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背靠大树又如何 [打印本页]

作者: 墨聊    时间: 2014-10-18 10:05
标题: 背靠大树又如何
本帖最后由 墨聊 于 2014-10-18 10:24 编辑

背靠大树又如何

   曾国藩,乃大清朝晚期重臣,人赞“中兴名臣”,外号“曾剃头”。
   还是在太平天国闹得猛的时候,他受大清国一把手咸丰阁下的命令,在湖南组建革命军“团练”,剿洪秀全之“匪”。
   咸丰先生的命令传到湖南时,气势汹汹的太平军已经挥师去攻打湖北了。湖南虽获一时的喘息,但形势却依然危急。各地的黑势力和土匪势力见状,也试图步太平军后尘,乘机捞取一把。湖南境内风声鹤唳,人心惶惶。因此稳定社会稳定和治安就成了当务之急。
   为稳定大局,责任心极强的曾司令,一上任,就在皇帝阁下这棵大树的大力支持下,另立“中央”(相对于省府而言),在司令部设立了审案局。此部门,权利颇大,可以绕过巡抚,绕过法院,直接派部队,捉拿一切违法之人。老曾命令,凡有地方土匪、流氓、抢劫犯被抓获,不必经过州县,直接捆送过来。一不需要参照法律,二不需要任何实际证据,只以举报者口辞为信,稍加讯问,立即结案。处理方法只有三种:一是立刻砍头,二是活活打死在棍下,三是施以残酷的鞭刑。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就是:“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敝处所为止此三科。”四个月内,审案局 “计斩决之犯一百零四名,立毙杖下者二名,监毙狱中者三十一名。”曾国藩因此获得了“曾剃头”的 著名外号。
    一时间,整个湘乡大地,被整治的鸡飞狗跳。
   曾司令如此动作,地方社会风气立马好了起来。百姓高兴了,皇帝阁下满意了。尤其咸丰皇帝这个大领导经常在众大臣面前,称赞老曾是个忠心耿耿,为大清朝服务的人。
     然,地方一些官员心里却窝堵的很。老曾此举,动了别人的奶酪,坏了多年湖南官场的规矩。官员的小金库没有了,原来执法的产业链被剥夺了。大家气的咬牙切齿,但都知道,老曾是皇帝首长派来的,所以都是敢怒不敢言。 
    但当地的军阀们却不吃这一套。有一个叫清德的长沙副将,最先出来跟曾司令过意不去。他摇唇鼓舌,四处鼓动各军不要受曾国藩的摆弄。某日一大早,清德带领的正规军,直赴老曾训练民兵的营地,特来炸友军,把老曾的手下个个都打伤了。曾司令吓得跳窗逃跑,才捡了一条命。
    老曾的办公地点就设在巡抚的衙门里,与巡抚骆秉章大人的办公室仅一墙之隔。曾司令狼狈地夺门而逃,几步窜到隔壁巡抚办公室门前,连连急叩。清德一帮在门外大喊大叫,骆大人听得一清二楚,但是却装聋作哑,暗暗发笑。他早应该出来调停,却一直假做不知。直到曾国藩来叩门,他才故作惊讶,出来调停。清德的兵一见巡抚驾到,马上规矩下来。
    老骆的调处办法是命人把送来的那几个闹事的兵蛋子带过来,他亲自上前松绑,还连连向他们道歉,说让各位兄弟们受委屈了!这些捣蛋的士兵,一见巡抚大人如此给面子,兴高采烈地吹着口哨离去。   
     只剩下骆曾二人了,骆秉章一句安慰的话也没对曾国藩说,只淡淡地说了一句:“将来打仗,还要靠他们啊!”就转身走了。
     曾国藩气得哑口无言。
     湖南官员们眼见前一段飞扬跋扈的曾司令这次被狠狠地修理,个个眉开眼笑,把这事当成笑话,四处飞传。一时间,满城都是对曾国藩的讥笑之声。
     老曾想,自己这个堂堂副部级官员,自从到湘乡大地出任这个所谓的司令以来,一不要钱,二不要利,只想真正想为国家分忧。怎么就得罪了这帮丘八了呢?还差点让闹事的兵痞杀了,还没处讲理。
    背靠大树怕个啥,行事至刚的曾国藩立刻给皇帝上了个折子,弹劾德清,并猛烈抨击湖南驻军“将士畏葸,疲玩已成痼习,劝之不听,威之不惧,竟无可以激励之术”。尚方宝剑很快显示了威力。咸丰皇帝立刻将清德革职拿办。 
     除了这一口恶气,曾国藩的第一反应是,干脆借这个机会,把到湖南以来,所受的种种委屈都痛快淋漓地向皇帝老板陈诉一番!然,细一想,法不责众,如果搬不倒这些王八蛋的官员,以后自己在湖南官场混,岂不是更寸步难行?
    思来想去,老曾决定:“打掉牙往肚里吞”。他不再和长沙的一帮王八蛋官场们纠缠,而是卷起铺盖,前往僻静的衡阳,去训练自己募来的新兵,
   老曾带着受伤的自尊心到达衡阳。 刚到时,老曾一无无办公场所;二无名正言顺的职权;三是没有人帮忙。当然,这些都不算真正的困难,真正的困难是第四条,没有大洋做保障。
    按理说,皇帝这个全中国最大的一把手,亲自让老曾去练兵,军费自然应该不成问题。问题是,当时的大清朝财政穷的叮当响,不可能为他专拨经费。  
