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乡愿 [打印本页]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15-6-9 08:46
标题: 乡愿
本帖最后由 lvhq018 于 2015-6-9 08:49 编辑


       孔老夫子是个文明人,至少在我看过的所有资料中,他是这样的人。文明人一般不会骂人,即便骂,也会用用极其文明的方式。而像孔老夫子这样伟大的文明人,他一开口骂,就会成为千古绝唱,比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至今仍然让人们争论不休。他还骂过一类人,这类人叫“乡愿”,骂得极其狠:“乡愿,德之贼也!”这一骂可是了得,两千多年以来,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生怕自己与“乡愿”挂上钩。

    那么,乡愿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一提到乡愿,连老夫子这样的人都恨得失去了体态,脸红脖子粗地破口大骂:“德之贼也”呢?

    关于乡愿,至今没人给出明确的定义。但我们可以根据相关资料进行大致的圈定。孔子把具有一定层次或知识的人划成四类:中行、狷者、狂者和乡愿。中行是德之中庸者,是圣人,狷者是德之不足者,狂者是傲德之人,那么乡愿只能是伪德之人。从字面的意思看,乡愿就是“迎合乡人愿望”之人。因为他只是一味地迎合周围的人,完全没有原则,也不顾道德标准,所以孔子痛骂他。孟子对此有更进一步的说明:“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现在,我们大致知道了乡愿的基本模样。孔子之所以咬牙切齿,是因为乡愿在世俗中极为吃香,左右逢源,而且你抓不住他的毛病;他粉丝众多,影响力也不小,自己败坏社会风气,还领着别人跟他一起败坏;他模糊了道德标准,混淆是非,让人们失去了对善恶的判断。对于立德之人而言,乡愿是毁德之人,所以子曰:“德之贼也!”

    乡愿怎么毁德呢?君不见,那些纷纷落马的高官大佬们,在台上时,哪个不是堂而皇之?揪出他们后,人们在拍手称快的同时,也陷入深深的迷茫当中:到底还有没有清官?对政府、对社会的不信任感从此扎下了根。君不见,历史上那些形形色色的政客和权势者,怀里揣着阴暗的目的,却打着为了人民的幌子,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人民成为他们操纵的枪,而他们却站在用人民的尸骨堆积成的山顶上,阴险地笑着。被反复蹂躏的人民从此对正义产生了怀疑。君不见,那些对上面的任何决定和论断都只会举双手赞同并拍手称快的人,在用他们的媚态换取了他们心中想得到的好处时,也使决策者在错误的道路上愈走愈远,小的错误会使人力物力造成极大浪费,大的错误甚至会使历史倒退。这极大地打击了人们爱国和敬业的热情。君不见,那些打着维护弱势群体的旗号的人,今天振臂高呼,明天人肉搜索,不顾事实,绑架着善良的人们,和他一起,完成了一次次华丽的壮举。每一次的壮举,都怂恿着人们个个充当着法官,肆意践踏着本人做人的权利,也冲击着一个社会维护道德的底线——法律。它不断歪曲着我们的价值观,让不怕法律怕舆论成为常态。君不见,那些左右逢源、关系网密集的人,热心地为周围的人办着各种各样的难事,他们用自己的能量冲击着社会的程序和秩序,我们在对他感激涕零的同时,也对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产生了怀疑。君不见,那些不知靠着什么手段而大富特富的人,用极其吸引人们眼球的方式不断炫富,并抛出自己的奋斗哲学和成功学,让我们在享受到他们的施舍的同时,成为一个个猥琐的自卑者,被卷入拜金的漩涡,成为金钱至上的奴隶。君不见,...乡愿无时无刻地破坏着社会的秩序、毁坏着人们的价值观、冲击着社会的道德防线。他的可怕在于他们披着道德的外衣侵蚀道德,就像披着羊皮的狼。

    狷者可以拉引,狂者可以压制,唯乡愿无法教育,因为对他们“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而且,“众皆悦之”,想要管教他,弄不好会犯众怒,自己还得惹一身骚。连孔子都拿他们没办法,我们小民就更无可奈何了。我们能做的,一是不做乡愿,所谓“宁为狷狂,毋为乡愿”;二是认清乡愿,远离他,不受他蛊惑;三是跟着老夫子骂一声:“德之贼也!”解解恨而已。

    为什么要远离乡愿?一则故事说得好:狐狸在悬崖边上对乌鸦说:“要让自己的生命精彩起来,才不枉来到世上一次。精彩的生命就应该敢于突破自己。试着从悬崖跳下去,挑战自己!”接下来狐狸跑到悬崖底下。从此,狐狸天天有肉吃。

    乡愿这个词,在现代社会几近消失,大概因为这种人越来越多,故而有意回避,因为连他们自己都会感到不好意思。这到也符合乡愿的内心。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5-6-9 09:11
前几天说到高跟鞋的事,说有些个女人之所不不穿高跟鞋,就是为了显摆自己的身高。
有时走出一个怪圈,竟也会成为别人眼里的怪物。
作者: 秋实    时间: 2015-6-9 09:49
言之有理,有理有据,鼓掌!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5-6-9 09:56
此文写得精致,应该为你鼓掌!
作者: 七大姑八大姨    时间: 2015-6-9 11:20
这孔老二也有急眼的时候
中国人就是这样,讲究个人脉;P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5-6-9 13:43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5-6-9 09:11
前几天说到高跟鞋的事,说有些个女人之所不不穿高跟鞋,就是为了显摆自己的身高。
有时走出一个怪圈,竟也 ...

