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乡村画卷尽铺陈——读散文集《乡村来客》随笔 [打印本页]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5-3-7 10:01
标题: 乡村画卷尽铺陈——读散文集《乡村来客》随笔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5-3-7 12:43 编辑

                      乡村画卷尽铺陈
                             ——读散文集《乡村来客》随笔

                           高迎春
        回族作家李有旺的散文新著《乡村来客》公开出版发行了,我由衷地为他高兴和祝贺。我和有旺在中财论坛相识相知已久,彼此每有新著付梓,都会第一时间邮寄对方。收到有旺邮寄来的《乡村来客》一书,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赏读之旅。进入李有旺编织的《乡村来客》的文字世界,云南边地的乡村画卷就在我眼前铺陈开来。我循着鸟鸣,赞雀之灵,痛雀之殇;我步入乡村,品灌肠香,尝木瓜酸;我浏览有旺的童年影像,感受童之趣,领略童之乐。


                         雀之灵  雀之殇


  七彩云南,边陲永德,是花海,是林海,也是鸟儿的天堂。李有旺在《乡村来客》第一辑里,就写了这些鸟雀之灵,鸟雀之殇。真情实景,感人肺腑。

  鸟雀,千姿百态,五颜六色;鸟雀,鸣叫婉转,动人心弦,是大自然里的精灵,是相伴幼童成长的天使。李有旺生在云南边陲永德县,在鸟雀的歌声里长大,留在他心里的,是难以磨灭的记忆。所以,才用灵动的文笔,记录了这些鸟雀。李有旺在《原生态的歌者》这篇散文里,就写了家乡各种鸟雀灵动的歌声。这篇散文,显然是采用了散漫化结构,采用了拟人手法。他把鸟雀的鸣叫,视为身边原生态的歌唱家。这些歌唱家都具备天生的演唱功底,不用化妆,不用试嗓,不用舞台,一张口就是天籁之音。故乡的人们,听惯了各种鸟雀的叫声,即便是它们躲在树叶的浓荫里,即便是它们躲在高高的屋脊后,即便是它们躲在雪白的云朵里,单凭声音,就知道它是哪一种鸟雀。上学的顽童,听到鸟雀歌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学唱;放牧的老人,听到鸟雀歌唱,就会返老还童了。我小时候,家乡人也会学鸟雀的叫声。每逢麦收时节,布谷鸟就会悠扬的歌唱:布谷布谷——布谷布谷——。好像在催促人们:快快割麦,快快播谷。小孩子们则会跟着布谷鸟鸣瞎编:布谷布谷,你在哪住;布谷布谷,我住大树;布谷布谷,你在哪住,布谷布谷,我住小屋。每到天刚蒙蒙亮的时候,雄鸡就会打鸣了,好像在敦促人们早早起床。雄鸡的鸣叫,很有特色:喔—喔—喔——喔—喔—喔——。小孩子会捏着鼻子学公鸡叫声,听起来惟妙惟肖。民间唢呐艺人,根据各种鸟鸣改编的《百鸟朝凤》,就是用唢呐演绎了各种鸟儿的鸣叫声,惟妙惟肖,悠扬悦耳。李有旺说:鸟雀的歌声,是故乡人百听不厌的歌;鸟雀的歌声,丰富了故乡人的生活。鸟雀的歌声,唱大了一代又一代孩童;鸟雀的歌唱,送走了一批又一批老人。在鸟雀的歌声中,人们学会了与鸟雀和谐共处;在鸟雀歌声的灵动中,人们学会了顺其自然、快乐生活。李有旺充分利用散漫化结构随便的特点,犹如小溪流水,不事雕琢;夹叙夹议,自然成文,与情感抒发融为一体,展示了他驾驭叙事、议论、抒情这三种散文元素的魅力。


