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宁津古槐志 [打印本页]

作者: 剑梅楼主    时间: 2015-12-6 10:00
标题: 宁津古槐志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56 编辑 <br /><br />   宁津古槐志  
        乙未年初冬,应宁津县政协之约,禹城市作协一行四人赴宁津采风。
        周六早上,天刚蒙蒙亮,我们就踏上了旅程,到达宁津县城时,已近十点。在文化艺术中心广场,我们同德城区的两位美女作家和一位挎着长焦距镜头的帅哥汇合,在宁津县作协高主席的带领下开始了寻访古树名木之旅。
        顶风冒雨来到保店乡黄家镇村,远远地就看到村中央一棵古树傲然挺立。神奇的是沿树身向上寻望,古树有大的树干5个,3荣2枯。枯者为杨,位置居中且较为粗大;荣者为2杨1槐,居外围环绕,枝叶繁茂。根脉居中处是一株不知何年枯槁的最粗大挺拔的主树干,其木质仍坚实完好;树干表面经漫长岁月雨浸日晒,其色泽恰似古铜雕塑!
        目睹这满目沧桑的古树,我不禁想到:不知多少年之前,有一对喜鹊在大杨树上垒窝筑巢,年复一年,风沙积淀于树洞之中,喜鹊的粪便落入洞中,树洞中便形成了一方沃土。后来喜鹊衔来槐豆一颗,弃于沃土之上,来年便有一棵小槐树破土而出,从而黄家镇也就有了这棵奇异之树————“杨抱槐”。
        同来的美女作家苏艳望着古树说:这多像一个继母抱着继子啊!不是自己的血脉,但还是辛勤养育,这是一种多么伟大无私的母爱啊!看着眼前这繁茂的杨抱槐树,我不禁感慨万千,我祝福着杨抱槐,敬仰着这个养育者。
       继续前行,在泥泞的乡间土路上,我们又陆续寻访了几棵古树名木,有唐槐、汉槐、汉酸枣树等。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柴胡店镇崔杨村,有一棵远近闻名的千年奇树“槐抱槐”。两株槐树长在一起,一枯一荣,宛若一位参透枯荣的隐者,又好像一位母亲抱着幼子。老槐盘根错节,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胸径在4米左右。母槐一侧的子槐,胸径大约1.5米,昂首云天,枝叶茂盛;母槐腹空,环抱子槐;母槐树身之上,两枝树丫,分开西倾。
       走近细看,老槐树的树干南侧已经腐蚀成洞,如今生长在母亲怀抱里的子槐,越长越旺,枝条依然繁茂,叶片十分浓密,厚厚的树冠郁郁葱葱,彰显着旺盛的生命力,仿佛要努力用旺盛的生命力长成栋梁,来回报母亲的爱。
        每当看到古树时,我心里都会萌生一种亲切感。每当面对古树,总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仿佛面对一位历经风雨、缄默不语的老者。古树名木是自然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文物、活化石;一棵古树,就是一部自然环境发展史;一株名木,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与记载;古树名木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研、生态、旅游、经济和科普等多元性价值。古树名木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身上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印迹,它们是自然界和前人留给我们的无价珍宝。
        阴雨霏霏,道路泥泞,我们继续艰难地前行,终于到达了柴胡店镇西街的柴胡店小学。学校已经新建搬迁,只有大门遗址犹在,门匾上方镶嵌一枚闪闪发光的五角星,下面部分仍保留原貌。
        校园内一棵千年古槐拔地而起,只见它虬枝苍苍,翠盖覆荫,老枝新叶,蕴涵着无限生机。它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弯屈伸展达四五米,主干需四人方能合抱,郁郁葱葱,苍劲有力,威风凛凛,从远处看,整棵树好似一条巨龙卧在地上挺胸长啸,当地人称千年龙槐。
        这棵古槐历千年而不衰,枝繁叶茂,树冠如盖。更为奇特的是,古槐右上方有一枯枝向上突兀着,显示着雷击的痕迹,但它虽枯犹荣,历经沧桑而愈加葱郁茂盛,斑驳的树身上隐隐约约地有一带角的龙首,形象逼真,令参观者赞叹不已。
        龙槐历经千年风雨,就像一位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一直矗立在柴胡店古镇地盘上,见证着古镇的发展历程。相传一条丈八长青龙蛇经常出没于古槐树洞之间,故而此地又得名“青龙镇”。
        站在古槐树下,不禁深思,日升日落、春去春来,多少岁月、过眼云烟,只有这株古槐,巍然屹立,冷眼旁观世人醉生梦死……不知多少年后,还会不会有人也这样悄然立于树下,痴痴凝望古槐发古人之幽思,猜想数百年层叠岁月里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中国民间有一俗语:“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在这里人们把槐树誉为招财进宝的吉祥之树。中国人将槐树誉为吉祥的化身,源于首先将它视为神灵的栖息之所。如果追根溯源,当起源于周朝。
