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原创] 死亡的意义——余华小说意义阐发
[打印本页]
作者:
武俊岭
时间:
2005-4-20 14:52
标题:
[原创] 死亡的意义——余华小说意义阐发
看过余华的小说《活着》的人,肯定会对于小说中写的那么多的死亡印象深刻。由于这些死亡在作者写来过于刻意,以至于引起了人们的某些社会学的批评,如一位评论道:一个家庭,死那么多的人,那是不可能的。我大致计算了一下,余华一共写了十个人的死亡:他的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甥;家庭之外,有一个叫做老全的人,死于战争;一个叫龙二的,死于“偶然性历史存在”;春生,则死于“文革”时的政治动乱。
作家写了这么多的的死亡,其目的是为了表现他的心中的那种对于生存的基本认识:“人是为着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为了塑造福贵这么一个独特的形象。应该说,作者的目的是达到了的。
如果对作者所描写的死亡进行分析的话,就会发现,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也可以说,这些死亡给予人们的信息量还是很大的。
小说中的死亡,具有多方面意义。这些意义,是很难一言一蔽的。下面,让我们逐一分析一下吧。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战争频繁这一细微的方面入手,来强化一下这样的认识。2003年10月份,我去了一次徐州,知道了从公元前465年起至1949年止,发生在徐州地区的较大的战争就有四百多起。流传于徐州的儿歌:“九里山前古战场,儿童拾得旧刀枪”,深刻地反映了这种历史的真实。《活着》中老全,便是死于战争的。余华没有正面去写致使老全死亡的那次战役,但我们可以隐隐约约地感受到那场战役很有可能就是淮海战役,就是发生在徐州地区的。小说中,余华写了老全历经多次战役而活了下来,给读者的印象好像是老全是个命大之人。然而,就在老全在死人堆里寻找他的熟人时,他被流弹击中,死了。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战争,这个可怕的巨兽,他吞食人的生命,是那样的简单、那样的快捷。老全的骨头,与九里山前的前人的白骨重叠在了一起。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从公元前465年至1949年,光死于徐州一地的人,又有多少呢?如果有人统计一下的话,也不无意思吧。余华通过老全的死,让人们再一次的重温了战争的残酷,从而萌生对于和平生活的珍惜。
龙二的死,让我们对于“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倚”有了更深的认识。本来,通过赌博而成为财主,于龙二来说也算是一件好事。龙二也过了几年的好日子:吃得好好的之余在自己的田地上闲步,那是很惬意的事情。但是,好景不长,他的死期就来到了。他因为殴打长工,而被定为恶霸地主。他在被五颗子弹打死之前,看见福贵,心中明白了好多道理,他说出了:“福贵,我是替你去死的啊”。这一句话,说得福贵浮想连翩,倒抽冷气。福贵庆幸自己与他的父亲是两个败家子,不然的话,被枪毙的就是自己了。其实,小说中写到的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也比比皆是。在我们鲁西,就有1948年的败家子,1949年成了贫农的例子。与此相对应,有的人刚刚拥有了几十亩土地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被定为地主,几十年不得翻身。政治上的大变革之时,难免有一些生命像草芥一样被刈除、被抛弃。苏联于1918年,就有一些随意杀人的现象。正是这种所谓的偶然性的历史存在,使人的命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们于此,得到了一些具体的历史警示。
在国民党军队中的福贵的难友春生,后来变成了解放军的一员,立了战功,并因此当上了县长。他虽然没有死于战争,却死于政治上的动乱。余华所写的“文革”场景,在我的童年记忆里也有一些影子。我除了看见过一些类似的场景外,还听说过。七八岁的我坐在火炕上,听一位从河北省邯郸呆过的人讲述那里的血腥的武斗,听得我悚目惊心。参加工作以后,在河北、山东两省的界河漳卫河工作,也曾听说过以河为界而进行的武斗。我一边看着余华小说中有关“文革”时的描写,一边联想到自己的童年记忆。春生虽然接受了福贵的劝说,答应福贵好好地活下去,但是,在与福贵分手后一个多月,春生还是自尽了。我们可以想象,春生的生存,遇到了多么大的威胁。对于春生之死,小说虽然使用的是间接描写的方法,但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那场运动的血腥与蒙昧。这,是有助于增强我们对于 “文革”的否定意识的。还是高尔基说得好:“畜生就是畜生,白痴就是白痴,用凶杀、暴力及类似手段不可能获得社会正义的胜利。”。
让我们再来看看福贵家人的死亡吧。
第一个死的是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与他一样,在年轻时也是一个浪子,因为吃喝嫖财输掉了一百多亩土地。只是,在他浮浪不动时,才不得不老实下来。也许正是这样的一个原因,使他没有在他的儿子继续他的老路时去严加管教——他可能是意识到了自己没有管教的资格。只是在儿子把家产全部输光时,才狠狠地骂了一句“孽子。”对于福贵父亲的这一句骂,如果细细品来的话,感到虽然不是他的自骂,但自责的成份肯定是有的。自责使他心潮起伏,万念俱焚。他帮着儿子还清赌债后,在平时解手的那个大桶前死去了。他的死,自然与生儿子的气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对自己年轻时的荒唐的忏悔。此外,大概还有对于即将来到的贫穷的难以忍受。