  鸟雀,体态不同,展示的姿态也就不同。蜂鸟,展示的是小巧机灵;鹦鹉,展示的是羽衣华丽;鸵鸟,展示的是高大威猛;苍鹰,展示的是凌空翱翔。李有旺笔下的《白鹭》,给我们展示的是姿态优雅。开篇切入,是李有旺和朋友们正在为稻田里的白鹭拍照。冬日里的稻田,稻茬已经干枯,稻草已经入垛,一只只白鹭,悠闲地在稻田里觅食。有的低头啄食,有的展翅伸羽,有的对嘴亲热,有的安卧养神,而有些白鹭,则混入放鸭人的鸭子队伍中。对于人们的指指点点,已经熟视无睹,毫不在意。这样的画面,给人自由祥和的感觉,这样的画面,就出现在永德县永康镇。白鹭,身材修长,一身洁白,纤尘不染,冠羽飘逸,凸显潇洒,一飞冲天,诗情画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中就有杜甫描写白鹭飞翔的情景。白鹭属于湿地鸟类,对生活环境要求苛刻,如果水源污染严重,就不适宜白鹭生存了。白鹭与鸳鸯一样,终生一夫一妻,一旦组成家庭,就会出双入对,形影不离;生儿育女时,雌鹭和雄鹭,各司其职,精心抚育后代。自古写白鹭的文人墨客,可以排成长队。李有旺全文引用了郭沫若写白鹭的散文诗,可见对其文笔的欣赏程度了。郭沫若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是身段优雅的模特;白鹭是一幅立在田间的画;白鹭是一首优美的歌。郭沫若赞美白鹭,文思泉涌,喜欢白鹭的情感,溢于言表。李有旺写《白鹭》,开首用的是引人入胜开头法,结尾用的是征引结尾法,整篇用的是辐射结构法,从最初写白鹭形状、姿态,到婚姻恋爱习惯,从古人典籍记载到古代诗人诗词;从乡村人枪支泛滥捕杀白鹭到枪支管制保护野生动物,从近代郭沫若散文诗到现代人的讴歌,一篇散文就呈现出立体架构。写白鹭,诗人可以用跳跃的诗句,小说家可以编织一段故事,而散文家必须用细节来叙述。这样才可以像一位工笔画家,将白鹭的美,描摹的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李有旺的散文《白鹭》,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散文作家写出好散文,关键是要靠作者自身的学养,关键是要靠作者自身的阅历。创作是作家心灵的事业,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娴熟的文字表达技巧,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心灵境界,始终把自己的事业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写出影响深远,具有思想艺术水准的佳作来。李有旺写《邂逅猴面鹰》,内中就充满悲悯情怀,对于那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物,无情地进行了鞭笞和抨击。云南生产甘蔗,因而蔗糖也久负盛名。李有旺所在的村落,几乎家家户户种甘蔗,他家也在其中。甘蔗地里,有许多杂草丛生,这势必影响甘蔗生长。于是,李有旺去甘蔗地里拔草,就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有一天,李有旺收工,途径一片荒草地,在茅草丛生,灌木杂生的深处,传来一阵雏鸟的鸣叫。这鸣叫声,引起了李有旺的好奇心,他沿着叫声寻觅,果然找到了四只嗷嗷待哺的鸟儿。听到动静的鸟儿,以为父母回巢了,急切地张开黄褐色的嘴巴,等待食物入口。四只雏鸟,羽毛渐丰,颜色灰棕,面部扁平,近似猴脸,眼睛深圆。啊,是猴面鹰。李有旺意外之中,有些惊喜。就在李有旺与猴面鹰雏鸟对视的时候,他的邻居出现了。李有旺不忘与人分享发现的快乐,招呼他快过来看看。邻居过来了,显然也很喜欢猴面鹰。邻居假惺惺的示意李有旺,别告诉任何人,以免猴面鹰受到伤害。李有旺赞同,毕竟猴面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呢。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李有旺的父亲赶集归来,无意间说了一个见闻。说邻居在街上卖了四只长相奇特的鸟儿,每只五元,一只鸟可以换二斤猪肉吃呢。听完父亲的叙述,李有旺大吃一惊,匆忙奔跑到发现猴面鹰的地方,只见茅草萋萋,灌木无言,此地已是鸟去巢空了。一腔怒火,由心而生。从此,李有旺再也不愿搭理那位口是心非的邻居。尽管岁月已久,自责和愧疚的阴云,依然没有从李有旺的心头散去。李有旺写《猴面鹰》,用的是特写式结构法,把观察点集中在猴面鹰鸟巢,重点突出了猴面鹰被卖的命运,悲悯情怀可嘉,令人过目难忘。

