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违心的维新 [打印本页]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12-3 19:45
标题: 违心的维新
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15-12-4 14:55 编辑
一个只能进行一百天的改革运动究竟能给后人带来些什么?
大家知道,我说的是百日维新。
在我们小时候的记忆里,我们对于百日维新的认识是很鲜明的。那是一场极其伟岸的改革运动,在两个天才般的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的引领下,在年轻有为的皇帝支持下,在变法图强的感召下,在很短的时间内掀起了巨大的声势,最后无奈因为有慈禧那个老妖婆以及一帮封建腐朽势力的迫害,还有那个窃国大盗袁世凯的及时出卖,运动迅速夭折,康梁出走,六君子牺牲,光绪下岗,大清朝最后一丝复活的希望彻底消亡。
这也是一种普遍认识,并且将会继续传播下去。
我们的哲学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的:什么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什么落后就要挨打;什么腐败的制度必然自取灭亡;什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还有匹配的上层建筑等等。
自然是对的。真理都是大而化之的,这样的话,真理才保险。就像算命先生说:父在母先亡!怎么解释都成。但是说实话,对具体的事情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同样的道理,如果用以上的真理来看待历史的话,历史是可以不学的,两千年的封建时代,反正不过是轮流坐庄,最后消亡而已,一句话的事儿!
显然不能这样理解,历史是给我们教益的,我们关注历史不妨聚拢一下目光,瞅瞅其中的细节,抽丝剥茧之后的细节往往更值得玩味儿。原本,历史比故事更有趣。
毕竟有些事情,编是编不出来的。
一
慈禧就那么反对变法吗?
应该不是的。
1894年甲午海战的失利,大大超出了慈禧的预想。慈禧是怕洋人,可她怕的是西洋人,不怕东洋。她总觉得,就那么个倭寇组成的弹丸小国,撑死了是不会掀起什么风浪的,她的北洋舰队怎么说那也是世界第八的排名,即便如李鸿章所言,咱们不进攻别人,防守是没问题的。再说,即便是当时据说是世界第二的法国不也没有在中国的战场上赚到什么吗?刘铭传、冯子材都战胜过法国,西洋都不惧,何惧东洋?
她当时想的可能是自己的姨侄兼儿子光绪眼看着也长大了,自己年纪也不小了,老公死了,自己的亲儿子也挂了,守寡那么多年,虽说日子过得是锦衣玉食,可毕竟来日无多。所以,体体面面丢做个六十大寿,然后跑颐和园颐养天年倒可能是她最为真实的想法。
所以,甲午海战焦灼的时候,她压根没有心思去关注打仗的结果,她老琢磨着她那台超级大轿怎么能过得了城门。她不是糊涂到那个程度的,她可能是太过自信了。
然而,事实出乎了她的意料,那个外黄里白的香蕉国度(日本人长得是黄色的属于亚洲的皮肤,心里老惦记白色的属于欧洲模式,故被人称为香蕉),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就把李鸿章们苦心经营了十几年的白洋舰队“咔嚓”了,短暂的“同治中兴”灰飞烟灭。尽管臣工们敢怒不敢言,但老太婆心里清楚,自己有责任的,自己老惦记着做寿,又是停止设备更新,又是挪用海军军费的说出来台面上也不好看。既然大家都觉得要变一变,她作为一个名义上已经退休的人干嘛阻挠呢。
据说康有为潦倒的时候,专门给人家写材料,他当时就写了一个劝慈禧继续听政的折子,结果,拍到了马腿上,不但自己的差事没办好,连雇主都被撤职了,还永不叙用!她说得很清楚,这不是离间咱娘俩关系,让我失信于天下人吗?存何居心?
变法当时是全国的主流,连日本主帅伊东祐亨写给丁汝昌的劝降信上都写的很清楚,你仗打输了,不是你无能,是你背后的国家不行?你们科举考试专门考人家写诗作赋的,只能选拔出文艺青年,哪能选出将才帅才呢?丁汝昌到底没有失节,自杀殉国,他知道人家说得没错,能争辩个啥呢?
