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转贴]夏夜的秋思
[打印本页]
作者:
shiver
时间:
2003-4-13 13:46
标题:
[转贴]夏夜的秋思
作者:老马
唱片里头有的是大师,不过,这场室内乐音乐会我还是翘首以待很久了。在近处聆赏室内乐,能清晰地看到演奏家在音乐面前倾心相许的神色,那种对造化的珍爱和惊叹令人欣慰。这是三位在乌克兰专家班深造的音院管弦系教师──李晓燕(钢琴)、张劼(小提琴)、和林德平(大提琴)。我曾多次听李晓燕女士的音乐会,对她坚实的技巧、细腻敏感的触键和饱满的热忱印象尤深。他们要演出舒伯特、贝多芬,更重要的是,还有我从未听过的拉赫玛尼诺夫早期钢琴三重奏——作品9之1第一首。
我一向对作曲大师的少作感兴趣(哪怕不甚著名)。比如萧邦的《第一奏鸣曲》,象是青草透过眼帘里巨大的露珠看到的景致,整个世界都弥漫着潮湿而清香的幻想。这位带着少许贵族气的少年,日后技巧渐渐成熟,但昔时稚嫩鲜亮的情思,对他,对我们,都无比珍贵。念他钟天地之灵秀,却“不许人间见白头”,更生出几分怜爱。而听拉赫玛尼诺夫大名鼎鼎的第二协奏曲时,觉得那是一幅秋景,伸手摸得到凉。在它旁边站得久了,眼里的苍穹慢慢长大变高,我不由联想起时人对苏轼诗词的评价:“天风海涛之曲,中有幽咽怨断之音”。真想知道,这荡漾起无限秋思的浑厚钟声,源自何方呢?
写这首名为《挽歌》的三重奏时,拉氏不足二十,刚从音乐学院毕业,创作锋头正健。他自幼备尝流离之苦,又目睹父母离异,姐姐早亡,内心暗藏着忧郁。这部作品是为纪念恩师柴科夫斯基而写的(也许只是以此为契机,抒写生活里积郁的忧患),但依我看,并无乃师缠绵之风。它以悲悼为基调,情深千尺,一腔浩浩茫茫的心事中氤氲着漂泊者的凄惶。室内乐虽容不下拍岸的惊涛,自有几分灵气与性情深处的风骨,遇合之际更见本色。从开头大提琴深情的低吟,我就“认出”了他──正是写《第二钢琴协奏曲》的那人!接着,钢琴独自撑起主题,直到变成拉氏特有的钟声,才把散发着浓烈的伏特加酒味儿的旋律递出去。大提琴稳稳接住,音乐呈现出一种动人的古铜色。那个醉人的动机吸着温暖的故乡空气,伴随一阵阵突如其来的不和谐音努力长大,于三件乐器竞奏的激言烈响中拓开了听者的心胸。它如梦魇一般在全曲里游弋,在略带寒意的和声里,连接着史诗的气氛和原野之风,直到怅然地轻轻走远。
三位演奏家十分投入,配合得无懈可击,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而在音乐里“回忆”着上世纪孤身漫游于俄罗斯大地的作曲家,我难免为这浸入心田的感慨而唏嘘。清代词家况周颐曾说:“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原来古今之有情人,就为那细如丝缕而生生不息的“万不得已者”而销魂。既如此,不必追问他,锦瑟华年中目睹俄罗斯山河时,为何常有凋伤的神色。深味着那年轻人肃穆的心境,夏夜里,我乘秋风回家,暗暗祝愿他的灵魂此刻与天同乐。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