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无声的呼唤 [打印本页]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4-10-16 21:25
标题: 无声的呼唤
本帖最后由 剑鸿 于 2014-10-29 17:03 编辑

  

         剑鸿


  秋天的阳光,稀薄而温暖,洒满小巷、屋顶、树梢,还有村子的角角落落。天空幽蓝,云彩浅淡,进村的水泥路蜿蜒曲折而有些苍白,灰尘在斜射门洞的光线里浮游。这种景象,叫我想起很多久远模糊的事情。这些事情沉埋于时间和心灵的荒野,如秋风拂过的天空的云影一般不可追寻。坐在寂静的巷子里,我似乎能听得见云朵掠过头顶的呼啸和地火在大地深处发出的低吟。

  远处,庄稼和草木正在田野里一茬一茬地走向成熟和衰老。今年以来,我从城市赶回乡村,是第二次。

  满是油渍的八仙桌和积满泥灰的条凳摆在门外,将秋天的阳光映出一团团的朦胧,平时难得谋面的亲友围坐在一起,轻声地说话,不时起身招呼新到的客人。每一张面孔都似乎充满疲惫,带着风尘,每一记眼神都装满故事。燃放过后的爆竹碎屑,杂着稻草、枯叶和石子铺满一地,不时响起的唢呐和锣鼓,隔断了附近的鸡鸣狗叫和孩子们的玩闹,也将人们口中的话头吞没。翕张的嘴唇,移动的身影,青灰色的墙,让每个人都似乎成为单调背景中无声的幻影。

  门厅的一角摆着一口棺木,木棺前黑白照片里的眼光依然鲜活,宛如真实的凝望,静穆而森然的氛围,向人们提示着,这是一场葬礼。葬礼,已经是乡村聚集人群最好也是最后的方式了。年轻人大都离开了土地,即使乡村的岁月如何悠游,土地如何亲切,他们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城市里。能将他们召唤回来的,只有每年的几个节日,很多人在年节之际也难得回到老家。因此,老家,在一些人那里,逐渐变成一个远离喧嚣和繁华的陌生角落。在另一些人那里,则变成一个被现实阻隔却被心灵幻化的美好的地理标志——故乡,就像我。

  不知不觉的,回到老家,返回故乡,常常是为了同一个理由,一个可以冠冕堂皇请假任凭谁也无法驳斥,一个任凭名利的欲望如何强烈也无法阻挡的理由——告别去世的老人。

  逝者是妻子的大伯,一个八十四岁的庄稼汉,前几年老伴因为坐邻居的三轮车赶集,结果车子翻入村口的水渠,摔成重伤,折腾了几个月,不治而亡。四个儿女远嫁的远嫁,在外的在外,只剩一个老人守着几亩田地。老人除了满口的牙齿脱落之外,身体倒还硬朗。几十年与土地的亲密,让老人具有了和泥土一样的性质,面色苍黄,筋骨坚韧,拙朴憨厚,辛辛苦苦了一辈子依然贫苦,即便在人人忙着淘金的时代,也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凭着头脑灵活变得富裕起来。岳父说,在旧社会的时候,大哥曾携着几个弟弟一路乞讨过,有一次,两个弟弟生病了,他就背着一个抱着一个走了几十里,直到饿得不行。正因如此,听到长兄去世的消息,70多岁的岳父竟也老泪众横,以致深夜奔丧而回。

  老人的去世很突然,只是参加村上人家的宴席,由于牙口不好,在吞咽一个肉丸的时候,被卡住喉管,窒息而死。这种离去的方式让很多亲友唏嘘不已,很快在乡间化为传奇,成为人们在劳作之余的谈资。有人甚至联想起老两口都是非正常死亡,似乎可以通过某些法律救济途径获得补偿。然而,在乡间的人们眼里,人总是要死的,谁还能像陌生人一样撕破脸向好心的邻居讨还这样一笔算也算不清的债。我还记得,半个月前,在妻子二伯的葬礼上,老人还佝偻着腰背,颤巍巍地在人群中走来走去。那样忙乱的场合,其实他什么也做不了,而他却依然穿梭在亲人之间,和每一个赶回来参加葬礼的人握手,微笑而不说话,目光明亮。神情有些木然却慈和。很难猜测当时老人心里在想些什么,也许和我一样,和大多数赶来参加葬礼的人一样,谁也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只有在亲人离世的时候,才相聚地这么圆满显得这么亲热。