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可中国人用火药放鞭炮,反倒是西方人用它作为武器,这里面值得深究的东西很多很多。
再者,如果慈禧不松口,就根本不存在变法这回事儿,所以,如果我们把变法的失败完全归结为慈禧的话,实在与事实不符,尽管那个老太婆是那么得不可爱。
不但慈禧不反对变法,而当时的一批所谓中兴之臣,如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陈宝琛、沈保祯等等全部支持变法,更不要说那些激进的所谓帝党了。至于翁同龢以及那一批最为拉风的官二代更是冲锋陷阵,在所不惜了。
哪些是官二代乃至于官三代?张之洞的儿子张权、左宗棠的儿子左孝同、陈宝箴的儿子陈三立(陈寅恪他爹),曾国藩的孙子曾广均、翁同龢孙子翁斌孙,当然还有个大名鼎鼎的湖南巡抚谭继询的儿子谭嗣同。
一定不要小看这些官二代三代,他们要不是膏粱子弟的话,那注定比一般人能量大得多,因为,他们的见识比一般人前卫,他们的人脉比一般人广,他们做事有着常人不具备的捷径,他们那时已然形成气候了。
所以,变法简直是呼之欲出的,康梁实际上站在了最好的时候。
二
康有为根本没有能力领导这场变法。
康有为几乎不懂政治,康有为的成功(更准确的说法是成名)很大程度上是历史的偶然。
康有为祖上也出过一些官僚,虽然一代比一代混得差,但是即便是到父亲那辈,也还是做了个知县,也算个官宦之家,自己也有那么点官二代三代的意思,不过和那帮人差远了。他家中藏书也不少,小时候应该是很聪明的,所以也算涉猎很广。不过真要是考试白给,一个秀才考了三次不中,然后就捐了监生继续考举人吧。我的天啊,先是在家乡考,三年一次,就是不中。大约有点不好意思,就跑到京城再考,依然是只见楼板响,不见人下楼。为了维持生计,也就过起了北漂的生活(上面那件事就是当北漂时干的),漂不下去了,回乡刚好一个教书的请假了,也就接替人家教书,因为没有学历什么的,只能算是惨淡经验,勉强维持。
不过,他喜欢读杂书的特点帮了他大忙了,他忽然想起了他曾读过的经学学者廖平的关于孔子的一些考证,觉得有意思,算是惊人之语。于是,他在廖平理论的基础上,写就了他平生的两大著作《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说市面上的关于孔子的经典全是刘歆伪造的,什么尧舜禹根本就不存在,是孔子编的,孔子只不过是借助编造古人来宣传自己的理想而已。孔子是坚定的改革者!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托古改制等等。这下子不得了,可谓发人所未言,一帮学子都听傻了,包括公认的神童梁启超。
梁启超十二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是真正的国学大师,后来还是清华国学院的导师,蜚声海内外,凡人难以望其项背。可是,那时候的学子都是一门心思专读圣贤书的,充其量再读一下“贴括”,也就是什么考试大纲复习资料之类的,哪见过康有为这个。于是登门拜师,康有为自然照单收下。而其他人一看神童都拜师了,纷涌而至,一时间,万木草堂群贤毕至,名声在外。
可是,这试还是得继续考。毕竟他比洪秀全好点,洪秀全是怎么考也考不上所以才造反的,他怎么着也是书香门第,多考几次没准就能中标。于是乎,又一次来到了北京,结果,举人考了六次,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三十六岁的时候,他混在一帮黄口小儿中间,好歹是真中了,成为真正的举人,总算和学生学历相同了,洗刷“秀才先生,举人学生”的尴尬。中举之后要会试,刚好《马关条约》签订了,又是割地又是赔款的,于是,混在一千多名举人当中,也上赶着上书皇帝,要求变法图强,这也就是所谓“公车上书”。其实什么车都没有,因为那时候对读书的还行,举人会试,公家是派车接送的,于是举人也就被称为“公车”了。公车上书声势不小,怎么办?知识份子好办!给个功名就行了,康有为再次上榜,会试第八名。公车上书结束!
康有为终于幸运地成了体制内人,官衔是六品,官职是章京行走,行走的意思就是有事你就行,没事你就走,是个闲差。
三
他哪里闲得住?
