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总统你错了 [打印本页]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7-24 10:04
标题: 总统你错了
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15-7-24 10:08 编辑
1958年4月10日,在外漂泊数年的胡适回到了台湾,接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蒋介石携陈诚、张群、李济等一大批政界和学界的大佬级人物在机场迎接独自归来的胡适,并且随后在“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会议上,蒋本人致辞。在台湾学界,得此尊宠的人几乎无二。
然而,事情随着蒋的演讲而悄然发生变化,蒋在演讲中自然而然讲学术与政治联系起来,对于五四运动的评价也是有功有过,对胡适提倡的自由主义暗含讥讽,坐在下面的一帮知识分子显得异常别扭。期待着他的发言尽快结束。
谁都没有料到,胡适发话了。一开始就是五个字:总统你错了!
胡适的意思是政治归政治,学说归学说,你蒋介石这样联系是错误的。当然,这时候没有人深究谁的理论更为正确,人们在意的是事件的本身。一向温和的胡适先生竟然敢当面指责“总统”的不是,捍卫了学术的尊严,体现了知识分子的风骨,应该是胡适晚年惊艳的一笔。
蒋介石接下来的表现尚可,只是略显尴尬,事情也就结束。包括后来蒋介石违宪连任,胡适公开反对,蒋也没有怎么样,倒是小蒋先生当时可能动了杀机,但毕竟没有下手。
蒋对胡适的宽容未必就显示出蒋的大度,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胡适这样的好运气的,孙立人白崇禧运气就很差。其实蒋心里清楚,胡适只是一个书生,说的也是书生之见,他是不会和书生置气的,而且他能把胡适拉到台湾,本身就是来装点门面的,怎么会自己砸自己的招牌呢?
而生活中的胡适应该是个很温和的人,在《四十自述》中,他算是交了自己的老底,幼年丧父,母亲监管很严,年轻时就那么一次酒喝多了让警察关了一夜竟然能让他反复自责,絮叨了半辈子。《四十自述》中没有提及的是他的婚姻,他早年经父母做主,娶了江冬秀,后来恋上了曹诚英,江冬秀一把剪子就让他吓得立马抛弃了表妹的爱情,回到麻将高手江夫人跟前。不过老两口后来日子过得不错,牌桌坐不齐的时候胡适有时还给江冬秀换个手,他还联络过人到他家陪夫人,就是让夫人图个乐呵。要是瞅胡适年轻时的照片,温文尔雅,老年的时候也还是儒雅的本色,就这么一个连老婆都怕的人竟然当面敢顶撞“总统”,真是出人意料。
不过真要是探寻一下胡适的步伐,我们会发现,生活中他温和,儒雅、乐善好施,人缘特好,顺带着还有点绯闻什么,但是,在学术上,路数就不一样了,二十几岁在美国的时候,一心一意地推进白话文,引起众多批判和指责。他寸步不让,甚至与同学之间关系都弄得比较紧张,他依然坚持下去,并得到陈独秀等一批有识之士人的鼎力支持,终于形成气候。他自己也在非常年轻的岁数回北大任教,白话文运动完美收官。
在白话文运动过程中,他更是身体力行,自己还作了不少白话诗歌,比如《尝试集》就是他的实践。这与他毕生推崇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是有关的,他的儿子取名都是“思杜”,可见膜拜之至。他逐渐被人们淡忘乃至误解,多半是他被曲解的的实用主义理论被提炼成一句话“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与主流的不太合拍,因为那个年代总体上是激进的,热血沸腾的,温度降不下来的。