  李有旺在《乡村来客》第一辑里,收录了与鸟雀有关的散文,共计13篇,生动而翔实地记录了乌鸦、麻雀、燕子、八哥、斑鸠等鸟雀,感情真实而深挚。其中,雀之灵,让童心呈现;其中,雀之殇,让爱心呈现。作品文脉畅通,又具抑扬开合的变化,境界宕开,气势呈扬,文笔朴实,余情可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解读评析其中三篇,好文愿与大家分享。共赏!


                          灌肠香  木瓜酸


  边陲永德,形如桑叶;西扼怒江,东控南汀;周边有七县簇拥,境内有22个民族相聚;这里亚热带风光旖旎,这里盛产甘蔗、茶叶、核桃、芒果,这里有闻名遐迩的仙根地貌奇观。回族作家李有旺,耳闻目睹家乡的风情风貌,所以他的散文,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在《乡村来客》第二辑里,他收录了自己五十二篇散文,沐浴其中,气象万千;镂金错彩,兴象浑融,清新之风,扑面而来。

  散文作家写散文,注定有一个心结萦绕胸怀,一旦情感触发到此,就会付诸笔端,一泻千里。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事物相碰撞,必然会产生火花,这必然会照亮作者以往的生活积累,形成激情澎湃的意识流,进而宣泄在要写的文章之中。春节来临,永德人就会杀年猪,备下丰富的年货,过一个幸福快乐的新年。杀年猪,就必然产生猪下水,利用猪肠做灌肠,也是预备年货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有旺在《十冬腊月灌肠忙》这篇散文中,就生动地再现了做灌肠,吃灌肠的生活场景。《故都食物百咏》云:“猪肠红粉一时煎,辣蒜咸盐说美鲜。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门大嚼亦堪怜。”开首切入,李有旺用征引法,导出北京街头风味小吃灌肠。但是,北京的灌肠,肯定与边陲永德人做的灌肠有所不同,关键是在灌装的配方上。永德人做灌肠,配料有豆腐、碎肉、猪血,配以白酒、食盐、花椒粉、芫荽粉、八角粉、草果粉、辣椒粉等调料和香料。然后,灌入淘洗干净的猪肠内,两头用粗线扎牢,悬挂风干后上锅蒸熟,存放在阴凉处,就可以随时取食了。可以切片炒菜,可以切条油炸,可以穿成串烘烤,鲜香可口,回味无穷。寨子里杀年猪,必须错开日期,这样就可以互相帮忙,得以将费时费力的灌肠做完。李有旺家做灌肠,主要是母亲来承担。看着母亲劳累辛苦,李有旺于心不忍,于是劝说母亲不要做灌肠了。可是,母亲并未答应。一是因为灌肠已经成了过年必备的风味食物,二是有了灌肠可以打发漫长岁月和招待客人。随着时代的进步,永德人作灌肠,也由纯手工过渡到半机械化了。有了作灌肠的机械,家家户户做起灌肠来,可就省力多了。香香的灌肠,滋润着平淡的日子;香香的灌肠,滋润着亲情友情。于是,也在李有旺的心里打了一个结。又逢过年,这心结受到触动,便豁然开朗,思绪达到纵横驰骋的境界,一篇情绪饱满的散文就此诞生了。有人说,情感触发是文学艺术创作不可缺乏的契机。它与一个人的敏感度息息相通,也与一个人的境遇、个性息息相关,我深以为然。

