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读《诗》有言之:用诗意赞美新娘 [打印本页]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5-5-21 20:53
标题: 读《诗》有言之:用诗意赞美新娘
读《诗》有言之:用诗意赞美新娘
徐志摩有诗云:“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很美,可惜却是写柳的,而不是写人的。不过能以新娘比柳,正可见新娘之美(尤其在新郎眼中)。俗语 “一个女人最美的时候就是当新娘的那一刻”,也正说明如此。不信请看婚礼上,司仪们总会用一大串华丽的辞藻来赞美新娘。比如,“洁白的婚纱映衬着她美丽的脸庞,羞涩的微笑透露出娇美的容颜。”比如,“犹如出水的芙蓉,恰似盛开的牡丹。”比如:“乌黑的秀发高高盘,胜过西施赛貂婵;洁白的婚纱身上穿,就象仙女下了凡。”……
不过可惜的是,这词虽然一套一套的听着好听,却也是程式化的。婚礼司仪总是用相同的词句和虚伪的激情去赞美不同的新娘。更可惜的是,如此不吝使用最华丽词藻的赞美,却不是从最该欣赏她、赞美她的新郎嘴里说出来的。所以,显得不够真实,更不够真诚。所以,一旦婚礼过去,便再也没有人会记得那篇慷慨激昂的文字,甚至也不记得彼时新娘的美丽。
相比之下,《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却被数以亿万计的人们牢牢记住,而且一记就是数千年,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关雎》的内容很简单,写的就是一个男子怎样讨好又怎样思念自己钟爱的女子。可是却写得有情有景,有声有色,一唱三叹,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读起来,人们脑中往往会生起这样的一幅情景:河中的小洲上,一对雎鸟正在关关地叫着,宛如一对情侣在诉说着情话。而河边,一个青年男子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向一个美丽的女子大献殷勤……
当然,后面还有因追求不得而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情景,以及追到之后用尽手段讨好她的情景,只是却已没有如此的诗情画意了。
其实,《关雎》本身就不是这么有诗意的。有专家考证,殷商时期,民风古朴,远远没有后世的那些规矩,男女关系也比较随便,很可能如动物王国那样,在男方凌厉的追求攻势下,女方一旦首肯,便会以天为庐以地为床与男子共赴巫山。若果真如此,当然更没有诗意了。
而到了西周,那位辅政的周公凭空弄出个“礼乐治国”的理念,随着周礼逐步完善,男女间的结合也变得麻烦起来。那么,在“礼乐”已经彻底成为百姓生活的准则时,很难想像,一个男子怎么可能会在河边随随便便就向一个女子求爱,并最终成功抱得美人归。《诗经》中有一篇《伐柯》便写道:“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即使你真的相中人家了,也不能腆着脸皮凑过去“左右求之”,好歹总要通过父母找个媒人才行。而婚姻问题一旦上升到家长层面,他们首先考虑的当然不会是感情因素,至少门当户对才是首要的。如此,也就没有诗意了。
所以,即使在相比后世已经算是比较开放的周代,爱情也是个很奢侈的东西。所以,当孔子七十多岁的老爹娶了他二十来岁的老妈,只是因为某些方面“违礼”(有人认为是年龄差距大不合礼,有人认为是因为阶级不同不合礼),便在历史上留下了“野合”的记载,而且还让今天的某些人猜测我们的孔圣人很可能是他老爹和老妈“野战”的结果。可见“礼”字在当时有多么重要。
那么,如此优美的一首《关雎》,难道只是古人在脑子里幻想着自由恋爱的美好的“意淫”的结果?当然不是的。《关雎》者,乃是古代婚礼上的一首赞歌,且是必被演奏和演唱的 “保留曲目”,是许许多多类似曲目大浪淘沙(或经孔子人为筛选)后留下的精华之作。
古时候,男尊女卑的思想贯穿始终,却只在婚姻问题上是个例外。从《周礼》中可以看出,从“纳彩”到“亲迎”,男方都要暂时收起他的尊严,为了自己的新娘(抑或为了以后带来的子嗣繁衍),都要暂时收敛起来,学着装装孙子。同样,在婚礼上,男方也会不吝赞美之词,大放对于新娘的赞歌:你是那么美丽,你是那么温柔,叫我如此牵肠挂肚,叫我如此神魂颠倒。为了你,我愿努力追求;为了你,我愿付出所有……而这些话,还不是新郎亲口说的。