胡适加上荣誉博士在一起一共有三十几个学位,在当时的国际学术界影响很大,美国人当时想让他辞去图书馆馆长的职务都是伤了很多脑筋。他学术的范围也很广,历史、哲学是主业,文学只是偶尔的爱好,佛学禅宗也涉及。在考证考据方面投入的精力不少,对于《红楼梦》、水经注》等等考证有着开风气的作用。他不看好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点拨过吴晗,我早年也读过他的《疑古与开新》,算是折服的。不过,由于牵涉面太广,加上他还有不少行政事务,比如他当过北大校长,当过外交部长,有很多人怀疑他的学术真伪乃至能力,沈从文好像就说过,他有时演讲就是随手翻几本书,翻到那儿讲那儿等等似乎也不是空穴来风,吴晗也评论过他老师的学术是非。这些以后自然会有定论,因为不排除当时政治气候的干扰,他们的话是否出自本心很难说,更不会在我们这些草根所驾驭的范围之内。
胡适虽然担任过行政职务,但算不上政客,玩过一次政治才发现自己“很傻很天真”,抽身的很快。蒋后期希望他再次当个外交部长和美国人套近乎,他依然婉拒,答应以私人关系出去走走。
即便到了临终的时候,还是在一次学术演讲之际,他突发心脏病,倒在讲台上,还是因学术而亡的。
早他一步先去的傅斯年也是以几乎相同的方式告别尘世的。
蒋介石给胡适的挽联写得很精当: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他竟然是胡适的知音。
五十年代批胡运动最为高潮的时候,胡思杜离奇死亡,大陆高端知识分子纷纷批斗,连带整个胡姓可能都受点波及,比如汉奸叫胡汉三、土匪叫胡彪、草包叫胡船魁等等。但毛泽东还是对胡适有过公允的评价,还笑言:二十一世纪会给他平反的。事实上,没有到二十一世纪,胡适已经成了文化大师。更有甚者,有人说:中国错过了胡适,也就错过了整整一百年。
这可能出自他的学生之口,感情色彩太浓了。
至少,他坚持学术独立,威武不屈这点倒真正是中国知识分子应该继承的精神财富。
他很看重自己学者的身份,所以,他潜意识里很爱惜学者的羽毛,况且,他还是一批人的偶像,他得有个样子站在那儿。
其实,胡适这样的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尚从来就不乏其人。
汉代司马迁敢于批判当朝的皇帝,何等气概,没有那样的气量,也就不会有划时代的《史记》,编历史都讲瞎话的话还叫个什么“信史”呢?
明代邹元标为反对张居正夺情,主动讨打——廷杖!同时挨打的一个叫赵用贤的人,他老婆更是奇葩,她把赵用贤被打掉的肉捡起来制成腊肉,在家挂着,表示对丈夫挨打的纪念,这又是一种不屈服的另类体现。
国学大师陈寅恪在王国维的墓志铭上写道,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为一代学人自勉,他自己也是亲自践行者。
你可能会说,这是在作秀;也可能说,这是沽名钓誉。这是你说话的自由,但我说,绝大多数的情况是他们依然在坚持自己,他们依然在恪守纯粹!
就这么简单:纯粹!
然而,不知何时,这些可贵的品质正悄然远离。一堆看起来读过不少书的人把自己给丢了。见到领导习惯性地说:领导您吩咐!至于面对部下,就立马换了颜色:你不要问为什么,照办就是,一、二、三、四、五……
看起来快捷高效,场面也是一团和气,实际上心口不一。
读书读到最后读糊涂了,或者说,我们读得越来远远离纯粹。
几乎没有人会说“你错了!”,有的是不敢说,有的是不愿说,有的是说了也白说。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5-7-24 11:26
看完这篇就想着,如果我能早生一点,风到蒋委员长,我会跟他提点什么意见呢?
或者蒋委员长问我,有什么意见可提的呢?
偶一定会激动得浑身发抖:委员长,偶什么都不知道,你表问偶了,您去问那个一孔,他会告诉您的。![](static/image/smiley/default/titter.gif)
作者: 糖葫芦 时间: 2015-7-24 12:37
本帖最后由 糖葫芦 于 2015-7-24 12:43 编辑
怕老婆不是学术上的事,也不涉及原则,何况当初是他的不是。明朝言官实在是不怕死,敢于用性命去死谏。清开始及今,谏官已经多半都死在明代了。难得有一两个,所以人们才物以稀为贵,津津乐道之。
是一篇有良知的好文章!
