的也是心酸……
做一个深呼吸吧,叹息一下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4-10-10 20:21
回复 3# 秋实

秋实好快啊!也不是什么叹息的事情,挺好玩的,晒出来也是让大家没准还能乐和乐和,日子就是这么个日子,怎样对付才是根本。
作者: 秋实    时间: 2014-10-10 21:34
回复  秋实

秋实好快啊!也不是什么叹息的事情,挺好玩的,晒出来也是让大家没准还能乐和乐和,日子就是 ...
一孔 发表于 2014-10-10 20:21


今儿个竟然抢到沙发而不敢确认,不敢得意,怕一不小心又被槐安抢了先
孔版正确,关键是否图个乐,想好对策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4-10-11 11:28
领导说都不是事儿。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4-10-11 16:33
世上这事,你说它是事,就是事,你说它不是事,它就不是事。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4-10-11 18:16
防不胜防啊……
我们的领导就很聪明,绝不把工作做好,当然也不会做得太差。做差了固然不好,做太好了会被竖立典型,麻烦多多……维持现状,维持既得的利益不变,并且少找麻烦,真圣人之道也。
作者: 微雨清音    时间: 2014-10-11 20:38
同样的事,在一部分人眼中是芝麻,在另一部分眼中就是西瓜,有事没事找芝麻,忙里偷闲啃西瓜。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4-10-11 21:02
回复 2# 李炳来
您过奖了,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情,图个乐呵。问候!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4-10-11 21:06
回复 6# 柳藏

领导好像只关心人事儿,人事这个词啥时三变先生给解读解读,必定另一番滋味。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4-10-11 21:07
回复 7# 夏冰
贾平凹废都讲: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一个句式,都是颇值得玩味的。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4-10-11 21:08
回复 8# 水如空
你们的领导是个好领导。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4-10-11 21:08
回复 9# 微雨清音
很精辟,是这么回事儿。问候轻音!
作者: 摇曳风铃    时间: 2014-10-12 09:51
什么事儿,原因其实都很简单,就看做领导的怎么看了。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4-10-12 09:55
回复 15# 摇曳风铃

就是!问候风铃。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4-10-12 11:04
回复 12# 一孔
哈,其实这话我们这里老百姓也讲的。
就是这个理啊。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4-10-12 11:05
回复 8# 水如空
做啥也有门道不是?
难怪啊难怪,如今很多的领导不喜欢好好做事,凑合足够。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4-10-12 11:07
回复 11# 一孔
人事人事,桌面上是一个意思,换做百姓说又是一个意思。
哎,汉语果然博大精深。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4-10-12 11:08
坏啦。人家让三变说,我凑哪门子热闹,哈哈,不管啦,等着三变正解。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4-10-12 11:39
回复 20# 夏冰 [/
人事人事:
1、有人的地方就有事
2、人的事情是最大的事
3、人事连在一块就是好处,比如唐三藏到了佛祖跟前还得用吃饭的家伙作为人事。
4、管人事的都是最实惠的。
4、人事现象不改的话,最终会不省人事。
自产自销。呵呵
作者: 梅园星语    时间: 2014-10-12 13:48
一孔老师这事说的,轻松风趣,不过细细品来,却是更多无奈。现实就是现实,谁做决策?谁去执行?各有分工,各有各的事情可做。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4-10-12 15:50
回复 22# 梅园星语

我才懒得生气呢,先对付着再说。只要一下班,坚决比兔子跑的都快!
作者: 高骏森    时间: 2014-10-12 17:40
这是中国现象,到处都存在,没办法的事儿。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4-10-12 19:58
回复 24# 高骏森

这件事也说明了每个圈子的不容易,且乐和着吧,毕竟日子是过下去的。问好骏森!
作者: 槐安    时间: 2014-10-12 21:34
我当记者括弧无证的时候,只去那有钱的地儿……下面半句就不说了,你们猜。猜对猜错都不说,嘿嘿。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4-10-12 21:52
回复 26# 槐安

这槐安要是过来采访的话,我还得请您搓一顿括弧你真要请我我也不拦着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4-10-13 21:38
这文儿写的,太杂文了。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4-10-15 08:30
回复 28# 时光安然

坦白讲,我真不知道什么才叫真正的杂文,小品?反思?批判?动刀子或标枪?人身攻击?铁肩担道义?没事偷着乐?我们都被概念箍得太紧了,累得慌。问候安然!
作者: 一水    时间: 2014-10-15 13:06
说到教育,我自然以为江天能有更多的相惜者,比如如空,比如奇哥,比如晰子,比如陀螺……大家都做过教师,在教师节这一天都会有大大小小的感慨。一孔老师的身边事应该得到很多共鸣,这么记录是有心人。换位思考,假如你是领导,遇到诸等事件能怎么处理?这是关键。
作者: 运涛涛    时间: 2014-10-16 13:35
表面是陪记者的小事,其实是讽刺教育不被真正重视,学生大多流失的大问题。
作者: 运涛涛    时间: 2014-10-16 13:36
表面是陪记者的小事,其实是讽刺教育不被真正重视,学生大多流失的大问题。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4-10-16 20:40
回复 32# 运涛涛

谢谢关注!
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时间: 2014-10-16 20:50
教育的悲哀,教师的悲情人生。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4-10-16 20:53
回复 34# 太和五中张奇
问奇哥好!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