这个世上,真相总会有些叫人败兴。难道这么优美的诗歌真的不是出自一位多情的男子之口?难道这首诗真的只是古代婚宴上要表演的一首流行歌曲?实在很难说是,更很难说不是,这个问题只好留给专家们去解答。但笔者特意搜索了一下古代赞美新娘的诗句,却可悲地发现:居然连一首也找不到。唐代诗人朱庆馀有两句著名的“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写得倒是形神俱佳,却是为了献媚上司而作,根本就不是写给新娘的。而试看那些伟大的或不怎么伟大的诗人们的诗作中,有献给情人、献给歌女、献给声妓的,有寄给妻子、怀念妻子、祭奠妻子的,可偏偏对于婚礼上最娇美、最有诗意的新娘,却连片言只字都没有留下。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但凡穿上婚礼服走进洞房,在黄昏的烛光下(古代婚礼在黄昏,婚者,昏也。)面带娇羞的新娘,无论如何,都会带着某种红玫瑰的暧昧味道,此情此景,是很可能引起文人骚客们的诗兴,然后吟出几句或雅或俗的神来之句的。可是“婚”一旦入了“礼”,一通折腾下来,恐怕那点诗意也早就消磨怠尽了。再一听乐队演奏的,歌手演唱的,仍是那首听滥了的流行歌曲,于是“乐”则乐矣,但“淫”(淫者,过度也)兴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况且,那歌曲乃是前辈艺术家们的创作,又不是新郎个人的自身体验,所以无论写得怎样“辗转反侧”,结果都是“哀”则哀矣,却无论如何都叫人“伤”不起来了。
当然,一首流行歌曲可以传唱数千年,终归有它的独到之处,艺术上更有其过人之处。然而“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再好的艺术作品也取代不了新郎个人内心的真情流露。而唯其真实,唯其独特,才是更加弥足珍贵的。
如今,千百年过去了,往者已矣,不知道尚未步入婚姻殿堂的男子们,是否会有那么一两个在自己娇美的新娘面前突然诗兴大发,因而为他的新娘吟诵出几句动人心弦的诗句来。如此,便可将《关雎》彻底写入历史,而仅使其风源远流长了。
(附:不过对此,笔者却不乐观。一般情况下,被亲友逼急了,新郎往往会说:我想用一首歌表达我的爱……)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5-5-21 21:44
占个沙发再说。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15-5-21 22:53
问好空弟!真是快手。不是说好不重复吗?我还提前做了预告。好斗之心立显!不过无限惬意。想着在相隔遥远的一群人相约做着同一件事,当然开心。不过好像有点快。我刚单相思,安然就忙着送定情物了,还没回过神,你都结婚庆贺了。如果戈眉再来一个生子、夏冰整个送葬,一星期就玩完了。慢点,好几年呢。不过最好别重复,想写什么提前预告,这样完成诗三百的速度快些,也避免争鸣之嫌。你说呢?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5-5-21 23:12
刚看了正文,准备写句心里话,却又看到你的跟帖,哈,有意思。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5-5-21 23:13
果然是,一万个人心里就有一万个诗经。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5-5-22 09:19
读罢,有点百味陈杂。
不过无论如空弟如何质疑关雎的真实意义,还是觉得能把这首诗排在首位,可见老祖先的本意,也是为后人作为某种引导或提示的。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5-5-22 09:22
咱杂文版不怕争鸣,君子之诤,何乐而不为,我以为对同一题的另一种探讨反而有趣,更加开拓视野。
作者: 戈眉 时间: 2015-5-22 09:37
先占个位,然后慢慢读,问候老师!