  散文作家,毫无疑问,总是以感知生活为前提,以感情外化为特点的。这样,才可以将外在物象和内在心象相融合。这种融合,必然在形态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异,转化为作家情感的象征。这种现象,就叫做移情。情感的潜移默化,消融了物我之间的界限,产生了物我同一的艺术境界。这样就活化了客观事物,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就都成了具有人性和感觉,具有思想和情感,具有心理活动的东西,就把客观事物人格化了。比如房前屋后的树木,就是我们近在身边的朋友。李有旺的散文《想起故乡的酸木瓜》,就写了自己院子里的那棵古老的酸木瓜树,他将其称为“老寿星”。仅看这个称呼,就知道李有旺已经将其拟人化了。酸木瓜树,是云南特产,而且是最古老的树种。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里面,就已经记载了木瓜树。所以文章切入,正是由此展开。离开故乡多年,读到诗经里的诗句,李有旺立刻想起了枝柯交错的酸木瓜树,想起了颜色血红喇叭状的酸木瓜花,想起了吃起来可让腮帮子涌酸水的酸木瓜果。李有旺家中的酸木瓜树,生长了一代又一代,看其水桶粗细的树根盘根错节,就知道这棵树有多么古老了。弯弯曲曲的树枝,交织成一个巨大而密实的刺球,就连鸟儿见了,也会惊叫一声绕飞过去。李有旺这样描写,读者发挥想象,就会如见其树,如临其境。酸木瓜树,又是插枝就活的树木,加上它荆棘满身,所以永德乡民,常常将其扦插在田边,当做篱笆来使用,密密实实的针刺,尖嘴的鸡平嘴的猪,都会被其威武的样子挡住呢。酸木瓜花开放的时节,鲜艳而润泽的花朵,引来蝶飞蜂舞,引来姑娘驻足。李有旺曾经为表姐制作过酸木瓜花项链和手镯,表姐特意带上去照相馆留影。李有旺用这些细节来写酸木瓜花朵和特征,会让读者留下极其深刻地印象。酸木瓜幼果,可以蘸着用食盐辣椒拌好的芫荽吃,酸香可口;酸木瓜熟果,可以与野山菇炒着吃,开胃爽口。酸木瓜树因为宜植宜活,所以酸木瓜果实的经济价值低贱,然而永德人依然乐意与酸木瓜树为邻,依然乐意栽种酸木瓜树。这是因为,相处久了,人们与酸木瓜树有了感情,感觉它就是一位朴朴实实的邻居呢。李有旺用形象化的认识移情酸木瓜树,因而写活酸木瓜树。

  古人云:无味之味食始珍,无性之性药始匀,无迹之迹诗始神也。由此可见,我们的先贤深谙平中藏奇之道。李有旺写散文,也常常借用平中藏奇手法,让人在看似平常的题材,看似平常的事物中,读出不寻常的感觉来。中国人是一个热爱春天,重视春节的国度,即便在滇西南边陲,各民族人民过春节,一样红火而热烈。地域不同,过春节的风俗也各有不同。李有旺写《年气萦绕的乡村》,就写出了边陲人民过春节的独特风俗。在我们山东过春节,一般要蒸粘糕,蒸枣糕,炸藕夹,炸丸子,包饺子。在云南永德,过年须舂糍粑,熬麦芽糖,上山砍柴,抛绣球,打陀螺,荡秋千。舂糍粑,就是把糯米蒸熟,然后在石臼里用木杵捣成米泥,捏成小鸟、小猪、小狗和花的形状,自己品尝或送给亲友;熬麦芽糖,要先将麦子放入容器,浸水泡出根须和麦芽,将其撕碎,晒干,和包谷或高粱一起煮透,过滤出汁,再将汁液熬煮成金黄的黏糊状,放入花生、核桃、栗子,等冷却后,香甜如蜜的麦芽糖,就可以随时取食了;大年初一上山砍柴,是因为“柴”和“财”谐音,砍柴挑柴,就是挑“财”回家呢;抛绣球,也叫投花包。花包一般由投花包的女孩子自己绣制,可以显示自己心灵手巧。花包上的图案,花样翻新,十分漂亮。丢花包,既是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也是增进男女互相了解的一个良机。花包在空中飞来飞去,传递着真挚的友谊,传递着美好的爱情,过年的热烈气氛,就氤氲在其中了;打陀螺,是永德人过春节一道亮丽的风景。做陀螺,须上山选干枯的朽木。小的,给儿童们用;大的,给青年人用。打陀螺,须选一块平整的场地,观看的人,前呼后拥;对战的人,大汗淋漓;热烈欢庆的场面,令人久久难忘;打秋千,就是荡秋千。做秋千,需用上好的牛皮做绳索;荡秋千,需用千年古榕树做吊架。等秋千在古榕树上栓牢,榕树下也已经是人头攒动了。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登上秋千,上下摆动,笑声和欢呼声,就回荡在榕树下。平中藏奇手法,平,就是平常,情节内容无大起大落;奇,就是奇特,奇特的景观,奇特的风俗等等。李有旺用平中藏奇手法写永德人过春节,写出了边陲地域风情,写出了不同民族不同风俗的新奇。虽然洋洋万言,读来却如行云流水,增强了作品表现力。