咦,我刚冒头一个关于怪圈的东东,你这里倒针对怪圈发表宏论了。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15-6-9 16:19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5-6-9 09:11
前几天说到高跟鞋的事,说有些个女人之所不不穿高跟鞋,就是为了显摆自己的身高。
有时走出一个怪圈,竟也 ...

如果个矮,不穿高跟鞋又咋能显摆自己的身高呢?
作者: 戈眉    时间: 2015-6-9 17:39
还有这么一说,长了见识,看来以后读什么都要认真才好,不然什么也读不出来!继续给帅哥上茶……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15-6-9 18:49
秋实 发表于 2015-6-9 09:49
言之有理,有理有据,鼓掌!

希望“乡愿”还能流传,骂人既有文采,又文明。谢鼓掌!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5-6-9 18:55
lvhq018 发表于 2015-6-9 16:19
如果个矮,不穿高跟鞋又咋能显摆自己的身高呢?

那么继续说故事。
某日与朋友聊天,友说某年想升迁,约领导一起泡脚。领导泡完脚,又要泡小姐。友说,那次他也要了一个小姐。我大惊,责他何以如此不成体统。友笑说,领导都泡了,咱不泡能说得过去么?不过他又回头解释说,费是出了,至于泡没泡,领导搞不清楚的。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15-6-9 19:02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5-6-9 18:55
那么继续说故事。
某日与朋友聊天,友说某年想升迁,约领导一起泡脚。领导泡完脚,又要泡小姐。友说,那 ...

如此,你友便是乡愿。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15-6-9 20:35
高迎春 发表于 2015-6-9 09:56
此文写得精致,应该为你鼓掌!

谢了!欢迎锤正!
作者: 刘玉清    时间: 2015-6-9 20:42
欺上瞒下,阿谀奉承,假公利己,道德败坏突破为人处世之底线,这样的乡愿,竟随处可见。

作者: 刘玉清    时间: 2015-6-9 20:43
秋实 发表于 2015-6-9 09:49
言之有理,有理有据,鼓掌!

同感,鼓掌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5-6-9 21:02
好文,引经据典,借古喻今。奈何国情如此,圈情如是。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15-6-9 21:02
七大姑八大姨 发表于 2015-6-9 11:20
这孔老二也有急眼的时候
中国人就是这样,讲究个人脉

孔子也是人,只不过前面加了个 “圣”。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15-6-9 21:29
虞城传奇 发表于 2015-6-9 21:02
好文,引经据典,借古喻今。奈何国情如此,圈情如是。

“奈何国情如此,圈情如是。”智者如是!赞了!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15-6-9 21:29
虞城传奇 发表于 2015-6-9 21:02
好文,引经据典,借古喻今。奈何国情如此,圈情如是。

“奈何国情如此,圈情如是。”智者如是!赞了!
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时间: 2015-6-9 22:19
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

引经据典,观点鲜明,中心突出,论述有理有据。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5-6-10 03:59
研究国学,需从点滴做起。而后,心聪目明。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6-10 08:27
既然从夫子开始就有乡愿一说,那就更加说明了他的历史久远,数千年不绝,经历各种意识形态。那么这就不是简单的体制或者道德问题那么简单了,人性的弱点是我们绕不开的话题。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15-6-10 10:20
一孔 发表于 2015-6-10 08:27
既然从夫子开始就有乡愿一说,那就更加说明了他的历史久远,数千年不绝,经历各种意识形态。那么这就不是简 ...

法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方法。但法制是双刃剑。严厉的法制会让乡愿没有市场,但严厉的法制同时会让人们失去生存弹性,失去法律和自由之间的缓冲层,会激化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进而使社会动荡。所以中庸是领导者的艺术。
作者: 七大姑八大姨    时间: 2015-6-10 16:40
lvhq018 发表于 2015-6-9 21:02
孔子也是人,只不过前面加了个 “圣”。

突然就想到孔子的自评:丧家之犬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15-6-10 18:48
七大姑八大姨 发表于 2015-6-10 16:40
突然就想到孔子的自评:丧家之犬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15-6-10 19:51
太和五中张奇 发表于 2015-6-9 22:19
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

引经据典,观点鲜明,中心突出,论述有理有据。

谢了。问好!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15-6-10 19:53
高迎春 发表于 2015-6-10 03:59
研究国学,需从点滴做起。而后,心聪目明。

同感。难得遇相知!
作者: 七大姑八大姨    时间: 2015-6-11 09:42
lvhq018 发表于 2015-6-10 18:48

严肃点
那就是孔老二嫉妒乡愿的下场、、、、
作者: 七大姑八大姨    时间: 2015-6-11 09:42
lvhq018 发表于 2015-6-10 18:48

严肃点
那就是孔老二嫉妒乡愿的下场、、、、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