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原创] 孝义木偶:隐藏在民间的远年悲欢 [打印本页]

作者: 闫文盛    时间: 2004-12-16 09:46
标题: [原创] 孝义木偶:隐藏在民间的远年悲欢
孝义木偶:隐藏在民间的远年悲欢

   
  立体傀儡戏

   
  中国的傀儡戏有两种:一种是平面傀儡,即皮影戏;另一种是立体傀儡,即木偶戏。
   
  与皮影戏相比较,从服饰、道具、头、眼、手、脚等部位的联动表演上,木偶戏更具有观赏性。
   
  相传在遥远的汉代,汉高祖麾下大将陈平巧设木偶奇计,以制作的木偶兵士活动于城墙之上,借此迷惑敌众,竟然可以达到乱真的效果,因此解汉高祖平城之围。从此木偶开始流传下来。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木偶的存在总是与一些野史传略有着奇怪的连带关系。古人的奇巧技艺在一些史籍中沿袭流变。而在许多年后,我们阅读这样的典籍,总觉得有一些神秘的艺术超越了我们的理解范畴。这大约是时间带来的联想作用。
   
  据可查考的资料表明,木偶戏起源很早,宋代《事物记源》、《都城纪胜》、《武林旧事》等史料中均有记载,且说法如出一辙。
   
  世人奉陈平为木偶戏祖师爷。
   
  应该说,木偶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而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所占据的民间艺术库存更是辉煌夺目,那沉睡在民间的文化遗产,像河流一样源源流长。就木偶艺术来讲,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分类繁多。
   
  木偶发展到清代,进入了空前繁荣阶段,有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水傀儡、药发傀儡等。
   
  1979年山东莱西县发掘出一具高193厘米的汉代大木偶,肢体由13段木条组成,关节可活动,坐、立、跪兼能,有学者认为这就是最早的提线木偶。
   
   
  孝义木偶   
        
   
  孝义木偶属于杖头木偶。
   
  孝义的杖头木偶,由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与头相连)和两根手杆(与手相连)进行表演,头与身用纸裱糊而成,通常高一米左右,无足。眼睛嘴巴都能开合闪动,手指处也有机关,可做捻须、执刀等高难动作。
   
  表演者左手掌命杆,右手掌手杆,通过双手的搓、捻、掂、点、摆、扣、转、拧等手法的灵活运用,使偶人们的动作明快洒脱,无路是名媛闺秀,或是将相鬼神,都演得惟妙惟肖,一些“绝活”如甩发、耍翎子、挑担子等技巧常令观众叫绝。
   
  1956年孝义县组建“木偶皮影艺术团”。1962年,该团以碗碗腔木偶剧《三调芭蕉扇》参加了全省调演,继而停演皮影成为专事杖头木偶艺术的表演团体,更名为“木偶艺术剧团”。文革期间,因其无法“一招一式不走样”地上演样板戏而被撤销。1974年恢复,1979年以《草原红花》一剧参加了全国木偶戏调演。此后在木偶雕刻、操作、舞美灯光、文学剧本木偶化诸方面探索提高,又推出《通天河》、《三打白骨精》、《半夜鸡叫》等剧目,是山西省唯一的木偶艺术团体。
   
  1987年参加中国首届艺术节荣获“振兴奖杯”,1989年参加山西省第二届“两会一节”汇演荣获特别奖,同年代表省政府赴英国访问演出,受到国际友人高度评价。1994年参加中国木偶精英荟萃汇演,荣获“金猴奖”。
   
  1996年该团涉足影视领域,与台湾皖型影视有限公司,西安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儿童木偶电视系列剧百余集,其中《英雄出少年》获1996年台湾最佳儿童片奖和1997年纽约国际影展儿童电视片铜奖。
   
  2002年6月参加了“世界杯”足球赛庆典文艺活动——韩国大田国际木偶艺术节,所演《花果山》、《长袖舞》、《疯狂吉他手》等剧目都富有时代特色,是新时代木偶艺术发展的优秀成果。
   