  在《乡村来客》第二辑里,李有旺驾驭文笔,纵横驰骋,写出了具有地域风情的巨制佳篇。比如《拜月》《短章偶拾》《记忆的春天》《情系松树》《乡村来客》等等。在中财论坛与李有旺相识,读过他写的《秘境探踪》,读过他首发在这里大量的原创作品,感觉他的文笔,朴实扎实,运思不俗,不断在写作中得以悟道,得以完善。李有旺以文学的形式,为大家讲述凝聚着民族风情的永德故事,凝聚着美好希望的云南边陲故事。禅心竭虑,尽心尽责。长期以往,必然是功德无量!


                        童之趣  童之乐


  有一首描写童年的诗歌:还忆少儿烂漫时,窗前知了共吟诗。放学路上追蝶戏,手把蜻蜓细品思。掏蛋树枝惊鸟唤,溪中垂钓也归迟。童心未泯真情在,谁解平头鬓染丝。这首诗歌,写出了童心烂漫,写出了童年快乐。这首诗的标题,叫做《忆童年》。李有旺散文集《乡村来客》第三辑目录为:回望童年。回忆了他幼年时期的童之趣,童之乐,所收录的12篇散文,与这首《忆童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人的记忆力,是写作能力的组成部分。散文作家的写作,离不开记忆力。对以往经历过的事情,体验过的情感,能够详尽识记和充分展现,才可以使文章活色生香,令人读来倍感亲切。阅读李有旺回望童年的篇章,可见他有很强的形象记忆能力和情绪记忆能力。散文《女牧伴》,写的是他六岁经历过的事情。山里的娃娃,从小就皮实。年仅六岁的李有旺,就承担起了放牧家中三头黄牛的任务。父母之所以这样做,是有原因的。邻居杨大妈,一连生了四个女儿,长女阿娟,从五岁起,就开始放牧了。短短四年,家里由两头黄牛,发展成了七头。在山区永德,黄牛是重要的生产力,犁地,耙田,载物,都离不开它。杨家女娃放牧黄牛,成绩骄人,自然就成了左邻右舍的榜样。开始放牧,李有旺就跟着九岁的阿娟一起上山。吃罢早饭,两个人吆喝着牛群,先到村边小河饮水,然后沿着崎岖的山路上山。等到太阳偏西,牛儿们已经吃得肚儿圆圆,再让它们到河边喝饱了水,就可以把牛赶回牛厩了。阅读这样极有画面感的文字,一幅儿童牧牛图,就展现在读者面前。散文作家写散文,光靠记忆力还不行,还需有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表象、联想、想象,概念,判断,推理,再现记忆里的生活素材。放牧看似简单,也有许多学问在其中。第一要选择牧草茂盛的地方;第二要防止牛儿偷啃庄稼;第三要有围拢牛群的经验。不然,走丢了牛儿,麻烦可就大了。放牧,自有放牧的快乐。休闲时刻,可以给牛儿捉虱子,可以骑上牛背玩耍,可以玩捉迷藏,丢手绢,玩石子;可以追蝴蝶,捕知了,寻蛐蛐……有了这些游戏,放牧起来就不显得枯燥了。有一次,李有旺放牧不小心跌倒,膝盖划破了一个口子。阿娟看到鲜血直流,竟然被吓哭了,李有旺一瘸一拐走路不便,阿娟就把他背回了家。杨大妈家里没有男孩,因而常常把气散在孩子头上,阿娟常常为此苦恼。有一次,竟然提要求看李有旺的小鸡鸡,这让李有旺感到了尴尬,顺从了阿娟的要求,心里却别别扭扭,不是滋味。好在李有旺长满七岁,很快成了一年级小学生,告别了与阿娟在一起的放牧生涯。李有旺写放牧经历,因为有生活,所以写来自然生动,写出了与阿娟在一起的两小无猜,童言无忌。李有旺六岁放牧,走出了他人生坚实的第一步,也铸就了他不畏劳苦的可贵品格。

