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思念的极致——二人转经典赏析之二《大西厢》 [打印本页]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5-1-16 13:46
标题: 思念的极致——二人转经典赏析之二《大西厢》
思念的极致
  
  ——二人转经典赏析之二《大西厢》
  
  如果说《大西厢》是二人转传统剧目经典中的经典,一点儿也不为过。论唱词,《大西厢》长达3600句,绝对排在首位。论唱腔,《大西厢》几乎囊括了所有重要的曲牌,在传统剧目中,也没有哪个能出其右。而其在表现手法上,更充分体现了二人转淡化故事情节、大量铺排渲染这一特点,倒和汉赋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唱词中还加杂大量幽默、俏皮的东北方言,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特色。
  
  《大西厢》,故事源于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但唱词则多本于民间唱本及其他姊妹艺术,是二人转的看家戏,也叫“看家锁头”,民间便有“学会《大西厢》,玩意就不糠(“糠”:东北方言,指不怎么好;“不糠”,即还不错之意。)”之说。因其唱词多、曲牌全,更是考验旦角的功力,所以亦有“男怕《寒江》(指二人转另一经典曲目《寒江关》),女怕《西厢》”的说法。由于全本《大西厢》实在太长,足可以唱两三个小时,只此一出就可以唱下一台戏,所以实际在舞台表演中很少有唱全本的,经历代艺人们改造,基本已经分为“听琴”、“写书”、“观画”三个独立剧目。其中“听琴”一节俗中见雅,充满诗情画意,是唱词最美的;“写书”一节悱恻缠绵,情真意切,是感情最浓的;而“观画”一节主要写红娘在西厢观画的情景,既观画,又读联,和故事本身没有多大关系,所以被群众称为“破《西厢》”。但其中包含了许多戏曲典故、历史人物,对群众的历史文化普及倒是不无益处;而且唱词难记、板头(节奏)难拿,很吃演员的功夫,观众听着也很过瘾,所以始终传唱不衰。
  
  元杂剧《西厢记》是描写爱情的名作,因其主旨思想“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加之以巧妙绝伦的艺术手法,使其成为一部难以逾越的经典。而二人转《大西厢》却可以说是化神奇为腐朽,不仅在思想上弱化了主题,将其蜕变为一部单纯的才子佳人的剧目,在艺术表现上更是难以望其项背。然而尽管如此,因其唱词文雅、唱腔优美、表现多样,在民间戏曲的舞台上,仍不失是一部娱乐大众的上乘之作,更是二人转艺术集大成的代表作之一。
  
  整部《大西厢》中最优美也最感人的顶属“听琴”和“写书”一段。其中将恋人之间的思念层层渲染,步步深入,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手法加以表现,以至于达到了令人难以想像的极致。这一点,甚至是元杂剧《西厢记》都无法比拟的。
  
  “听琴”的故事是从花园降香开始的。因为莺莺想念张郎,夜半难眠,所以带了丫鬟红娘到花园降香,于是便有机会欣赏到了月色下的花园美景:
  
  崔莺莺一见花园留神观看,
  满园花草开得扑鼻香:
  这盆开的老来少 ,
  那盆开的秋海棠 ,
  这旁开的十样锦 ,
  那旁开的串枝黄 。
  六十年一呀开呀那是仙人掌,
  你看那仙人球上露水汪汪 。
  月季开花分无色 ,
  玉簪开花棒儿长 ,
  石榴开花是红似火,
  玉兰开花白如霜 。
  牡丹开花显富贵 ,
  丹桂开花分外香 。
  银合百合三元报喜,
  迎春探春四季海棠 。
  你看那芍药花开呀孤芳自赏,
  你看那并蒂莲花呀配对成双。
  
  用了这么长的篇幅写莺莺观花有什么用意呢?原来就是为了以花写人。用花儿的易开易败来反衬人的青春易逝,这一点,恰是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传统。所以紧接下来便唱道:
  
  这边花也有开也有谢呀 ,
  这边草儿也有绿来也有黄啊 。
  花要谢了能结子,
  草留根须能还阳 。
  人生能比花共草 ,
  转眼之间鬓如霜 。
  叹只叹物有盛衰时有寒暑 ,
  伤只伤月有盈亏人有生亡。
  恨只恨苍天不遂人的心愿,
  怎不叫月儿常圆人儿常在
  花儿常开草儿常芳啊。
  花园中纵然有千般美景 ,
  也难解我心中万般愁肠。
  
  至此,我们便终于可以体会到莺莺看到满园花草的苦闷心情了,这也正是她要在半夜三更来花园降香的原因。当然,她来降香只不过是一个由头,因为她们甚至连香和炉都没有带,所以只能学学古人,“搂土为炉,插草当香”。实际上,她来降香祈愿,不过只是要排遣排遣心中的思念,顺便再为自己创造一个接近张生的机会罢了。
  