      据记载,中国人植槐最早可能起源于古代的“社坛立树”。 《周礼·地官·大司徒》载:“设其社稷之,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名其社与其野。”说明树是社的标志。而槐树是西周时的社树之一。 在《尚书·逸篇》载:“大社唯松,东社唯柏、南社唯梓、西社唯栗,北社唯槐。”这里的槐指的是国槐。国槐不同于洋槐,国槐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树种,而洋槐的另一个名字叫做“刺槐”,开白花,是从外国引进的。
     《太公金匮》中记载:“武王问太公曰:天下神来甚众,恐有试者,何以待之。” 太公说道:“ 请树槐于王门内,有益者入,无益者拒之。” 这里讲的是周武王与姜太公关于祭祀神灵的一段对话。武王对姜太公说:天下来的神很多,我们将如何安排他们歇息呢?姜太公答道:请在王宫门内栽植槐树,社神就有了栖息之处。
       在当地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鸹窝。”说的就是山西移民的历史。
        民国《洪洞县志》载:“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按《文献通考》,明洪武、永乐间屡徙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集会之所,传闻广济寺设局置员,发给凭照、川资。因历久远,槐树无存,亦发贡于兵燹。” 这里说的是元末山西洪洞县城北广济寺旁驿道边有株“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明初鉴于长年战乱,中原荒芜,朝廷多次组织将山西之民移往冀鲁豫皖等地。当时洪洞县人口稠密,地处交通要道,故移民尤多。每次移民多在深秋,官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凡移民都要集中在这里登记造册,“发给凭照、川资”,后由这里编队迁送。
        据说当时明朝官府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日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拖家带口、熙熙攘攘,纷纭赶往古槐树下。到第三天,大槐树下聚集了十几万人。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了大槐树下的百姓,一位官员宣布了大明皇帝的敕命,“凡来大槐树之下者,一律迁走。”官吏们一律将所迁之民反绑双手,登记造册,告之迁往何处。官兵害怕人们逃跑,将移民每人小脚趾剪上一刀,以作记号。所以,凡从大槐树底下迁来的,都有两个小指甲盖。由于是强迫性移民,所以移民们在这里登上了离乡背井的征程,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悲伤哭啼,频频回首,渐行渐远,亲人的面孔逐渐模糊。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鸹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凝眸高耸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鸹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鸹窝。在官兵的呵斥与驱使下,人们一步一回头离开了自己祖祖辈辈生息的故土。大人对孩子说,你看,槐树上有个老鸹窝,记住,这就是故乡,这就是老家。为此,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
        据考证,洪洞古大槐树移民分布在全国11个省市的227个县。槐树也就成了移民们怀祖的寄托,所以移民们到达新地建村立庄时,多在村中最显要的地方,如十字路口、丁字路口或村口种植上一棵槐树,以此表达对移民活动的纪念和对故土祖先的怀念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幼槐成了古槐,古槐就成了故乡、祖先的象征。
      宁津的古槐就像神州大地上的千千万万棵古槐一样,已经升华成为一种图腾,寄托着我们的乡愁,抚慰着我们的乡思。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雪夜听琴    时间: 2015-12-6 12:16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56 编辑 <br /><br />越写越丰富、越来越好了。精益求精,精神可嘉。


作者: 剑梅楼主    时间: 2015-12-6 15:20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56 编辑 <br /><br />越写越丰富、越来越好了。精益求精,精神可嘉。[/quote]谢谢关注!


