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原创] 喜看稻菽千重浪
[打印本页]
作者:
沙封
时间:
2005-8-29 00:13
标题:
[原创] 喜看稻菽千重浪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48 编辑
<br /><br />喜看稻菽千重浪
沙封
传说铜陵修长江大桥时,不知道怎么把桥墩落到水里,一个老太婆用拐杖把水桶捣通,磕在地上,于是施工人员把大圆环沉到水底,把里面的水抽掉,这就有了钢围堰。
其实一千多年前就有了土围堰,那是用来筑圩造田的。
“江南大都皆山地,可耕之土皆下湿厌水,濒江规其地以堤,而艺其中,谓之圩”(沈括《万春圩图记》)。五代时期的吴越发明“塘浦制”,五里一横塘,十里一纵浦,塘、浦、渎、泾都是圩田中积水和导水的沟渠。万春圩是江东大地上一片连绵十二万七千亩的土地,万春圩原名秦家圩,宋嘉祐六年,宋仁宗赐名万春。无数代人享受着万春圩带来的福祉,是她,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无限春光,是她,使这片土地真正成为鱼米之乡。
江东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代人,都记住了这一个名字:沈括。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芜湖县属江南路太平州。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6)始有移湖为田者,但当时的规模还很小。半个世纪以后,至治平、熙宁间(1064—1077),朝廷兴水利,移湖为田的规模扩大,又过了半个大约半个世纪,到政和末(1117),围湖造田达到了高潮。宋代的圩田不仅发展快,而且规模大,一圩之田,往往达千顷左右。如太平州芜湖县的万春圩,一千二百八十顷。圩岸之长,或数十里,或数百里。如,太平州当涂县的广济圩岸长九十三里;永丰圩圩岸周围长二百余里;太平州黄池镇的福定圩,周围四十余里。
圩田(圩音围wéi)——又叫围田。在低洼田地周围筑围,围外蓄水。五代时,江南已有圩田,一个大圩,方数十里,如同大城,中有渠道,外有闸门。旱时开闸引江水灌田,涝时闭闸制水。北宋时,圩田在南方进一步发展。有田十二万七千亩的万春圩,圩中有大道长二十二里。圩田能防旱抗涝,可以常保丰收。(《中国通史》五)
秦家圩在长江与丹阳、石臼诸湖之间。洪水时丹阳等湖水位上升,湖与长江连为一片,大片土地在水涨中没入水下,秋后水落,土地露出,生长漫天遍野的杂草。虽说南唐时地方政府置官管理,秦家圩已经成为官圩,但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长江大水,秦家圩毁于洪水。
沈括,字存中,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一○三一年)出生在钱塘(今杭州市)西七十里风景秀丽的南新乡。从小就对历史、书法、医药以及社会问题等各方面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二十四岁的沈括借父荫初登仕途,当了海州沭阳县(今江苏沭阳)主簿。在全县方圆几百里内奔走,克尽职责,整治沭水。由于河道年久失修,泥沙淤塞,每逢汛期,洪水四溢,沭阳常常陷于一片泽国之中。沈括调集数万民夫,对沭水进行卓有成效的修浚和疏导,修了一百条灌渠,九条堤堰,都做到涝时能排洪,旱时能灌溉,使七千多顷田地变成旱涝保收的上等良田。
嘉祐六年(1061年),沈括时为相邻的宁国县令,遂向朝廷提出重修秦家圩的方案,得到朝廷认可,任命倡导的沈括,发起修筑太平州万春圩的工程。
秦家圩位于青弋江、水阳江交汇处,防洪堤线长29.2公里,荫庇面积达90.6平方公里,养育人口8万,其安危直接影响到太平州百姓生活的太平与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原圩大约兴修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来被洪水冲毁,始终没有修复。由于堤防战线长,地理条件复杂以及历史形成的沿堤而居的习惯,秦家圩全线险段多,堤埂建筑多,严重影响了圩堤的质量,威胁着圩内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随着人口的繁衍,水利管理的无序化,带来了新的水利问题:江湖蓄水容积减少,各家圩垸相互套叠覆盖,泄水条件不利,防洪堤过长,小圩防洪能力较低,水旱灾害反而加重。如何彻底根治水患,筑牢堤防,确保百姓安居乐业,这是沈括一再思考的问题。
