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火筒是用三个竹节的竹筒做成的。头两个竹节完全打通,最后一个竹节钻一个小孔。饭蒸好后需要重新燃起火焰烧柴炒菜时,就将吹火筒钻了小孔的一头伸进灶堂,嘴对着吹火筒的另外一头吹气。吹上几口气就会窜出火苗子,熠熠生辉让灶堂重新笼罩在红彤彤的光泽中。
村子里男人中不中用就看他田地里长出来的庄稼。农家主妇能不能干就看她端上桌的饭菜。能干的农妇绝不会嫌弃吹火筒一头经常进出灶堂烟熏火燎变得黝黑残缺,另外一头被手摸得油光滑亮的怪模样,因为吹火筒是她们烧火做饭的得力帮手。
对于放暑假回到老家的我来说,吹火筒则悄悄充当了我调皮捣蛋的道具。
幺妈煮饭,幺爸就坐在灶前烧柴。他用吹火筒对着灶堂吹了几口气,柴火一下子就熊熊燃烧起来。幺爸抽了三两袋叶子烟的功夫,饭锅里响起了咕嘟咕嘟水翻滚的声音。他用火钳对着燃烧的柴拍打,熊熊燃烧的火苗子像被他使了魔术那样很快就变小了。他收拾好吹火筒,回过头对我说,现在不用大火了,等饭慢慢收水,我们到堂屋去玩吧。
吹火筒身上像是长出了倒钩刺,从背后钩住我的衣角就不肯放松。趁着大人聊天忽视了我,我又一溜烟鬼使神差悄悄折回到灶房中,拿起吹火筒对着灶堂就是一阵狂吹。吹一口气,灶堂里的火苗子就摇晃一下,一副听从我的指挥摇臂扭腰的舞蹈动作,乐得我裂开嘴巴呵呵笑个不停,直到我母亲闻到饭煮糊了的气味跑进灶房,一边抢过我手中的吹火筒一边拧着我的耳朵教训我的时候,由我亲自指挥的火焰舞会才草草收场。
幺爸劝我母亲不要拧我耳朵。母亲愤愤不平地说,你不要看他小人小模样的,在吹火筒面前他简直就是一个小魔鬼!
幺爸为了转移我母亲对我的愤怒情绪,附和着她的话说,早年听私塾里念过书的老人讲,不要小看了吹火筒,它是一面“照妖镜”,不是咒符、秘笈和法术这类涂抹了迷信色彩的东西所能比试的。一个人的性子和情绪好坏,只要看他使用吹火筒的动作就能够鉴别出来。性子温和的人用吹火筒吹火,吹出来的气流总是张弛有度快慢有致,吹火筒在人的嘴边宛如一根气质高雅的横笛或洞箫。小媳妇与人发生纠纷与丈夫斗嘴生闷气,总是鼓起腮帮子对着吹火筒使劲吹气,吹得灶堂里火星乱窜炉灰四起,吹火筒在她的眼里成了出气筒。倘若是有了婆家马上就要远嫁他乡的大家闺秀使用吹火筒,吹出来的气大多仿佛缠绕在山腰上的薄雾轻飘飘的,魂不守舍抑或注意力分散,使得她手上的吹火筒不知不觉变成了未婚夫伸过来的手臂。
幺爸的述说,让吹火筒多出了诗意的味道。这个情形表明,吹火筒很多时候都是静悄悄呆在灶房里冷眼旁观人的世界,并没有充当我恶作剧的道具,也没有沦为大人们背后议论他人的帮凶。
农闲时节,蜀地村子里的农人喜好窜门走户。在物质匮乏交通闭塞的年代,这种喜好是他们打发时间的主要形式。
男人聚在一起通常喝茶抽烟打长牌。女人聚在一起往往说东道西蜚短流长。一个表情,一句话,一件衣裳,乃至锅碗瓢盆家禽牲畜,都会成为她们唠叨的对象。谀言顺容积微之谗。很多时候,唠叨的对象会衍变成闲言碎语甚至流言蜚语的滋生场所和传递媒介。唯有吹火筒很难成为话资沦为流言蜚语的帮凶。
只有通情达理的老者,抑或脑袋活络心思细腻的乡间手艺人,对流言蜚语不屑一顾。即使流言蜚语窜进了他们的耳朵内,他们也会用手将其掏出来,再像风密密实实捂住闷雷的声音那样,把流言蜚语重新塞进说话人的嘴巴里。
世间万物都有互通款曲的地方。
稍加点拨,谙识吹火筒属性的老人都会明白,流连于山水花竹之间独享其乐与世无争的隐士,或者面对喧嚣红尘的冷静旁观者,说白了就是一尊肉身的吹火筒。
比喻虽然有点俗气,但却是老人们在心里悟了一辈子的做人道理。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5-12-14 09:39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44 编辑 <br /><br />
作者: 李兴文 时间: 2015-12-14 09:49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44 编辑 <br /><br />“倘若是有了婆家马上就要远嫁他乡的大家闺秀使用吹火筒,吹出来的气大多仿佛缠绕在山腰上的薄雾轻飘飘的,魂不守舍抑或注意力分散,使得她手上的吹火筒不知不觉变成了未婚夫伸过来的手臂。”——如此充满诗意的语言,终于触摸到文学艺术的高渺幽微之处!