  按照乡间的习俗,老人去世后,遗体要在家中存放几天才火化,然后接受亲友的祭奠,选定入土的日子。

  我不知道这种习俗背后是否有什么古老的说法,但与时下的现实很契合。因为在这几天里,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女,可以放下他们手头的事情,离开城市,赶紧回家,见上父母的最后一面。也因为在这几天里,赶着回家的儿女,可以在他们奔丧的路上腾出时间,安静地回想父母的一生,回味自己所走过的路,让那些未经咀嚼的点点滴滴在心头闪过亮光。作为出嫁侄女的妻子和作为出嫁侄女丈夫的我,并没有一定要到场参加葬礼的义务和礼仪约束,但我还是决定回去。

   
   我只觉得,在死者面前,每个人都是渺小的,卑微的,都应该谦恭而且满怀敬畏和虔诚,因为他们的生命无论曾经是怎样度过,在结束的那一刻,都已经实现圆满,而活着的人们,却还残缺着。当我们在逝者的灵前,弯曲惯于追逐和行走的膝盖,俯下惯于谋划和经营的头颅,心头当会掠过一丝柔软,在点燃的香火的微光中,同时照见自己的生存。所以,在我看来,回乡,或者告别,也似乎不能作为义务而去履行,似乎更不是一种简单的礼仪。

   为了参加葬礼,我预先向单位打了招呼,抓紧处理了一堆即使怎么做也做不完的工作,到银行缴清了因为没有时间去缴而催促多次的水电欠费,又和妻子商定了儿子一大堆作业的安排。终于在漫长的秋风里,我再次踏上了回家的路。在扑面的秋风中,阳光稀薄而温暖,洒满整个世界,城市渐远,田野像溪水一般清澈,远山苍茫,我闻到了久违的土地气息。

  十月的清晨,凉爽而略显萧瑟。喧闹的城市淡化了季节的变迁,而故乡的景物已然陌生,熟悉的生命之火一盏盏熄灭,我们所为之出走为之奔忙的世界夺走了太多的温情和留恋。蓦然转身,才能看见老人们颤巍巍的身影,像秋风中瑟缩的叶子,摇曳在故乡的屋檐下。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4-10-16 22:10
见你上来,很是欣喜,今晚还有公事,明再细读。祝安好!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4-10-17 08:49
见你上来,很是欣喜,今晚还有公事,明再细读。祝安好!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4-10-16 22:10



    谢谢木木的沙发。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4-10-17 08:51
本帖最后由 剑鸿 于 2014-10-17 08:52 编辑

随文附上小律一首,供方家雅正:

小径幽寻往日踪,人非物换曳秋风。
悠悠赣水千年在,渺渺云烟片刻红。
戚友才别方九月,妻伯再会已梦中。
浮生若是家乡远,地老天荒万树葱。

作者: 星语天涯    时间: 2014-10-17 09:04
月是故乡明,在外的游子时刻想念着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拜读版主大作。
作者: 李兴文    时间: 2014-10-17 13:48
自然的流程,悖谬的生活。人的心灵颠簸何日而止。旧时光中的情景自然不可反复,未来的图景依然模糊。即在性,这是人在世间无法脱逃的唯一可靠依据。
欣赏剑版新作,并问秋日大安!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4-10-17 14:01
面对生死,思索渐深。笔触诗意而沉稳。欣赏。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14-10-17 14:21
很喜欢剑鸿版的文字,清爽,具有诗意。
即便是悲剧,也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悲剧的力量更加深厚。
问好剑版。
作者: 从容    时间: 2014-10-17 19:22
有些感同身受。学习问好。
作者: 李晓萍    时间: 2014-10-17 19:32
拜读哲理意味深厚的文章,学习问好。
作者: 诗金    时间: 2014-10-18 16:22
随文附上小律一首,供方家雅正:

小径幽寻往日踪,人非物换曳秋风。
悠悠赣水千年在,渺渺云烟片刻红。 ...
剑鸿 发表于 2014-10-17 08:51



    诗与文俱佳。深情内蕴在诗意的描述中。欣赏学习!问好!
作者: 欣欣向荣    时间: 2014-10-19 14:43
谁也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只有在亲人离世的时候,才相聚地这么圆满显得这么亲热。
沉稳地叙述着人们常见又没能表达出来的思想,老人如此去世在某种上是一种大福气。
学习并问好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4-10-20 10:26
随文附上小律一首,供方家雅正:

