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自然状态下的叙述(四楼有附文) [打印本页]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5-5-20 21:11
标题: 自然状态下的叙述(四楼有附文)
本帖最后由 夏冰 于 2015-5-21 14:16 编辑

  没事的时候,喜欢在大街上走走。实在抽不开身,也喜欢扒在窗口张望,楼下近处,街上远方,一览无遗。

  在街上走得多了,常遇到一些人和事情,给自己种种意外之喜。你从你这个角度去看、去感觉,那些各色人等就具有了某种别样的趣味。嘈杂也好,平淡也好,一成不变也好,总能让你有所收获。我倒不是刻意去感觉什么,去发现什么。你不好走在街上了,向自己吩咐说:哦,今天我要观察了,今天我要收获些什么了。不能这样的。你就纯粹是闲溜达,一点不分心的闲溜达。在这样的状况下,那些宝贝自然而然就会出现,根本不用你着意去注意。你其实也是在事件和人出现之后,经过了时间的过滤或者与某些东西不经意的碰撞之后,才能感知那是宝贝。才后知后觉地欣喜。你肯定不能边走边捡。那容易形成机械劳累的惯性,而这是与收获的喜悦相左的。对了,就是讲究那份自然天成。

  某一天,当我走在我所务工的这所城市大街上的时候,面对无数次看见过的那些人——那个倚着铁篱笆坐着的男人,那一对只坐着不说话的男女,那两个经常和我碰面的显得可怜巴巴的女孩,以及那个冲着越驰越远的运钞车发愣的男孩,等等,忽然意识到,就是这些人,挺有那么点意思。我一下子想起在县城里看见过的那个成天站在路边跳着脚冲着人们咒骂、嚷叫的老女人(前十几年还不怎么老),在另一个城市看见过的赤身裸体、旁若无人在大街上走过的大男孩。这些东西一起聚焦起来,形成一个点,以至于让我稍稍放缓了脚步。我一时不知道这是一团什么东西。它们的出现意味着什么。我一点也没有弄明白。就感觉有那么一团。后来回到住处,我便试着动笔。一开始,信笔写来,拣那些人的情形草草录出,写成啥样全无感觉,就像是平日做片断练习一样。只是在写的时候,力图做到主观东西不介入,保持一种冷静客观从容,就像用摄像机摄下来一样,做一次纪实全录。这一点肯定是受了图森、格里耶的影响。然后就把已经成型的段落按照一定感觉来回调动,整理,补充,完善,删节。完成了这项工程后,感觉越来越顺手。到写到“我”闭起眼睛作短暂休息时,仿佛有什么东西在脑子里一亮,大约就是人们常说的灵光乍现吧,运钞车尖利的啸叫直刺耳鼓——这种情形在大街上经常见到——于是,我便知道,接下来该怎样写,结尾该怎样收束了。先是警笛的尖利啸叫,再是赤身裸体的大男孩悠闲地走过,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获得一种凸起的效果,类似于影视效果。意识到这个结尾时,我感觉十分好。写完自己看上几遍,觉得全篇浑然天成。

  这就是《夏日即景》的出手过程。文章完成后,得到朋友们热心交流。朋友胡不归的评点十分中肯,他说:“作者不是单纯罗列,从人物安排上可见匠心。单个的,两个的,多个的……既按照空间顺序,又交错各种音响,用尖利的声音刺破街景世相图,最后以令人目瞪口呆的一个裸体男子,让景象在凡俗中获得近似荒诞的效果——或许生活的正常就包含着许多的荒诞,抑或生活本身就充满荒诞感。”看到他这样的评点,我就知道,这位朋友理解得十分好。他的理解甚至超越了作者我的认识。就是说,一些东西在我这里尚是一团乱麻,而在他那里,则已经理清顺达,这大概就是所谓旁观者清吧。朋友布谷则以“力量,安静的力量,蓄势待发。”表明了对这篇文字的感觉。我对这个“安静的力量”很认同,很喜欢这个说法。生活就是这样,在安静中积蓄力量。一切都自然存在。你不知道它会怎样变化。你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生活自身就充满了无限可能性。文本的风格,正是生活所赐。