作者: 剑梅楼主    时间: 2015-12-6 17:04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56 编辑 <br /><br /> 宁津的古槐就像神州大地上的千千万万棵古槐一样,已经升华成为一种图腾,寄托着我们的乡愁,抚慰着我们的乡思。:):)


作者: 剑梅楼主    时间: 2015-12-7 08:10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56 编辑 <br /><br />本来想上个古树图片,无奈图片太大,传不上来!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5-12-7 22:16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56 编辑 <br /><br />朋友这篇文字一定是费了不少功夫,也可见写作是件不容易的事。我以为好的文章都应该发自内心、出于肺腑的,别人的东西再好可以“引”,但这“引”也是应该在融会贯通之后,在所有的坚冰化成水之后。朋友以为如何?


作者: 剑梅楼主    时间: 2015-12-8 08:11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56 编辑 <br /><br />


谢谢版主教诲!


作者: 剑梅楼主    时间: 2015-12-8 08:22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56 编辑 <br /><br />家乡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老的歌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鸹窝。明朝初年,山东、河南地广人稀,明朝皇帝下旨从山西洪洞移民。官吏们怕完不成任务,就告示乡里,凡某年月日,赶到洪洞广济寺者不予迁走,赶不到者将迁民外乡。故土难舍啊,谁愿意迁民呢,附近乡民就纷纷赶往广济寺。广济寺外有一棵汉代古槐,在官府规定的日子那一天,大槐树下就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乡民。这时,官兵突然将人群包围,宣布凡大槐树下的一律迁走。人们才发现上的当,只好接受官府的安排。官吏们一律将所迁之民反绑双手,登记造册,告之迁往何处。官兵害怕人们逃跑,将移民每人小脚趾剪上一刀,以作记号。所以,凡从大槐树底下迁来的,都有两个小指甲盖。在官兵的呵斥与驱使下,人们一步一回头离开了自己祖祖辈辈生息的故土。大人对孩子说,你看,槐树上有个老鸹窝,记住,这就是故乡,这就是老家。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鸹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凝眸高耸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鸹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鸹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


作者: 剑梅楼主    时间: 2015-12-8 08:26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56 编辑 <br /><br />呵呵


作者: 剑梅楼主    时间: 2015-12-8 08:31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56 编辑 <br /><br />呵呵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5-12-8 08:52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56 编辑 <br /><br />柴胡店古槐:
大刀记电视剧,就是在这里拍摄外景杀得青。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5-12-8 08:59
古槐的腰够粗






作者: 剑梅楼主    时间: 2015-12-8 09:11
谢谢高主席上图!这就是青龙镇那棵千年龙槐!:victory::victory: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5-12-8 09:25
剑梅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08:11
谢谢版主教诲!因为是为政协编的书凑文章,所以引经据典,引用的文史资料尽量原汁原味。如果单纯的散文, ...

我所说的“引”不是你所说的引经据典,也不是说有些资料不可用。我只是很奇怪,你文中的许多句子竟然在网上可以“成句”看到,而且出自不同的作者。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5-12-8 09:27
对我来说只是审核文章是否首发,至于其他,关联不大。
作者: 剑梅楼主    时间: 2015-12-8 09:39
本帖最后由 剑梅楼主 于 2015-12-11 11:05 编辑


谢谢版主!
作者: 剑梅楼主    时间: 2015-12-8 09:47
本帖最后由 剑梅楼主 于 2015-12-11 10:45 编辑

谢谢关注!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5-12-8 09:5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6f521c80102v92i.html
http://www.dezhoudaily.com/news/ ... 15-01-24806201.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07fdbd0100mawp.html
http://www.gsjp.net/bbs/dispbbs.asp?Id=1321&boardid=27
请问这些博客都是你个人的吗?我指的是其中的一些句子。历史资料的引用自然没有问题,只要用得恰当。我只是对你的“引用”方式持异议。问好。此事也可以不用再争了。
作者: 剑梅楼主    时间: 2015-12-8 10:03
本帖最后由 剑梅楼主 于 2015-12-11 11:10 编辑
呵呵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5-12-8 10:08
剑梅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0:03
怎敢和版主大人争论?呵呵