  散文作家高手,不仅会掌控多种散文结构,还会掌握多种语言技巧。李友旺写《大肋巴儿》,就写得有悬念,且颇有章法。仅仅这个让人莫不着头脑的标题,一上来就让读者坠入迷雾中。开首切入,并没有急于揭示标题:幼年,我有不少小伙伴。第一次被小伙伴喊“大肋巴儿”,是和小伙伴玩游戏时发生的事儿。这样简洁开篇,“大肋巴儿”依然是一个悬念。李有旺的小伙伴,都是鼻涕流了不知道擦,脸蛋花了不知道洗的娃娃。有的穿着开裆裤,有的挂个口水兜,男娃女娃聚在一起,精力旺盛,你追我赶,这个哭了,那个笑了。一会玩捉迷藏,你找我,我找你;一会玩鹰捉鸡,你抓我,我抓你,玩得尽兴,跑个花乱。看李有旺接下来的描述,我忍不住笑了,不由赞叹写的真精彩。句子中有紧句,有整句,有散句,有整散结合,有长短连用,巧妙的语言技巧,使得形态逼真,动态夸张,活画出一幅顽童游玩图。描写完玩伴们的动态,紧接着李有旺又写了玩伴们的静态。相对安静的时候,是孩子们玩土的时候,只见一个个把沙土堆成山状,然后用肘在山顶摁一个坑。坑大的就是铁锅,可以炒菜;坑小的就是铝锅,可以煮饭;关键得把自己的尿,尿进自己做的锅内,等尿渗透沙土,一个锅的模型,就可以取下来,向小伙伴们炫耀了。谁的形状最完整,谁就最成功。瞧瞧,这样玩法,的确是安静多了。这一天,孩子们又在玩做锅游戏,王小松做完锅,却尿不出尿来,只得借李有旺的尿。等锅成型,王小松的锅拿了冠军,高兴地有点忘乎所以。李有旺羡慕,就和王小松商量要玩一下。可是,松散的沙土锅不经折腾,一不小心,就在李有旺手上四分五裂了。刚刚还为此得意的王小松,不由勃然大怒,边哭边骂李有旺,你这个“大肋巴儿”,该死的“大肋巴儿”!李有旺被骂个狗血喷头,却不知这句侮辱人的话是什么意思。等父母从地里归来,李有旺流着泪,委屈地将被人骂“大肋巴儿”的事,诉说了一遍。终于了解这句骂人的话,意思是像牛、猪一样肋骨突出,像牲口一样下贱,不由越想越气。第二天,当王小松再骂这句话时,李有旺抓起地上的沙土,洒了王小松个灰头土脸。结果是双方家长出面,才算解决了这场纷争。李有旺写《大肋巴儿》,用的是曲径通幽结构法,曲笔铺垫,渐行渐进;先抑后扬,矛盾突显,可谓是一篇上品佳作。