  而《街景》,就是个简单故事。那天忽然有所感,觉得有点意思,就丢开手头活儿,起笔写了开头。后来又抽工夫延展开。写的过程中,也是力求寻找那种自然状态下的真实情境。

  生活是如此繁杂真实,我想让自己拥有一个简单自然的平和心态。像今天吧,中午洗了个澡,心里就畅快多了。原来快乐离自己并不很远,自己要求的也甚为简单。

作者: 秋实    时间: 2015-5-20 21:33
抢沙发
作者: 秋实    时间: 2015-5-20 21:41
随和,随意,随性,那其实是一种境界。
于文字人而言,将感受记录下来,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如夏版所言,原来快乐离自己并不很远,自己要求的也甚为简单。
能将感受妙笔生花感动他人,那便是水平。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5-5-20 21:43
 附一
  
  夏日即景
  
  我一来就走上大街,往东走。出了大门后,眼前是一条马路。这条马路从东到西横穿过去(你若说从西到东横穿过去,也可以)。往西走十几步是一个十字路口,往东走几百步是一个十字路口。我总是遵从心里的感觉,往东走。一边走,一边打量。一开始,我顺着街道这边、也就是北边的便道走。你马上就知道我走得不对。我应该顺着马路南边的便道走才对,才合乎情理。(不过这是在便道上,所以就少了许多忌讳。)
  
  走出大门后,我抬头看了看天空:它灰落落的,但是有很好的阳光。五月的阳光开始厉害起来,已经可以看到女孩穿着短衫短裙,露出浑圆的胳膊和结实的小腿。她们嘴里啃着冰棒,叽叽喳喳仿佛小鸟,眼睛十分明亮,头发自然散开。
  
  那个女人还在街角那里大喊大叫,她的声音在热空气里嘶嘶的响。记不得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在大街上的,似乎很长时间了。她一直在大喊大叫,自问自答,以一种执着的耐力和韧性,从几年前或者十几年前坚持到现在,而且,嗓门始终不哑。没人能听清楚她喊叫些什么——呜噜呜噜的,可能是在抱怨,加上一些诅咒,或许还有谩骂。
  
  那个家伙仍然紧靠商校外围的铁篱笆坐着,面色还是那样蜡黄。他用一双没有表情的眼睛打量着大街上过来过去的人,车,狗,等等。在他身旁不远,停放着一辆自行车,破旧,黯淡,污秽。经常,我就会看见这个家伙坐在这里,眼神空洞。他快速地把自己的双手交织起来,再松开,再交织起来,再松开。他似乎对这个游戏很感兴趣,可是,没有从面容上显露出来。几个小男孩从他身旁走过,模仿着他的动作,得意洋洋。
  
  再往前走上十几步,便是那一对男女。都是三十多、近四十岁的样子,穿戴极其普通,甚至有些土气,男的是早前那种中山式蓝色上衣,女的则是一件碎花单衫,两张脸也是十分的其貌不扬。两人紧挨着坐在一起,手拉着手,眼睛却都放开来,打量从他们眼前过来过去的人,车,狗,等等。他们屁股下面铺着报纸,男的左手拉着女的左手,右手环过去抚在女的肩头。两人都是面色灰暗,憔悴,都不说话——好多次,我走过来走过去,一直没听到他们讲话——,叫人无法断定他们的实在关系。在他们一旁,立着两辆半旧的自行车。
  
  没走几步,迎面走来两个十二三岁的女孩,一身学生装,纯真的面孔,很友好地诉说道:“我俩从很远的地方来,带我们的大人不见了,我们没钱吃饭,饿了一天了,求求叔叔给两块钱吧,我们好买饼子吃……”如果不是已经见识了她们不是一回两回这样的表演,我或许会动恻隐之心。既然明知是圈套,我只好装作无奈的样子说:“哦,对不起,我忘带钱了。”
  
  前面围着一堆人。赶过去瞧,哦,两个男人面红耳赤,争执不休。其实事情很简单:男子甲把车停在路当间,男子乙按喇叭,男子甲没听见,或者听见了不当回事(他自己说没听见),男子乙就下车拍打男子甲的车前脸,男子甲就不依不饶,说你凭什么拍打我的车。男子乙说你乱停车还有理啦。一个比一个嗓门儿大。别人劝都不起作用。最终还是男子甲的朋友抱住男子甲,把他拉到车上把车开到一旁完事。
  