小径幽寻往日踪,人非物换曳秋风。
悠悠赣水千年在,渺渺云烟片刻红。 ...
剑鸿 发表于 2014-10-17 08:51



有些伤,但伤中有豪情。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4-10-20 10:32
死者为尊,在世的人永远都是残缺者,或心灵或思想或行走的肉体。在死者面前你只能静立、屈膝,那是一种送别更是一种敬畏。生命来时美好,去时圆满,走时疲惫,所以它才能称之为一首歌,且行且吟。日本电影《入殓师》对此有更好的表达。文字一如既往,拜读。
作者: 暴雨迎风    时间: 2014-10-21 21:56
一场亲人的祭奠,浓浓乡情,款款亲情,令人感怀。
作者: 二哥哥    时间: 2014-10-21 22:15
一场祭拜,几许感慨……人生之路,几多相似。秋逝人去,让收获和相随过的人们继续温暖行程。
作者: 房子    时间: 2014-10-22 14:50
以颇有力度的语言,描述并见证生死,并以死看生,充溢了对生命的深切理解,悲悯的情怀交织着达观的人生态度。
作者: 澧水寒儒    时间: 2014-10-22 18:06
凝练的文字里折射出当下众生相的精神困窘,冷静客观地描述中呈现着对当下的思考和批判,平实的语言击中了我们唯一的柔软,这是一种富有力度的呼唤,逝者已矣,生者当鉴。拜读,问好剑版!
作者: 芳菲    时间: 2014-10-23 19:52
苍然的文字,饱含力度和深度。人生晚年,真的像秋风中瑟缩的叶子,摇曳在故乡或他乡的屋檐下。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4-10-24 08:19
月是故乡明,在外的游子时刻想念着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拜读版主大作。
星语天涯 发表于 2014-10-17 09:04



    谢谢来读。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4-10-24 08:19
自然的流程,悖谬的生活。人的心灵颠簸何日而止。旧时光中的情景自然不可反复,未来的图景依然模糊。即在性 ...
李兴文 发表于 2014-10-17 13:48



    问好李老师,辛苦了。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4-10-24 08:19
面对生死,思索渐深。笔触诗意而沉稳。欣赏。
青衫子 发表于 2014-10-17 14:01


多谢鼓励。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4-10-24 08:20
很喜欢剑鸿版的文字,清爽,具有诗意。
即便是悲剧,也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悲剧的力量更加深厚。
问好剑 ...
何足道哉 发表于 2014-10-17 14:21


谢谢鼓励。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4-10-24 08:20
有些感同身受。学习问好。
从容 发表于 2014-10-17 19:22



    谢谢,问好。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4-10-24 08:20
诗与文俱佳。深情内蕴在诗意的描述中。欣赏学习!问好!
诗金 发表于 2014-10-18 16:22



    谢谢,问好。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4-10-24 08:21
谁也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只有在亲人离世的时候,才相聚地这么圆满显得这么亲热。
沉稳地叙述着人们常见又没 ...
欣欣向荣 发表于 2014-10-19 14:43


问好欣欣向荣。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4-10-24 08:21
死者为尊,在世的人永远都是残缺者,或心灵或思想或行走的肉体。在死者面前你只能静立、屈膝,那是一种送别 ...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4-10-20 10:32


木木辛苦了。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4-10-24 08:21
一场亲人的祭奠,浓浓乡情,款款亲情,令人感怀。
暴雨迎风 发表于 2014-10-21 21:56



    问好暴版,好久不见。
作者: 刘柠柠    时间: 2014-10-24 09:17
死者为尊。的确。
非常凝重的文字,学习了,问好。
作者: 文秋    时间: 2014-10-24 19:26
学习剑鸿老师的美文
作者: 冷若秋水    时间: 2014-10-28 21:22
很喜欢开头与结尾处的景色衬托,这样的呼应也暗喻着某种轮回吧。
人是这世间渺小的一个分子,逝者已逝,生者如常,最值得敬畏的,该是自然了。
流畅的笔调,稳健的文风,源自慈悲的心怀。久未来读剑版文字了,学习,问候!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