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事有可说 [打印本页]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4-10-31 18:25
标题: 事有可说
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14-10-31 18:27 编辑

这几个字的组成是不是突兀我没有细细地揣摩,我的本意是事情很多,足够我们说的。

     此外,我还想显露一个意思,就是事情一方面很多很多,想说的话取之不尽,就像门口的老太太们,一坐就是半天,天天如此。他们在说话,也是在说事儿,自然证明了事多。另一层的意思是,事情虽然很多很多,可也不一定都得说,有些可说,有些还不太适合说,至少变成文字,有些就不宜了。

      不宜的缘故也很多。比方老太太们每天交流的内容大抵是重复的:今天白菜多少钱一斤,明天地瓜又是个什么价儿,后天是儿子现在混得怎么样,可用“家长里短”来归纳;机关里上班的公仆们每天也在合计,内容也有固定的套路,首先聊一聊国际形势:美国又在怎么着欺负人,朝鲜又有什么新花样,然后就是又逮了几个老虎、几只耗子,这个小子贪了多少多少人民币和美元,那个小子又养了多少个情妇……言语之间不知是谴责还是羡慕,反正三言两语之后自己也腻味,因为多半和自己没多大关系,就像孩子们玩游戏玩得是过瘾,真要是打仗腿肚子可能会哆嗦一样,属于幻觉上的胜利,成年人清楚这一点,几句过后索然无味,还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这可以归纳为“政治评论;至于生意场上,转来转去的不过是怎样赚钱、骗钱乃至于抢钱,这算在“市场风云”之类。不过,生意上的事情毕竟涉及到金钱,这种说辞多半是讳莫如深的,因为你要是把赚钱、骗钱、抢钱的招数都抖露出去了,你岂不是自毁前程?

      这样一来似乎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说客们看起来说得热闹,但多半无关痛痒。无非是“嗯、哈、咦”这些语气词的重复,再不就是关于风月、关于历史掌故、或者野趣轶闻,什么都行,只要坚守一个原则就可以了,这个原则就是离自己越远越好。

      比方说,男人喜欢谈论女人,这个女的漂亮,那个女的更漂亮等等。时常听到慨叹:当官好啊,谁包养了谁;发财好啊,谁一掷千金如何如何,说得嘴角有没有留哈喇子心里有没有什么波澜我不清楚。但是在聊类似话题的时候,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就是不准提自己的老婆,扯永远都是扯别人的。类似的问题,我曾经和女士们也聊过,据说她们在很私人化的场合里聊男人的时候也不怎么聊自家老公,比如她们曾经疯狂地迷恋韩国的那个教授什么的,但是不会拿自家男人去比,而是拿另外的其他男演员比,比如先前的李敏镐,更早的张东健或者后来的鹿晗等等。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有家室之后的男女之间的一种默契。

      有时可能也有控制不住的,嘴毕竟没有把门的钥匙,真到无意中秃噜的时候,其他人不干了,于是,酒桌上会有人巧妙地岔开:喝酒、喝酒……聚会的时候,人们又会说到:换个话题……都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的。

      因为很多事儿很多人虽然摆在那儿不可说,而人又不能闲着,于是,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其他的填充方式。比如喝酒,喝酒的最高境界就是无言无语,也可以说就是让你闭嘴的。还有打牌,打牌也是交流,只不过不是用嘴说,改成了手(当然,也有可能在桌底下还有小动作的,这个不能算),称为手谈。这种手谈的优点是转移精力,能让人在别样的亢奋中度过时间,而时间度过了,生活也就度过了。


      类似的还有跳舞什么的,看起来很光鲜,实际只是把时间对付的更有节奏感而已。

      生命再怎样如何,本质上就是对付时间。如果,因为说话把这样的时间变短、变得拧巴,是不划算的。

      当然,因为说话而把时间变短实际上是很恐怖的一件事,自古至今有,但是用数以亿计的炎黄子孙作为分母的话,这个分数值就小得不能再小了。至于那个自己给自己贴金的“十全老人”自恋至极,喜欢干这活儿,不过人家不是对袁枚啊、沈德潜啊都挺好的吗。其实,咱们得理解人家,人家都杀了鸡,你干嘛还装猴子?不作不死的。再说,好端端地干别的活儿多好呢?大清朝的小学做得多好啊,多教人认字才是正事不是?

      就拿那个时候来讲,遭罪的其实是不识天眼的,你就说那个什么曾静吧,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更不知道皇上的英明。四爷一待见,马上不就一把鼻子一把泪的?论学问,你比得上纪晓岚吗?人家连《四库全书》都能编,可人家呢?该说的说,不该写得绝对不写,实在憋不住,人家和你说说鬼怪的故事。就是表达的冲动在作祟,当然你偏说他也是比较隐晦地反映了社会的黑暗的话,我也懒得抬杠,这样答题的话估计在中考、高考当中能得点分数而已。

      不过,尽管平头百姓不至于能弄出什么“清风不识字”“清风有意难留我”的句子(也没那水)而身犯险境,但是也得注意说话的节制,若兴之所至,得罪人是肯定的。比方说,人家好容易买了个房子,你说人家地段不好,楼层不好,人家能高兴吗?人家孩子没考好,你说人家孩子智力有问题,人家岂不和你拼命?老太太谈心我还真仔细听过,别说,都很会说,他们老是夸对方,一个个夸得脸色红润润,乐呵呵地回家,多好啊!