  2004年,由孝义市文化局局长田云年及文化馆馆长郭志成先生组织专家编剧、有56人参演的大型木偶剧参加了“第六届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节”,获得金奖,并准备赴澳门参加澳门回归祖国五周年的庆祝演出。此外,还分别获得邀请,将参加中国文联及北京电视台组织的春节联欢晚会。

   
  制作与表演   

   
  谈到木偶戏,不能不提到其中关键的一环,即木偶制作。
   
  在孝义境内,木偶制作首推李世维先生。
   
  当我们经常为木偶戏中那种神乎其技的表演而喝彩时,偶尔可能会想起那些隐藏在幕后的制作者是怎样拥有那巧夺天工的技艺。   
   
  其实术业有专攻,对于常年制作木偶的李世维夫妇来讲,做木偶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李世维先生来自介休,记者采访时可以与他用家乡话对答。尽管每个词每一句话都土得掉渣,但丝毫不影响他成为孝义境内首屈一指的木偶制作艺人。
   
  多年来他们夫妇俩不仅制作了无数的传统脸谱化木偶,而且在寓言剧、童话剧人物制作上也有新的突破。
   
  李世维先生的家里遍眼可见木偶。夸张的人物脸谱造型,虚实相间的心理感觉,记者疑惑地问到:“会不会半夜梦醒看到卧室墙壁上悬挂的木偶感到恐惧?”
   
  他不以为然地转身,拿出一个全身红装长发飘飘的木偶,“你瞧,还有更让人恐惧的呢!”
   
  木偶世界,本来就是作为艺术而存在的,与我们表层的现实生活其实不搭边。如果不是去采访,记者的心里也许只有这个非常模糊的词。但现在似乎略有不同了。
   
  木偶戏是中国古杂剧之一。提线木偶、布袋木偶、杖头木偶各自具有不同的表演技巧和演艺手法,不同的传播演出地区、不同的表演剧目、不同的唱腔韵律、不同的传承方法,时代相传至今。
   
  艺以人传。在孝义,木偶表演方面近年来当数皮影木偶艺术团的武兴、李淑英夫妇成就最高,武兴善演猴戏,美猴王的翎子长近两米,李淑英的长袖舞所操长袖近三米仍能挥洒自如。
   
  孝义的木偶和皮影常相互依存为一个班社,从宋至今的千余年中,相依为命,同台共演,白天演木偶,晚上演皮影,许多艺人均以农忙种地、农闲唱戏、种地为打粮、唱戏为赚钱的半农半艺形式延续着自己的人生。这也可能是有别于其它地方木偶和皮影戏单独进行演出的一种特殊活动形式。鼎盛时孝义境内有戏曲班社四十有余,清末以前木偶戏唱腔以皮腔、碗碗腔为主,清末民初,晋剧(中路梆子)也成为木偶戏的主要唱腔。

   
  后记:应该说,孝义的木偶与皮影是相互补充的两种艺术形式。在漫长而遥迢的远年光阴中,它们共同以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当我们现在需要在非常难得的机会,并且借助城市的舞台方可一睹木偶戏的芳容时,昔年那些劳作的农人们可以在茶余饭后尽情地徜徉在他们自得其乐的艺术世界。他们在忙碌的时候视这些把戏如无物,但无可非议地,一场一场的演出在沿着春夏秋冬四季的足迹填充着他们的生活。从事表演的艺人们身份低微,再加上属于“流窜”班子,在这一点上,比之其他的戏剧演员们更贴近了人世的悲欢。让人心酸的是,这样一群艺人们在民间传承着我们古老而伟大的文明。同样让人心酸的是,我们已经行走了这么些日子,但越走越困惑,那些经过改编的舞台上的狂欢仍在,它们带着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气息,但民间呢?在乡下,我们确实不容易再看到一场地道的木偶戏了。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