沈括到年久荒废的万春圩旧址进行全面考察,然后绘成地势图。首先从科学规划上入手,沈括主要思想是将小圩联合并作大圩,在大圩内分区分级控制。在太平州,筑堤180里,将诸小圩联合。有圩田州县守令措置,将圩内人户推一名有心力、田亩最高之人为圩长,大圩两人。每遇秋成,集本圩人夫于逐圩增修。面阔一尺,侧厚一尺,脚阔二尺,须用坚土实筑。圩内民间管理组织也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起来。
人们闻讯后,有的赞成,有的反对,反对的呼声还非常高。有的说,圩田面积二十里,会严重影响洪水排泄,每至汛期,必然引起水灾;还有的说,圩的东南堤岸连接大湖,长年被风浪冲击,难以坚固不毁;又有的说,有百余家穷苦百姓,在原来荒芜的废圩上采茭放牧为生,修复圩田,会使他们失去谋生之路等等。上司中有些人阻挠这一工程的兴建,后来借口利用修万春圩的剩馀物资修建的百丈圩毁於洪水,将主持其事的转运使张颗、判官谢景温贬谪。而沈括却以科学的理论和调查所得来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对种种谬说逐条加以驳斥,对一些具体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由于他的主张建立在科学和事实的基础上,反对者无言以对了,沈括的建议终于付诸实施。
《万春圩图记》中,记载了沈括修复万春圩工程的周密设计,考虑了田间排水、多级排水。圩堤底宽6丈,高1丈2尺,周围长84里,堤上的一侧植桑。圩田共1270顷,每顷成一方块,每块田以天地日月山川草木等字编号。田四周有沟,每四沟汇如一浍,成为一区。一家有一浍,有田4顷。圩中南北横穿一堤,长22里,宽容两车,上植柳。圩有水门宽5丈。
那是多么大的工程,太平州的百姓一次就动员民工达1.4万余人,开辟出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良田一千二百七十顷。全面清障,保证施工。针对堤内外建筑多的实情,沈括拆迁数万农户,同时集中时间对相关建筑物、杂树等障碍物进行了集中拆迁,对拆迁百姓,妥善安置。
狠抓配套,完善功能。组织人力、物力,对内部沿堤深塘进行了填塘,进行了集中清淤,有力地发挥了水渠改造的综合效益,提高了内部水系的调蓄能力。
万春圩工程,是按照沈括的设计,由转运使亲自监工而修建的。因工程浩大,调动了八个县的人力,共一万四千名民夫,战斗了八十多天才竣工。新修的万春圩,规模十分壮观。据记载:圩堤宽六丈,高一丈二尺,长八十四里,圩田面积一千二百七十顷。圩的当中,修筑一条大路,长达二十余里,宽能并行两车。围堤的背面,栽植了一行行桑树,多达数万棵。
一千多顷的万春圩,由于有高大围堤的保护,能防止洪水的浸淹,同时又因有蓄水、泄洪的设备,使这千余顷的荒废土地变成旱涝保收的上等良田,保证了粮食连年增产增收,每年收粮达二十四万斛,其它如菇、蒲、桑、麻的收入,还可得到五十多万钱。
多么壮观的一幅图景。春天,一眼望不到边的绿波荡漾;秋天,遍地收获不尽的稻穗金黄。
第一个眼望这一片美景、激动不已的,是沈括。
芜湖县沈湾沈氏宗祠有一幅对联:
开垦利民,田熟万家思沈括
尊生济世,书成一部仰金鳌
如今当你置身于万春大堤,你一定会为那宽阔流畅的堤身,平坦如砥的柏油道路和堤内外的旖旎风光所吸引,她已成为清水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今天的万春圩依然在发挥作用,已有江东学者提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
金秋十月,稻菽正黄。一望无垠的田野里,一亩亩即将开镰收割的稻谷,在阳光下闪着金色的光芒,微风过处,漾出层层波浪。微风拂过,金色的稻浪一波一波不断起伏,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字数2794)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陈元武
时间:
2005-8-29 14:04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48 编辑
<br /><br />水利兴修和桥梁的建设,是国之要事。史据翔实,下了功夫的文章。
作者:
仰望或者倾听
时间:
2005-8-29 18:11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48 编辑
<br /><br />有历史厚度。
学习。
作者:
文·文
时间:
2005-8-29 21:22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48 编辑
<br /><br />喜啊!
学习!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