作者: 刘玉清 时间: 2015-5-22 12:32
都读诗经啊,这个有点难,谈情说爱,,,这个也难,不过对大师应该更难吧?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5-5-22 18:53
这个宝座必须你坐……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5-5-22 18:57
支持你嘛,必须及时才行。不是故事要重复的,谁让我就对这篇最熟悉呢,别的一时真找不到切入点来写。正好前两天读到一篇文章说《关雎》是婚礼上的赞歌,觉得总比认为是写后妃之德靠谱,就顺便写进来了。
没事,咱慢慢来,你领头冲锋陷阵,我在后面摇旗呐喊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5-5-22 18:58
就是嘛,一个人眼里一个样,这才有意思呢。要不然,都如教材里说的表现了什么什么,表达了什么什么,咱们就没得写了啊。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5-5-22 18:59
夫妻人伦之大,所以要排在首位。总不能把写周文王的放在开头啊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5-5-22 18:59
也是,适当时候,大家来个同题作文,也是件有意思的事。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5-5-22 19:00
不用慢慢读,快快的一浏览,就过去了。如今网上文章这么多,慢慢地谁也读不起。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5-5-22 19:01
我是冒牌的,而且是理论上的,所以不难。
现在流行读诗经,快点跟上一篇吧,否则可就out了。
作者: 刘玉清 时间: 2015-5-22 19:59
为了不out,从今开始读诗诵经
作者: 刘玉清 时间: 2015-5-22 19:59
为了不out,从今开始读诗诵经
作者: 戈眉 时间: 2015-5-22 20:38
《关雎》者,乃是古代婚礼上的一首赞歌,且是必被演奏和演唱的 “保留曲目”,是许许多多类似曲目大浪淘沙(或经孔子人为筛选)后留下的精华之作。
这提法挺新鲜,呵呵
作者: 戈眉 时间: 2015-5-22 20:50
确实有趣,另类解读,呵呵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15-5-23 10:18
我放慢节奏,不急功。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5-5-23 16:49
再来品。
别出心裁的着笔,把人带入崭新视界。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5-5-23 19:06
最近手头事情多,想着慢慢读诗写文,结果发现我还没开始太极起手式,人家已经是直拳勾拳组合拳了。
呵呵!先赏读,写的事,慢慢再说。
作者: 夜莺 时间: 2015-5-23 21:11
哈哈哈。太逗了。18 友!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5-5-23 21:37
哈哈,好,好,好。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5-5-24 11:35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5-5-24 20:03
多谢诸位!
与lvhq018兄随便聊到写同类文章,本来是奔着《周易》的,可是周易太难,能写的我已写了一些了,其他的,有的写不出来,有的已经被别人写滥了,自己又拿不出新意来。于是随口说了句《诗》三百,lvhq018兄很快就拿出了文章,安然随后,我也只好勉为其难,在后边跟着护诈旗了。
其实我的观点并不新鲜。早有人提出过,试搜来一文,帖在后边,供大家参考。不过这篇是论文,不像我们写的是品读文章:
关于对《关雎》诗义的理解搜索
《关雎》以《诗经》首篇的显要位置,历来受人关注。但在《诗经》的研究史上,人们对《关雎》诗义的理解却多有分歧。《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以为女子只有忠贞贤淑、含蓄克制,才能够配得上王侯。因此,把这首诗放在《诗经》之首,以明教化。鲁诗、韩诗都认为《关雎》是刺诗,讽刺国君内倾于色。也有学者认为《关雎》是婚恋诗。我们认为,对《关雎》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私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
有人认为雎鸠本是凶猛之鸟,《关雎》乃是以雎鸠之求鱼以象征男子求爱的。而汉儒却视其为贞鸟,并解释关关雎鸠为雌雄和鸣,以喻夫妻和谐。这种解释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 关于《关雎》的分章问题 毛诗尾题:“《关雎》五章,章四句。故言三章,一章章四句,二章章八句。”陆德明《经典释文》认为:“五章是郑所分,‘故言’以下是毛公本意。”按照陆德明的说法,《关雎》分五章,是郑玄分的,毛公本来是分三章的。此后,朱熹《诗集传》、陈奂《诗毛氏传疏》都接受了陆德明的说法,分《关雎》为三章。陆德明所言毛公分三章,郑玄分五章,不知何据。究竟最初《关雎》分三章还是分五章,人们已无从考证。因此,《关雎》分章问题就成了诗经学史上的千古悬案。
《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后人的理解,并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如此说来,《关雎》之义大矣!暂且撇下这种理解究竟有多少道理,先从诗歌本身说起。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做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把《关雎》当做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窍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 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夫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老夫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譬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在被锁深闺、为怀春之情而痛苦时,就从《关雎》中为自己的人生梦想找出了理由——当然,实际上她已经走得很远了。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5-24 21:43
看来这周大家都和《诗经》掐上了,原本就没学好,加上时间长记不清了,只是隐约觉得孔夫子是述而不作的,对于诗经他的作用是删减,留了十分之一的样子,构成了现在的诗三百。其中内容与老夫子的关联只是审美取向问题,本质上是民哥,就像五哥放羊,泪蛋蛋落在沙蒿蒿林之类的。要不来一句: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5-5-26 19:08
孔兄啊,这个可不对了。怎么说《诗》也是经啊,咱不带贬低经典的啊。
你们戴着羊肚子手帕三道道蓝那个放羊的五哥,也会用“钟鼓”来讨女人喜欢嘛?
