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心灵的独到体验 [打印本页]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4-10-22 21:10
标题: 心灵的独到体验
本帖最后由 夏冰 于 2014-10-23 10:21 编辑

心灵的独到体验

  能够在记忆里长久留存印象的电影,肯定有其理由。前苏联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尽管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部老电影,但它并不陈旧,其蕴含着的美学元素,依然能唤起人们真切的感怀和思量。随着时光流逝,这部在诗意和美丽里表现残酷与疼痛的影片,越来越呈现出其夺目的光彩。这也就是我一次次打开光盘,倾心观赏它的缘由。相信这个能得到不少影迷的认同。

  战争的不幸众所周知。以电影来体现这种不幸者多如牛毛。毋庸讳言,各种技法的运用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不少的二战电影各自体现了这些不同的技法,令人瞩目。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无疑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部。

  首先让人感受很深的是影片对美好和丑恶的客观揭示。

  生命是美好的;青春是美好的。极具青春活力的女兵们在准尉的眼前鲜活呈现,同样,呈现在观众眼前的,也是充满激情与希望的血肉形象,她们欢快不已的尽情说笑,她们优美动人的曼妙舞姿,她们清脆悦耳的迷人歌唱,她们洗澡时候欢天喜地的情景,都叫人由衷感喟,生命是多么美好,青春是多么美好。这份美好源自天然,源自她们本性。影片则紧紧抓取这独具意味的点来倾情演绎,体现出编导难得的审美趣味和追求。虽然这些女兵们各有各的生活经历和难以忘怀的记忆,但给人留下的是一份纯净,是一份美丽。这样的纯净与美丽属于全人类。无论谁,都不可能面对这样的纯净和美丽无动于衷。而战争,肯定是丑恶的,可憎的。战争这头恶魔摧毁了一切,它的残酷让人猝不及防。我们看到,青春亮丽的她们不得不穿上军装,拿起武器,进入一个她们完全意想不到的生命轨道。影片别具匠心,采用了黑白、彩色这样截然相反、对比度很强的两种表现手法来演绎战争来临与战争之前的故事,从而在色彩的暗示中,让观众的心理接受到了完全不同的体验,这种体验因为与影片情节密切相关,紧紧结合,所以来得十分自然、恰当、到位。

  其次,我们看到,故事一开始,是发生在一个小村子里。该村子位于作为战略要地的小火车站附近,准尉瓦斯科夫对他常常喝醉酒闹事的战士们甚为不满,于是请求上级调一批不喝酒的兵来。结果有那么一天,这些不喝酒的兵来向他报到了,他才发现是一伙叽叽喳喳的女兵,她们既要挑剔住房,坚决不住老乡的房子,又想吃野果子,说出来的理由有千千万万条。这让这名准尉感到十分作难,但也不得不一一答应她们。另外,“连找自己的部下还得敲门”,烦躁难当的准尉只好向自己的女房东买酒喝来解闷,可是这却让女房东吃惊不小,因为他一向反对战士们买酒。而准尉与女房东的暧昧关系也是自然正常现象,生活化,情趣化,让人看着真实。这些属于铺垫,前戏,却活现人性,是生活中的真味道,每个人都显得十分的接地气,有血肉。把人还原成生活中人。这便是此片成功的又一个要素。在接下来准尉带领丽达、冉妮娅、丽莎、索妮娅、嘉尔卡这五个女兵去搜寻空降的德寇小分队的行动中,作为还原人本身这一条,影片通过重头戏来细腻刻画,如实叙述,让人看到了性格不同的人在这个环境中的不同表现,其中着力表现的,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丽达。

  丽达使用高射机枪击中了前来空袭的敌机,并毅然击毙了跳伞的德国鬼子。瞅着德国人的尸体,丽达想起不到十八岁的自己如何在一次晚会上结识了奥斯夏宁,两人如何坠入爱河并结婚,次年生下爱子伊果尔。但战争来临,奥斯夏宁无奈走上战场,不久阵亡。为了替丈夫复仇,她选择进入炮校学习。正因为这个小火车站距离她母亲家不远,她才随同大家来到此地。于是,想方设法去看望母亲和儿子,成为丽达私下里的一个秘密心愿,而与丽达默契中成为密友的冉妮娅和嘉尔卡则省吃俭用,把面包白糖等食物交给丽达,以便让她趁晚上大家熟睡的机会搭乘过路的车辆偷偷带给母亲和儿子。这个违背纪律的行为,其潜在的含蕴却与亲情相关,与友情相关。借此细节,就让人看到了属于丽达自己的独到内心状态,以及其战友的那份人性情怀。人都是具体的可感的个体,无数个体组成了群体。作为战争中的每一个战士也一样,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内心,便形成了五花八门的一个个世界。善于不善于挖掘运用这些内在世界,左右决定着影片能否以细节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除此之外,细节还有推进情节的作用,也正是丽达深夜看望母亲儿子这个细节,才使得她归来时发现德寇、及时向准尉报告这场戏显得顺理成章。而到影片将近终了时候,丽达身负重伤情况下,将自己发现敌情的真实情况告诉准尉后,趁准尉去侦察敌情的机会,宁愿选择自杀,也决不使自己形成拖累,则显示了这个人物的善良高贵,是一种真实的处理,也是符合人物内心的选择,有一定的可信度。