欣赏新作,问候敬版!
作者: 紫影诗语 时间: 2015-12-14 10:34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44 编辑 <br /><br />[/quote]
只听说过,还没真正见过呢
作者: 房子 时间: 2015-12-14 11:26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44 编辑 <br /><br />其实任何一件民间器具,它们的出现与在生活中的作用,都首先承载了作为工具的技能,然后才是附着其上的习俗文化。本文的吹火筒,就是这样典型的“旧时光缩影”的聚焦。而有关吹火筒在日常生活里发生的事情,实际上映现的是人的生活与人的状态,它映射了特定生活特定人群,在这个工具面前所呈现出来的面貌,习俗的,文化的,精神的,都包含其中。
欣赏并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5-12-14 15:45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44 编辑 <br /><br />“倘若是有了婆家马上就要远嫁他乡的大家闺秀使用吹火筒,吹出来的气大多仿佛缠绕在山腰上的薄雾轻飘飘的, ...[/quote]
十分感谢兴文第一时间评点和专业解析,握手致意!
作者: 曹文生 时间: 2015-12-14 17:12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44 编辑 <br /><br />这东西,还真没见过
作者: 朱竹 时间: 2015-12-14 18:10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44 编辑 <br /><br />读先生的文字总给人一种意外的惊喜,能把一件旧时的物件写得如此出神入化,给人以人文与精神乃至历史的启迪,有赖于作者深入的思考与观察。
作者: 朱竹 时间: 2015-12-14 18:10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44 编辑 <br /><br />读先生的文字总给人一种意外的惊喜,能把一件旧时的物件写得如此出神入化,给人以人文与精神乃至历史的启迪,有赖于作者深入的思考与观察。
作者: 木祥 时间: 2015-12-14 18:47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45 编辑 <br /><br />哎,多像我家乡的故事啊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5-12-15 10:17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45 编辑 <br /><br />只听说过,还没真正见过呢[/quote]
现在就见到了,呵呵。
作者: 紫影诗语 时间: 2015-12-15 12:07
小时候小伙伴对骂你的鼻子像吹火筒,我一直在想那个样子一定很滑稽
作者: 李晓萍 时间: 2015-12-15 20:02
一件普通的事物在灵巧的笔下,变成了极富思想灵魂的艺术品。学习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5-12-16 09:02
非常感谢房子的悉心评点与专业解构,严重握手致意!
作者: 杨灵燕 时间: 2015-12-16 16:56
很独特的视觉,学习。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5-12-17 08:39
现在见到照片了,呵呵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5-12-17 08:40
非常感谢你的经典评述,握手致意!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