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一篇令人沉郁的小说 [打印本页]

作者: 梁星钧    时间: 2014-10-22 15:48
标题: 一篇令人沉郁的小说
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14-10-22 15:50 编辑

一篇令人沉郁的小说

--读乔典小说《脱壳的蝉蛹》

梁星钧


乔典的小说我读过,对其精准的语言及奇巧的构思有印象。本篇的话题及故事再次吸引我回嚼和思考。


凡有过高考落败的人,都有过如此痛心的经历。三考三败,无颜见人。作者把小说主人公“我”的心情写得十分到位:自卑,羞于见人,躲逃,无限忧伤,同时也把高考落榜弟子的那副由极度自卑至自尊的不愿求人也刻画得极其到位。这位弟子三年都没上线,今年仍差5分才上二本,可还是没办法解决。他原本三年都想报的军校、上海一所大学的土木专业、西藏大学,这些都是不交学费的大学,看来这点希望是彻底落空了。小说的出色之处就是设身处地为作品主人公着想,也完全是站在他的角度想问题,不然何以称一个“我”字,因此揣测出的心态是如此贴切准确。我想作家的本身就是写啥像啥不够,而写啥是啥甚至超啥才显真功,同时如果作者有此经历就更能体验出个人滋味。


高考落榜的经历我有过。也如同小说主人公“我”的三次。因此我们的心情及处境很相似。因此也有过同样的处境经历及由此带来的无限伤痛。更有趣的是小说主人公因最强项的物理的一道要紧题考砸而影响了给总分拉分,我也是因此最强的数学考砸而影响了总分,所以这种痛苦下的各色心态及行为表现我们都极能理解,引起了我们这类同命运者的深深共鸣。所以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是描述小说主人公对象的心态准确到位。


当然小说也讲究层次错落及故事的波涛。本篇安排了落榜后可找人说情的情节,该情节也套着出人意料的结果。当然按往年的常规及攀上亲后应该是没问题的,可最后因什么没达成应有的常规效果呢?是只给了一些绿豆、红豆外加50元钱太少了,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在此我不太赞成有些会员说的是骗子打着旗号骗钱的说法,因是经人介绍的,自己主动去求情的,人家往年也解决过差几分上了大学的实际,当然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差几分上正规二本是不太可能的,除非有一种情况,就是连专科也没报,否则不可能没大学可上。

  

据此我认为作者小说在构思上是否出现了一个漏洞。即没考上二本还可上三本,即便上不了三本也可读专科啊,当然文中说了,作品主人公三年都是报的不交费的大学,也就是说,他只为自己不交学费的二本以上的大学才是他所要的结果,他原来的失败在这里!故此我也不赞同有些会员的看法,认为是那些年的过高考“独木桥”。那些年农村没出路,学子只能靠高考这根独木桥,现在不同了,有打工、经商等若干出路,何况有一个简单的用词可证明本篇反映的不是那些年,请问那些年有二本的说法吗?那些年只有重点和一般大学之分,一、二、三本是近些都有的提法。既然是近些年,故有专科可以读的,所以从某种讲,小说出现了这样一个无书读、还求人不成,终没书的无限悲伤的漏洞,据此我们也可以认为这个悲伤至少降低了悲伤的程度。


但这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毕竟是沉郁的。那种不如人,无脸见人,家境很贫,不想求人,在同学和世人面前抬不起头的感觉很是感人。这篇小说,也就是写高考失败给予一个学子及其家庭乃至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也生动地说明了,我们高考制度给人带来的往往只是成者喜,荣耀(至少是心里)一生,而败者前路难测,终生抱憾(至少也是心理)的心理落差之之错位。这个现象及其现状,是正常的人生之态吗?这深引我们思考,窃表示怀疑。那我们的社会为何又执意制造这些落差及其恶果呢?更引人深疑。当然如果论及我国之教育,又是一个争论不休,且暂无答案并更无结果的大大话题。我们只是读的小说,就虚拟的人物说说话,为此“小说现象”而致以深的问候同情并表示深切的关切甚至探究。(2014,8,26  清江河)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4-10-23 03:43
对一篇小说,进行了入情入理的分析,这对于作者和读者,都是有益的思考,或者提高。
作者: 梁星钧    时间: 2014-10-23 16:13
对一篇小说,进行了入情入理的分析,这对于作者和读者,都是有益的思考,或者提高。
高迎春 发表于 2014-10-23 03:43


谢高老师点评鼓励。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