经验告诉他,要想出人头地,得走捷径啊!最好的路子就是直通皇上。这不是什么丑事,李白、白居易、韩愈都干过,性质和现在跑个门子送点烟酒差不了多少。无奈一开始人微言轻,他的折子被人家按住了,没人给他转交,好在他意志坚定,不屈不挠,还是让皇帝看到一份。敲门砖等到了回音,而他在北京城里始终不停的动静也得到了众多希望改革的重臣的认可,他迅速地成为了一只潜力股。
成绩出来了,问题也随之而来。康圣人开始翘辫子了。他和几个开明官员办起了“强学会”,响应的人很多,声势很大,四处捐钱给他们,张之洞给钱、刘坤一给钱,王文韶给钱,一给就是五千两,连那些武人像淮军聂士成、毅军宋庆也都赞助,都指望着他能干一番事业,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地说这个混蛋,那个王八蛋,我们不清楚不要瞎说的。李鸿章都想送个二千两作为会费跟他们这些据说代表着新思想的新势力套套近乎,康居然拒不接受。要知道,当时的李鸿章是世界知名的大政治家,现在给你面子,你一个小小的六品章京行走居然不买账,你想干嘛?你干得了吗?不是沽名钓誉,就是极端幼稚。
可能和性格有点关系。康结婚的时候,人家好心好意闹个洞房,他一脸阴沉,结果是不欢而散,还有他爷爷去世的时候,他就在棺材前盖个小篷子,披麻戴孝,读书吟咏。像这样的事情,人家也就意思意思,可他玩真的。孝心在前,我们实在不忍心说他在作秀,但是从这件事上多多少少也能看出他性格中的一些不群以及执拗。
最为器重他的两个皇帝的老师李鸿章的死对头翁同龢都觉得“康祖饴甚狂”,保不下去了,于是乎在一帮大臣的弹劾下,在京城他几乎没有立锥之地。
北京呆不下去了,那就到上海去吧!张之洞当时是南洋大臣,权倾南方,对他很好,把他待为上宾,时常和他推心置腹,交流国事。要知道,张之洞可是晚清极少的几个开明人士之一,他办洋务,建工厂,威望极高。而且,他一不小心还培养了后期的两届共和总统黎元洪(黎元洪绝对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软蛋一个,闲时可以再唠),所以,康有为找到了好人家啊。他依然可以据此扭转自己的颓势。然而,康有为依然延续着他的狂悖。张之洞好心好意地和他讨论,你这一下子把孔夫子彻底给颠覆了,这天下那么多读书人一时能接受得了吗?咱不如专门来研究研究怎样改革。所谓少谈点主义,多干点实事(当然那时也没这个词儿),康不买他的帐,张之洞也开始怀疑这人是不是个妄人,他们的蜜月期由此结束。
康有为的狂妄是出格的,我们的国父孙中山先生也想结识一下这位“圣人”,康不接见,得拜师!孙先生后期拜见李鸿章的时候,那位官老爷压根就没理会他,索性对清朝的官僚体制彻底失望,于是乎,后期加入了杨衢云的兴中会了(兴中会杨在前,孙在后)。这两位看起来是大清朝的肱骨之臣就这样轻易地将孙中山推到了对立面,他们实际上也是在为他们效忠的主子培养出了一位杰出的掘墓人。
孙中山是后辈,康这样做虽然有点过倒也是有几分情理,那么对于前辈呢?按照当时的规矩,你要是考试并被录取,主考官就是当然的老师,天经地义。所以康有为必须得拜他的主考许应骙为师,得执弟子礼,康坚决不干,把那个许应骙躁得恨不能钻地缝,尽管后来康好歹是认了,但许心里的创伤算是留下了。于是乎,在康后期推行变法的时候,许是往死里参他,这里面究竟是出自公心还是缘于意气之争,只有天晓得了。
他或许真正地有些国学根基,但他肯定不算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上上下下的人得罪光了,他莫非想玩寡头政治?
他倒像个教主,事实上他的确是所谓的新儒教教主,且看他以及几个弟子的名号。他自号“长素”。什么意思,孔子人称素王,他就是比孔子还厉害!还有他给陈子秋起的号叫做“超回”,比颜回厉害;麦孟华叫“驾孟”,骑在孟子的头上;梁启超叫“轶赐”,超过子贡;韩文举叫“乘参”,把曾子当马骑……
这都什么人啊?