      鲁迅老人家总结过这事儿,《立论》中的老爷子生了个儿子,多好的一件事儿,偏偏有个傻蛋,说这孩子会死,人家能不抽你?所以,他发明了一个方法,应当多用语气词“这孩子,啊、哈,噢……喝着酒回家多好啊。这是国粹,老太太都知道,咱们该学学。

      我是一个肯学习的人,我说事的时候我也得注意,你看咱一不用真名字,你知道我是谁?二不涉及具体的单位,你能知道咱是干嘛地?三是只挠痒痒,不碰筋骨。比如我就说鸡毛蒜皮的小事,为什么学籍要统一呢?统一的话人家孩子上学有难处,对吧?为什么要让幼儿园的孩子上网呢?对人家视力不好的。这些话虽然领导未必喜欢听,可领导觉得咱大约还是有些道理的。再者,咱也就是说说,只是毫无情绪基础上的建议,你们可以完全不听的。话说回来,即便尚有愤青之遗迹,不就是在这个地界唧唧歪歪吗?这能有多少人知道呢?不是每个人想闭嘴都是有闭嘴的权力滴!

      我们的生活中难道真的就这点事?当然不是。还有更有趣的呢?有趣的放哪儿,你问贾雨村边上的那个门子啊?现在也有护身符的,每天裤子一提,总得有个大事小情的,得运用人脉,得调动关系,得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得追求最大化,用最简单的方式办最好的事情。也没有那么玄乎,来点配套工程,比如小纸条啊、红包啊,兴许就可以哎,可这能说吗?


       当然,你真要遇到了好事,那一定得说啊,不说就被埋了,亏!比如你拒绝了多少次宴请,拒绝了多少个红包,回绝了多少个纸条,这是能说的。不说别人怎么知道你的光辉业绩呢!

      不过说好的时候也得注意,某位领导酒后义正言辞地说,那个那个我主政的时候,那个开放商送我两万我压根就没收。他以为就是一说,哪知道纪检同志还真去找了那个开发商,开放商缓缓地说,我送两万他是没收……好干部啊,纪检干部心里说。可是,开发商接着来一句,我送十万他收了……故事后面我就不说了。

      哎,领导啊,你既然收了人家十万为什么偏偏记着拒收的两万呢?这牌坊你扛不动的,不立不行啊!要立牌坊的话,先得把嘴打打啊!

      人言诸葛孔明用人先是灌酒,看人家酒后是不是乱说。看来就是保护干部啊,这样能为干部着想的千古贤相少啰,算是现代干部们的运气不佳啊!

     不能说就不说,打死也不说。进去之后,想装哑巴你都来不及的。

     我没多说吧?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4-10-31 18:27
这首行怎么弄的,我怎么还是不照啊?
作者: 从容    时间: 2014-10-31 18:41
语言活泼风趣,夹杂网络语言,很有时代和现实质感。学习问好。
作者: 秋实    时间: 2014-10-31 19:12
孔版的高产、善于思考一向令人佩服,腹有诗书气自华哪。
您确实没多说,意会即可,俺懂了哈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4-10-31 19:36
回复 3# 从容
就是图个大家乐呵乐呵,教书不利索,就剩下调侃啰,谢谢从容来过!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4-10-31 19:36
回复 4# 秋实

秋实的文字现在也轻松幽默了许多啊,呵呵!
作者: 秋实    时间: 2014-11-1 07:13
回复  秋实

秋实的文字现在也轻松幽默了许多啊,呵呵!
一孔 发表于 2014-10-31 19:36



是哩,好象确实有了进步,那应该归功于孔版、夏版们的帮助,也是江天的功劳
问候早安!:P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4-11-1 16:03
你说得够多啦。哈。
话说,不知修炼到什么境界才能像你这样随心适意地说道呢。这个功夫不简单。
嘿嘿,我也不敢多说了。
作者: 一水    时间: 2014-11-3 10:06
这事扯滴,我是记住了:生命再怎样如何,本质上就是对付时间。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4-11-3 10:32
你阿姨继续说。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4-11-3 10:41
回复 8# 夏冰

忽然胆小了一些,于是想着隐晦一些,可终究难掩直肠子的本质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4-11-3 10:41
回复 9# 一水

莫非还有其他的解释?我是想不出了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4-11-3 10:42
回复 10# 时光安然

从“姐”到“姨”也就几天的事情,日子过得快啊!
作者: 一水    时间: 2014-11-3 10:44
回复  一水

莫非还有其他的解释?我是想不出了
一孔 发表于 2014-11-3 10:41


问小沈阳吧
作者: 摇曳风铃    时间: 2014-11-3 11:27
我们每天都活在说事中,也被别人当事说着。
如果哪天有生命的人集体缄口,不再说事,这世界是不是会显得沉寂和孤独。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4-11-3 11:32
回复 15# 摇曳风铃
风铃的话,让我再次想起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集体失声和集体失眠性质是一样的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4-11-4 22:11
回复 11# 一孔
具体语境肯定有影响。不过咱只能顺其自然。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4-11-4 22:12
回复 15# 摇曳风铃

深透。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