  所以当她们降香完毕,忽然听见张生的琴声时,就再也忍耐不住,要不顾一切前去寻找这声音的来源了:
  
  带领小红娘往前索找,
  找找这凄凉悲调来自何方。
  也不怕头上青丝被风吹乱,
  也不怕花茬扎坏绣花鞋帮,
  也不怕露水珠湿透鹦哥绿,
  也不怕寒风袭骨遍体冰凉。
  分花拨柳往前寻找,
  眼前来到斜山转角墙。
  清雅雅静悄悄来把月台上,
  心虚虚胆战战手扶小红娘。
  见花园树影层层花影摇摆,
  听草棵虫声唧唧叫人好心伤。
  侧耳细听明白了:
  原来是夜扶瑶琴公子小张郎。
  
  崔莺莺作为相府的千金小姐,能够如此不顾形象,在深更半夜去寻找琴声的来源,而且连用四个“不怕”,可见她对张生的思念已经到了怎样一种不能自已的程度。与之相比,张生的表现似乎弱了许多。在整部《大西厢》中,张生始终都是一个胆小怕事、一无是处的白面书生,他唯一大胆的就只有“跳粉墙”一节,而他跳过墙后,当红娘喊道“有贼”时,却又立即“小脸儿吓得蜡渣黄”,然后只知不住的哀告;而他之所以可能拉着莺莺“荼蘼架下会鸳鸯”,大抵也不是因为他对莺莺做出了怎样海誓山盟的承诺,而只是“哀告得女孩儿家软了心肠”的原因。从这一点来说,张生其人实在没有多少可取之处,与元杂剧《西厢记》中的张生形象相比,有不及而无过之。
  
  不过他只有一点还是可圈可点的,那就是对莺莺也有着同样刻骨铭心的思念。这也是整部《大西厢》中唯一写到张生思念的唱词,而且还是和莺莺并写的:
  
  你想我夜不安寝瑶琴抚,
  我想你半夜三更花园降香。
  我想你在书房懒把四书念,
  我想你在绣房懒绣鸳鸯,
  我想你写字写在书桌面上。
  我想你绣花鞋在鞋底上,
  你想我在书房倒拿笔笔拿倒,
  反写字字写反反反正正正正反反,
  反把文章做;
  我想你在绣楼倒拿针针拿倒,
  反缝缝缝缝反反反正正正正反,
  反绣鸳鸯。
  这真是你想我我也把你想,
  你想我我想你各有情长。
  
  然而,虽然他们二人的想念是“各有情长”,可是想念得更深更浓的还是莺莺。俗话说“人想人,想煞人”,接下来的唱段就把莺莺的思念层层推进,达到了不可思议的极致:
  
  我伤心不把别人怨,
  恨老母做事理不当。
  常言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莫非留在家中鬓发如霜。
  莫非我父做官伤天害理,
  莫非我妈烧了断头香。
  莫非要留为奴当家姑老,
  谁不知女孩大了身大袖长。
  
  都道是“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留出了仇。”这里便通过莺莺对母亲的埋怨,侧面表达了对张生的刻骨思念。而且因为过度的思念,便开始认为自己婚姻难就可能是因为“我父做官伤天害理”,是因为“我妈烧了断头香”,这分明是在怀疑因果命运的同时,也在向以父母为代表的封建家长提出质疑。
  
  然而更深刻的还在下面:
  
  我伤心不把别人来埋怨,
  埋怨声月下老做事理不应当。
  不是婚姻别给我们配,
  只配的夫不成对妻不成双。
  等多咱遇见月下老头你,
  抓住你胡子打你几巴掌。
  打你骂你不解恨,
  把你胡子揪流光。
  ——办的这叫啥勾当。
  
  在此,分明把质疑的矛头直指向掌管天下婚姻的月下老,而且要“抓住你胡子打你几巴掌”,可见心中的爱变成恨后会暴发怎样的反抗力量!在有的版本中,后面的唱词是:“抓住你胡子打你几巴掌。虽说我们女孩没有多大劲儿,打你脸肿捎带胖(“胖”,东北方言,读一声,意指浮肿,比“肿”字含义轻。),阴天下雨叫你刺挠(“刺挠”,东北方言,意为发痒)慌。”这里,比揪月老胡子更加幽默、俏皮,也把莺莺那种思念至极怨天尤人的女孩儿心思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当然,如果只是单相思,那种感觉可能还会轻一些;而当从琴声中得知张生也因思念自己而夜半难寝时,莺莺的思念就亦得更加强烈了:
  
  想张生一更一点难安寝,
  茶不思饭不想难入梦乡。
  想张生二更二点难闭眼,
  躺在牙床懒脱衣裳。
  想张生三更三点叫半夜,
  一阵阵心酸把抓肚肠。
  想张生四更四点敲声住,
  铁马叮当进绣房。
  想张生五更五点天放亮,
  东方送出红太阳。
  
  这一节是从一更唱到五更,表现出莺莺因思念张生一夜没睡。而在“写书”一节中,表现得则更为深刻:
  