作者: 一介草民 时间: 2015-7-24 13:07
自大到小,从特殊的个例引出对普遍现象的看法,一针见血地指出弊端,发人深思。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5-7-24 14:18
人不可有傲气,不可无傲骨。能直言于领导人者,往往冒傻气,但是傻得可爱,并且可敬。
作者: 七大姑八大姨 时间: 2015-7-24 20:25
运气好,老蒋败退到台湾后,人生定位不同了。
胡适不傻,老蒋更是历经沧桑。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15-7-24 22:04
这样看来,胡适算是幸运!其实冒着生命危险争个长短对错,终归不值。
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时间: 2015-7-25 06:05
见到领导习惯性地说:领导您吩咐!至于面对部下,就立马换了颜色:你不要问为什么,照办就是,一、二、三、四、五……
这个观点一针见血地抨击了当代为官者的飞扬跋扈和颐指气使,难怪胡适不适合当官,骨气太重,文人也不一定都是御用的,敢于直面总统的人,一定是非凡的。一孔的文章总是那么犀利,锋芒毕露,主题高屋建瓴,彰显时代正能量,很有个性的论述,思忖再三,很有味道的杂文。
作者: 刘玉清 时间: 2015-7-25 08:14
喜欢胡适,一个模范丈夫的形象。看到这一段,不仅仅是喜欢,更是佩服了。
作者: 刘玉清 时间: 2015-7-25 08:17
用模范可能不很合适,但是,他和小脚也是近乎文盲的太太确是恩爱相伴一生的。
作者: 夜莺 时间: 2015-7-25 09:34
看过这个典故,于是更加喜欢了胡!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7-25 12:45
兴许委员长见到安然会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哎!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7-25 12:46
这个分得倒是很清楚的,越琢磨越是这个理儿,问候!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7-25 12:47
闲侃而已,无甚大义。![](static/image/smiley/default/handshake.gif)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7-25 12:48
所以一般人都说很傻很天真啊!当然还有人说,有一种天真叫无邪……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7-25 12:51
在这之前对知识分子也还行,毕竟跟你们一样,那也是读过不少经典的,走的时候棺材了还塞着四书五经,不会太过火。刘文典和他对骂,还动手,虽然其之极,欲处之而后快,但最后还是没把刘怎么样的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7-25 12:52
总是还是需要人发声的,往往就是一层窗户纸的事情。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7-25 12:53
张奇兄过誉了,算不上什么好文章,只是散乱的一些感慨吧!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7-25 12:54
的确有很多女人喜欢胡适。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7-25 12:55
胡现在的粉丝可多了。
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时间: 2015-7-25 13:14
有感而发,最纯真的感情流露,最纯粹的思想交流,最真挚的情感,老弟谦虚了。
作者: 糖葫芦 时间: 2015-7-25 14:00
哈哈,任何时代,有良知的人都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但是他们必然会存在,一开始也许只是因为自身而走进去,久而久之就忘记了自身的得失,而考虑到更多同类的社会状态,将认识与社会道义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人过去和未来都不会缺少,正如避世的人试图隐居,另一部分人却在积极出世。
心向着何处,就向哪里前进吧。
作者: 七大姑八大姨 时间: 2015-7-25 14:13
小说家的演绎而已。
事实是这个刘文典当场就被老蒋甩了两巴掌,直接关进监狱去了,后来是求情的人多了,说这个刘文典有精神不正常的毛病,才算是苟活。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7-25 16:30
刘当面骂蒋是独裁者,蒋也就有了扇耳光的事实,刘应该有所反应的,有说踢到肚子的,有说没踢中的,不过就这件事本身来讲,至少说明刘的狂狷,背后是当时知识分子的自重,而蒋有心处理他最后没有成功,则又说明了当时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影响力不可小觑。所以仅就文化来讲,民国时代确有民国风度。看来,某与阁下趣味方面竟有许多重叠哎,再次握手!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7-25 16:33
很精道的见解。![](static/image/smiley/default/handshake.gif)
作者: 糖葫芦 时间: 2015-7-25 17:36
汗颜,问好
作者: 信培 时间: 2015-7-25 18:46
本帖最后由 信培 于 2015-7-25 19:04 编辑
蒋是个奸雄,对胡的"容忍",自然有常人不可解的深意。鲁迅是当年骂蒋最凶的文化人,蒋曾封官许愿,企图封鲁迅的嘴,大失所望。虽然蒋对鲁迅恨之入骨,无奈只能“容忍”。 倒是"几乎没有人会说'你错了',有的是不敢说,有的是不愿说,有的是说了也白说"倒是自古至今的常态。这是抑制社会前进的毒瘤。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7-25 20:31
谢谢朋友阅读!![](static/image/smiley/default/handshake.gif)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5-7-25 21:19
精彩!