孔子会不会给气活过来,孟子呢?那么多那么多的天下士子呢?
强学会解散了。这原本有可能成为中国现代意识下的第一个政党,甚至非常有可能产生新的政治体制。它的流产固然原因复杂,但是与康有为自身有关。他抓了那么多好牌,却被他亲手一张张地撕掉了。
换个角度想想,其实也没什么,毕竟他几乎是纯粹的读书人,没有任何治国经验,由他牵头原本就不适合,不像商鞅、王安石以及张居正,他们都是有着丰富的基层经验的,所以,这趟所谓的改革一开始就是个畸形儿,胎死腹中也属正常。
四
故事似乎可以结束了。
历史的有趣就在于,又有一缕阳光照到他身上,这缕阳光就是光绪,另一个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同样没有丝毫经验的青年皇帝。
那天看到一个微信,看着就想乐,说的是咱们的八零后(不是说俺,俺老着捏),出生的时候赶上了第一代的独生子女;他们十七八岁上大学的时候,高校并轨,他们得掏钱;他们毕业的时候,又赶上国家不包分配;他们结婚的时候,刚好赶上房价猛长;他们人到中年的时候,国家又号召他们生二胎;最后等到他们退休的时候,他们再次幸运地赶上了延缓退休……这也是以后的历史,你想咋那么巧?
就是那么巧!巧的是柔弱的光绪皇帝想富强,可不知道从那儿下手。他看过康有为写的那些接近于小人书的介绍国外的册子——康那时没有出过国,也不懂外语,也就是道听途说以及临时贩卖,很是新奇。于是唯一地召见了一次康有为,展开廷辨。教书的底子,嘴皮子是毋庸置疑的,再说有皇帝罩着,自然是占据上风的,于是乎,6月11日,光绪下明定国是诏,所谓百日维新正式拉开了帷幕。
要么是动作不对,要么是时机不对。
说动作不对,是因为太过急切,短短的一百来天,光绪皇帝一次性下了多道诏书,变法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眼花缭乱,政治上改革官制,原先的六部变成了十二个部门,经济上提倡实业,修铁路,开矿藏;文化上,废除八股,提倡新学,军事上编练新军。都是好事,然而幅度太大,许多人在观念上根本适用不了,不要要老派的官员,即便是新锐力量,时常也有迷迷瞪瞪的感觉,所以,诏书是下去了,那么多封疆大吏,除了陈寅恪的爷爷陈宝箴执行之外,其他人根本就没搭理,变法的开端实际上只是皇帝以及他的老师和几个激进的青年自顾自的游戏而已。
这些举措是上的了台面的,而还有一些荒诞的做法没抖出来,康居然想请伊藤博文过来管理国家。这样的想法说大点几近卖国,说小点,完全是幼稚至极。他这样一来,不但原先的反对派坚决反对,连所谓的帝党也不能同意,谁都不想引狼入室。而我们可怜的皇帝居然连这点是非都分的不太清楚,太后不出来都不行的。
我们的改革很多时候指望着一次性解决问题,这原本就不太现实,那么一个颠覆性的改革,一帮变法的准备严重不足。
我们总是把板子打到满清贵族身上,说因为触动了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横加阻拦。其实,任何一次改革都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权益,关键问题是怎么解决,他们不知道。官做到那个位子的时候,没几个人是傻子,那些官场上的老油条也不会轻易得罪年轻的皇帝。商鞅变法坏了太子的老师,自己后来被车裂,中国的文人对历史太熟悉了,精得很!看到这拨年轻人春风八面,老派的官员还是想巴结的。比如当朝一品大员荣禄就和康有为以商量的口气说,这事不太好弄哎!康有为却冷冷地说:杀几个一品大员就行了。他没怎么着就动了杀机,谁不想保命?
包括后期危险的时候,他们几个密谋的内容,也是准备十几个人要慈禧的命,你都准备要人家命了,人家岂能无动于衷?