  另外,母亲和弟弟妹妹在德寇的机枪扫射中惨死、独自穿越封锁线投身军营却爱上了有妻室的潇洒的青年军官,无奈中被调来的那个冉妮娅,也是令人过目难忘的形象,她的美丽和热情,她的倔强和勇敢,都给人深刻印象。最鲜明的是她为了迷惑德寇,奋不顾身跳下河游泳那场戏,她一边游泳一边唱歌,还高声喊叫,让准尉和女兵们焦急万分,让德寇们迷惑不解。这是一场不乏浪漫气息的戏,在战争背景下,展示人的勇敢属于常规,而展示美丽,就显得别具意味,很是新颖。尤其是她在丽达受伤后,决绝地向德寇射击,最终壮烈牺牲,观众在目睹这惨烈的同时,会情不自禁回想起她这份美丽。这样,一种独到的美学意味便氤氲在人们心间了。

  除了丽达和冉妮娅,其他几个女兵的先于她俩离去,同样唤起了我们的心痛——因为太过着急而忘记了准尉必须拿上粗树枝的吩咐,只好随手捡了根细小的树枝,最终无声地沉没在沼泽里的回驻地报信的丽莎;只因为返回去给准尉取烟斗而被德寇残忍杀害的那个翻译索妮娅;还有被德寇吓得惊叫出声,不顾一切地抱着头从树丛里跳出来直喊“妈妈”被德寇一梭子扫死的嘉尔卡……五个女兵相继死去,死去的方式不同,但结果一样,都像一把尖刀,刺向了准尉的心脏,也击中了观众的心。她们每个人的性格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给人感觉不同,但都拥有青春年华,都被战争吞噬掉了。细细回味起来,我们能够体会她们各自的内心状态,都是生活本真,都属自然天成。就算是那个嘉尔卡,也不能单单拿一个胆小软弱来说明。每个人的性格生成都有其背后的原因。影片客观叙述,自然表达,所以获得了观众的由衷认同便是必然。这样,准尉最后独捣德寇宿营地就有了强有力的支撑。

  影片立足人本身,真实地揭示人的内心状态,表现战争的罪恶,所以我们看到,生命被撕裂了,青春被毁灭了,曾经鲜活的一切,最终成为了影像,留在了记忆的那一边。世上没有比眼巴巴地看着生命力勃发的形象走近死亡、进入死亡,更让人不堪了吧。一部拥有如此诗意片名的电影,留给人的却是无尽的伤悲和惆怅。心痛的感觉一次又一次在心里升起。那些以各种名头、幌子挑起血腥战争的人,真是应该被诅咒。而萦回全片的,除了这些,还有那鲜明的艺术因子,这种种感知一浪一浪涌过心头,沉淀下来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影片并没有套用时代影响之下的那类型主旋律电影模式,而是有着它自身独到的魅力展示,这就是人自身命运的合理展示,丝毫不刻意,不雕琢,不虚假。这也便是其魅力长存的缘由。

  2014/10/22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4-10-22 21:15
本帖最后由 夏冰 于 2014-10-22 21:17 编辑

海报

20140319142002-1973097000.jpg (134 KB, 下载次数: 574)

20140319142002-1973097000.jpg

作者: 文佳    时间: 2014-10-22 22:39
厌恶战争!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4-10-23 09:43
战争不但不能摧毁人性的优美,反而让人性优美的性质更加生动更加夺目,同时战争本身也被优美的人性事物折射出了丑恶的属性。夏冰版主在本文中对剧情的梳理可谓是缜密的,提升而出的人性问题是影片的焦点和核心,通过哲思性地剖析,作者对这部堪称前苏联时期最为经典的影片进行鉴赏,不仅强化和烘托了优美与丑恶的反差和泾渭分明的内核界限,同时还对影片的艺术进行了具有全息性质的分析,细致而又专业,确实可圈可点。欣赏并问好!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4-10-24 08:24
标题: RE: 心灵的独到体验
文佳老师好!回复 3# 文佳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4-10-24 08:30
回复 4# 敬一兵


    多谢敬版专业到位的点评。很多时候,会沉浸这些老电影里,很享受。问候了。
作者: 红秋叶    时间: 2014-10-24 20:25
影评文字细腻,问好!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