  左一天我右一天天天把你盼,
  左一夜右一夜夜夜凄凉。
  一个月我想你呀一十五对,
  两个月我想你呀整整三十双。
  小哥哥你一去呀半年六个月,
  二百天就如同几百年长。
  小哥哥临行时萌芽刚出土,
  我等你等到了霜打树叶黄。
  八月里来秋风凉,
  三场白露两场霜,
  严霜单打独根草,
  蚂蚱临死草棵亡。
  小哥哥你一去半年六个月,
  就好似放风筝断了丝缰。
  
  将时间跨度一下子拉长了,也将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放在更长的时间里来考量。
  
  从苦闷,到想念;从想念,到埋怨;从埋怨,再归到想念。从“观花”,到“听琴”,直到“写书”,就这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莺莺对张生的思念推到一个无以复加的极致。加之优美的唱词、动人的唱腔,每每总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听得人如醉如痴。二人转《大西厢》能以其思想、艺术水准全都不高的情况下传唱二百余年而不衰,其中表现的真挚而浓厚的思念之情,不能说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大西厢》中所表现的感情之真、之切、之深、之浓,都达到了一个极致。这一点,不要说二人转,就是在其他艺术中,也是难以企及的。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5-1-16 13:58
西厢观花选段:赵本山弟子阎光明、赵海燕,真是美轮美奂啊http://my.tv.sohu.com/pl/6690042/67435616.shtml

西厢幽会:阎淑萍、佟长江版:
http://erz.993ye.com/zhengxi/zhengxi/15698.html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5-1-16 18:50
特色剧种东北二人转,将经典西厢演绎得更富魅力。通过此文详尽到位条理的介绍,我们可以很好地领略这种魅力。
作者: 刘玉清    时间: 2015-1-17 20:30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用在文字写作上莫不如此。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1-19 08:45
在如空同志的引领下,我发现读也好,看也罢,过后划拉几句,印象还是深一些的。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5-1-20 09:53
虽然转得很欢,但还没转晕。且读且看且欣赏。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5-1-20 13:22
夏冰 发表于 2015-1-16 18:50
特色剧种东北二人转,将经典西厢演绎得更富魅力。通过此文详尽到位条理的介绍,我们可以很好地领略这种魅力 ...

赵本山弄的其实已经不是二人转了。吉林省民间艺术团的才是正规的,但也有些远离了民间的味儿。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5-1-20 13:22
刘玉清 发表于 2015-1-17 20:30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用在 ...

可惜现在恰恰就是无病呻吟的多。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5-1-20 13:23
一孔 发表于 2015-1-19 08:45
在如空同志的引领下,我发现读也好,看也罢,过后划拉几句,印象还是深一些的。

如果你开个讲座,像柳藏那样,给大家讲讲,印象会更深的啊。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5-1-20 13:23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5-1-20 09:53
虽然转得很欢,但还没转晕。且读且看且欣赏。

慢慢听几段,会有别样的感觉的。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1-21 08:10
水如空 发表于 2015-1-20 13:23
如果你开个讲座,像柳藏那样,给大家讲讲,印象会更深的啊。

我哪有那水啊,我倒是觉着如空弄一长衫,就一长几,“啪”一拍惊堂木,列位看官,今儿咱接着说聊斋。这节目名就叫《空说聊斋》,发了之后扔包烟抽一准美死我!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5-1-21 09:33
艺术是拿来欣赏的,如果不颠三倒四,谁看啊。就像如空弟你昨晚啃了一个馒头,今早喝了一碗稀饭,多么乏味的东东,不看,不看。
作者: 南山菊    时间: 2015-1-21 16:49
二人转《大西厢》能以其思想、艺术水准全都不高的情况下传唱二百余年而不衰,其中表现的真挚而浓厚的思念之情,不能说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大西厢》中所表现的感情之真、之切、之深、之浓,都达到了一个极致。
----------------------------------
慧眼、慧心看《西厢》。赞如空。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5-1-26 18:31
一孔 发表于 2015-1-21 08:10
我哪有那水啊,我倒是觉着如空弄一长衫,就一长几,“啪”一拍惊堂木,列位看官,今儿咱接着说聊斋。这节 ...

聊斋的评书早有王玥波了,我是生不逢时啊……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5-1-26 18:32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5-1-21 09:33
艺术是拿来欣赏的,如果不颠三倒四,谁看啊。就像如空弟你昨晚啃了一个馒头,今早喝了一碗稀饭,多么乏味的 ...

倒也是啊?看聊斋里动不动就想得差点儿死了,才明白,是这么回事。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5-1-26 18:33
南山菊 发表于 2015-1-21 16:49
二人转《大西厢》能以其思想、艺术水准全都不高的情况下传唱二百余年而不衰,其中表现的真挚而浓厚的思念之 ...

没事听听二人转吧,就像我们也听山东快书一样:
闲言碎语不用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