于是,又是跪劝又是哭诉的,老佛爷迅速调兵遣将,重新出山,至于那几个毛躁的小青年,她就像踩死一只蚂蚁那么容易就给解决了。也真是可怜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还有那几个热血青年,康有为也搭上了自己的亲弟弟,实在可惜。
没有李鸿章、张之洞、慈禧的支持,他康有为一个五品的行走(变法的时候给他长了一级)居然想杀一品大员,这些个所谓的维新派到底有多少维新意识?
我们后来的人总是习惯把康有为当做变法的领导者,其实,康当时只有五品,几乎见不到皇帝,而另外四个官二代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已经是四品,而且就在皇帝身边办公,这个怎么解释?而且,康得知这个任命的时候还颇有醋意,说这几个小子长的不咋样,居然是布衣宰相了——他怕是更惦记着官位吧!
当然,要真是遇到了一个铁腕的皇帝在后面撑腰,事情或许有所转机,然而,光绪显然不够,他真是一个被吓大的皇帝啊!
短短的一百来天,光绪爷三天两头往颐和园跑,屁大的事情都得请示汇报,而且,他每次见到慈禧的时候,浑身老是哆嗦。傻子都能看出,这就是一个绣花枕头,不顶事,听他的一准吃亏。现实不允许稍有头脑的人盲目地听他的而置慈禧不顾。
慈禧原本就是个权欲极盛的人,她放权放的是芝麻绿豆的小事儿,你要是小打小闹她应该不会阻止,她也不反对变法的,这也促使了变法的得以推出。可真要是政治军事这些大事,她也就懒得放了,所以,变法的时机不对。你要么把那个老佛爷耗成了老糊涂;要么就慢慢培养自己的势力,就像小蒋先生在老蒋的庇护下,自己让自己的翅膀变硬也成;要么你就吃喝嫖赌装傻让老佛爷丝毫没有防范也行,光绪恰恰都没有选择这些,选择了哆哆嗦嗦地硬上,自然只能栽跟头,最终被囚禁瀛台,后来连一个珍妃都没保护好,自己还给慈禧垫背,一道归西。
可以缓几年,可以让这些新的理念在社会上形成气候,可以让一般变法骨干在朝野中形成势力之后,可以争取以李鸿章为首的开明重臣的支持(人家原本就是支持的,是他们自己推向了对立面),可以水到渠成。
甚至压根就不要用康有为。
百日维新失败之后,清朝还是推行了改革,康梁没有做成的事情袁世凯都做成了,而且是在慈禧的支持下做成了。他们走得比康梁的还要远,尽管那时已是明日黄花气数已尽于事无补了。原因何在?康有为哪里能和袁世凯比,袁真正是乱世之枭雄,是曹操式的人物,他的政策把握力和执行力朝中无二,而且他手握新军,做起事情当然要容易得多。
袁世凯不是百日维新的罪人。
五
袁世凯当时根本不具备扭转乾坤的能力。
不错,他是有七千人的新军,可荣禄是他的顶头上司,兵马是他的数倍。而嗅觉灵敏的慈禧早已防范,他根本不可能从天津带领人马去杀慈禧,也杀不了。
而且,听谭嗣同说要杀慈禧的时候,他“魂飞天外”。不管怎样,那可是全国人民的“老佛爷”,连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都对她言听计从,他一个小小的袁世凯能下得了手?这不是把他一个人放火里烤,是把他一个庞大的家族推向火坑啊,精明如他者,这样的买卖他不会干!
一般人也不会干!
袁世凯包括后期的北洋军阀喜欢内斗是事实,但并非弑杀。
后来,武昌起义的时候,他养寇自重,赚足了资本,足以说明这个人绝非常人,也难怪,他要是脓包的话,朝鲜的皇帝不会把自己的亲妹妹送给他做姨太太。袁要不是晚年在那个急着想当皇帝的残疾儿子的鼓动和欺瞒下演了一出复辟的丑剧,历史上的评价绝非如今这样。他当时在不流血的情况下结束了帝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有人评价汪精卫时也说,他可以犯九次错误,唯独不该犯第十次错误,用在袁世凯身上也很合适。
在非进即退的情势下,他只能选择告密!他赌对了,因为提前一天,慈禧和荣禄已经知道了他们密谋的全部内容,就长着口袋等着人往里钻呢!