作者: 糖葫芦 时间: 2015-7-25 21:42
汗颜,问好
作者: 糖葫芦 时间: 2015-7-25 21:42
汗颜,问好
作者: sgd730820 时间: 2015-7-25 22:29
刘文典和蒋的公案很有意思。我也是胡适的崇拜者。一孔兄此文甚好!
作者: 七大姑八大姨 时间: 2015-7-26 00:04
现在乍一看,是的,从当年的历史背景来看,会叫你哭笑不得。
当年蒋介石是中国国内最大的枪杆子,当年有两个国民党政府,另外一个政府已经直接把蒋介石开除了党籍。
国际方面,国民党背后的大老板已经换人,从苏联改为后来的终生大老板美国。
替刘文典求情的虽然是文人,可党内地位崇高,远非蒋可比。
再说这刘文典,本意是要干掉教育界另一同仁,结果被老蒋坏了好事,有些恼怒吧了。至于脚踢蒋介石,更是后来小说家们的演绎而已。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5-7-26 09:55
他七姑,这事太复杂,偶很有兴趣,你直接弄成一个文,让大家都瞧瞧撒。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5-7-26 10:51
作家岳南在《南渡北归》中对于刘文典“飞踹蒋介石”的描写堪称神奇:
(蒋介石)顾不得自己的身份,照准刘文典的面部“噼啪”扇了两记耳光,而后又抬腿用笨重的马靴在刘的屁股上猛踹两脚。刘文典一个趔趄,身子摇晃着窜出五六步远,头“咣”的一声撞在一个木头柜子上,巨大的冲击力将木柜拔起,“轰隆”一声撂倒在地上四散开来,刘文典也在惯性的牵引下扑到在地。但仅一眨眼的工夫,刘文典就于满地乱书与碎瓷破铁中一个鲤鱼打挺站将起来,身体后转,倏地蹿到蒋介石面前,像武侠小说中飘然而至的英雄人物一样,飞起一脚,“噗”一声闷响,踢于蒋介石的裆部。蒋“啊”了一声,躬身猫腰,双手捂住下半身在屋内转起圈来……众人见状,大骇,知刘文典的一脚正好踢中了蒋的小蛋蛋……
:o![](static/image/smiley/default/titter.gif)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7-26 12:49
那倒是一本好书,作者前后花了七八年的时间,走访了很多当事人的后人,很多事湃扯得也很清楚,现已被推荐为学生必读读物,不过,总觉得惰绪太强烈,有渲染夸大之嫌,评记人物也略显吹捧或几近讽喻刻薄,忽略时局之艰,人性々难,,若作为史料,可能Z够坚挺,当然我们很多的传记文学都这样,不过我孩子喜欢拿这个说事。呵呵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5-7-26 18:30
开玩笑嘛!
我当校长时可能错了,当北伐军总司令时可能错了,自从当了委员长,就再也没错过了。腐儒何知,吾自大度,不与其计较也。
作者: 雨兰 时间: 2015-7-27 10:40
民国文人的风骨。历史钩沉里显现民国人物的可爱品格!欣赏精彩文章!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15-7-28 13:11
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15-7-28 13:12 编辑
胡适先生和素有“当代最后一个大儒”之称的梁漱溟先生一样的性格,梁先生敢于和毛主席当场叫板,不过文革中毛主席也对他没有怎么样。现在这样有骨气、有棱角的文人真可谓凤毛麟角,难得一见了!![](static/image/smiley/default/victory.gif)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7-29 11:43
谢谢老师阅读。![](static/image/smiley/default/handshake.gif)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7-29 11:44
就这语气,宛如委员长亲临哎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7-29 11:44
雨兰老师客气了!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7-29 11:45
文人的这些轶事搜集搜集还是很有意思的,总是能够折射一些什么的。谢谢范老师!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15-7-29 12:40
梁漱溟先生在我们县搞过乡村建设运动,早晨锻炼身体,我都要从他墓园前路过!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15-7-29 12:40
梁漱溟先生在我们县搞过乡村建设运动,早晨上山锻炼身体,我都要从他墓园前路过!
作者: 七大姑八大姨 时间: 2015-7-29 19:12
刚才还真弄了一个
作者: 寻梦天涯 时间: 2015-7-30 06:29
当今社会,当面敢说“你错了”的人越来越少了。赞赏胡适,问好一孔!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