福贵的母亲的死用得是虚写的方法。福贵与母亲在一起时,就已经知道了母亲有病在身。他是在给母亲买药时被抓当兵的。当完兵后回家,他的母亲已死好久了。他的母亲的死因,我们可以分析出除了她自身的病而无医外,还有对于儿子的悬心,对于贫困的不适应。可以这样说,通过福贵父母的死,余华向人们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贫穷是可怕的。
福贵儿子的死,让人看后心中发堵,浮想连翩。对于有庆这个孩子,余华写出了他的可爱。他是那样的自苦——为了节省鞋子,他竟然光着脚跑步来回上学。他对于羊的热爱,更加说明了他有一颗善良的心。而正是这颗善良的生命,却被权力崇拜者无情地夺去。那个抽血的可恨的医生,只是因为需要输血者为县长的妻子,才这样不负责任地去把有庆的血抽干净的。于此,我们可以得知,权力,有些人对于权力,崇拜得是那样的厉害。权本位,在中国还是根深蒂固的。在中国,反封建的使命还是很重大的。
在福贵的生活中,极少有好运到来。好不容易,他的女儿凤霞嫁给了一个善良的人,二喜。但在生孩子时,凤霞却偏偏难产而死。苦难,为什么连续不断地光临福贵的家庭呢?余华这样写,我简直感到有些象征意味了。象征我们中国人民历来的苦难?福贵的女儿,也是一条美好的生命。即使是聋哑之人,却一点也不妨碍她是一个善于体贴父母、弟弟的人。她还那么聪明,对于打毛衣一学就会,并且打得那样出类拔萃。可惜,这样的生命,老天却对其何等不公啊。读到她的死,我的联想很多:她的死,是死于大出血。也可以这么说,她是死于医疗上难以解决的症状吧(当时的医疗条件对于大出血,救治方法是少一些)。而现在,我们在医院里看到的那些因为交不起治疗费而无奈地回家等死的农民,与风霞不是一样地没有得到好好地治吗?意识到这一层,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中国人的苦难的无边。余华,还是有悲悯之心的。
福贵的妻子,因为病得时间较长,她的死,给予读者的感受就好像是水到渠成,没有了突然,也就没有了多少伤悲。但是,细想想家珍的死,还是让人唏嘘不止的。从她的死,人们易于想到她的生。她年轻时对于福贵是包容的。她对于福贵的嫖赌,用软弱的方法去规劝,无效后,就只好无奈地听之任之了。而当福贵一贫如洗时,她并没有抛弃,而是在被父亲接回一年后,抱着儿子回到了福贵身边。读至此,我感到了中国女性的伟大。她们虽然地位不高,在很多特定的时代还可以说是那么低下;但这并不影响她们那好像是与生俱来的美好品质的发挥。具体到家珍,她是那样的要强,自尊(如她坚决不要春生送来的二百元钱)。她处处为她的丈夫、儿女着想,坚强地支撑着自己的家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但当女儿死后,她就难以坚持了。她的死,显示出了一种生存的高贵。福贵也说:“家珍死得很好,死得平平安安,干干净净,死后一点是非都没留下,不像村里有些女人,死了还有人说闲话。”
妻子死后,福贵只剩下他的女婿与外甥二位亲人了。不料,他的偏头女婿二喜又惨死在水泥板下。在极少有死亡发生的搬运这一行当,偏偏他的女婿就死了。这种偶然性,这种天有不测风云,能使人对于生命生出倍加爱护之心。因为,不幸,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来光顾我们。明代的三袁兄弟,都死于四十多岁,他们发出了“眼前有死”的感叹,很有道理的。
最后,福贵的小外甥苦根也死了,死于吃豆过多。这更让人想到我们这个民族的可怜处。我想我们这个民族从古以来就是一个食菜民族。从筷子的发明,到各种蔬菜的培植,都证明了我们这个民族是不宜大鱼大肉的。苦根的死固然可怜,而我们的好多于上个世纪恢复高考以来走向城市的人们,从吃菜为主发展到吃肉为主,个别有官位者更是天天山珍海味弄得脑满肠肥,最后因高血压、心脏病、酒精肝而体质下降,从而与死亡的距离缩短。这,不也是一种可怜吗?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武俊岭
时间:
2005-4-20 14:56
标题:
不好意思
请版主删掉另一个题目。一不小心,成了两个。那一个没有内文。
作者:
陈元武
时间:
2005-4-20 15:37
好文章!到位!
作者:
文·文
时间:
2005-4-20 17:39
《活着》是在广播里听完的,那时候好多好多个夜晚都悲戚地流着泪,不忍听,但还是听。
独到!学习!
作者:
巴陵
时间:
2005-4-20 18:14
在杂文版面讨论也很好的 :))
与本版面有关的讨论、评论在本版面就好。 请作者理解支持一下。我给您转到杂文版面了 :))
作者:
武俊岭
时间:
2005-4-20 19:17
谢谢各位版主及文.文.
我还发了一个悄悄话给巴版.现在看,您不用回了.
此篇,主要是接受主体的联想.谢谢大家的厚爱.
作者:
无声
时间:
2005-4-21 10:06
写的很好!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死亡,也才显示出了活着的份量!问好!
作者:
许也
时间:
2005-4-21 19:34
只有时时看到死神的影子,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那种简单而深刻无比的涵义。作为读后感,能把余华所要告诉读者的那种寓意之一,结合自己的感受阐述得明白、仔细、到位。
精华。
作者:
清清河水
时间:
2005-4-21 19:59
楼主写得不错,余华的几本代表作我都看过,<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绝望的不存在,最重要的是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楼主读得很仔细,领悟到了其中的秘笈,所以才会有如此深的体会.
作者:
武俊岭
时间:
2005-4-21 20:21
最初由 许也 发表
只有时时看到死神的影子,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那种简单而深刻无比的涵义。作为读后感,能把余华所要告诉读者的那种寓意之一,结合自己的感受阐述得明白、仔细、到位。
精华。
谢谢许版!小说写出后,就是作者自己的了,阅读者怎样理解,是自由的。
作者:
武俊岭
时间:
2005-4-21 20:22
谢谢无声及清清河水的支持。问好!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