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原创] “上书”悲喜录 [打印本页]

作者: 王大将军    时间: 2005-6-6 01:23
标题: [原创] “上书”悲喜录
  国人喜欢将函札统称为“书信”。其实细究之下,“书”和“信”是大有区别的,如果说“书”是阳春白雪,那么“信”就是下里巴人。

  信多是“平行”的往来,写信人和收信者在身份、地位上大致平等。家信算是个例外,可以被称作“家书”,有时还能贵重到“抵万金”的程度,只是需要有个“烽火连三月”的特殊背景。而信一旦“上行”,则摇身一变为“书”,身价和份量都不可同日而语。“向上写信”,便成为“上书”,是很严肃的事情。古时官员们写给皇上的信,虽然被称为“奏折”,但也同时挂了个“上书朝廷”的招牌,儿戏不得的。

  在古代,上书往往是指将“书信”呈给皇上。上书最难能可贵的,好像是说实话。说实话难,是因为这实话往往是“上”不爱听的话,或忧或灾,让“上”听了闹心、恼火。而这“上行之书”往往会让传书之人担心“上发怒火,殃及池鱼”,因而对说实话的上书要卡、压、吓,手段用尽,无非是要阻止这书传到“上”的手中去。奸臣弄国,便是报喜不报忧,报忧的“书”呈不到皇上眼前去,于是“上”成了睁眼瞎,耳朵也成了穷摆设,满目都是太平景象,充耳皆是报喜声音,皇上和贼子一样开心,上书之人和黎民百姓空自忧心如焚。上书而无用乃至无书可上、有书不上,忍无可忍时,小民也只好揭竿而起。可见上书之路是否通畅,也是关系到国家命脉。但皇上当中开明之辈也甚多,战国时便有君王因知蒙蔽之害,设了“尚书”官职。汉武帝时,尚书更是在皇帝左右掌管文书奏章,地位日重,明、清时的六部尚书已相当于国务大臣,可见“上”们对上书还是极其重视的,“尚书”便是从“上书”中来也未可知。

  敢于上书说实话、陈时弊的,若是大官,便被称为诤臣,不是为“上”倚重,就是为“上”嫌弃乃至杀头。若是小民,则往往一鸣惊人。康有为是典型的靠上书“出名”的小民。他本来不过是一介平民,却上书要求变法救国,以防日本,这在清朝是破天荒的事,因为敢说,竟而名声大振。甲午战败,光绪帝的老师也佩服起了康有为的先见之明,于是康有为成了皇上的红人。《马关条约》即将签订,康有为又搞了个“公车上书”,进京参加会试的十八省的举人,都被鼓动起来。康有为也用了一天两夜的时间,赶写了一篇一万四千字的“上皇帝书”。这是史上最为著名的上书了,尽管上书者已从小民变成皇上信赖的红人,“公车上书”的声势和影响,与康初时以一人之力上书已大不相同,但失败的命运却毫无二致。晚清丧权辱国而后忽喇喇大厦倾倒,最感可悲的,或许就是“上书”最积极的康有为了。

  新中国因上书出名的也大有其人。时任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因上书国务院总理,反映“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说的也是实话。这话总理爱听,但总理之下、乡长之上的某些人不爱听,于是“书”虽然上到了总理那里,上书者却在芝麻大的官位上呆不下去了,只好辞职,其境遇令人觉得可悲的,除了上书者本人,应该还大有其人。

  但新中国的上书之路毕竟还算畅通,小民的信还能直达“最上层”,让上层听到小民的声音,而小民竟然也能听到可喜的回响。河北一名任村支书的农妇,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上书”,不仅能够顺利地抵达人大常委会,还促成了一桩法规的修改,让农民的权益和利益得到了保护。如此待遇,若是康有为在世,当是艳羡不已、唏嘘不已吧!

  但愿小民们的“上书”,能够永远这样顺遂地通达“上”的眼前耳侧。这样,则小民和国家的希望都将永存。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武俊岭    时间: 2005-6-6 10:10
"河北一名任村支书的农妇,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上书”,不仅能够顺利地抵达人大常委会,还促成了一桩法规的修改,让农民的权益和利益得到了保护。如此待遇,若是康有为在世,当是艳羡不已、唏嘘不已吧!"
说得也是。不过,哪个书生弄一篇与康的上书有同样力度的上上试试,看怎样?:)))))
作者: 旭日东升    时间: 2005-6-6 11:13
中央不是加强信访工作了吗?
作者: 许也    时间: 2005-6-6 14:26
彭德怀的万言书总闻名了吧,那个历史重大创伤人们不会一时遗忘。
但愿信访部门能真正为下面办事就好了。
作者: 翦翦风    时间: 2005-6-6 14:35
敢于上,善于上,又肯上,用心上的。也还要看会不会被从垃圾堆里解脱出来
作者: 翦翦风    时间: 2005-6-6 14:37
忘记说了。

不知怎么写一句话就发上去了 收不回来
王大将军果真好笔力
平平淡淡悲喜录就将大家的对上书的看法调动起来
语言也很是老到,是为精品啊 。

学习!!
作者: 上善若傻    时间: 2005-6-6 19:39
但愿小民们的“上书”,能够永远这样顺遂地通达“上”的眼前耳侧。这样,则小民和国家的希望都将永存。

细致分析过后,来个小小心愿。也算是拍板人的渴望了 。
作者: 栏杆拍遍    时间: 2005-6-6 21:16
敢于上书说实话、陈时弊的,若是大官,便被称为诤臣,不是为“上”倚重,就是为“上”嫌弃乃至杀头。

笔锋一转便惊人。由“上书”二字里琢磨出这样多耐人寻味的东西,也是难得可贵。
精华鼓励!
作者: 只似鸢尾花    时间: 2005-6-6 22:06
但新中国的上书之路毕竟还算畅通,小民的信还能直达“最上层”,让上层听到小民的声音,而小民竟然也能听到可喜的回响。

真的如此么?
我没上书过
若如此
也深为身在这个社会感到幸福了
作者: 张小雅    时间: 2005-6-6 22:49
敢于上书说实话、陈时弊的,若是大官,便被称为诤臣,不是为“上”倚重,就是为“上”嫌弃乃至杀头。若是小民,则往往一鸣惊人。康有为是典型的靠上书“出名”的小民。

同是上书,大小又各有说法 
阐述得够具体的 。
面面具到好文章
作者: 丛容    时间: 2005-6-6 23:02
:)))哈,王大将军,如果你能到京城里的“上访村”去走一遭,就会知道在中国,上书其实比上天还难……
作者: 武俊岭    时间: 2005-6-7 09:48
“河北一名任村支书的农妇,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上书”,不仅能够顺利地抵达人大常委会,还促成了一桩法规的修改,让农民的权益和利益得到了保护。如此待遇,若是康有为在世,当是艳羡不已、唏嘘不已吧!”
恕我直言,我以为这一段不妥。因为康有为上书,乃是力争改变政治体制的千古伟业。戊戌六君子因之喋血。这些救国志士,与那位农妇怎可相提并论。康有为怎么可能艳羡她呢?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