他沾满了维新者鲜血不假,但他不是失败的根源。
结语
百日维新对于历史还是起到了不少进步的作用的,尤其是造成了声势,思想上推动也很见力度,等于起着唤醒国人的作用吧!尽管,这也是大势所趋,可毕竟他们起着点火的作用。
我也不是诋毁康有为,不少人把他定性为“欺世盗名”我也不大习惯,毕竟他是有着自己的学术体系的,考试不灵也不能就说他不学无术。他的书法也很漂亮,一个能把汉字写成那样的人不应该那么垃圾。我不认同的他以及他的一帮学生作为纯粹的书生就想着改革富强,实在勉为其难的。而我也怀疑他个人的家国情怀到底有多少,他后期的日子过得滋滋润润,巨富一个,六十多的时候还强取人家十七岁的大姑娘,怎么看怎么别扭。所以,明智的梁启超还是和他决裂了,他们到后期逐渐认清了康更大程度上只是一个政治投机者,你让一个投机者救民于水火,原本就是天方夜谭。
于大多人而言,这场变法真的是奔着国富民强去的,可对于康有为来讲,他动机未必那么纯粹,他的维新有点“违心”。真正的士大夫乃至于当如范仲淹一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大胸襟,有大智慧,受得了胯下之辱,敢于置之死地而后生!
便是范仲淹本人推行的庆历新政最后都只能以失败告终,改革,改革!何其难也!
谭嗣同是一代英豪,他宁愿为变法牺牲,他的死唤醒了很多人,让那个原本没有任何可能成功的运动多了一层悲壮,赢得了更多人的同情与深反思。
不肖说,在道德层面上,康要差远了。
我们好奇的是,当时他怎么能形成那么大的气场?有人说,是他自我推销特别成功,他的年谱全是自己给自己编的。没有证据,我不瞎说,姑妄听之吧!
其实,也不难理解。前几年,一个江湖游医张什么什么的,不是说什么病都能吃好,于是大街小巷人人吃黄瓜,生茄子尤其吃香,这里面包括政府官员,大学教授,这是眼前的事情啊,大家太怕死了!最近那个等同于卖大力丸的气功大师不也是拉了那么多人下水吗?
我们是该反思,反思的是为什么我们总是那么习惯病急乱投医,理性哪儿去了?
我们自己不也很习惯屏蔽真实,或主动或被动但总是很习惯地忽悠别人吗?谁知道以后人们怎么来写我们这段历史?
[/copyright][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一介草民 时间: 2015-12-3 20:30
读罢佳作,对百日维新的理解和认识又加深了一层。的确如此,当时看起来还是庞然大物的大清帝国,实际上已经到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地步!那是一座即将倒塌的破房子,只要在门上踢一脚,整个房子就会倒下去!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15-12-3 21:14
信息量如此之大,可谓做足了功课!每一段都有令人反思的地方。还原历史固不容易,但试着还原至少能让我们冷静。遇事多一份自己的判断,这就够了!
作者: 梅边 时间: 2015-12-4 10:24
读这肯定是读一孔老师的“维新”。文字太长。我正在读一本文化史的书,可能很有兴趣读这篇。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5-12-4 11:18
好一个洋洋洒洒!
作者: 夜莺 时间: 2015-12-4 11:34
看得津津有味,很少有这样的文章让我如此挂怀!问好!
作者: 黎洪正 时间: 2015-12-4 11:56
析维新失败之内因,切实、客观、通透!
读后,让人对康、慈、绪、袁、梁、李、张
等及当时参与运动的官二代等有了立体的认识
不再是中共教科书编的那般干瘪、单一、贫乏
“我们是该反思,反思的是
为什么我们总是那么习惯病急乱投医
理性哪儿去了?”
在孔版的文中,找寻理性、找寻思考!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12-4 11:58
也确实是那么回事儿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12-4 11:59
我没那么严肃的,大家愿意听俺扯,俺就接着扯呗,不过,不算忽悠哦,应该说绝大多数都有有依据的。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12-4 12:00
梅边读史一定能读出很多别样的见解的。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12-4 12:01
是有点话唠的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12-4 12:01
有劳夜莺了,有点长哎!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12-4 12:02
可以看出,洪正也是性情中人啊!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5-12-4 12:13
学习了,一孔版这是在往趣解大清朝的路子发展啊,一篇接一篇,跟下饺子似的。
作者: 夜莺 时间: 2015-12-4 12:46
长文有味。俺已经推荐中财论坛外的朋友来学习你文了。谢谢!