  优秀的散文作品,总是能够达到外在形象与内在意蕴的和谐统一。任何题材,意蕴上都有多层次伸发的可能性,以引起人们的深度思考。李有旺写《梨树干爹》,写的是流行在永德地域,为孩子认干爹的一种民间风俗。其中,寄托着祖辈对子女的爱,也显示出人们对缺医少药的无奈,对大自然神秘力量的一种敬畏。李有旺小时候,身体瘦弱,常常因为做噩梦而惊醒。慈爱的奶奶,亲自为自己的宝贝孙子寻医问药,安神叫魂。可是,李有旺依然是身不长膘,噩梦连连。一家人为此心急如焚,奶奶无可奈何,只好找村里的半仙给算命。算师烧香祷告,口中念念有词,最后告诉奶奶,得给孩子起个“继名”压惊。在边陲永德,为孩子起“继名”颇为盛行。谁家的孩子久病不愈,就要去找“算师”支招,把孩子过继给自然界中高峻的石头,参天的古木,奔流的溪水,拜石、木、水为干爹,然后取石生、树生、水生等为“继名”,祈求巨石、古木、流水庇佑孩子健康。李有旺的奶奶,得了算师须拜木为“爹”的示下,算好拜木为“爹”的黄道吉日,决定选择自己娘家那棵二百年老梨树,作自己宝贝孙子的“干爹”。这棵梨树,树围两米,树高两丈,枝叶茂盛,荫护着半亩院落。奶奶相信先祖在天有灵,一定会庇佑自己的孙子平平安安。祭拜的仪式,肃穆庄严。祭祀用具有锅、碗、瓢、盆、筷、刀子、簸箕;祭祀的用品有鸡、米、肉、酒、茶、香、纸。在梨树下摆上供品,在梨树下砌灶生火,在梨树下杀鸡取血。之后,奶奶开始念念有词祷告,然后吩咐李有旺对着梨树叫“干爹”,对着梨树磕头。等锅灶煮熟了饭,又插燃香,又烧纸钱,又供熟鸡,又供米饭,又祭酒茶。李有旺跪在树下,奶奶又开始祷告。然后,再让李有旺磕头,再喊“干爹”。这样祭拜仪式才算完成。从此,这棵梨树就成了李有旺的“干爹”;从此,李有旺多了一个“树生”的名字。就在祭拜完毕之时,发生了一件诡异的事情,只见一只蜘蛛,坠着蛛丝落到摆贡品的簸箕上,徜徉其上,然后消失在院落杂草间。奶奶目睹这一幕,欣喜地说,这回取继名继着了,树上的蜘蛛显灵来了,它把孙子身上的灾难带走了,从此以后就健康平安了。更为诡异的是,成为李有旺“干爹”的梨树,一年之后竟然枯死了,而李有旺的身体,的确是从那以后一天天长高,一天天结实起来。李有旺在散文结尾说:梨树干爹死了,我有些怅然,也有些怀念。整篇散文,细节呈现自然,记叙朴实自然。记载了当地民风民俗,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李有旺《乡村来客》第三辑,回望童年之趣,回望童年之乐。当然,也有童年之忧愁,只是,快乐是儿童的天性,容易转瞬就忘记罢了。他用质朴的文笔,记录了自己成长的足迹,见证着社会巨大的变化。教化后人,极其可贵。云南彝族作家何鸟,高度评价李有旺:是一位善于思考的作家,是一位善于探索的作家,是一位深深眷恋故乡的作家。其作品来自乡村,表达出对大自然的关爱,表达出对人生的考问。《乡村来客》这部散文集,能够入选临沧全市精品工程,能够从二十多部作品中脱颖而出,佐证着彝族作家何鸟此言不虚。大地上的植物,是自然生长的;我相信作家的成长,亦如植物一样会自然成长。尽管会受到个人学力,阅历,品性等制约,但肯定会在边写边悟道中成长。现在,拥有《秘境探踪》《古郡奇观》《乡村来客》三部散文集的李有旺,已经成长为永德县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我相信正值风华正茂的李有旺,依然会为自己这株文学大树注入营养,岁增年轮,枝叶向阳,花果芬芳!




作者: 王克楠    时间: 2015-3-26 09:33
我收到了有旺的散文集,已经为他写了评论
作者: 王克楠    时间: 2015-3-26 09:33
我收到了有旺的散文集,已经为他写了评论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