  继续走。人们匆匆赶路,一门心思,心无旁骛。骑车的驾车的,都是。这样一来,越发显出我的随意散漫。
  
  忽然觉得眼睛疼,我就闭上眼睛,原地不动。这样很舒服。我这样站着,有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
  
  警笛尖利呼啸的声音打断了我。一辆运钞车疾驶而来,它越过滚滚车流,转眼就消失了,剩下那尖利的呼啸在空气里嗡嗡作响。一个十来岁的男孩本来在便道上走着,听到警笛,就停下来去看,好半天,还怔怔地盯着运钞车消失的地方,嘴巴张开。
  
  这时候,从路那头走来一个十八九岁的男孩,他浑身精赤,黑黝黝的身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他不急不慢,面带笑容,一路走来。随着他步子的频率,呈自然状态下的阴茎在两腿间荡来荡去。
  
  (2008.4.29)
  
  附二
  
  街景
  
  那个人又出现在街角了。他每天上午,来到这里;每天傍晚,离开。
  
  他就那么往地上一坐,开始了新的一天。看起来,似乎今天与昨天也没什么不同;估计明天与今天也不会有什么差别。人,就是那个人;地儿,就是那个地儿。两尼龙袋子的核桃,应该是有变化的。不过,这么从楼上看下去,好像也没什么区分。
  
  据说,他的核桃是走得很好的——两尼龙袋子根本就不够走——那么,他为什么不多带点呢。
  
  从来听不到他吆喝。他就那么静静地坐在那里。他一旁,是一根电线杆。有时,坐久了,他会顺电线杆的根脚躺下来,任凭车流过来,人走过去。
  
  一开始几乎没有注意到他。我一般不从楼上往下看。要看也是往远处看。像他坐这么近,我很容易就忽略了。尤其他是那么安静,不像去年夏天那个拉一毛驴车西瓜的,聒噪个没完,根本不管别人是否在午休,或者做别的什么事情,怕不怕被打扰。
  
  就是下楼去路经他坐着的地方,我也常常视而不见。倒不是说我自视清高,而是,我习惯分心走路。就是说,脚管脚,心管心。眼前的事物,只要没有影响正常走路,一般不会去注意,常常因此遭熟人误解。
  
  前几天,偶然听站在窗口看风景的同事说:嘿,他的买卖很不错呀。我便也凑到窗前去看。从此,趁机看他,竟成为一种习惯。
  
  但是,一直没有就近去看过他。就没有想到过。或者,生活里某些事物,还是保持一定距离,更好。
  
  真实的东西往往经不住近距离。往往怕戳穿。
  
  此时,只见不少人围拢着他。他忙得不亦乐乎。于是我也再去忙自己的。过一阵,我起身歇息腰身,再去看他,他已经又坐在那里了,而且,显然是为了更舒服点,他把腿脚伸开来。
  
  (2009.4.15)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5-5-20 21:44
谨此与大家交流。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5-5-20 21:45
秋实 发表于 2015-5-20 21:33
抢沙发

嘿,倒好像你专门等这沙发呢。
问好!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5-5-21 07:12
先问好夏版,得空再细细拜读!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5-5-21 08:09
待我吃完豆浆再读原文。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5-5-21 14:17
虞城传奇 发表于 2015-5-21 07:12
先问好夏版,得空再细细拜读!

嗯,期待你的交流。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5-5-21 14:17
虞城传奇 发表于 2015-5-21 07:12
先问好夏版,得空再细细拜读!

嗯,期待你的交流。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5-5-21 14:18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5-5-21 08:09
待我吃完豆浆再读原文。

豆浆还没吃完~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5-5-21 14:29
豆浆早吃完了,看完才想起,核桃的事,已很久没吃了。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15-5-21 19:45
写作方法很值得借鉴。场景的罗列制造出一种意境,然后点题。就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制造出凄凉孤单的场景,然后告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这样的方法创作出的“杂说诗三百”是什么样呢?期待。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