作者: 梅边 时间: 2015-12-4 13:15
慈禧也愿意做个大国的君主。把事情做好了她就喜欢你了。可他们做不好,连老佛爷这一关都过不了。
笨!连不会成功都料不到。
作者: 梅边 时间: 2015-12-4 13:27
慈禧阻止变法,可她不会阻止一个国家的强大。使国富民强正是她要做的事,慈禧是阻止的方式,而不是变法的内容。戊戌那些君子还嫩点,慈禧都做不到的事,他们能做到吗?他们想做,就要先做慈禧。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5-12-4 14:37
这才是孔兄的风格嘛!
读着解劲,读着过瘾,读着长知识,读着知智慧。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12-4 14:51
要不咱接着往下唠?我怕这些“伟大”的爬起来揍我啊!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12-4 14:51
夜莺不是打算把俺给贩卖了吧?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12-4 14:52
不能不说,梅边倒是三言两语戳中了要害!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12-4 14:53
这下如空是高兴了,可那拨古人不高兴了啊!他们混个好名声也是不易的!
作者: 梅边 时间: 2015-12-4 14:55
我还没读你的文章。读着再慢慢聊。问好一孔老师!
作者: 梅边 时间: 2015-12-4 14:58
我还想写一篇文章《城邦、王国和国家,国王、君主和总统》,五年以后。
作者: 夜莺 时间: 2015-12-4 15:00
不敢,不敢。看到好文章,就想众乐乐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12-4 15:03
这个题目太大了,,你喜欢挥舞大棒,我只能摆弄摆弄牙签的。我看那个雅克巴尔赞写的《从黎明到衰落》,也就写五百年,结果到九十多岁才写的,不过划来的事情是他活了一百零四哎。
作者: 梅边 时间: 2015-12-4 15:08
呀!我现在就正在读这本书!《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雅克·巴尔赞著。囫囵吞枣读了300页了。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12-4 15:36
那个的确很广博,我看得也是迷迷瞪瞪的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5-12-4 17:03
先提起。没读之前先发个感慨。
之前听过评书,说的就是那段时间的事。好像都很英烈似的君子殉国。
随着时间增长,年岁的堆积外加沉淀,觉得那都是过家家的游戏。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5-12-4 21:08
康最后花的那些钱,可是当初很多人资助给他变法的钱呐。
这么多老油条,竟然被这么一个不着调的人给忽悠了。
看来变法一说,在当时是多么的拉风。
作者: 姬宇 时间: 2015-12-4 22:01
我想到了商鞅变法,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最后死在自己的法里,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5-12-6 11:53
议古论今,文章立意新颖。尤其袁世凯不是唯心失败根源,这个观点深表赞同。
回头看百日维新,看似差了一点点,其实不仅如此。
反观日本明治维新,百日维新少了太多了。
不禁想起1989
作者: 枫落吴江 时间: 2015-12-7 09:11
一孔老师这功课可以到百家讲堂讲历史了,我看啊,这才是实实在在透透彻彻的分析,不停留在表面。
更多的从个人因素上分析了百日维新,而不是纯官方的那套理论。
这样的文章让人喜欢!
作者: 善洁用 时间: 2015-12-7 11:10
当小说拜读了!深邃的思想,精致的文字,叫人百读不厌。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12-7 16:18
历来如此,咱们这地界见不到老东西的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12-7 16:19
所谓作法自毙,就是说的他。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12-7 16:20
我只是尝试着换一种语境扯扯历史而已。谢谢微风。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12-7 16:21
谢谢吴江,过誉了,所谓四十不惑,自然不能老是人云亦云的。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12-7 16:21
历史也好,小说也罢,都是故事或者说是事故。
作者: 雪夜听琴 时间: 2015-12-16 17:02
别样的解读,洋洋洒洒的文笔,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作者: 寻梦天涯 时间: 2015-12-16 19:34
这段时间在山东济南、泰安、乐陵一带培训学习。无法写稿评稿了,望见谅!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