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时间: 2015-5-27 17:16
文章引经据典,深刻地论述了爱情这个话题,观点鲜明,主题深刻,与时俱进地剖析了爱情的时代特征。欣赏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5-29 11:38
诗经》作为四书五经之首,历来成为文人士大夫仕途的敲门砖,在程朱理学的作用下,后面逐渐面目全非。当然,随着科举的废除,现代意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能够去伪存真,能从诗歌本身来理解诗歌,还原地方民歌的本色。比如《关雎》一首,原本就是吟咏男欢女爱的,绝非论及什么“女德”的,本文恰恰做到了一方面还原远古的场景,一方面展现现代的画面,古今游走,潇洒自如,且笔带诙谐,呼唤诗意栖居。
作者: 梅边 时间: 2015-5-30 16:20
本帖最后由 梅边 于 2015-5-30 16:23 编辑
徐志摩有诗云:“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很美,可惜却是写柳的,而不是写人的。
————
是写人的啊,还是最美的人,他那时正在追求着的林徽因。柳要不是林徽因,柳哪里这样好。林徽因那时的艳影,就在徐的心头荡着。荡着,荡着,就果真幻化成他的新娘了。这是诗人梦,诗人就这样意淫着写诗。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5-5-30 16:21
谢奇兄点评!赶快也弄一篇啊,大家凑个热闹多好玩啊!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5-5-30 16:23
孔兄这个评价恰当。也许诗经原来的作用和意思已不可知,我们只能努力还原一下。我们都不是学者,所以依自己感觉,能自圆其说也就是了。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5-5-30 16:24
有理。
可惜林没有成为他的新娘,新娘最好还是新郎来赞美,别人夸的感觉总是怪怪的。
作者: 梅边 时间: 2015-5-30 16:47
后面都琴瑟友之了(现在形容夫妻之和还叫琴瑟之和)、钟鼓乐之了(有举案齐眉之意),岂是春风一度就草草完事的,像现在的男女,这也不在乎了?且更有了诗意:闺房里红袖添香、张敞画眉的诗意。
作者: 梅边 时间: 2015-5-30 17:02
人是从自然中来的,逐渐受到文明的约束。《关雎》应该是当时民间的真实生活写照,而不是放在庙堂上的一卷婚书。
作者: 梅边 时间: 2015-5-30 17:34
不知你是如何对新娘界定的。只是新婚之夜行房事之前那一刻才叫新娘吗,即兴赋的诗才叫写给新娘的诗吗?恋爱时候的情书都不是,蜜月里的甜言蜜语都不是?你说进洞房已经引起诗意了,又提出入了礼的婚,难道这不是?嘿嘿,如空老师再理清了写一遍。我不读是不读,读就认真读,绝不草草读的。是从开始读读这篇一直读到现在。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5-5-31 18:28
再写是不可能的,就如孩子生出来后不能再重生一遍一样。如果我有新的认识,会新写一篇,而不是改这篇。新娘,自然是专指婚礼上的,之前之后都不算。
关雎是民间生活这没错,但这“民间”是要打上引号的,窃以为至少是贵族。很难想像士农工商人家会弄“琴瑟”,钟鼓就更不用提了,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章,尤其是写爱情的篇章都是。
作者: 夜莺 时间: 2015-6-1 08:41
期待你的诗经系列!
作者: 何义钦 时间: 2015-6-1 10:02
学习了。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