    老曾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办法:劝捐。也就是说,劝那些大户捐款,回报是由国家授予他们一些荣誉性的虚职,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老曾费尽口舌,一共才弄到一万九千多两银子。
    这些大洋,对于几万人的部队来说,根本无济于事。劝而不动,他只好强行勒派。巨绅们如果拒不捐款,他就派兵动用拘押手段。结果得钱不多,招怨不少。曾国藩因此叹息:“劝捐之难,难于登天,费尽心力,迄无一获。”
    重重困难之中,老曾不止一次想打退堂鼓。但一想起长沙之辱,他便又鼓起了全部斗志。吃尽了千辛万苦,曾国藩终于练成了一支一万七千人的队伍。咸丰四年四月湘潭之战中,湘军水陆不足万人,与三万之众的太平军作殊死战,十战十捷,以少胜多,歼灭太平军万余人。这是太平军兴以来清军取得的唯一一次重大胜利。
    接到胜利的消息,咸丰阁下大喜过望。他亲自发出一系列上谕,嘉奖老曾,还特命老曾单衔奏事,湖南省文武百官,除巡抚一人之外,老曾皆有权调遣。上谕刚发至巡抚衙门,骆秉章接旨后,立即带着藩、臬两司等一班官员,拥着一抬绿呢空轿,亲自来接一直住在城外船上的曾国藩入城。骂他最凶的布政使徐有壬当晚单独拜会曾国藩,恳切检讨过去的态度。曾国藩终于取得了胜利,他用自己的艰苦奋斗,成功地挽回了面子。
     解决了太平天国这个‘硬骨头“后,战争进入扫尾阶段,军费的报销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让曾国藩有点烦恼的是,军费的报销遇到了一点麻烦。麻烦的倒不是担心皇上说他们花钱太多,而是户部书吏(类似现在财政部机关办事人员)给他们设置了障碍,需要交纳高额“部费”才能解决。  
     这些所谓的“部费”,主要是各部、院、寺、监等衙门官员,定期或因事因案收受的费用。比如户部,因执掌国家财政与经济事宜,“凡赋税征课之则,俸饷颁给之制,仓库出纳之数,川陆转运之宜,百司以达于部”,因此部费最多。其来源主要是各省款项核销和军费报销。
    以当时已经红得发紫,且有皇帝大人手谕的曾总督的地位和权势,加上挽救大清帝国危局“中兴名臣”的显赫身份,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居然和老百姓一样,也是找关系、通门路、托人去“打点”,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跑部钱进”。
   老曾托的人是李宗羲,李当时是江宁(南京)布政使,相当于江苏省长。李自己与户部的人不熟,他是托了一个叫许缘仲的人出面和户部书吏接洽的,讨价还价的结果是给8万两,已经算是给了很大的优惠政策。
  给了上级单位办事人员的“好处费”后,老曾很不满意。于是,他向新的老板同治皇帝递交了一份报告,请求军费报销免于审计。同治皇帝出于对他们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剿灭捻军的卓越功勋,同意了他们的要求,曾国藩对此感激涕零,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他对此“感激次骨,较之得高爵穹官,其感百倍过之”。
  即便如此,曾国藩同时也表示,以前已经和户部书吏说好要给的8万两银子“部费”还是照给,但书吏们不能再多要了。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4-10-18 22:30
看来,很多事,古今同理。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4-10-19 12:01
是儒学成就了曾国藩,也保全了曾国藩,很了不起的汉人。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4-10-19 18:23
以前学初中历史,很不耻曾,后来读更多的史料,很钦佩曾。这些故事还是第一次读到,很有意思。
作者: 墨聊    时间: 2014-10-22 10:15
谢谢版主!辛苦了!这里提个小建议:大家在回帖的时候,尤其斑斑们,最好对文章本身进行点评!不要说些不疼不痒,与文本无关的话!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4-10-24 10:32
老曾三次兵败自杀时,大树在哪里呢?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