版主没有什么了不起,你同样可以申请版主一职。只是就文字而言,我从来不让他物遮了眼睛。哈哈。
作者: 剑梅楼主    时间: 2015-12-8 10:12
呵呵,不敢不敢。版主明察秋毫,实在佩服佩服!
向您学习!向您致敬!
作者: 剑梅楼主    时间: 2015-12-8 10:16
据网上村村乐: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在明清以来的华北各地流传甚广: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在明清以来的华北各地流传甚广,研究者多认为它反映了明洪武、永乐时期大移民的史实,并将洪洞视为政府大规模强制移民的中转站,但其中诸多困惑仍未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其实无论口碑传说、族谱还是碑刻、地方志等文献,都反映了某种对祖先历史的集体记忆,也反映了移民的生活境遇。

作者: 剑梅楼主    时间: 2015-12-8 10:17
在各地流传最广的还有脚趾甲复形、背手、解手的传说。官兵强迫聚集在大槐树下的人们登记,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的人脱掉鞋,用刀子在每只脚小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官兵强迫百姓登记后,为防止逃跑,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路上就经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作者: 马林健    时间: 2015-12-8 11:52
喜欢的文字!
作者: 剑梅楼主    时间: 2015-12-8 13:55
本帖最后由 剑梅楼主 于 2015-12-8 14:08 编辑
马林健 发表于 2015-12-8 11:52
喜欢的文字!

谢谢关注!新手上路,不懂规矩,请多关照!
作者: 书馨颐男    时间: 2015-12-8 14:14
欣赏美文,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作者: 剑梅楼主    时间: 2015-12-8 14:52
书馨颐男 发表于 2015-12-8 14:14
欣赏美文,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谢谢关注!新手上路,不懂规矩,请多关照!
作者: 李兴文    时间: 2015-12-8 15:28
我倒是常常想起,春天的槐花甚是好看——那样想一想,觉得日子还是有过头的。
欣赏新作,即颂冬祺!
作者: 剑梅楼主    时间: 2015-12-8 15:43
李兴文 发表于 2015-12-8 15:28
我倒是常常想起,春天的槐花甚是好看——那样想一想,觉得日子还是有过头的。
欣赏新作,即颂冬祺!

是啊!槐树是神树,春天的槐花也甚为好看!
谢谢关注!新手上路,请多关照!
作者: 剑梅楼主    时间: 2015-12-9 08:05
【拍案尖笑1】昨天上午9时许,金正恩将军在外国记者陪同下视察朝鲜航天局时宣布:10年内,要让朝鲜宇航员登陆太阳! 一位记者问道,太阳这么热怎么登上去? 顿时全场鸦雀无声。 大家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这个问题。 这时,金将军缓缓说道,我们天黑去! 说完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人人热泪盈眶!:lol:lol
作者: 剑梅楼主    时间: 2015-12-10 08:09
【拍案尖笑17】中国最无用部门排行榜:1、地震局:无一预报,从无作为,荣登榜首;2、统计局:三分统计,七分估计,十分水分;3、质监局:毒牛奶、毒大米、毒白酒数不胜数,其免检产品纷纷爆出毒料;4、发改委:只干两件事,一是涨价,二是为涨价找理由;5、环保局:数十年保护环境,年年环境恶化。:lol:lol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5-12-10 11:37
命题作文比较难写的。
作者: 剑梅楼主    时间: 2015-12-10 14:18
本帖最后由 剑梅楼主 于 2015-12-11 11:11 编辑
微风轻拂 发表于 2015-12-10 11:37
命题作文比较难写的。

是啊!谢谢理解!
新手上路,不懂规矩,请多关照!谢谢!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